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最尬地名(沈阳银看看你能猜对几个地名竟然包含这么多沈阳冷知识)
沈阳最尬地名(沈阳银看看你能猜对几个地名竟然包含这么多沈阳冷知识)暗藏不少玄机!其实这图里 大家一边回忆着老沈阳的种种一边展望着新沈阳的面貌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沈阳银看看你能猜对几个地名竟然包含这么多沈阳冷知识!
大沈阳 前天
沈阳看看你能猜对几个地名竟然包含这么多沈阳冷知识!
最近疫情的缘故,让在家的小伙伴们憋疯了,无聊到了极点,突然间这个图火遍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做一下吧!沈阳的重要地标建筑 体现了沈阳城市文化和形象。同样也会代表一个城市建设的新里程 不少老地名都随着城市的建设消失了 新地名将会取代。但是记忆会一直沉淀,割舍不开那段对老地名的情怀。
大家一边回忆着老沈阳的种种
一边展望着新沈阳的面貌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其实这图里
暗藏不少玄机!
里面有不少关于沈阳的冷知识
可以通过这种不经意的竞猜方式,关注沈阳的大街小巷、地标建筑,发现沈阳别样的美,了解沈阳更多的历史。
第六期猜沈阳地名答案:
61.塔湾
62.故宫
63.十二线
64.长江街 ,大潘
65.翰林路
66.砂山
67.大鸡仔 斗母宫
68.珠林桥
69.下洼子
61、塔湾(j来源沈阳小旮头条)
沈阳塔湾的塔, 辽代的塔,那就是北宋时期建的。 “无垢净光舍利塔”,位于皇姑区塔湾街,建于1044年(辽重熙十三年), 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清崇德六年又重修的, 又陆续重修,还建成了舍利塔滩地公园,包括盛京碑林。
塔湾南面临水,其实是浑河古河道,古浑河经过多次改道,现在,舍利塔南的水系为北运河水系的一段,古代曾是个很大的水泡子,向东可以远眺昭陵。而且作为地标名的“塔湾儿”,意思偏重为“有塔的河湾儿”,而不是原先那样的塔是塔、湾是湾。塔湾作为一个地标名称,应该是在进入民国之后的事了。
”塔湾夕照“是盛京八景之一。清诗人百龄有诗:“一湾塔影水流春,寒食烟生树树新;好是雨余青到眼,十里山色欲留人。”“塔湾晚照夕阳霞,路暗堤深树集鸦。烟带远岗村处处,户照明月夜家家。”
塔湾的塔居然是一个“空心塔”,工艺极其精湛。舍利塔是一座十三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为五个部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塔基座为仰覆莲须弥平座,上面有以青砖雕刻成的樽,中间以两层莲花瓣式花纹的带子相缠,下有壶门,内有浮雕兽头。
1985年在修复此塔时,发现此塔为空心,这在全国同类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宫为圆锥形,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内有壁画。中宫出土了一尊释迦牟尼鎏金铜佛、木制佛龛、供桌、五供和明代经卷、瓷器、丝织品等文物。地宫为正方形,四面绘有四大天王,画法纯熟,颜色鲜艳,颇具辽代风格。还出土一具大型石函,函上刻有文字。这座塔的谜题还很多,无论建筑构造还是内部格局,做工之精,根本无法想像这是一个辽宋时期的建筑。
塔湾的塔的作用,还真可能是“宝塔镇河妖”。由于浑河在古代时候经常泛滥成灾,有文献记载的重要改道就有两次,建塔之初,浑河的河道还居于城北,所以,宝塔镇河妖是沈阳居住在这儿的老人经常讲的一句话。由于年代久远,建塔之初是不是为了防水患还无从考证。但由于此塔,是佛教的建筑,所以,至少伏妖、祈福一定是佛塔的基本建筑理念。
62 故宫
故宫——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虽然和北京的故宫无法相比,但是规模也是比较宏大的。这里包括古建筑一百多座,各个陈列室里面还有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它们保存完好,看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整个皇宫看起来大气磅礴,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这里的建筑群虽然没有北京的庞大,但是建筑的构造也还是比较精巧的,不得不让人感叹匠人的智慧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多赘述。
63.十二线
十二线是沈阳人的“菜篮子”,重新翻建后变了模样。之所以得名“十二线”,是因为沈阳站原东货场有一条第12号铁路专用线延伸到这里,故命名这里为十二线批发市场。这条铁路线早已拆除,但当年的铁路遗迹还在,锈迹斑斑的警示牌,无法拆除的铁路桥,拆完铁路之后这里桥上长满荒草……沈阳土著知道,在当年的三洞桥平交道口, 这条线路的专用道口。沈阳的工厂密度非常的高,但这些工厂的生产原料需要快速运输进来,生产完的成品,还需要快速的动输出去,这一进一出,如果没有一条铁路线来担负,那是不可想像的。沈阳当时的工厂发达程度来看,基本都是中央级的重点企业,所以,铁路专用线的密度是相当高的。据沈阳有关部门统计,沈阳当时的铁路专用线达到123条之多。一些企业为了能抻一条铁路专用线进企业,真的使出各种办法,跑批文写请示,拉关系走后门,磨破嘴跑断腿,这么说一点儿不为过。当时如果你工作的企业,有一条铁路专用线,那,就说明你这个人儿的工作单位,就老高大上了。十二线批发市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哈尔滨路西2号,东侧为黄河南大街,南侧为哈尔滨路,西侧为皇寺路,北侧为居民楼。
“十二线”史称“中央卸卖市场”,由日伪当局建于1933年。因市场内设有铁路专用线12线而得名。解放初期,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驻沈阳采购站做仓库用,12线为军用线。五十年代初,为解决沈阳市人民吃菜难的问题,朱德总司令下令将其改为民用线。一九五九年,沈阳市蔬菜水果公司干鲜菜采购调拨站等单位搬入。时至今日,一直承担沈阳市蔬菜副食品等供应,是沈阳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载体。今日的“十二线”,已经成为集批零贸易、加工配送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也是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百强市场之一。
64.长江街
大潘镇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西南部。面积49.4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潘建台,人口 7190。原名潘金台,以潘、金两姓及古烽火台得名,后改称潘建台,镇以此得名。1956年设大潘建台乡,1958年改大青公社大潘管理区。1961年改大潘乡,1985年改镇。主产稻、蔬菜等。有汽水、化工、建材、木材加工等厂。沈盘公路经此。
说说为啥这个屯子叫“于洪”吧?整明白了这个,不就知道于洪区的来历了吗?您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不少人问,但能回答上来的,可真是少之又少。
其实,“于洪”这个名字并不神秘,有一段小历史。从前,这里有一大片田,可谓沃野千里。清初时,有满族于、洪两姓按八旗驻防居此,继有汉族陶、汪、卢、周四姓氏来此为于、洪两家当佃户。
有专家考证,满族人正式进入于洪地区是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这年春天,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进入辽沈地区,攻占辽阳、沈阳等大小七十多个城池城堡,其中也包括现在于洪区境内的一些军事要地。《盛京通志》载,章义城(现彰驿镇)、净烟堡(现马三家镇静安堡)等,就是“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当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将辽沈一带的新占领区,分别划分为八旗的管辖范围,估计,于洪屯当年的“于”“洪”两姓的驻防人家,也是这个时候进驻这里的。
起初,作为满人的禁封之地,汉人不能在这片土地上随意垦殖的。1644年,清军入关,大概是“从龙入关”的原因,于、洪两户大批外迁,都跑北京跟随皇帝享福去了,这里也就逐渐荒废,最后只留下家族墓两处,于是大家都叫这里为“于洪坟”。
满族贵族纷纷入关,辽东大地也逐渐荒凉。无奈,清廷只得对关外开禁。顺治十年(1653),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则》,鼓励到关外垦殖。口子一开,闯关东的人纷纷涌入。于洪这里又开始多了人烟。据说,落户到于洪这里的,有黄、纪、贾、侯四姓家族。可能这四家来得时间差不多,各户的力量对比也不悬殊,所以也不好随便叫个“黄家屯”、“贾家屯”等等。那就找找附近比较有意义的参照物吧。一看,这里原来叫做“于洪坟”啊,这个名字叫村名也不是很好听,挺让人忌讳的,干脆,就叫做“于洪屯”得了。
从此,于洪屯正式诞生,有专家考证,于洪屯的“诞辰”,应该在清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60多年了
北行,其实现在还在,只不过不如当年风光。
说到商业街、购物天堂,在老沈阳人心中,百年历史的长江街老北行是记忆中皇姑区最繁华的所在,是当时皇姑人民心中的购物天堂。
改革开放后,北行还是农副产品市场。那时候老沈阳人对北行的印象一定有买自行车这个项目!
后来的北行农副产品市场又加入了海鲜市场,不仅在皇姑有名,在全沈阳都有名!现在 海鲜市场和农贸市场搬到了塔湾,也依然叫塔湾·北行农贸市场。以前,夏天休息的时候,在北行溜达溜达,累了就在街边白色的雪糕箱子里买一个皇姑雪糕,一点一点舔,舍不得一次吃完。
1997年的时候沈阳的第一家麦当劳也开在北行,就开在北行商场!后来,我们最熟悉的北京华联就来了!就开在农贸市场楼上,大扶梯是他的标志。
65沈阳翰林路
一听名字,大家会觉得是有一名叫“翰林”的人住过这里,Bingo,答对了!相传,清朝时这地方叫“缪翰林胡同”(曾用名:甜水井胡同,马箭荡胡同)。
今天的翰林路西起小南街,东至风雨坛街之间,全长是655米,宽12米,这条路在清代时就已存在了,只不过名字不同。由王正执笔的《沈阳古城——沈河地名》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清代时,这条路分为三段。东段为甜水胡同,因为此处有一口水质甘清的水井而得名。西段称马箭荡胡同,这是因为当年这里有一片常年积水的洼地,水里长满了马箭草。后来,洼地被填平,并修了一条小路,因此取名马箭荡胡同。
缪东麟
中段被称缪翰林胡同,这是因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缪东麟(又称东霖,别名润绂)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他的故居在此而得名。当年的缪翰林府很气派,大院围墙很高,四进院子,有三间大正房、前有门房,后有花园,左边是家庙,右边是月亮门通道,东西还有厢房,整个大院满是大青砖铺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城市建设的需要,缪翰林府老宅子与缪翰林老胡同一起消失了。翰林路是1988年正式命名的。
不仅如此,大南街上还是很多名人官邸所在地,比如清末沈阳举人王树翰,曾在奉系军中官居要职,后为张学良幕僚,他居住的王树翰公馆就在大南街上;还有张作霖时期奉军军需处处长沈伯符,它在沈阳的官邸沈伯符公馆也在大南街上;而在沈伯符公馆所在的华岩寺胡同里还有一个“九间房胡同”,那是沈阳书法四老之一的霍安荣出生地。那是一个书香门第翰墨之家,其父霍绍光是一位颇有学识的书法家,尤精隶书,是清末著名汉隶大家。这些名人官邸也成为了百年前沈阳豪宅的代表。
66.砂山
砂山这个地方,以前在砂山街北边,真的是有两座十几米高的“沙山”。至于这“沙山”是怎么来的?就没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了。只是说当年沈阳修房造屋时,很多工地缺沙子就来这里搬运砂山免费的沙。于是,渐渐的,大概在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这座“沙山”就消失了。砂阳路的北侧。沙山公园(不是现在的位置)现在的位置以前只是一片绿地,后来被一家工厂给圈占了,沙山公园那里是一座水源地,里面有好多个水井,公园东侧是一座配水厂,现在还在仍在运行,公园的砂山大概是挖井产生的,堆积而成山,文革前公园面积很大,后来被很多单位和个人佔用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现在的公园是那个占用的工厂不知是倒闭还是搬家了,把被占之地还了回来,由有关部门修建而成。
67.大鸡仔。 斗母宫
道教经典中,斗姆是扶病去邪的圣母。图为绘画中的斗姆形象
斗姆,又称“斗姥”。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称斗姆尊号曰:九灵杰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又曰:中无梵炁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无尊,又化号:大圆满月光王;又曰:东化慈救皇君天医大圣。道教尊称为“圆明道母无尊”,简称“先天道姥”,谓之“象道之母”。
在清代,沈阳小西边门外就已经存在两个道家圣地了,一个是在目前广宜街路口的太清宫,另一个,就是离小西边门不远的斗姆宫了。据史料记载,辽宁清末著名道人葛月潭,小的时候,葛家家道中落,1859年其父母闯关东来到沈阳,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将年仅6岁的葛月潭寄食于斗姆宫。1867年,年仅14岁的葛月潭即在斗姆宫赵圆仪道士介绍下出家修道。1914年,葛月潭因“其道行高洁为缙绂同钦”,被公举为太清宫方丈,中国道教协会关东总分会会长。从此可见,当时东北道教香火之盛,也可以看出斗姆宫和太清宫两观渊源之深。
沈阳以无轨电车担任公交主力军的时候,经过市政府广场的无轨电车,多数都要经过一个车站——斗姆宫,因为这里曾是沈阳市规模最大的小区之一。车一进站,售票员会操着正宗的沈阳腔儿,喊起来:“豆(斗)姆宫,豆姆宫到了啊!”把“斗(dǒu)”念成“豆”,是一个误读。此处的“斗”取星斗的含意,“斗姆宫”乃是道教场所,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很常见。
市府恒隆广场的所在地曾经就是大名鼎鼎的斗姆宫小区的具体位置,也就是北起市府广场,南到中山路,西起青年大街,东到斗姆宫东巷的区域。斗姆宫小区由2006年8月开始陆续动迁,当年的新闻里可以看到,“沈阳拟建东北第一高楼,斗姆宫万人将迁离市中心”的报道。可见当时动迁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斗姆宫小区,后来又被称为七星小区。很长一段时间里,斗姆宫小区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七星市场,整个市府地区直到万寿寺街、杏林街地区的老百姓,都到这里来买菜买副食。那时候,七星市场当真是很热闹的。资料记载,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七星市场,是一座农贸综合市场,一年产值上千万,共有320个摊位,至少影响到近万户居民,老沈河区的人对此都有记忆。
回过头,说说沈阳的这座斗姆宫。斗姆是道教所尊奉的一位与众不同的神,“斗”指的是北斗七星,“姆”是母亲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星星的母亲,所以她的地位很尊贵。
要说道教在沈阳的发展历史并不短。在清代,沈阳小西边门外就已经存在两个道家圣地了,一个是在目前广宜街路口的太清宫,另一个,就是离小西边门不远的斗姆宫了。斗姆宫的具体位置,今天已无法标识了。遥想当年,这地方的北面是一个为广宜街练兵场供货的打铁一条街,里面还有一个朱氏剪刀炉炉火正红。南面,一座清新雅致的斗姆娘娘殿,常年香火不断,青烟袅袅……
68.珠林桥
沈阳的珠林桥,具体位置是在沈阳的大东区。
很多人对沈阳的地名很感兴趣!
如今珠林寺早已不在了,关于这个寄灵寺最后的记录是建国后被工厂征地占用。具体是哪个工厂,曾经有当地土著推测过,能够容纳这么大面积的工厂,可能只是猜测应该是当年的“中捷友谊厂”。到了2009年,这个工厂也拆迁了,如今这里就是大家熟知的龙之梦购物中心。但是,这些只是大家的推断,珠林寺的具体位置,现在已经无从考据了。
现在的珠林桥相比于旁边的沈海立交桥实在太不起眼了。珠林桥其实就是沈海立交桥下的一个小桥,桥下还有个小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或许是当时是通往珠林寺的桥而得名吧。
清末由浙江、江苏会馆经营,1919年由奉天同善堂接管。1949年后,由民政局接管,并将寺内1032口无人认领的棺椁全部掩埋。现殿堂被工厂使用,该寺已无存。
珠林路历史悠久,清初即形成道路,系小东关大街(今小东路)在小东边门外的延伸部分,与小东路走向相同。北运河以西一段,原称珠林大街;北运河以东一段,原称福安大街。1957年,两条大街合并为珠林路。后又将原属福安大街的珠林路三段划出,改称东贸路。珠林路上,除老龙口酒厂附近路段外,全部架有东西快速干道高架桥。
珠林路得名于珠林寺。珠林路与滂江街——北海街交叉处,俗称珠林桥,该处建有沈海立交桥。
是因为附近原来有座历史悠久的寺,如今,这里已没有任何寺庙的痕迹, 因一座寺庙,而命名一条路,毫无疑问,这寺庙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珠林路依然有种无法言说的气质,让人觉得它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来历。在于当年这条路的附近有那座著名的寺庙——珠林寺。最早的寄骨寺庙。
史料记载,珠林寺于后金初年(1625年)兴建,康熙初年(1662年)重修扩建。珠林寺总占地逾百亩,是沈阳(当时称盛京)最早的一座“寄骨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沈阳县 (当时叫承德县)知县庆贻对于珠林寺名字的由来做过详细的解释:“(寺内寄存的)死者尸骨皆父精母血,贵重如珠,寄骨寺内,棺木之相依,车前廊后舍,序次如林也。”它还亲笔为该寺书写了“珠林寺”的匾额,并悬挂于寺庙正门,珠林寺之名由此确定并四下传开。
从档案馆保存下来的老照片上看,当年的珠林寺正门为青砖砌筑,门上方书有“珠林寺”三个醒目大字(但不能确定是否系庆贻知县遗墨),寺内古树参天,肃穆幽静。佛殿分为正殿、配殿、碑房等共11楹,另有僧房禅堂20余间,灵房数排,周遭有高大的砖墙围砌。
据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老先生介绍,作为寄骨寺,珠林寺在当时堪称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旧时民俗,人去世之后,尸体须装入棺椁,入土之前,要在寄骨寺里停放一段时间,一给远道而来的亲友预留祭拜时间,二是观察能否“还阳”(古代医学欠发达,假死又复苏者多有)。通俗点说,寄骨寺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停尸间。
“当时在沈阳包括周边有三座寄骨寺,城里的两座分别是:北市场的保灵寺、南湖公园群众艺术馆附近的保安寺。不过那两座寄骨寺虽然在城里,但规模与影响都无法与珠林寺相比,毕竟,珠林寺所建的时间久远得多。”
此外,过去凡遇上瘟疫流行,珠林寺是唯一被清朝廷允许存放患瘟疫而去世的尸体所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瘟疫肆虐于沈城,为避免瘟疫的流行,清朝廷规定:边门里各寺院不准存放灵柩,珠林寺位于小东边门外,不属城内所辖,因此该寺成为主要寄存灵柩的场所。
此外,张作霖的灵柩也曾在珠林寺停放长达6年之久。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宿命,一个下令枪毙了郭松龄,毙后又将其暴尸三日的人,如何也想不到,他竟然会被帮他打败郭松龄的日本人炸死,横死毙命,都是因为日本人;还有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也像郭松龄一样,死后不能入土,也来同一个地方暂厝6年。这一点,正是应了美国前总统杰弗逊的那句名言:“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69.下洼子
据《奉天通志》记载:“天后宫在地载关山(小北关)三皇庙西,清乾隆年建。为闽江会馆。”又据《沈阳市志》 (卷十六宗教)记载:“首都宫观天后宫,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位于大东区小北街,创建人为闽人(具体为福建旅沈商人陈应龙),住持周宗岐,其用途为伙居道,居此住用。”早先盛京城(即今沈阳)商贾行市兴起,关内南方各省的买卖人纷纷奔赴东北经商,把南方的丝绸、水果、海鲜与东北的人参、鹿茸、皮毛、蘑菇通过海陆渠道交易。当时有一些福建,江浙籍的旅沈客商经常往来此地,他们在古城的地载门(小北门)外的地载关(小北门)街修建了一处闽江会馆。其中有一个叫陈应龙的福建人多次经商失败,遂发愿斥巨资在沈阳捐建一座天后宫礼事,祈求过海往来平安。生意发达。果然。天后宫建成后不久,陈应龙一直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祈愿果然灵验。 那时。天后宫规模宏大,建筑壮观,风格独特,占地万余平方米,四周砌有很高的青砖围墙。在山门前竖有两根高大的旗杆,门两侧有一对雄伟的石狮子、向南的山门两旁挂有“江南归雨,塞北停云”的楹联.在宫檐两侧塑有排成竖列的望天狗,其状栩栩如生。 山门后还设有朝北的一座大戏台,闽江同乡会馆每年都有集会,庙会日期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每逢集会期间。会馆都要请戏班子在此演出堂会戏。并且还要大摆宴席三日。唱戏三天、天后宫内外人潮涌动,摊贩陈杂.热闹非凡。
友好街与令闻街相交路口 由于此地老名叫西下洼子。
估计是下洼子也是沈阳城72地煞的之一,排水大坑。
妈祖既然是海神,沈阳又不在海滨,为什么也有一个天后宫呢?南方各省的买卖人纷纷赶来经商,他们把南方的丝绸、水果、海鲜与关东的人参、鹿茸、皮毛、蘑菇通过海陆渠道进行交易。当时有一些福建、江浙的商人,为了相互拉帮照应,便在古城的地载门(小北门)外的地载关(小北关),建起一所供他们集会、碰头、运筹商机、直至住宿饮食的闽江会馆。从此,沈阳有了天后宫,后来有心人发现,它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妈祖庙中地处最北!
是不是万万没想到
为我们恶补了这么多的历史知识!
或者你又知道这座城市的哪些典故,想留住一段历史,留住一段难忘的岁月,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虽然这些场景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永不复存在了,想起这些,仍感到心里很温暖,最后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记忆。
现在的沈阳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很多老地方、老地名,逐渐的拆迁、老去……属于正常情况,可不知怎么,每当走到那些熟悉的地方,还是能回忆起当初、当年、当时的那些人和事儿。
历史此刻正在发生
我们也终会成为史书中的过客
你在这些老街是否发生过难忘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沈阳有故事的老街?
话说回来
你对《沈阳老地名》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沈阳老地名》让你回忆起了哪些?
欢迎在微信下方留言评论!
会精选出大家的留言
你的留言“一不小心”可能就火啦!
也会为你竖大拇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