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最新评测(不仅仅是取消35mm的闭环)
airpods最新评测(不仅仅是取消35mm的闭环)充电线是通用目前的“苹果标准”Lightning。AirPods初初上手,谈不上惊艳。虽然攒足了关注,最终产品也算优秀。但我们都更愿意相信,AirPods若与iP7一同上市,无论声势、销量都会更胜一筹。数码科技领域的半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AirPods也许错过了很多…好饭不怕晚,苹果最终还是带来了颇具突破意义的产品,完成了取消35mm接口的闭环。开箱依旧是简约的苹果风格。产品主体 说明书 充电线。
AirPods与iPhone7一同亮相,同时iPhone7 取消35mm接口。
在这样的前提下,AirPods自然是与iPhone7一起发售,甚至有“同捆装”才最为“合理”。
然而,经历了意外延期、反复跳票等情况,AirPods相对最“合理”的时机,足足迟到了三个月。
实际上,即使在正式发售已经三个月后的现在,碍于产能,AirPods仍然不能“说买就买”。
虽然攒足了关注,最终产品也算优秀。但我们都更愿意相信,AirPods若与iP7一同上市,无论声势、销量都会更胜一筹。数码科技领域的半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AirPods也许错过了很多…
好饭不怕晚,苹果最终还是带来了颇具突破意义的产品,完成了取消35mm接口的闭环。
开箱依旧是简约的苹果风格。产品主体 说明书 充电线。
AirPods初初上手,谈不上惊艳。
充电线是通用目前的“苹果标准”Lightning。
充电仓精美别致,极具科技感。打开AirPods的仓盖,中间位置是指示灯。
在不同工作状态下,指示灯会呈不同的颜色。
耳机本身的造型,则很普通。几乎与EarPods一模一样。
EarPods是苹果多年积淀的作品,就人体工程学层面来讲,已很成熟。如果你佩戴EarPods很舒适,AirPods就一定会更舒适。
作为苹果这样成熟的企业,自然不会为了改变而改变。
只是……外形不变、却10倍于EarPods的售价,让很多朋友吐槽——“一千几块剪条线”。
无线 (蓝牙)耳机,并不是前沿科技,甚至算不上新鲜玩意。
尤其在蓝牙4.X标准,当音源的传输不在是瓶颈,蓝牙耳机得已各种形式的迅猛发展。
个人收藏的无线耳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ONY W273以及Fiil。一个定位于运动,防水。一个定位降噪。
使用过很多无线耳机,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体验。
实际上,在音频设备领域,尤其是消费级便携播放设备层面,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再有初初上手iPod及Touch时的惊艳感。
AirPods,带来些许惊喜,关于耳机用法的新起点。
仔细观察AirPods与EarPods就外观上有些许变化,多出三个开孔。
一个是麦克风,另外两个是红外传感器。
内部则更有玄机,在保留EarPods耳机的基本功能基础上,AirPods把一大堆“零部件”塞进如此狭小的耳机里。
其难度,在当下可想而知。
也许正是这个原由,AirPods才意外延期,反复跳票。
凭借苹果强大的工业设计及制造水准,依托这些硬件实现了耳机更多的可能。
在下文中,会结合场景将这些部件一一讲解。
首先自然是W1芯片。
AirPods耳机中,无论哪个部件,实现的哪些具体功能;都是W1芯片来处理,它就像是这些部件的“中控”。
同时负责转换蓝牙信号,管控功耗,干预设备配对等。
换言之,有了W1芯片,耳机至此,不停滞在被动受控的状态,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大脑。
这,或多或少是耳机领域的一次革新与突破。
日前已经确认,同样跳票的另一款无线耳机BeatsX,也将搭载W1芯片。
以苹果的命名习惯,未来会有W2,W3,W4……届时,将赋予无线耳机更多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实现更多的可能。
AirPods连接设备,操作十分简单。
只需打开充电仓的仓盖(不拿出耳机)。靠近要连接的设备,甚至都不需要十分贴近。
该设备就会弹出窗口,点选连接即可。
当然……此设备自然是要苹果设备,且需要软件部分的支持。
AirPods的连接方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蓝牙配对”,而是通过iCloud连接。
这样的机制,可以理解成是将当前设备的iCloud账号(Apple ID)与该AirPods“绑定”。
如此,在更换其他(此iCloud账号)苹果设备时,无需重复连接操作。
只需点选播放设备,方便在多个Apple设备之间“无缝切换”。
目前AirPods可支持(部分)iPad、Apple Watch以及Mac。
当然,AirPods也可以连接非苹果设备。按住充电仓背后的按钮,数秒后指示灯呈白色闪烁,即表示AirPods进入配对状态。
无论计算机,笔记本,手机,都可以通过蓝牙适配来连接。
只是少了W1的控制,AirPods缺失了大部分功能,变得与一般的无线耳机毫无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AirPods对软件的相应的要求,macOS Sierra,iOS 10,watchOS 3,才能完美支持。
很明显,对软件部分的要求,是至少可以使用Siri的设备(版本)。
iPad 2(目前最高版本为9.3.5)在尝试连接AirPods时,被无情拒绝。
这并不意外,包括iPad2等(老)旧设备的iOS版本不能良好体验Siri功能,很早前就被苹果遗弃。
这……
非本家的产品尚且至少能用,而本家的低版本产品连用的机会都没有……
遗弃的很是彻底么…………
“绑定”过iCloud账户的AirPods,仍旧可以连接其他苹果设备。
有所不同的是,只能像连接非苹果设备的方法,用普通配对方式连接。
而在连接成功后,由于本家系统上的支持,W1芯片可以正常工作。AirPods的功能也就都能正常的在“新设备”上使用。
只有“无缝切换”的功能是基于iCloud账户来实现,普通配对形式连接苹果设备,自然无法承袭这一功能。
AirPods两支耳机外形上适配左/右耳,呈镜像。除此之外,其他配置及功能都是一模一样的。
从电池仓取出耳机时,先拿出的那一只耳机,(默认)会被“定义”为“主耳机”。
主耳机启动麦克风,以耳麦模式工作。“副”耳机则只负责作为耳机的基本功能。
当然,也可通过设置来定义哪支为“主耳机”。
耳机离开充电仓,红外传感器开始工作。
W1芯片会根据红外传感器来判断耳机当前的状态,从而切换工作模式。
当耳机塞入耳中,会有提示音,表示AirPods已经进入工作模式。播放音乐时摘下耳机,会自动停止播放。
关于续航,官方是这样描述的。
可以连续播放5个小时的音乐,充电仓可以为两支耳机提供6-8次充电。
什么概念呢?即完整的为AirPods充电一次。(最多)可以连续播放音乐45个小时。
通过试用测试,基本与官方描述相符。
实际上,充电仓这个设计,使AirPods“底力”充足,从原理上保证了充盈的耳机电量。
当不使用耳机的时候,就会将其收纳到充电仓里。
换句话说,耳机不是在使用中,就是在充电中,只有这两个状态。
再配合W1芯片的智能功耗管控,红外传感器使耳机摘下就停止播放。这些让AirPods的续航强大到用户可以完全忽略电量的程度。
举个例子,为了完成报告中关于充电部分的测试,需要将耳机及充电仓的电量耗尽。
为此,我用了5天……
由于摘下耳机就会停止播放。最后甚至蓝牙连接非苹果设备,“挂机”!
在近10天的试用中,仅仅是最后做充电测试时为充电仓补电一次。一般用户的使用强度不会超过测试过程中的折腾。
打开充电仓上盖可以看到,5.2V 最大额定电流2.4A。也就是12W快充。
充电仓输出,也就是为耳机“补电”,也达到了5V,1A。
将完全没电的耳机充满只需要30分钟。实测证实了这个速度。
换个说法,iPhone7不过仅支持10W“快充”,且大多数情况下跑不到10W。这甚至有点讽刺,不是么?
然而,通过测试,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充iPhone7的充电器,只能达到0.3A,1.5W。
换成2A,8V - 3A,12V自适应充电器,结果一样。
想来,标注的2.4A,意思应该最大适用。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支持。
不过……0.3A,AirPods充电仓一次完整充电,大概也只需要70分钟左右。
题外话,耳机自然没话讲,超标的“够用”。
而iPhone7那所谓的快充已经被各路机型吊打,苹果亟待解决快充“不领先”的尴尬境遇。
Siri交互,是苹果赋予AirPods重要使命之一。
这一次AirPods通体没有一个按键,即便是最基本调整音量,切换曲目都要通过Siri来完成。
在佩戴好AirPods后,轻敲两下耳机即可唤醒Siri,这个操作等同于在iPhone上按住Home键。
实现这部分功能依托于耳机内部的加速传感器。
也许是个人愚笨,初初上手时,这“轻敲两次”的操作显得不太游刃。
同时也发现很多朋友在吐槽这个交互方式,需要“重击两次”。
反复尝试后发现,成功判定此操作的要点在于:接触面积>力度>双击速度。
也就是说,用手指肚大面积接触耳机才是最为正确的操作方式,成功率达到99%。
而这种操作方式的正确中文表达方式应该是“轻触”、“轻碰”,甚至“轻拍”、“轻摸”都可。
总之绝不应该是“轻敲”!轻敲……我敲你妹啊!
再回想苹果过往的中文文案,已无力吐槽……
苹果对中文的理解尚浅,Siri在中国表现出严重水土不服。
关于语音交互,个人认为国内的讯飞已经做到了一定高度,Siri较之其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只是……(个人认为)用语音进行人机交互这行为,本身就很SB。
提高音量,不是“提供饮料”!翻来覆去还不如直接按俩下侧键。
这种交互习惯需要时间建立,复杂的中文逻辑,还需要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来支撑。
然、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事物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科技数码产品亦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的并不是某个科技公司的具体做法,是我们根本就不理解世界。
语音,尤其是中文,在今天尚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交互。但,明天呢?
关于音质,是关乎听觉感受的抽象概念。
很难用较通俗的文字描述得当,让所有人听得懂。
所以,个人用枚举不同曲风歌曲的方法,不同耳机之间对比的方式,来“侧面说明”AirPods的特性与定位。
如果对音质部分不感兴趣,可略过此章节。
没错,等同于EarPods的音质,不必在这个层面过多关注。
先说结论:AirPods的音质非常中庸,无特色。非贬义,这也许就是苹果追求的效果。
大概就是200元入耳式耳机的素质。
AirPods应该强过EarPods。毕竟传输媒介脱离了物理线材,理论上音源信号更纯净。
加之最新的W1芯片,其转换处理能力理应超过EarPods。听起来差不多,是入耳式耳机本身(目前)可突破性就很小。
如果对这部分感兴趣,请耐心阅读此章节。
这部分测试,累计花费了10小时 ,力图“深入浅出”。
不会出现“频响”、“信噪比”等专业词汇。保证都能看懂。
又开始做“傻事”,在一篇数码快消品的测评报告中,用“离谱”的方式表达宽泛概念。
首先,自然是在“入耳式”耳机的层面展开。参与对比的耳机,除了苹果本家EarPods外,甄选了 JBL Synchros E10和Beats面条。
都是入耳式,都传承着其品牌资深的独特基因。
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2-700元入门级入耳式耳机。
若掏出森海塞尔IE8加入对比矩阵,显然是不客观的。
实际上,入耳式耳机,200块钱就是分水岭。而千元机以上,提升就很有限了。这很容易理解i7-6900K性能上强过6800K不足20%,而价格却提升了3倍。任何领域,到达一定高度的壁垒阈值后,每突破10%,价格(成本)提升100%。
由于可以干预“听起来”效果的因素很多,如软/硬播放器,音源,均衡器优化等等。
所以均采用QQ音乐播放,SQ无损音源,关闭所有“软”(调整)优化。
说好的,不说专业词汇。但为了更好的表达,这里必须交代一个概念。
所谓音质,就是(音源)经处理、传输、播放(后)出来的“保真度”。
通俗点说,“保真度”就是广义上所谓的音质,影响它的就是广义上的播放器,线材,前端设备。
为了更完整的“保真”,传输甚至要“低效”(高效)。这里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
举个栗子,看在线视频,相对720p,观看1080p的片源需要更“高效”的传输,也就是更大的网络带宽。
但……在传输层面上,相对720p,1080p是低效的。因为同样的下载速度,1080p耗时一定大于720p。
而我们追求的是1080p,因为片源质量一定是比720p好(高)。
高/低效的一种理解,再延伸…就是涉及功放概念,停!
明白了音质≈保真度,就解开了很多“困惑”。
比如……用几十块的耳机,却要求APE、FLAC格式的音源纯属有病。
实际上,数码发展至今,音频的音源部分早已摇摇领先于播放设备。未来很长很长时间里,前端都还是(主要)的瓶颈。
第一首, 张惠妹《哭砂》。
前奏以及主歌部分由于场景简单,清澈。输出较高“保真度”的难度并不大。考验的是耳机是最基础的解析力。换句话说,时下的超过200块的前端,播放这首歌的表现都不会太差。
JBL E10在高音上优化比较“狠”,这也是JBL的基因,体现出的效果是稍显“透亮”。
Beats面条则相对有些“雾蒙蒙”。AirPods的表现过于平滑,较之E10有差距,比面条提升的有限。算AirPods排名中位。
第二首,张信哲《信仰》。
前奏是卢家宏老师的一段吉他,这与《哭砂》类似。
但前奏中有重鼓、空间切换效果。考验耳机的是对定位感、空间感的表现。
AirPods显得“张力”不足,缺乏氛围感。不及Beats面条和JBL E10。
AirPods这部分排名垫底。
第三首,罗百吉《摩天轮·舞曲版》。不仅强调氛围感,更是考验耳机在低频上的表现力。
低频,通常用“厚”“重”“沉”等词汇来描述。为了理解,做一些过度解读。
厚,氛围感,包裹感。
重,换种描述是硬度、响度。
沉,下沉度,深度。
结合以上描述,回忆生活中,大部分情况我们对低频的感受通常是:够厚的不够重,够重够厚的又不够沉……是这样吧?
结果不意外,Beats以无出其右的优势碾压其他。E10虽然低频部分明显不及Beats,但在高频部分将人声突出。AirPods依然不温不火。而不温不火就是缺乏表现力。完全Hold不住《摩天轮》。
这部分AirPods依然垫底。
Beats面条在这部分表现“突出”,是Monster刻意为之。
面条的设计初衷就是强化低频,而这种优化,隔靴止痒。
实际上,入耳式耳机都无法表现出《摩天轮》这类表现氛围感曲风的音源。对,所有入耳式耳机。对,几千元的也不行!
入耳式耳机的舒适带在于人声,所以《哭砂》、《信仰》入耳式范畴内都不会有太大差距。
而表现氛围,强调“空间感”。这一点上,耳罩式耳机都不行。
为了更好理解,举个例子。
《疯狂青蛙》曾经是全球排名NO.1的手机铃声。不仅仅是因为其很容易让人脉动的旋律和除了Bing就是bem的全球通用语言。
更深层的原因是其用手机外放播放出来的效果“好”。
在那手机外放单元并不“先进”彼时,《疯狂青蛙》的高频与低频有强烈的反差。低频只负责氛围,很好的突出了高亢高频主题。
也就是低频完全听不清都不要紧,它的作用是烘托了本来是突兀的高频。只要高频不尖锐至“爆”,听起来的效果就会显得很有氛围感。即便,是用单薄的手机外放。
再举个例子,这类曲风最佳表现场所是在车里——至少拥有高频 低频单元,密闭良好的车里!
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类曲目,在车里听起来的效果迥然。
如果强调氛围,注重低频的曲风是为难AirPods、为难入耳式耳机。
那接下来的就是入耳式的噩梦……
第四首,王力宏的《大城小爱》,10几秒的前奏中包含了低音Bass,吉他与钢琴,进而加入人声。
这类曲风强调的是“层次感”,这部分考验的其实就不仅仅是耳机、入耳式耳机了,而是整个音频领域。
听起来有“层次”… 不仅需要平衡好高、中、低频。更是会延伸至声音的密度、纯净度,韧性、弹性等等等等要素。
也就必须“直面”一直没有提及的“中频”表现。
而……入耳式耳机的中频,非要较真就好比10w出头的车非强调百公里加速……
科技发展已经使音频领域有了长足且不线性的进步。
播放媒介,处理(解码)方式,音源格式的迭代,将立体声、声道,定位感、空间感都一一解释。
而声音的“层次”,目前乃至未来都只能做到了更好以及更更好的平衡,也是音频领域未来发展的主要(唯一)方向。
《大城小爱》,Beats面条的表现,已然是一片“浆糊”。也就是完全无法剥离出层次。
JBL E10高音清脆,吉他部分显得有穿透力。而这种穿透力,在贝斯不够厚重,钢琴不够坚实的情况下,反而显得尖利突兀。
也就是层次混乱。
反倒是AirPods表现虽也囫囵,却强过了前两者。
这最难的部分,AirPod是位列第一。
AirPods不像E10和面条有绝对“舒适带”,却也没有“不适带”。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
JBL E10好似轿车,强调操控、舒适。Beats面条就像SUV,强调安全和通过性。而AirPod是则是Cross跨界车型……
实际上,苹果是有创新,甚至作死的底气的。而AirPods在音质上的调校至此,也许是苹果碍于现有技术及制造成本的一种平衡。
又或者这是……200块 入耳式耳机,AirPods(EarPods)已然是目前最最平衡的效果。
还没完,有这样一个问题。以上,测试用的全部是用苹果本家的设备。大部分是用iP7来播放。
自iPhone6之后的机型,音频IC都是Cirrus Logic 338S12XX。
翻出音频芯片为Cirrus Logic 338S11XX(S1117)的iPhone 5s。
在全部默认的情况下,AirPods(乃至EarPods)在iP5s与iP7下的表现略有不同。
iP7的338s12xx声音表现相对iP5s更加“湿”一些。反之亦然,5s声音“干燥”。
当然,这只是iP5s与iP7之间的相对比较。各种曲风都听了听,总的来说iP7的效果更好一些。
而……99%关注乃至会购买AirPods的,都应该是使用苹果设备的用户。
所以,AirPods在其他设备的上音质的“表现”个人测试的结果不做赘述,可以理解成与EarPods一样。
只提及一点,在这个2-700元入耳式耳机的层级里,默认表现最佳的组合是JBL E10 锤子T1……
对,T2都不行……
M1L?我不会用它听音乐的……
至此,个人认为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说明了AirPods的特性及定位。
如果对音质有一定的要求,不妨试听BeatsX后再做选择。
虽然个人未见BeatsX实物,但不影响我笃定其在播放上的表现会超过AirPods。
吐槽:
无线一定会比有线好么?在现今科技的层面看,确实是这样。
而生活中,有线有时候却有无线无可匹及的优势!
有过这种情况吧?……
有线耳机会强行为电话续命有木有?
还有人说无线耳机,情侣使用一人戴一个,体验会更好。
骚年,图样!那怎么可能会好?扯淡!!
这种耳机一人一支的情况之所以美好,是依托于有线耳机的物理性“羁绊”。就是那条线拉近了距离呀…难道你真的就只是想听听音乐?
还有…… 你戴着耳机时,小偷如果偷你电话,那基本上就是抢!
而无线耳机,电话至少被偷走10几20米你才能觉察!
还有这个Find My AirPods
小巧且无线的AirPods,自然容易散落在……呃…那谁知道都能散落在哪啊。
iOS 10.3 Beta版中Find my Phone中加入了“查找我的AirPods”功能,可以“帮助”找寻不知扔在哪里的AirPods。
但……此功能的条件过于苛刻。
首先,AirPods需要在蓝牙辐射范围内。也就是说范围(很)局限。
其次,AirPods还有电量。也就是发现要及时。
再次,AirPods没有被任何物件覆盖/遮挡。不然红外传感器判定为耳机为“入耳”状态也不行……
当然,如果只是在房间里,且AirPods确实还有电,并散落位置并没有被任何物件遮挡……
这种情况下你仍然找不到它,那这个功能还是可以帮你的……
届时,AirPods会发出类似蟋蟀……对,就是蛐蛐一般的声音。
但……在一周以来的试用中,也许是时间不够久,AirPods耳机并没有出现找不到的情况。
反而是……充电仓总是找不到了……相信我不会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找不到充电仓盒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来自其他次元的用户,在试戴AirPods后的感受。
首先是“爆破狂人”吉格斯,在试戴之前他先向我借了个火……
吉格斯试戴后表示,AirPods佩戴起来十分舒适!且耳机可以有效缓解其终日爆破对听力带来的损伤。而当得知售价¥1288时……吉格斯表示更愿意花¥30买一套自带耳机的“科学狂人”的皮肤……
接下来是布里茨。
由于动能来自蒸汽,势必会有大量液体冷凝在其周身。布里茨首先关注的是AirPods的防水性能。
佩戴上AirPods在召唤师峡谷转了一圈后,它认为这根本不是给“人”设计的!
“W”奔跑时还凑合。但在发动“E”、“R”技能时伴随着很大震动,AirPods总是会脱落。
呃……当然,这当然不是给“机器人”设计的。
另一位机器人——终结者T-800,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要求体验。
令人费解的是T-800在意的非不是AirPods的耳机或者充电仓部分。
而是不停的与Siri做着各式各样的交互。
良久……T-800悠然说道:在并行时空的这一时空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尚浅。AI在未来很长一段并行时间里,都将鲜有突破。还装的像个人似得长吁一口气……
最可气的,就这个Wall-E …
接过AirPods,打开盖子。竟然…………将耳机丢掉了………………反倒是对充电仓盒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恍然间,我理解了它的行径……它捡到一枚钻戒,都会将钻戒扔掉,收藏首饰盒。
谈及感受时,Wall-E表示很喜欢外形设计,因为AirPods的线条、配色等风格与它最爱的Eva一样。
同时还叮咛,人类目前GPS,4G,Wi-Fi等等无线信号已然繁乱。这么多的无线设备造成各种辐射污染,不环保……
同样有“乐高”血统的小米积木机器人,则对AirPods“一脸嫌弃”。
嗯…………… 它确实不具备任何佩戴条件。临走时它还对我讲,过几天要变身为“铁甲暴龙”,届时也许可以试戴AirPods……
让我们……回到我们所在的人类次元里………………
…………………………………
………………………
………………
…………
……
AirPods充电仓光滑的材质势必会磨损,细小划痕难免。避免更大的划伤,为AirPods缝制了一个皮套。
有一阵子没有鼓捣皮子了。本来就菜,加之生疏,从设计构图到最终成品累计用了6个小时 。
最终成品还算满意,本就精致AirPods装进去显得更加精美。
不同于我的其他皮制具,这支AirPods皮盒没有如往常一样烫印上名字。
原因是本期AirPods测品需回收。
那么,我会将它一并寄回IT168,赠予有缘人吧。
总结
1998年,imac取消3.5寸软驱,2011年 imac取消光驱。2012年 macbook Pro 取消RJ45网线接口。
这些接口都是在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或缺的。
果断放弃传统硬盘,采用SSD时候。有人吐槽造价高、容量小。
07年iPhone横空出世,拿掉实体键。不可更换电池。
这两点,遭世人嘲讽。甚至科技媒体也口诛笔伐。
而时过境迁,回头看。那些被拿掉接口,即便在当时,确实是落后于时代的。
如今除了老年机,存世的电话都是虚拟键盘……
苹果之所以伟大,是其不断的用一种近乎“傲慢”的方式开创新的科技时代。
不妥协于消费者现有的使用逻辑与习惯,甚至毫不顾忌市场上的sim卡的标准。
这一次AirPods,跳票,首批出现些许差品,漏胶,充电仓跑电,“偷偷”更新固件,等等等等。
这些罗乱与代价,咎其本质,不过是创新带来的阵痛。
最终,AirPods携W1来了,用户体验到了耳机的新用法,新突破。
真正的果粉并不会追崇某一件苹果商品,也不会在意某款产品存在瑕疵。
苹果最打动世人的,是这份创新且不遗余力去实现的精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