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的人有多可怕(被精神内耗困住的年轻人)
精神内耗的人有多可怕(被精神内耗困住的年轻人)划重点:大量精力思考、没有任何结果。所谓的“精神内耗”,其实是一种耗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和烦恼,却无法得到任何有益于现实生活的结果的心理状态。如果生活的难题可以像点外卖一样处理成简单二元选择:能用红包就点、不能用红包就不点,那世界上的内耗人群数量至少可以减少一半,因为至少有红包的那部分人会很快乐。但现实是,高速流动的现代生活不愿意提供给我们这么简单的选择题。生活的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没有人能提供点外卖一样的现成选择 / 图虫创意
“精神内耗”这个词已经火了一段时间,随着二舅的出现又隐没,年轻人也看了无数文章,直到看得不认识“内耗”两个字了。
显然,内耗已经和“内卷”、“躺平”一样,成了描述这届年轻人心态关键词的又一个样本。
但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对内耗的讨论本身,不应成为一场新的内耗:我们纠结,我们迷茫,我们思考,但我们终要找一条新的路径再出发。
内耗,是复杂选项前的行动失灵“内耗”的走红,首先是在年轻人中发生的。大家把它当作一种心理问题加以留意,最终发现的却是一种在生活难题面前的普遍无力。
如果生活的难题可以像点外卖一样处理成简单二元选择:能用红包就点、不能用红包就不点,那世界上的内耗人群数量至少可以减少一半,因为至少有红包的那部分人会很快乐。
但现实是,高速流动的现代生活不愿意提供给我们这么简单的选择题。
生活的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没有人能提供点外卖一样的现成选择 / 图虫创意
所谓的“精神内耗”,其实是一种耗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和烦恼,却无法得到任何有益于现实生活的结果的心理状态。
划重点:大量精力思考、没有任何结果。
“周末在家睡一天很舒服,但我真的很懊悔过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
“我知道现在转行,就有机会月薪翻倍,但是我真的能承受这样的改变吗?”
......
夜里的北京天通苑,很多下班后回到家里的年轻人还没有休息/图虫创意
在这种犬儒式的自我懈怠里,我们从未得到真正的休息,却也从未真的全力以赴过什么。早在坚定行动之前,怀疑就已产生,但彻底否决掉这一选项却更加艰难,我们始终徘徊于选择的丛林。
豆瓣上的“内耗人”小组有五万多名成员,而其中最多的帖子主题就是“内人互助”:翻译过来就是“精神内耗的人互相帮助”,这些帖子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把自己精神上原地打转的无限疲惫和翻来覆去不知道怎么办的焦躁不安一吐为快,但这往往不解决实际问题,周而复始。
内耗人有时候自己也知道自己想得太多,最后做成的事情却太少。花费了一大堆精力,却好像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于是,一个焦点浮现,在反复怀疑和自我矛盾中,行动本身是不是反而被耽搁了?
那个期待的标准答案,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一个社会发展得很快,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成员没有时间验证一个“标准答案”——爸妈深信回家买房结婚才算安稳,却没料到女儿在县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曾经笃信赛博世界造富神话的年轻人,也小瞧了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道理。
小县城的安稳生活对某些人是有吸引力的选项,但更多年轻人因为职业和婚姻上的选择而不会选择县城/图虫创意
最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高速发展,这也意味着一家几口人无法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环境里,亦无法复刻相同的发展轨迹。
我们也早就听惯了长辈说哪种人生选择是“最好的”,凭他们的经验“不会错”,但不断刷新的手机信息告诉我们,那些几十年前的经验早就没法在现在提供标准答案了。
与其依赖过去的经验去纠结一个完美方案,还不如动起来,边摸索边思考。
走出精神内耗其实没什么诀窍,当你想找诀窍的时候,其实还是回到了“我想把这件事想明白”的死循环里。真正的解药或许只有“去行动”:如果想不明白,那就去实践中找答案。
研究显示,那些愿意先去行动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更满意。那些能够主动改变自我、适应环境的年轻人,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更容易得到“合适的工作”、“满意的工作”,似乎是“幸运”。其实这幸运靠的正是他们愿意先一步去和工作环境磨合,主动适应,然后再在工作带来的满满的自我效能感之中提升生活质量。
那些先一步迈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未必一开始就获得满意的结果,但一定会在几年后庆幸自己敢于出发的勇气。从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2015届本科大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5%,相比毕业三年后(68%)以及毕业半年后(63%)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毕业后先就业的年轻人在工作三五年后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图虫创意
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尝试的结果永远是未知,但不尝试就只剩停滞。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里,边行动边思考也许才是更适配现状的生活方式。
没有完美的规划,但一定有去生活的精彩好消息是,小马决定先过自己的河,部分年轻人已经受够了原地踏步的纠结。
尽管考研考公的人数每年都在创下新高,仅2022年国考,报考后通过审核的人数就达到了157.6 万,为近三年来新高。《2022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显示,51%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稳定的工作。
硬币的另一面,是一项关于毕业倾向的调查显示,为爱好去工作是最重要的择业理由,23%的年轻人最看重的择业因素是“符合兴趣”。数据可以作证,在新媒体、主播、网络写手、互联网等种种社会上的新职业新业态中,21-30岁青年群体的占比远超半数。
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共通的是“行动力”的增强。
通过自己努力“上岸”寻求一份稳定生活的人很多,大胆走向完全陌生城市的年轻人则更多。尽管一批又一批人嚷嚷着逃离北上广,但绝大部分年轻的毕业生仍然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目标。
尽管有人开始“逃离北上广”,但大多数年轻人仍然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作为首选目标/图虫创意
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自己更适合稳定的生活还是流动的打拼。也许没有完美的人生规划,但一定有“去生活”的种种精彩。
回到精神内耗这个问题,这不是年轻才有的矫情,而是逐梦路上的自然产物,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寻找着自己的解决方案:有的人通过考公获得一份“稳妥选择”,有的人投身创业浪潮博一个“义无反顾”,更多的的人选择把热爱当作路径,在旅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运动或读书中确定下一个目标……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个体而言,热爱,是我们流下的每一滴汗、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塑造了现在的我们。对于热爱的追寻,预示的是,我们必将再出发。也正因为有了热爱的存在,进步才从设想变为现实可行的东西,只需向心求声,总有愈行愈真。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也意识到要将自己放到年轻人中间,感受和支撑大家的热爱。而这也正是招商银行信用卡一贯以来的思考,与年轻人保持连接,不断与年轻人共情共成长,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年轻人走向社会:从首创面向高校毕业生的“FIRST毕业生信用卡”,到不断迭代面向年轻高端客群的自由人生白金信用卡,招行信用卡一直致力于满足年轻人那些最真切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个9月,招行信用卡还带来了自由人生白金信用卡的全新升级,新增积分兑换运动平台Keep会员、知识平台喜马拉雅FM会员等多项权益,同时还可尊享积分兑换QQ音乐/爱奇艺会员、口腔护理、体检、爱车礼包等专属礼遇,帮助年轻人构建轻松愉悦的小环境的同时,多一分勇气再出发。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从来没有什么现成的人生标准答案,也没有不变的经典成功路径可复刻。但或许有一个值得相信的事实,精神当然偶有“内耗”,不过一定存在解药……
行动起来吧,到真实的的生活中去,摸索出与自己相近的线索。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得以汲取力量,辨认方向。
参考文献:
[1]宫黎明.(2021).成长型思维在自我怀疑与心理健康、任务绩效中的调节作用.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 116-123. 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1.06.017.
[2]付小丽 毕研玲 & 王佳.(2021).最优化决策与青年单身状态:社会比较和羞怯的中介作用..(eds.)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pp.332-333).
[3]栾墨 & 吴霜..消费决策过程如何彰显社会地位?基于最优化决策策略的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4]Smith L. G. Livingstone A. G. & Thomas E. F. (2019). Advanc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rapid societal chang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8(1) 33-44.
[5]Sun Y. Bao Y. Ravindran A. Sun Y. Shi J. & Lu L. (2020).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raised by rapid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in China: lessons learned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Heart and Mind 4(3) 59.
[6]朱迪.(2022).新业态青年发展状况与价值诉求调查. 人民论坛(08) 18-23.
[7]Jennifer Warner.(2005).Taking Risks Tied to Age Height and Happiness
[8]麦可思.(2022).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9]封面新闻.(2022).2022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