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检查标准(心电图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标准(心电图学检查)(4)提示心房、心室肥厚扩大的情况,从而协助临床医生诊断,例如风湿性瓣膜病、肺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3)对急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可作为辅助诊断。二、心电图检查的作用(1)对鉴别各种临床上暂时不能确诊的心慌、心悸、心律失常最有实际意义。(2)帮助确定是否有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心脏在收缩之前,开始有生物电的激动,并向全身扩散,使体表产生电位差,此电位差通过6个肢体导联及6个胸前导联连接心电图机,由心电图机记录下来,其图形就叫心电图。
一、做心电图检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检查时要保持安静。因为肌肉活动都会产生生物电,当啼哭、深呼吸、四肢乱动时,都可能影响心电图检查的结果。
(2)有些药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电图的结果,例如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减慢或增加心率的药物等。由于药物影响心肌的代谢,转而影响心电图的图形。所以,应向医生讲明最近服用过哪些药物,以避免药物影响而导致的误诊。
二、心电图检查的作用
(1)对鉴别各种临床上暂时不能确诊的心慌、心悸、心律失常最有实际意义。
(2)帮助确定是否有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3)对急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可作为辅助诊断。
(4)提示心房、心室肥厚扩大的情况,从而协助临床医生诊断,例如风湿性瓣膜病、肺心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5)提示药物的影响。例如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可达龙)、依米丁(吐根碱)和某些抗癌药物(如阿霉素)等,在用药过程中对心脏的影响,心电图可及时反映。
(6)提示电解质紊乱,例如血钾过高或过低等。
(7)做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前所必备。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反映心律与心肌功能情况,借此指导手术进行,并提示必要的药物处理。
三、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范围
常常有人反映,在自己家中出现胸闷、心悸、心慌、头昏、眼花、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往往都是正常。这时候可以考虑做一下“动态心电图”,就是长时间(24小时或以上)连续记录动态的心脏活动的方法。它能充分反映受检查者在活动、睡眠状态下心脏出现的症状和变化。适用于检查“一过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心律失常能定性、定量诊断。但其缺点是报告较迟,不能用于心脏急诊治疗。
五、心电图正常与否的4种判断
1.正常心电图
心律为窦性(窦性心律是正常人的心律),心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各种波形完全正常。
2.大致正常心电图
心律亦为窦性,心率可超过或小于正常,某些心电图波形可有轻度改变,但时间在正常范围,例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等均属于大致正常心电图范畴。所以,大致正常心电图影响因素较多,一般没有实际的意义。需要结合临床,如无心脏不适就应视为正常。
3.可疑心电图
心律仍为窦性,心率可有变化,心电图波段虽有改变,其时间和电压还没到异常标准。
4.不正常心电图
与可疑心电图相比,心律可为窦性也可以不是窦性,心率变化大,心电图波段时间和电压超过正常标准或明显异常,还可见到异位搏动。
还需要指出的是,心电图检查也不是万能的,结果仅作参考。因为它仅是在体表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好像用望远镜眺望远处景色一样,不一定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譬如,左、右心室增大时,由于相反方向的两股电流可以相互抵消,这时记录到的心电图反而可能是“正常”的。
六、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诊断
1.心房肥大
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2.心室肥大
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电压增高和波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肌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3.心肌缺血
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4.心肌梗死
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5.心律失常
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6.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颅内高压、老年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P间期随呼吸而变化,多见于小孩子和年轻人,临床意义不大。
7.期前收缩
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也可见于健康人,但多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表现。
8.异位心动过速
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9.扑动与颤动
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七、心电图检查报告单的解读
1.您拿到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报告单,通常是一张心电图图形,然后是对一些图形的描述,最后是对这些描述的概括和结论性意见。我们一般不需要像专科医生那样去熟悉各种波形和数据,只是心电图报告上常有一些频繁出现的医学术语,您最好能够大体看懂就可以了。
2.心电图诊断意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第一种必须依赖临床资料,结合临床情况来分析的,如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电解质紊乱等。
(2)第二种单看心电图而不需要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如各类心律失常,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3)第三种单纯心电图图形异常的诊断,如ST-T改变、电轴左偏等。
3.心电图的图形被记录在布满大小方格的纸上,所以想要知道心电图怎么看,就要知道这些格子代表的意义。这些方格中每一条细竖线相隔1mm,每一条细横线也是相隔1mm,围成了1mm见方的小格。粗线是每五个小格一条,每条粗线之间相隔就是5mm,横竖粗线又构成了大方格。心电图记录纸是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速度移动的,移动速度为25mm/s(s,表示秒),也就是说横向的每个小细格代表0.04s;每两条粗线之间的距离就是代表0.2s。国际上对记录心电图时的外加电压也是有规定的,即外加1mV(毫伏)电压时,基线就应该准确地抬高10个小格,也就是说,每个小横格表示0.1mV,而每个大格就表示0.5mV,每两个大格就代表了这1mV的外加电压。
4.专科医生非常熟悉正常心电图的各种波形及正常值数据,他们能迅速地判断出异常心电图。譬如只要看V5大于上下纵5格,是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上下纵2格,是右心室肥大;看到所有的P-P、Q-Q、R-R、S-S、T-T波都没有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的,就是心房颤动。
八、心电图报告上常见的诊断术语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成年人窦性心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后、紧张时,或感染、发热、贫血、急性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患心肌炎时。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成年人窦性心率在60次/分以下,常见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心脏退行性病变。窦性心率在50次/分以下时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可以是药物的影响或各种心脏病所致。
3.窦性心率不齐
窦性心率不齐是指心率随呼吸出现周期变动,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屏气或活动后,心率不齐现象常消失。窦性心率不齐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出现窦性心率不齐的人不必因此而顾虑重重。
4.S-T段改变
原因很多,如心率增快、情绪紧张、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心肌病变等,最常见的是冠心病。
5.早搏(期前收缩)
早搏是心电图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并不是由窦房结传下来的。按其起源部位的不同一般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引起早搏的原因很多,例如情绪激动、饱餐、过于劳累、吸烟饮酒等,患各种心脏病时也常出现早搏。
6.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这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