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与简化字有什么关系(简化字和繁体字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有什么优劣之别吗)
繁体字与简化字有什么关系(简化字和繁体字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有什么优劣之别吗)为什么是这样?原来,汉字发明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由于使用范围还相当小,因此,很多原始的文字都逐渐的凋零或者消失了。甲骨文就是在这些古老的原始文字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可能参加改革和调整的人比较多,因此他们所写的有些字就会产生一些异体字,也就是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各种写法。隶书、草书、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都没有甲骨文使用的历史长,所以甲骨文是根深蒂固的,是汉字的最重要的源头。我们打个比方来说,甲骨文的文字写作基本上是在“办公室”写的,是直接为商王服务的。他不会出办公室以外。不像我们后来的文字,在办公室写字只是写字的一种情况。但是,甲骨文时代的文字,已经出现了异体字问题。同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在甲骨文中几乎也是司空见惯的常态了,这就产生了甲骨文的异体字。甲骨文的一体字,在后来的金文、隶书以及楷书、行书、草书当中都有所承传,这就是我们产生所谓的繁体字和俗体字的根源。
《误读的简化字和误读的汉字》
中国大陆使用的汉字,现在法定的规范汉字是“简化字”。所谓“简化字”就是古代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是怎么来的?来源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但是,有两点很清楚,那就是与我们书写汉字的”速度”和异体字继承有关。
中国的书法一直在演变,但书法真正演变的历史,只能从周代的金文时代开始算起。
周代以前也有“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但周代以前的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没错,但是,我们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的是,甲骨文也是中国汉字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大约有1500年的样子。在甲骨文的书写时代,书写速度,还不属于非常明显的问题,因为当时汉字的应用范围非常小,它没有那么急促,要把字写出来的必要。比如说,在我们看来,甲骨文时代所使用的文字,没有任何急切传递的可能。
- 在港澳台地区仍然使用繁体字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甲骨文的文字写作基本上是在“办公室”写的,是直接为商王服务的。他不会出办公室以外。不像我们后来的文字,在办公室写字只是写字的一种情况。
但是,甲骨文时代的文字,已经出现了异体字问题。同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在甲骨文中几乎也是司空见惯的常态了,这就产生了甲骨文的异体字。
甲骨文的一体字,在后来的金文、隶书以及楷书、行书、草书当中都有所承传,这就是我们产生所谓的繁体字和俗体字的根源。
隶书、草书、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都没有甲骨文使用的历史长,所以甲骨文是根深蒂固的,是汉字的最重要的源头。
为什么是这样?原来,汉字发明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由于使用范围还相当小,因此,很多原始的文字都逐渐的凋零或者消失了。甲骨文就是在这些古老的原始文字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可能参加改革和调整的人比较多,因此他们所写的有些字就会产生一些异体字,也就是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各种写法。
但是,汉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没有发挥多少文字的功能和作用,一直到殷商中晚期,汉字的使用才微微有一些扩大。
商朝灭亡以后,周朝人使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比商人落后,但学习文字的积极性很高,于是文字的使用在周朝开始“普及”起来。而且比商代更加发达。
这是中国文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从周朝开始,出现了书写差异的社会性现象。
这个现象为什么从周朝开始,而不是商朝?因为我们说过,商朝的甲骨文时代,还不能说是真正自觉使用文字时代。但周朝是。这个道理很简单,在大规模使用文字的时候,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差异化的书写当然就非会常明显。这就是导致书写演变的根本原因。
自周朝的晚期,隶书出现。隶书就是当时的“俗体字”,这是书法普及到了社会基层的必然。因为最基层的一些小官吏,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书写文字的责任心可能没有那样高,他们还要讲究效率,所以书写文字就会随意的很多。书写速度往往也会比较快。但是标准字还是“甲骨文”。
从周朝晚期到三国两晋的约1000年,是汉字的“隶书时代”,这一时期,书写之异彩纷呈,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星光灿烂,但也是中国文字的规范性最为混乱的时期。
南北朝到唐代,是中国汉字逐步趋向统一规范的一个发展时期。那么,这一时期如何吸取汉字遗留下来的“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利与弊,中央政府和书法家们进行了长期的发展融合。
到《康熙字典》时代,收录于字典的单字字数多达四万余字。事实上,大部分字都是异体字。中国的汉字单字数从《说文解字》的东汉以来,就没有超过一万,文献中使用的字,也就8000字以下。
《康熙字典》中这么多字,当然有正俗不同写法。这是中国汉字的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
进入民国时代,改革汉字,试图把中国文字拼音化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的。这些呼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要求加快赶上世界潮流的强烈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发展生产的时代需要,对于如何方便学习汉字做出了种种积极努力,例如利用速记,拼音等等手段进行扫盲。最终推出了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方案。
简化字的推出是一个大胆的历史选择,也是成功的历史实践。如今,十三亿人在使用简化字,使用简化字的将近七十年中,我们没有因此发生严重阻碍现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和文学创作的不适应情况。实践证明,简化字是经得起文化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一场最大的文字改革。
当然,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大众使用汉字生活在现代世界的时候,简化字对于研究古代文学显然是很不够的。但是,简化字强调了普通汉字使用需求的时候,也是包容了繁体字特殊需求的补充性。
实际上,所谓的繁体字,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不是完全有标准的一个汉字体系。
比如说我们就以《康熙字典》为例。同样一个字有不同的几种写法,那你说哪一个是繁体字,哪一个不是繁体字呢?
改革开放以后,国人打开了眼界,世界各地的华人,港澳台地区的中国人,却依然在使用“繁体字”。这是一个政治分治状态下产生的特殊历史情况,真正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同胞都是相互理解和尊重汉字简化的成就的。
因为汉字简化并没有给承传中国文化带来残酷的伤害,反而积极推动了中国汉字的普及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
简化字不但方便于中国大陆人民使用汉字的方便,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各地人民学习汉语汉字的方便,这也是非常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是,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企图利用简化字上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就大肆嘲弄汉字改革,这是对历史,对现实的不负责任。
同时,他们所谓的什么“亲不见,爱无心”纯属望文生义的“说文解字”,根本不是严格的文字学。更不是科学的文字学。
当然在古代积累下来的汉字标识,每一种写法它各有各的意义,比如说“丑”和“醜”,“谷”和“穀”在古代是两个词,但是现在我们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字了,但是像这样的情况难道影响我们的阅读吗?不会影响的,我们只是在考证字源或者是字理的时候,才会用得着区别,他们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我们一般的写作和阅读是根本用不着区别的。
像这种在简化字的过程当中,个别的字与古代的文字义理有一定冲突的地方,实际上不代表简化字整体上对汉字的推动和发展。
- 欧阳询写于隋代的楷书,我们现代楷书就是从欧阳询颜真卿开始的,这就是楷书体系的“繁体字”,简化字的基础仍然是楷书
那些把个别的简化字与古代用字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对立和冲突来看待简化字的价值,这是一种历史的误读。是别有用心的人不过想利用一些文化误读现象,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罢了,学问就按学问的规律来办,简化字的一些不足不是挖苦讽刺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合作研究。
事实上就研究古代文献来说,仅仅靠我们唐代以后确立下来的楷书,这样一种字体也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在楷书之前还有隶书篆书,这些汉字跟楷书有很大的区别,而楷书已经抛弃了的一些汉字在隶书楷书当中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只会楷书,当然我们无法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解读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文献也是非常有困难的。
比如说我们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将近一半的甲骨文我们不认识,请问我们解读甲骨文靠繁体字能完成这个使命吗?
这叫嚣简化字破坏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是子虚乌有。他们根本就不是想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要建设中国文化,简化字跟繁体字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或者不足要推到简化字上呢?再说简化字是我们大众使用的文字,研究传统文化是少数学者的事,你让少数学者要做的事,也要让广大的人民大众承担起来,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汉字回到繁体字,这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我们把《新华字典》的科研价值进一步提高之后,简化字的不足,完全可以得到圆满的纠正
简化字已经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哥儿们,别瞎挑事儿了,汉字太难,会吓着外国人的,学习现在的简化字,对于外国人已经如观天书。再拿繁体字说事儿,有意思吗?使用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让汉字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伟大贡献,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