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同样的,也是在这一时期,陈毅也很早就认识了粟裕。在起义队伍南下的过程中,粟裕在武平的一场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一度昏迷了过去。此时兵荒马乱,在粟裕清醒过来后才发现,队伍此时已经转移,但他这个时候依然没有一点力气。可是怎么能够放弃自己革命的理想呢?粟裕拼着一口气,一边艰难地翻滚,一边向前攀爬,最终被路边的战士发现,一起赶上了大部队。陈毅知道这件事后,对于粟裕坚定的革命信念也是敬佩不已。要知道,在当时革命遇到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粟裕拼了命也还坚持革命的信念,这样的革命同志自然引起了陈毅的注意。陈毅在这危急的时刻和朱德一起站了出来,在信丰整编队伍的大会上,他对将士们说:“现在我们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土豪劣绅害怕我们。离开了队伍没有了枪,土豪劣绅就杀我们”,“顶得住困难和牺牲,中国革命才有希望”,“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台下听到陈毅这番话的粟裕,精神倍感振奋

“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这幅对联是1940年除夕时,陈毅亲笔题写并挂在粟裕门口的一副对联,陈毅把粟裕比作西晋名将羊祜和蜀国的诸葛亮,表现出的是对于粟裕的极度欣赏和赞誉,二人的亲密关系由此对联中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在提到陈毅元帅和粟裕上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典故,“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就和毛主席与朱德元帅之间的“朱不离毛,毛不离朱”一样脍炙人口。那么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就和字面意思一样,陈毅打仗离不开粟裕,粟裕打仗也离不开陈毅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叙述陈毅和粟裕二人的历史,尤其是二人亲密合作的历史,来说明“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句典故的来历,以及这句典故的限定条件。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1)

《陈毅和粟裕合照》

(资料来源:张雄文:《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 第122页。)

一、陈毅和粟裕的忘年之交

陈毅和粟裕相识在南昌起义时期,起义部队在开始南下后,此时陈毅担任第25师73团党代表,粟裕则是南昌起义指挥机关警卫队的班长,这一年陈毅26岁,粟裕20岁。在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到潮汕地区时,起义部队遇到了重大的挫折,不仅敌人四处围追堵截这支队伍,而且一些战士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打了退堂鼓,导致最后团级以上的军队干部除了朱德以外,仅剩陈毅一人。

陈毅在这危急的时刻和朱德一起站了出来,在信丰整编队伍的大会上,他对将士们说:“现在我们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土豪劣绅害怕我们。离开了队伍没有了枪,土豪劣绅就杀我们”,“顶得住困难和牺牲,中国革命才有希望”,“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台下听到陈毅这番话的粟裕,精神倍感振奋,感觉陈毅这些话说在了他的心坎里,英雄所见略同,再加上陈毅在起义队伍南下的过程中,始终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这让粟裕对这位年长自己几岁的团党代表产生了尊敬之情。

同样的,也是在这一时期,陈毅也很早就认识了粟裕。在起义队伍南下的过程中,粟裕在武平的一场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一度昏迷了过去。此时兵荒马乱,在粟裕清醒过来后才发现,队伍此时已经转移,但他这个时候依然没有一点力气。可是怎么能够放弃自己革命的理想呢?粟裕拼着一口气,一边艰难地翻滚,一边向前攀爬,最终被路边的战士发现,一起赶上了大部队。陈毅知道这件事后,对于粟裕坚定的革命信念也是敬佩不已。要知道,在当时革命遇到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粟裕拼了命也还坚持革命的信念,这样的革命同志自然引起了陈毅的注意。

跟随者朱德和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剩余的队伍,粟裕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由警卫班班长调任了连指导员,陈毅也担任了纵队的指导员。到了1929年,在朱德和陈毅的率领下,这支队伍在发动湘南农民暴动后,最终前往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胜利会师。此后,陈毅在中央苏区和军委担任过多项领导职务,而粟裕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锋芒毕露,从连长等职务晋升到了红四军的参谋长。到了1934年,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巨变,粟裕和陈毅不得不分开工作,陈毅在赣粤边根据地,粟裕则在浙南根据地,共同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1938年4月18日,是粟裕和陈毅二人几年来最难忘的日子之一。粟裕率领浙南根据地的游击队和陈毅的部队在皖南汇合,部队重新进行了整编,此时陈毅任新四军副书记和第一纵队司令员,粟裕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司令员为张鼎丞)。到了1939年,新四军军部决定将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统一起来进行指挥,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两个人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第一次正式开始一正一副搭档合作。1940年主力部队向北渡江后,江南指挥部改称为苏北指挥部,陈毅担任指挥,粟裕担任副指挥,期间二人协同指挥了著名的黄桥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剿”。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2)

《新四军时期陈毅与张茜结婚》

(王蔚,吴克斌:《陈毅》 昆仑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68页。)

1941年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新四军蒙受巨大的损失。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粟裕担任第一师师长。尽管这这一时期陈毅担任代军长,粟裕担任师长,尤其是粟裕独自指挥作战了,不像1930年到1940年两人分任正、副指挥时期一样合作了,但陈毅在遇到重要的军事作战和军事计划时,往往都还是第一时间找来粟裕一起商议,两人之间的配合也是亲密无间,相得益彰。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大规模展开了进攻。毛主席和中央决定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协同作战,统一指挥。于是1946年10月1日,陈毅给中共中央发送了一封电报,里边特别强调了给予粟裕军事指挥和军事决断的重要性,电报中说道:“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战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同意了陈毅的这一请求,在回电中指示:“陈毅、张鼎丞、邓小平,曾山、粟裕、谭震林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到了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后,陈毅对粟裕说道:“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先打谁,后打谁,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么打,请你大胆负责地考虑和指挥。”粟裕感动无比地回应陈毅道:“我还是像过去一样,尽力当好你的助手。”由此开启了第二段陈毅和粟裕共同协作的历史。

陈毅和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共同指挥的第一场打仗是宿北战役,在陈毅和粟裕齐心协力,周密部署下,在莱芜之战中歼灭敌军五万多人。在孟良崮战役中,面对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我军损失惨重,前线一位指挥员居然和粟裕在电话中以部队战损严重讨价还价,陈毅这时候站出来了,对电话那端的这位指挥员说道:“你伤亡多少,我给你补充多少,我们要不顾一切代价,坚决执行粟裕的计划。”陈毅对粟裕坚定不移地支持,保证了全歼整编74师,枪毙张灵甫这一著名的经典战役的胜利。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3)

《孟良崮战役前夕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人的合影》

(资料来源:王蔚,吴克斌:《陈毅》 昆仑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101页。)

到了1948年,毛主席为我军制定了南下江南的战略计划,为了配合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毛主席决定以华东野战军为主力的东南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到了4月份,为了让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更好地配合行动,毛主席认为陈毅熟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情况,是最合适的人选,决定调动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当毛主席把这个决定告诉粟裕的时候,粟裕大吃一惊,因为解放战争以来,他已经习惯了陈毅坐镇,统筹大局,自己专心负责前线指挥坐镇的分工模式。于是,在粟裕的再三请求下,虽然陈毅仍然被调离到中原军区工作,但是陈毅保留了华东军区司令员和政委的职务,粟裕担任代司令员和代政委,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活动。

1949年1月,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和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和第二副政委,在渡江战役中,二人又协力指挥解放军渡过长江,攻入南京,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府。等到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上海市军管会会长,粟裕担任副会长。上海恢复秩序后,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粟裕则前往南京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期间一度协助陈毅进行上海市的防空任务,阻拦美蒋军队飞机的轰炸和骚扰。至此,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和粟裕在革命时期亲密无间的合作就基本结束了。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4)

《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

(资料来源:王蔚,吴克斌:《陈毅》 昆仑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134页。)

二、“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说法的限定条件

上文花了这么多的篇幅介绍了陈毅和粟裕合作的历史,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两位开国将帅在革命时期惺惺相惜,亲密协作的经过。那么,这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是不是就一定是对的呢?笔者只能告诉各位读者,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一方面要先界定什么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即只有陈毅和粟裕一正一副搭档合作的情况,才能够得着条件;另一方面,这句典故还要加上限定条件,即时间和地点。

前文也已经讲过,“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个典故来源于新四军时期陈毅和苏毅之间的亲密合作(尤其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时期,即1938年4月到1941年初),和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和陈毅在华东野战军时期的搭档合作(1946年到1948年初)以及渡江战役前后到上海解放初期,二人完全呆在一起一正一副携手合作的时间,加起来大概六七年的时间,这是时间上的限定。

同时陈毅和粟裕之间的合作还有空间上的限定。比如前文提到的南昌起义后,陈毅担任73团党代表,粟裕担任警卫队班长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两人是协作关系,因为都在同一支部队呀,这能不能算得上“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标准呢?当然不能,类似的陈毅和粟裕在同一个部队一起工作的空间段太多了,就不再一一例举。

从对陈毅和粟裕在革命时期的合作历史,以及对“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一典故概念的界定,以及限定条件的解释和说明,相信各位读者已经对这一说法有了清晰和明了的认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只是一种片面化的或者说大概来形容陈毅和粟裕亲密协作的说法,和历史的真相之间还是有相当远的距离,还请格外注意。

三、陈毅和粟裕离开彼此是否就打不了仗?

明了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一典故的片面性后,也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小标题提出的问题:陈毅和粟裕离开彼此是否就打不了胜仗?答案是不仅能,而且还都一次比一次精彩。网络上部分文章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一方面是刻意博人眼球,没有实际价值;另一方面还是对于陈毅和粟裕二人各自的历史以及相互合作的历史一知半解,或者过度拔高粟裕“无冕元帅”的地位,或者不了解陈毅元帅对于共和国创立所建立的功勋所导致。

粟裕指挥战役全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5)

(晚年陈毅元帅和妻子张茜的合影)

《资料来源:王蔚,吴克斌:《陈毅》 昆仑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197页。》

陈毅和粟裕两位两位开国将帅对于新中国成立立下的功劳都是卓著的,“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既是对二人亲密协作的肯定,也是对两位将帅的高度肯定,并非如字面意思谁也离不开谁一样。在陈毅的支持下,粟裕可以放开手脚一战才能,同样的,在粟裕卓越地军事指挥和军事决断才能下,陈毅和粟裕打了诸多经典战役,就相当于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这两个“一”有都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点,陈毅元帅的后人解释得格外清楚。

2009年的时候,陈毅元帅的后人陈昊苏和陈小鲁二人在接受采访时,在此回顾了这个问题,陈小鲁对采访者说道“父亲更多扮演政治家的角色,他建立根据地,有统战才能、外交才能,他能整合军队。军事方面,华东野战军最强的是粟裕,战斗都是他负责,但把整个华东野战军整合起来,应该说是靠我父亲。”陈昊苏接着说道:“他对粟裕同志很欣赏,他觉得这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父亲曾经有份给毛泽东的电报,大意是说,我军打了二十几年仗,培养的军事人才不多,近来有粟裕、陈赓,他们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并驾齐驱,前途远大,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很好。父亲自己说过很多次: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委的作用,军事指挥就是粟裕。”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想必各位读者已经通过“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句典故,知道了陈毅和粟裕两位开过将帅在革命年代的大致历史,尤其是两人间亲密无间的协作始终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不是字面意思般仿佛“陈毅离不开粟裕,粟裕离不开陈毅”一般,而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地点,粟裕和陈毅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令外界称赞不已的一种说法而已。

同时,通过对本文的阅读,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手共进,共克难关的精神,尤其是在生死危急的关头还能坚定地坚持最初的信念,这才是我们今天回顾他们这段历史最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在功劳簿上为他们争个孰高孰低。

参考文献:

张雄文:《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四川省新四军史料征集研究会:《陈毅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季雨:《陈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蔚,吴克斌:《陈毅》 昆仑出版社 1999年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