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真的不重要吗?非也!我觉得在教学中既要把握基本的感情基调,教师在备课中也要“吃透”教材,精准施教,而不是让学生被老师存在漏洞的板书“牵着鼻子走”,你说对吧?有的老师可能会反驳:有没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吗?这篇文章重点要把握感情基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懂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至于大嫂失去的是“单腿”还是“双腿”,这并不重要!这篇文章中的大嫂,在大概率上失去的是“单腿”,而并非那位女教师板书所写的“双腿”。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判断:“伤好了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如果“双腿”都失去了,还有没有可能拄着双拐?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拄着双拐的人,一般都还有一条腿支撑着地面。当然,还剩下一条腿的人可以拄着双拐也可以拄着单拐,不过拄着单拐只能“单脚跳”,这样应该会比较累,拄着双拐走路应该会更轻松一些。而“失去双腿”的人如果“拄着双拐”到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这么多年听过了太多的常态课、观摩课和优质课。这些各种款式的公开课,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或者有着争议的课例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我曾经听过一位女教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激情澎湃,学生朗读入情入境,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和那些演员表演小品有的一拼。但是,这位老师的板书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用思维导图将其描述出来↓↓↓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1)

板书是最精简的教案,但是这位老师的板书,是不是无懈可击?大娘确实是做了三件事:洗补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这没问题;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出老王,老王救出来了,但她的妈妈牺牲了,这也没毛病。但是,挖野菜的大嫂真的是失去了“双腿”吗?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大嫂失去什么?失去的是“双腿”还是“单腿”?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有以下一些话要说:

这篇文章中的大嫂,在大概率上失去的是“单腿”,而并非那位女教师板书所写的“双腿”。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判断:“伤好了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2)

如果“双腿”都失去了,还有没有可能拄着双拐?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拄着双拐的人,一般都还有一条腿支撑着地面。当然,还剩下一条腿的人可以拄着双拐也可以拄着单拐,不过拄着单拐只能“单脚跳”,这样应该会比较累,拄着双拐走路应该会更轻松一些。而“失去双腿”的人如果“拄着双拐”到底是什么画面,我们脑补一下画面,就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合理的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3)

我们知道,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而在备课的时候都不琢磨文中的大嫂到底失去的是双腿还是单腿,而是直接把搜索引擎中的板书设计直接照搬到公开课的讲台上,这样做真的好吗?

有的老师可能会反驳:有没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吗?这篇文章重点要把握感情基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懂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至于大嫂失去的是“单腿”还是“双腿”,这并不重要!

再见了亲人课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4)

真的不重要吗?非也!我觉得在教学中既要把握基本的感情基调,教师在备课中也要“吃透”教材,精准施教,而不是让学生被老师存在漏洞的板书“牵着鼻子走”,你说对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