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前世今生(救活华夏无数生命)
郭沫若前世今生(救活华夏无数生命)土地有限,就只能从产量上来想办法。我们现在每亩小麦的产量一般400-500公斤,这是在土地改良之后的产量,解放前,每亩小麦的产量只有几十斤。主要是原来浇水没有保证,而且没有化肥和农药,大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现在,人们写春联的时候还经常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的词汇。封建社会时代,一遇到大的天灾,导致老百姓吃不上饭,往往会激起民变,造成朝代的更迭。现在看电视剧,我们也经常看到,某地发大水,或者某地大旱,大臣们再汇报的时候常常说,“饿殍遍地,百姓易子而食”,“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遍地,大有揭竿而起之势”,可以想见后果有多么严重。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菽,也有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这和我国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有关,前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种植水稻有限,后来逐渐向长江流域转移,水稻替换了麻,作为主要的作物。尽管,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一来土地有限,二来科技发展不足,农产品总产量有限,一旦遇到灾
我国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有限,粮食产量也有限,正常年份还好,一遇灾荒,吃饭问题便成了大问题。
400年前,中国福建的商人从菲律宾偷偷带回一种作物的藤蔓,培养作物,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现在来讲,尽管科技越来越发达,事物的种类和来源已经越来越丰富,但是,国家依然坚持要守住农业耕种土地的红线。
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农业耕种,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重要起源地之一。接近一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先民们培育了很多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最著名的就是五谷。
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菽,也有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这和我国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有关,前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种植水稻有限,后来逐渐向长江流域转移,水稻替换了麻,作为主要的作物。
尽管,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一来土地有限,二来科技发展不足,农产品总产量有限,一旦遇到灾荒,往往不够吃,有大量民众饿死。
1928年的饿殍
封建社会时代,一遇到大的天灾,导致老百姓吃不上饭,往往会激起民变,造成朝代的更迭。现在看电视剧,我们也经常看到,某地发大水,或者某地大旱,大臣们再汇报的时候常常说,“饿殍遍地,百姓易子而食”,“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遍地,大有揭竿而起之势”,可以想见后果有多么严重。
土地有限,就只能从产量上来想办法。我们现在每亩小麦的产量一般400-500公斤,这是在土地改良之后的产量,解放前,每亩小麦的产量只有几十斤。主要是原来浇水没有保证,而且没有化肥和农药,大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现在,人们写春联的时候还经常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的词汇。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根藤”是一种舶来的农作物——甘薯,也叫红薯、甜薯、红苕、山芋、地瓜等等,人们为啥给他起了那么多名?因为他是舶来品,本来名字不确切,关键是广泛种植和人们非常喜欢他。
为啥喜欢,因为他产量高,现在每亩产量能在3500公斤,而且不需要用好地,随便什么地都可以种植,而且基本不用管理,就等着收货就行了。
种小麦的话,原来10亩地,好年景也就1000多斤麦子,那么种红薯的话,10亩地产量可以达到50000-70000斤,大家可以算一下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且不讨论小麦和地瓜的错茬,单论产量,假设种红薯可以养活6000万人,同样的土地种小麦的话,有接近5000多万的人会饿死,因为红薯的产量大概是小麦产量的4倍。
明朝,万历年间,万历十五年、十六年、三十六年等年份,南方都发了大水,而北方,像山东等地也发生了旱灾,又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时代。
我们知道,明朝中期是我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全国有了很多商人。福建一带更是很多到国外做生意的,在菲律宾一带常年有几百名中国商人,往返于南洋和大陆之间做生意,陈振龙就是其中之一。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是美洲原住民(就是印第安人,因为印第安人的成为含有贬损之一,称美洲原住民)培育的,现在植物学界认为,南美原住民培育了目前50%以上的农作物(有兴趣的朋友,请参见我的文章《他们贡献了人类50%以上的粮食,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却被屠戮殆尽》https://page.om.qq.com/page/O82hsUWttcHw6wlW7qNGN2Ew0)。
随着欧洲人的入侵,将红薯等作物带到世界各地,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已经占领了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水手们将红薯带到了菲律宾,当地人开始种植。
陈振龙在当地发现了这种产量极大、维护方便、甘甜可口的食物之后,非常兴奋,他们向当地人学习了培育种芽和种植维护的技术。
由于西班牙人禁止这一作物品种出境,陈振龙父子,将红薯的藤蔓缠在绳索中,带到船上。回国后,报告给了福建巡抚,得到巡抚的支持,经过试种之后,开始在福建推广,并随着陈家后人在国内做生意,红薯逐步推广。很快,传到山东、河南等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了种植,极大缓解了灾民的吃饭问题。没有经过灾荒年代的人,永远无法理解没有粮食挨饿是什么感觉,许多解放前或者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红薯有着特别亲切的感觉,那些年就是靠他活过来的。
郭沫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满江红》,专门称赞和表彰陈振龙父子,冒死引进甘薯的事迹,他写道:“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一转眼,红薯来到中国已经400多年,陈振龙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值得国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