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老牌汽水(被外资雪藏十余年)
8090年代老牌汽水(被外资雪藏十余年)而这个汽水的概念其实最早是荷兰那边传来的,当时荷兰人的海运贸易四通八达,汽水就被他们带到了中国,所以当时的汽水也叫“荷兰水”。追溯历史,那个年代的中国汽水市场才刚刚有发展的势头,而第一家生产汽水的就是上海的正广和,中国第一瓶盐汽水就是正广和生产出来的。在炎热的夏天,顶着太阳跑进街边小卖部冲里面大喊一声“老板,来瓶汽水”,接着再用开瓶器打开,灌入一口桔味冰镇汽水,瞬间就会觉得浑身舒爽。这是所有80后共同的记忆。而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关于这些老牌汽水的记忆也被尘封,人们渐渐习惯了三块钱的可乐,亦或是百事,这两乐巨头也一度霸占了中国市场的九成,直接垄断,而你能看到的其他的汽水品牌比如雪碧、七喜、美年达,均是这两家公司旗下产品,简直不给国产汽水活路啊,那怎么汽水“八雄”变“五雄”了而且都是外资的,国产老品牌是一个也没剩都被K.O了,是咱们自己的汽水不行吗?当然不是,其实这是外资汽水对国产汽水悄无
你喜欢喝汽水吗?
你喝的是可口还是百事,还是雪碧?
其实现在的95后和00后可能都是喝着这种“洋汽水”长大的,超市的货架陈列区,一色的可口和百事,而曾经的那些国产老汽水,在二十年前齐刷刷的消失了。
要知道,在80年代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汽水,有人直接评价说,“改革春风吹满地,全国饮料都带气”,北京北冰洋,天府可乐,广州的亚洲汽水,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以及武汉的二厂汽水和西安的冰峰并称汽水界的“八雄”,各自独霸一方,承担了80后童年回忆里那“最甜最爽”的一部分。
在炎热的夏天,顶着太阳跑进街边小卖部冲里面大喊一声“老板,来瓶汽水”,接着再用开瓶器打开,灌入一口桔味冰镇汽水,瞬间就会觉得浑身舒爽。这是所有80后共同的记忆。
而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关于这些老牌汽水的记忆也被尘封,人们渐渐习惯了三块钱的可乐,亦或是百事,这两乐巨头也一度霸占了中国市场的九成,直接垄断,而你能看到的其他的汽水品牌比如雪碧、七喜、美年达,均是这两家公司旗下产品,简直不给国产汽水活路啊,那怎么汽水“八雄”变“五雄”了而且都是外资的,国产老品牌是一个也没剩都被K.O了,是咱们自己的汽水不行吗?当然不是,其实这是外资汽水对国产汽水悄无声息的一场“抹杀”,国产“八雄”除了冰峰之外,全都着了它们的道,一下子就消失了二十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从头给您说。
追溯历史,那个年代的中国汽水市场才刚刚有发展的势头,而第一家生产汽水的就是上海的正广和,中国第一瓶盐汽水就是正广和生产出来的。
而这个汽水的概念其实最早是荷兰那边传来的,当时荷兰人的海运贸易四通八达,汽水就被他们带到了中国,所以当时的汽水也叫“荷兰水”。
汽水还被人们认为是清热补盐的保健品,甚至有厂公布过配方,就是将食盐、糖精、柠檬酸、薄荷脑、苏打还有橘子油放在一起冲水。
这就是简单的盐汽水,也就是爱情公寓里美嘉的口头禅:“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的那个盐汽水。
在正广和开始做起汽水生意之后,马上就有人闻到了这股风儿,随着正广和的步伐纷纷建厂。
在中国经济趋于稳定之后,从1920年开始,国产汽水的发展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停都停下来,1920年,沈阳诞生 “ 八王寺 ”,1921年,武汉“和利”建成,也就是二厂汽水的前身,1936年,一下子建成两个,分别是北平和重庆的 “ 北冰洋 ” 和 “ 美华 ”,其中美华是天府可乐的前身,1946年,广东建成 “ 亚洲 ” ,两年之后西安 “ 冰峰 ”出现。
国产汽水的发展势头可谓是十分强劲,最终形成了最著名的国产八大汽水厂,每家都自成一派,占据一方市场。
当年的八雄岂止是一个“辉煌”了得,咱们可以简单看几组数据,上海正广和因为起步早,曾经以90%的市场占有率一统国内汽水市场,而其他的汽水品牌,在自己的“地界”上占有率几乎都可以达到70%到80%。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北京的普通工人每月只能拿到40元,而北冰洋销售利润却达到了878万元。
这么大的利润外资能不眼馋吗,其实在八大汽水厂“一统江山”的期间,可口可乐就曾经来过一次,1923年,可口可乐来到了中国,当时它的名字叫 “ 蝌蝌啃蜡 ”,是直译的,听起来就欠缺食欲,再加上国内汽水发展太强劲,可口可乐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国的汽水行业这么火爆,怎么没有一家直接从地方做到全国呢?
这是因为受了那个年代的条件限制,当时的灌装工艺还不完善,而且运输条件也比较弱,所以就造成了每个汽水品牌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分别以“地头蛇”形式存在的局面。
而且由于钢厂的工人干活儿容易出汗,很多厂都推出了自己的盐汽水供工人们解渴补盐,各种老工厂子弟最难忘的可能就是自己厂的专属汽水了吧。
甚至曾经低调的401汽水,你肯定想不到它其实出身于一个更低调的国防机构,现在401的名字已经改成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了,但是他的招牌汽水401,仍然以一个不起眼的橘子水形象,出现在某个店里。
所以在这样全民都在喝汽水的背景之下,可口和百事这两家外资企业终于忍不住了,既然硬碰硬不行,那我就把你们买下来吧。
这两乐巨头是兵分两路,分别与当时爆火的八大厂进行合资,实则是抛出一个“圈套”。
《财经》曾经披露过这一举动,称这些国际饮料公司在最开始根本没表现它们的真实意图,当老厂觉得不对的时候已经是两三年之后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国产汽水有他们的弱点,很多厂的设备都是解放前的,而外资的设备的工作强度几乎“秒杀”国内设备。
拿灌装机来说,国内的一小时只能灌装2000瓶,外资企业的则是“一次混合灌装设备”,一小时就能灌装8000瓶,根本没法比。凭借着这样的优势,可口和百事就像虎入羊群一般,很快把八大厂吃得只剩“冰峰”了。
而这些老厂之所以同意合作,也是信了他们的“邪”,根据北冰洋后来说的,百事可乐曾在收购计划和合同中答应将北冰洋品牌做大,也许这就是这些老厂动心的地方。
然而八大厂没有迎来它们更大更强的宏伟设想,反而被两家外资给“雪藏”了,短短二十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则是积极发展旗下产品,比如雪碧,美年达,对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进行双寡头垄断,截止到2019年,它们的占有率仍然是54.5%和36.3%,其中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碳酸饮料中,几乎是全品类市占有率第一。
就在这两家外资企业“独步天下”期间,在2007年,事情才第一次有了转机。
北冰洋提出,百事可乐没有按照收购计划和合同中的规定将北冰洋品牌做大,而是采用了一种极端方式,将北冰洋雪藏。
最后,这场谈判北冰洋胜了,没花一分钱拿回了品牌,但是代价是4年内不生产任何产品,所以北冰洋直到2011年11月才开始重新生产销售。
同年,北京市民惊喜地发现消失已久的“北冰洋”汽水又回来了,而且口味没变,一下子尝到了那个年代的回忆,于是,北冰洋再一次上了人们的餐桌,甚至成了烧烤的“标配”。
在北冰洋有了这个先例之后,其余几大厂也纷纷开始追讨,最后终于以全新的面貌集体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财经》杂志曾经对天府可乐的相关人员做过采访,对方称,“合同约定新公司中天府可乐的产量不得低于总量的50%,但是后来合资公司并没有生产天府可乐,而是只生产百事可乐”,员工也遭到了打击,不仅失去了原本的工作内容,每个月只能拿生活费。
所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国产汽水依然没有放弃,媒体评价说,北冰洋重生的背后,是本土企业多年努力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里面不但有企业的努力,也有国人的努力,有相关人士透露,曾经“消费者普遍认为外国产品比中国产品要好,那是大环境、大趋势。”而如今,我们支持的是国货,这也给了曾经的八大厂最好的机会。
就在不久前,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冰峰汽水”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或将成为“国产汽水第一股”。与此同时,北冰洋也有上市动作。
国产汽水行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复苏,根据公开资料来看,国产饮料的增长率都很可观,而百事可乐增长势头却极其缓慢,可口可乐去年营业收入直接下降了11.4%。
要说目前国产汽水公认的一个问题就是贵,比可口和百事贵上一到两块钱,但是贵并不是贵在情怀,而是真材实料,其实对比它们的配料表就可以看出成本谁高谁低,举例来说,北冰洋的果汁型汽水甚至会添加最贵的红橘油,这种纯天然的东西才是当下消费者最关心的。
如今,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卖铺,曾经最熟悉的那个玻璃瓶又回来了,而国产汽水的崛起,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