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到底有多强大(芳华到底值不值得哭)
芳华到底有多强大(芳华到底值不值得哭)我不相信那个年代里,没有一个可爱的人。· 王向前(70后):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鲜活的,甚至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个符号。在那个看似给经历者营造了一个可以缅怀的精神乌托邦,实则看得时刻都在揪心,笑着伤害一个人变得正常,不知道谁会突然拿出把刀子,扎向另外一个人。冯小刚给每个经历者都造了一梦:看,老子就是从那个操蛋的年代过来的,还能守得住本心。· 茉莉(50后):拍得不够深入,令人感到很表面的东西,很多情节一带而过。· 桐城客(60后):可能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地方铺呈得不是很充分,比如像刘峰所受的委屈,实际上描写得不够充分。以及六分钟的长镜头那场战争戏,我觉得拍得挺业余的。也许当时中国军人,因为十年文革,可能就是那个水平,感觉像一群散兵游勇像民兵一样在乱窜。这些我都觉得还是有些问题吧。
有人说《芳华》不是一部拍给90后、00后看的电影,因为时代背景相隔太远,年轻观众无法找到认同和共鸣。
于是我们特意采访了6位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从50后、60后一直到00后,看看是否视角和感受完全不同、无法相通?
这六位观众分别是:
巴塞电影:你最不喜欢《芳华》什么地方?
· 茉莉(50后):拍得不够深入,令人感到很表面的东西,很多情节一带而过。
· 桐城客(60后):可能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地方铺呈得不是很充分,比如像刘峰所受的委屈,实际上描写得不够充分。
以及六分钟的长镜头那场战争戏,我觉得拍得挺业余的。也许当时中国军人,因为十年文革,可能就是那个水平,感觉像一群散兵游勇像民兵一样在乱窜。这些我都觉得还是有些问题吧。
· 王向前(70后):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不是鲜活的,甚至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个符号。在那个看似给经历者营造了一个可以缅怀的精神乌托邦,实则看得时刻都在揪心,笑着伤害一个人变得正常,不知道谁会突然拿出把刀子,扎向另外一个人。冯小刚给每个经历者都造了一梦:看,老子就是从那个操蛋的年代过来的,还能守得住本心。
我不相信那个年代里,没有一个可爱的人。
· TP-Link(80后):开头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舞蹈段落,集体更衣室的少女啊,还有泳池里的嬉戏啊什么的,我觉得是经过男性视角咀嚼过的女性美——那些当然是导演的青春回忆,无可厚非,但是我确实丝毫不被打动....
前半段本来在讨论性压抑啊、集体中的人性啊这些问题,但最后全散了。这是最感到失望的地方。那种自我感动和拼命煽情,其实跟电影要反思和讽刺的当年那种语境,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了。
· 郭大侠(90后):不喜欢它的画面太精致,太干净了,对于那个年代我的观影感受就是太新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芳华》的剧作上有点问题,就有些地方接不起来,怪怪的。(比如?)就是女主疯掉,交代的让人充满问号,过程什么的不清楚,理由不充分,也太突然了。
巴塞电影:你觉得这部电影对(你想象中)当时那个时代,描绘得足够真实吗?
· 茉莉(50后): 是真实的。
· 桐城客(60后):我觉得挺真实的。服化道做的很好。如果说不真实的地方,可能就是电影那种非常明快的色彩非常鲜艳的色调。总感觉是这样啊,咱们那个年代还是比较灰一些。大体的感官上稍微有个这样的感觉。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没毛病啊,就像现在看那个好莱坞大片拍四十年代。你觉得也很鲜艳,但是看着也挺舒服的,就是他的这个色彩又符合现代人的这种审美和趣味吧。
· 王向前(70后):如果说是对那个时代的描绘,我觉得魔幻了,不真实。76年,天呐,军人已经在享受5星级酒店配泳池的待遇了。只能说冯小刚呈现了他们大院子弟一小撮人的时代。
在部队时,我在文艺团体。做舞美的工作。我们那个时候2000年的时候,驻港部队营院以前的英军总部,也有泳池,单位也有男兵女兵,组织游泳都会分开。我没听说过哪个后勤部队还有配泳池的,所以说,那是大院子弟的念想。
所以说,整个故事,除去自卫反击战,似乎是一群穿越的人在讲一个放在任何时代都讲得通的故事,战争反而成了装置。
最真实的讲述都没有了。比如大篇幅的每个人转业离开的归宿,何小萍为什么疯了,刘峰的生活都没有。
所以说,人都是符号,导演还是想讲述他所感受到的那个时代。
· TP-Link(80后):我猜,代表了导演记忆里真实的那个时代吧。
· 郭大侠(90后):在我的理解中还可以吧,不过当然有很大的克制,之前读过阎连科,余秋雨,王小波等关于文革那会儿的小说,感觉描写的不够疯狂。当然一方面考虑了审查。
· 阿真的火锅(00后):这个其实我觉得还挺像吧,因为我对那个时代的印象是来自我父母。就是感觉大家都很红哈哈哈。
就是文艺兵在文工团其实在家里人看来是很苦的,其实我不知道怎么说哈哈哈哈。
那些场景是有的,就是毛主席去世那段。我妈当时觉得天都塌了。
渐渐消失的活雷锋:“现在他活不下去吧,因为有我这种人”
巴塞电影:你的身边出现过像刘峰这样先人后己的活雷锋吗?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人?TA后来境遇怎么样?
· 茉莉(50后):那个年代会有这样的人,我认为那是那个年代造就的,这样的活雷锋应该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 桐城客(60后):周围有类似的,但不像刘峰这么完美了。喜欢刘峰啊。然后境遇还好,就是没有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像刘峰那么悲惨。
· 王向前(70后):在我看来,典型是被塑造出来的,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需要这样一个典型,比如爱兵模范,爱民模范等等,在群体中,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孤立,因为大家做的是一样的事,只不过,在某次突发事件被他遇到,所以宣传出来的是他。当然,还有一个实干型的。
肉身成圣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大家都会把看待你的标准拔高到那个段位,在云端呆着,很多平凡的人事是干不了的。得端着。
刘峰是那个时代,或者说军人的一个符号。腹黑的说,如果身边出现 这么一个人,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忙不过来呢?怪话就出来了。
我所知道的我当时部队的模范都还不错,颐养天年吧。
· TP-Link(80后):好像没有。有人特别好的,但也只对身边的亲友好,比如有人仗义、有人不善于拒绝,但都不会那么夸张地自我牺牲。现在已经不需要活雷锋了吧,大家友善往来就好了。(为啥觉得不需要了?)因为没有必要一直强调个人的牺牲了啊,已经不是那个样样匮乏的年代了。
· 郭大侠(90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可能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太复杂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他巨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是个怀着赤子心的人吧,他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敬仰,不敢触碰的感觉。我觉得他虽然受了很多创伤,但是一直都没扭曲。这大概是信仰社会主义的好处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怎么看待他的舍己为人?)他有一颗赤子心啊,这就可以解释他的善良。但是啊,他的舍己为人,我觉得跟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在我看来,觉得很过啊,但是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哪些地方过了?)就是断臂,还有把学位让给别人。身边并没有这样的人啊,只有那个时代才有吧。这样的人,在现在活不下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因为他太纯粹的善良了,一旦这个人失去当时那个体制的保护,结果在电影里你也看到了啊。改革开放后,他混成什么样。
(你觉得那个体制是在保护他吗?)不是,在束缚他,但他就这样被定型了。
虚幻但美好,我深深怀念
vs
集体生活,垃圾
巴塞电影:对电影中的集体生活,比如吃饭堂、洗澡堂、一个集体有某个共同目标、荣誉感等等,你会感同身受吗? 对于你曾经体验过的集体生活,你会感到怀念,还是有些反感?
· 茉莉(50后):我感同身受,对那时代的集体生活非常怀念,那时集体生活从中学时代开始,也是在文艺班,与电影里的情形类似,就是没有谈恋爱的情节。
· 桐城客(60后):过去有美好,但过去毕竟是建立在一个虚幻的价值观上的,那实际上是反人性的。所以我之所以对这个电影有这么多共鸣,实际上就是因为我的这种想法感受跟这个电影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是非常契合的。
也就是说,在这种大的虚幻的语境下。个人的小美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不能否认这些小美好再次呈现出来,能够再次让你感动。
· 王向前(70后):会怀念,恰恰是怀念最苦的在野战部队的时候。反而在文艺团体那段时光淡一些,毕竟,我属于非典型军人,交流出港和退伍都是平淡走的。
· TP-Link(80后):饭堂澡堂什么的,我因为没有住过校,都没有体验过。会想要体验一个月吧,像是人类/社会学田野调查之类的哈哈哈。长期肯定无法忍受——和去北方读过大学的南方女孩讨论过澡堂这件事,觉得很神奇,和一大群一大群的陌生人赤裸相见[皱眉]。个人对集体始终比较无感,不愿意被要求跟所有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做某件事。
· 郭大侠(90后):曾经的集体生活,最开始是反感,现在有点怀念,因为真的是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集体生活,垃圾。我现在是挺反感的,因为只要有集体就会有小团体。有了小团体就会有被留下的人。其实啦,身边总会有一个像女主一样受尽欺负的人,集体生活。
(谁?发生了啥?)就是同学啊。每个集体都会有的,这不是固定的一个人,是一类人。
(你觉得这是集体的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双方的。我觉得每个人,往深里了解,都不会那么讨厌的。说白了是大家根本就没有兴趣去了解他。吃饭堂很明显啊,你要是被孤立了绝对没人和他吃饭的,洗澡也是的。被孤立的人永远是一个人。
(你个人呢?)我是小可爱。(好的小可爱)
巴塞电影:你愿意讲一个关于集体的回忆/故事吗?
· 茉莉(50后):我们文艺班那个时候去给农民表演,白天帮农民种田,晚上表演,像电影里的《沂蒙颂》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洗衣歌》都有表演。同学感情也很深,这么多年后还有开同学会
· 桐城客(60后):比如说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大家那时候都学习英模,我记得当时应该是西安的一个科学家吧,叫蒋筑英。那时候应该是八十年代。光明日报登了长篇的报告文学,就叫“蒋筑英的先进事迹”。一听起来就觉得那是很空洞的,完全是因为宣传的需要。
但是呢,我们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挺漂亮的一个女孩儿,就读着读着就哭了,挤出眼泪来了,然后班主任就表扬她了。最后就是觉得特别虚伪,很多诸如此类的事儿,我觉得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挺好玩儿的。
· 王向前(70后):回忆吧,在那些兵退伍的时候,晚上会聚餐,单位女兵多,本单位的,外单位的,都找地方各种表白去了,哪会都喝趴呀,谁那么傻。晚上清点人数,我跟赶场一样,到处找人,找到还不能说,各种祝福说好话。当时楼外墙正在装修,外面有棚架,女兵住在16楼呀,就有人敢摸到外面去女兵宿舍。还有表白不敢见人,躺在女兵厕所睡到天亮被抓住的。乱,但好玩,没人越雷池,毕竟还是没地方。
· TP-Link(80后):我也是上过小学中学的人,小时候其他同学排挤一个胖胖的男孩,我记得我有站出来帮他说话——可能因为我也被人排挤过,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觉得集体的力量很可怕,很警惕。
· 阿真的火锅(00后):关于集体的故事:很简单啊,就是被孤立。在宿舍说不上话,吃饭上课都是自己一个人。然后很胆战心惊的,你做错事会被喷的很惨。
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优先于个人
vs
这个观点扭曲又残酷
巴塞电影:你个人怎么看待集体利益至上、集体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观?
· 茉莉(50后):集体利益是大家的当然是优先于个人。
· 桐城客(60后):首先从比较宏观的比较哲学的这个角度来看,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我记得去德国看奔驰博物馆,发现它讲到了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然后汽车实际上也促进了这种发展。它是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最终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活着的价值、实现自我吗?但在具体的微观层面,在特定的群体当中,比如军队,你肯定要服从集体。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公司也是这样。所以我是觉得,从哲学层面来讲,用集体主义来泯灭人性,这是不对的;还是通过法律的契约,或者社会主流的道德标准或情感,通过这些来平衡集体和个人的重要性,可能是更不那么偏执的一种安排吧。也就是说,其实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没必要把它作为黑白对立的两种模式了。
· 王向前(70后):在部队这是对的,毕竟是战争机器,要保持一致才能运转。只不过这些年大环境变了,一切向钱看,集体主义变得形而上。要转变很难,但现在能看到在在转变,集体主义里操控集体主义的人要对,就对。国家,军队就是面对战争和准备面对战争,其他的不考虑。部队需要这样的集体主义思想。
同时,对集体有归属感自然会产生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定的。哪行哪业都适用。
· TP-Link(80后):置身集体中会给人一种安全感,这可能就是萧穗子那么依赖文工团这个集体,不愿意它解散的原因。但集体也很危险,如果你失去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文革时的集体也是集体,今天我工作的地方也是一个集体。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不一定没有,但不是因为集体主义,而是要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做选择。
(哪个集体必然值得我为了集体利益优先而牺牲自我呢?)特殊年代可能吧,你幻想过自己是特工吗,如果我是二战时期要去刺杀希特勒的特供,那我觉得牺牲自我也未必是坏选择啊。
· 郭大侠(90后):其实在这个时代,我个人觉得还是先自私后无私的,满足个人理想才考虑集团利益,有时候又是同时的,双赢的。
· 阿真的火锅(00后):这样的观念我觉得是有些扭曲的。因为人的本性来说都是利己的。如果是集体至上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某些本性。这很难也很残酷。
巴塞电影:有人说《芳华》讲述了两个被集体抛弃的人(刘峰、何小萍)的命运,你觉得这种不公是时代造成的吗?还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 茉莉(50后):是时代造成的。
· 桐城客(60后):他主要是时代造成的,很难想象现在再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但是那样的时代,为什么就是在他们俩身上发生这事,跟他们个人的背景、还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是有关系的。但是唯一必然的因素是时代,在那个时代像他们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千千万。
· 王向前(70后):首先说,这不是时代造成的,我也不相信拥抱一下就会被安保部门带走,在刘峰拥抱之后,丁丁在哭不是有人劝解 说跟谁抱不是抱,女演员和战士拥抱是被允许的。这种情况是被整了,至于为什么被整,片子里没说。这种关系处置放到各种宫斗争 环境都是成立的。跟时代与个人没关系,在于在环境里担当的角色有被人嫉妒放逐的理由。
· TP-Link(80后):刘峰应该算是被集体抛弃的典型了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那么格格不入,他混得不好,能说是他的错吗?何小萍是出身不好,任何时代都有出身不好命运坎坷的人吧,只不过标准在变化。
· 郭大侠(90后):更多的是时代吧,而且我觉得这两个角色可以代表两类人,团里有重点着墨的角色都可以代表一类人吧。刘峰自然是那种跟着时代价值观走,又被辜负的人;何小萍代表那种仿佛老天把所有的坏运气倾斜到她身上的人,她选择过,比如逃离家庭,可还是难逃厄运;穗子是那种冷静,但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以为自己能获得平淡的生活,但最终还是失意了。
· 阿真的火锅(00后):我觉得是有时代的原因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像小萍拥有的美好生活因为文革被夺去。像刘峰,他改变了自己,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时代所抛弃了。我觉得时代的影响大于他们的自我选择。
最后我们邀请被访者每人给出他们对《芳华》的评分,有趣的是,即使最激动地批评这部电影的王向前,也给出了6.8分这样不算低的评价,而最热爱这部片子、被感动到眼泪成河的桐城客,也能克制冷静地把认真评分控制在了8.5。
茉莉(50后): 6分
桐城客(60后): 10分(作为观感);8.5分(作为评价)
王向前(70后):6.8分
TP-Link(80后):6.5分
郭大侠(90后):7.5分
阿真的火锅(00后):7.5分(1.5分是替妈妈打的)
其实年轻的观众们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不关心历史、无法理解过去的时代——相反,他们表现出的对历史真相的较真劲儿未必少于中年们;而年纪稍长的观众们除了缅怀青春充满感慨之外,也并非一概的吹捧和认同。
也许正是当争议的声音来自不同的群体,这才意味着,一部电影真正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引发了有意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