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投资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投资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指导经济建设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同时,受生产函数、市场需求、资源供给、发展体量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必将带来需求结构调整升级,居民对优质商品、良好服务、绿色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必然要求产业结

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投资贯彻新发展理念)(1)

以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投资贯彻新发展理念)(2)

文丨宁吉喆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近些年来,国际上陆续提出社会责任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影响力投资、可持续投资、ESG投资等新的投资理念,并日益转化为实践。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公司法》中就明确要求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1996年 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同联合国其他192个会员国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有许多都属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项目,需要政府投资,也需要企业投资。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需要理念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发展大势,深化认识发展规律,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

同时,受生产函数、市场需求、资源供给、发展体量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必将带来需求结构调整升级,居民对优质商品、良好服务、绿色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必然要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建设布局相应调整升级,要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增长动力由单要素线性投入,向全要素生产力组合提高转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指导经济建设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和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双循环”是立足国情的循环,我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规模世界第二,以内需为主导畅通循环符合实际;“双循环”是对外开放的循环,我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商品和服务买全球、卖全球,双向循环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中国;“双循环”是协调运行的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具备、空间广阔,推动区域协同协作将发挥巨大潜能;“双循环”是创新发展的循环,在继续开展科技国际合作的同时,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务之急;“双循环”也是绿色共享的循环,推进绿色低碳和包容普惠,是国际潮流,也已成为我国的实际行动。

近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一方面,国内大循环取得成效,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运转总体平稳。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稳中有进,对外贸易逆势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发展理念指导,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是聚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内经济循环就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会不断加大。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用高质量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责任投资,促进各方面投资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理念呼唤高质量投资

促进投资也需要厘清概念,狭义投资指的是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建造与购置活动,即固定资产投资。广义投资则是指以获取收益为目标,投资资源的行为,包括实物、资本和证券投资。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哪里有生产扩大、经济增长、公共建设,哪里就需要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促进了社会投资、生态投资与经济投资的协调发展。个人认为,多种投资概念都有其特定内涵,外延往往交叉,可以把有效投资与ESG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投资、影响力投资等概念统称为“高质量投资”。

第一高质量投资应当是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投资。

要解决发展面临的动力不足、城乡地区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和谐、开放水平不高,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需要更多地投资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投资于科研开发、人力资本,投资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调,投资于生态环保、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投资于自贸区、开发区、高新区、城市新区等开放平台,投资于劳动就业、居民增收、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育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即投资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第二高质量投资应当是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职能,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负责,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收入利润。

目前,全国共有登记在册企业约50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1亿户,还有约2亿农户、约2亿股民,这些都是自主决策的投资者。从主体数量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市场,推动高质量投资涉及众多企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高质量投资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投资。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也是高质量投资的原则。对企业来说,市场化投资要坚持商业原则,讲求经济效益,获取财务收益。如果搞了无效投资,投入资金没有回报,借贷、借债难以偿还 就会形成财务风险,乃至金融风险,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同时,企业规范投资于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和自身建设项目,可以补偿外部负效益、防范经营风险,可以增强外部正效益、增强内生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影响力。尤其是绿色低碳投资,突出绿色准则和社会责任,有些项目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成为当前高质量投资的热点和风口。

第四高质量投资应当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投资。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需要扩大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7.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支持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但是,受预期不稳,要素制约、项目不足等影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仅为4.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工作量没有增长。

今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稳投资、稳外资,支持民间投资,要发挥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扩大投资、加快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投资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社会领域投资,增进民生福祉。

第五高质量投资应当是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投资。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今后几年投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推动企业社会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二是拓展投资空间,要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提高投资效率,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各类投资都要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准绳,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气候变化、俄乌冲突、通胀上升等影响叠加,我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存在许多新老矛盾和问题。新形势下,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综合分析发展机遇和面临风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权衡好投资的经济市场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双重目标,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树立有质效、可持续、负责任、善治理的投资意识。

有质效,就是投资要改善质量和效益,工程质量要好,资产质量要好,投入要有产出,资金要有回报,防止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无效投资。

可持续,就是投资要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生态效益,如投入于清洁能源、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农业。

负责任,就是投资要履行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有利于投资所在地扩大就业、减少贫困、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公共服务,具有社会效益。

善治理,就是投资要关注企业治理情况,如企业文化建设、职工及股东参与、廉洁经营等。我们要集腋成裘,守正创新,努力实现投资高质效运行、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经营、善治理推进。

第二要引导企业投资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

引导企业投资于商业性、引领性项目不难,难的是投向公共领域。促进高质量投资要合理界定投资领域。国际上对投资有多种划分,如Bridges基金管理公司在2012年出版的书中,把投资分为六类:一是仅限于影响力的慈善事业类,二是伴随一定财务回报的影响力优先类,三是需求创造获得回报的主题类,四是积极投资开创机会的可持续类,五是体现风险管理的负责任类,六是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类。其中,第四类应当属于ESG投资。

在我国,可以根据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非公共产品原则把投资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商业性三类,实行分类指导。公益性项目不宜实行市场化经营,但可以按非营利运用吸收企业投资。基础性行业收益往往具有长期性,可以吸收企业保本微利低利投资。

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已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因此,引导企业合理投向公共领域十分关键。政府在加大公益性、基础性投资的同时,通过投资补助、积极注资、贷款贴息,以及业务分类、差别考核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农林水利、乡村振兴、市政建设、社会事业等投资,使有限的政府投资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使各类企业投资能够发挥积极有为的建设性作用。

第三加强对绿色投资和社会投资的信息指引。

今后几十年,我国要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人民生活从全面小康迈向更加宽裕,直至更加幸福安康,这个过程需要数百万亿元以上的巨量投资。

在绿色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方面,国家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政府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为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投资,对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都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谋划和详细的信息指引。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从消除贫困、零饥饿、健康与福祉、清洁能源、气候行动等17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联合国还提出了负责任投资原则。这些都是指导投资的重要信息,要通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际组织、国内社团、研究机构、媒体平台等多条渠道,采取政企对话、专题研讨、人员培训、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把引导投资的战略、规划、政策,以及项目的信息传递给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健康发展,促进绿色投资、社会投资。

第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中国是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公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到2021年底,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绿色债券余额1.1万亿元,当年发行量同比增长1.8倍。同时,应当看到,绿色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不到10%,绿色债券余额占市场债券余额比重仅为1%。要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碳减排支持等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

二是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相关税收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三是完善投资政策。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高效能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低碳项目的投资支持。四是完善产业政策。认真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政策文件,细化、实化、及时更新。还要用好支农支小、普惠金融等政策工具。

第五做好绿色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标准认证、统计度量、评估咨询等基础工作。

一是标准认证工作。目前绿色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园区、低碳城市、绿色融资、普惠项目等概念很多,迫切需要制定标准、加强认证。对于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产业金融,应明确技术经济和管理标准,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对社会民生项目、普惠金融等也应健全公共服务和基准服务标准,为使用者和投资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防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二是统计度量工作。要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在宏观上对全国以及行业地区碳排放进行统计,在微观上对企业碳排放进行计量,要研究建立衡量ESG等投资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对新的投资进行计量、监测和评价,为企业提供会计、排序、评级、指数等服务,使ESG等投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要倡导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强基础工作,定期公布ESG等投资报告。

三是评估咨询工作。加强绿色低碳和社会民生项目前期工作十分必要,要坚持科学演进的论证程序,对投资项目加强可行性研究,开展环境评估、用地评估、节能评估,进行财务和非财务评估、风险评估,加强评审、核准、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防止无序扩张和人为炒作,实现基础工作扎实的高质量投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也使投资者有更大用武之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新兴市场投资专家马克•墨比尔斯在《ESG投资》一书中指出,积极的ESG投资比被动的非ESG投资盈利会高一点。其启发意义在于,只要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义利结合,义大于利”的投资观,规范投资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就会实现高社会效益和高生态效益,也能获得应有的收益。


本文整理自宁吉喆在“2022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FCII)”上的主旨演讲,略有删减

编辑丨邓茗文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年第6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