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烩104玉麒麟卢俊义(玉麒麟卢俊义的剧情内涵丰富)
历史经典烩104玉麒麟卢俊义(玉麒麟卢俊义的剧情内涵丰富)韩伯龙拒绝落草,于是被宋江放回。他回家后发现家已经被李应一把火给烧了,而且还被套上了私通梁山贼寇的罪名。于是官府抓韩伯龙入狱,李应等梁山五虎劫狱,迫使韩伯龙上了梁山。这段故事原来叫做《梁山五虎大劫牢》,主角韩伯龙是滦州的江湖大豪。宋江入主梁山后与吴用商量引韩伯龙上山,于是派扑天雕李应前往滦州请韩伯龙。李应在滦州被韩伯龙引为兄弟,一住就是半年。宋江又派鲁智深、刘唐、武松和阮小五四人前往滦州,诓骗韩伯龙上山落草。从小说中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物的剧情来看,作者施耐庵完全可以用浓墨重彩的手段把卢俊义写得名副其实。他也可以降低卢俊义出场时的调子,将其写得名副其实。可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体现,而是延用了这种落差极大的写法。因此我们心里有了疑问,坐着为什么这样写卢俊义?查阅历史资料,我发现卢俊义最初并不是小说中这个样子。在《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还不是后来的河北玉麒麟。在这部早期著作中
在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玉麒麟卢俊义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出场标志着梁山从晁盖时代彻底进入了宋江时代,打家劫舍和替天行道的主题也渐渐归于招安和为国尽忠。可是在看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角色很尴尬,人设和剧情有着很大的落差,让人觉得不太出彩。
卢俊义人设是非常高调的,这方面比作者浓墨重彩的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还要高调得多。他是河北军镇世家的后人,在大名府军队中有极高的声望。卢家在大名府是大富之家,江湖上朋友遍地。卢俊义本人武功很高,号称"河北三绝",马步军无双无对,枪棒天下第一。
如此高调的一个角色,出场就有天下第一高手的名声。然而在故事中的表现,卢俊义却配不上这个高调的名声。他在临机决断和遇事处理上有很大的缺陷,南征北战时遇到不少能和他打平的对手,带兵作战时一开场就被没羽箭张清搞得灰头土脸。从这些方面卢俊义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这与他的高调人设相差极大。除此之外,他高调中的很多背景因素在剧情中没有体现出来。比如他被陷害入狱时,号称江湖朋友众多,军中故旧成群,却没有人出面营救他。这与宋江、晁盖、柴进等江湖大豪的待遇差别极大,于是让人觉得虚有其表。
我们从《水浒传》原著的剧情来看,卢俊义远远表现得没有那么高调,也不是虚有其表。他是小说中少见的高手,单打独斗能够排进前十,但距离第一还有差距。行军作战上表现得并不出众,马步军无双无对完全是吹嘘,这方面他还不如宋江。在临机决断和处理事务方面,他别说和吴用、宋江相比,就是比武松、鲁智深也颇有不如。说白了他就是和林冲极为相似的人物,只是调子比林冲高了许多而已。可这样的人物却被捧到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第二位的高位,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
从小说中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人物的剧情来看,作者施耐庵完全可以用浓墨重彩的手段把卢俊义写得名副其实。他也可以降低卢俊义出场时的调子,将其写得名副其实。可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体现,而是延用了这种落差极大的写法。因此我们心里有了疑问,坐着为什么这样写卢俊义?
查阅历史资料,我发现卢俊义最初并不是小说中这个样子。在《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还不是后来的河北玉麒麟。在这部早期著作中,卢俊义率领孙立等十一人在太行山落草为寇,后来才加入了梁山。《宋江三十六人赞》称玉麒麟卢俊义为,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
从这里看出,早期的卢俊义并没有什么被吴用陷害入狱,然后妻子和仆人李固私通的剧情。至于梁山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等剧情,都无从谈起。而这些剧情本身也不是卢俊义的原版故事,而是来自于元杂剧水浒中韩伯龙的故事情节,后来被施耐庵搬运到了卢俊义身上。
这段故事原来叫做《梁山五虎大劫牢》,主角韩伯龙是滦州的江湖大豪。宋江入主梁山后与吴用商量引韩伯龙上山,于是派扑天雕李应前往滦州请韩伯龙。李应在滦州被韩伯龙引为兄弟,一住就是半年。宋江又派鲁智深、刘唐、武松和阮小五四人前往滦州,诓骗韩伯龙上山落草。
韩伯龙拒绝落草,于是被宋江放回。他回家后发现家已经被李应一把火给烧了,而且还被套上了私通梁山贼寇的罪名。于是官府抓韩伯龙入狱,李应等梁山五虎劫狱,迫使韩伯龙上了梁山。
而在《水浒传》中同样有韩伯龙的剧情,却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小说中的韩伯龙是慕名投靠梁山的江湖人士,找到了梁山下朱贵的小店。当时梁山正在面临单廷珪、魏定国的征讨,宋江就派与此二人交好的关胜下山劝降。李逵不乐意了,强行下山开战。李逵下山遇到了在梁山下开酒店,等着朱贵引荐上山的韩伯龙。于是李逵吃霸王饭,韩伯龙拒绝,然后李逵一斧头砍死了韩伯龙。
小说中的韩伯龙和元杂剧中的韩伯龙相差天远,完全是两个人物,从小说角度来看,韩伯龙的剧情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作者却仍旧将这段剧情留在书中,实在有点画蛇添足。可结合韩伯龙在元杂剧中的剧情变成了卢俊义,那这里面藏着的东西就有点意思了。如果只从小说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删去韩伯龙的剧情,或者沿用韩伯龙的名字,不用卢俊义的名字。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会让小说现得自然顺畅,而不会出现这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而作者把太行山的卢俊义,扯到河北去改头换面,也有些欲盖弥彰。
从卢俊义剧情的原型韩伯龙出发,再联系到施耐庵用水浒故事影射元末明初农民战争的创作手法,我认为此处作者是有所指的。从韩伯龙的基础资料看,他让我想道了两个人物,韩山童和韩林儿。除了他们都姓韩以外,他们的籍贯也有相似之处。韩山童和韩林儿是元末明初红巾军的领袖,都是河北栾城人,而韩伯龙的籍贯则是河北滦州。虽然地图上是两个地方,但名字极为相似。而滦州在北宋是辽国的地盘,宋江找李应到辽国招人,显然不符合常理。因此把这些细微的线索联系起来,卢俊义、韩伯龙的角色很可能影射韩山童和韩林儿。
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实从颍州白莲教起义开始的,带头人就是韩山童和刘福通。韩山童家族在栾城和永平一代传教,后来受到官府追捕,才逃到颍州传教,由此结识了刘福通。白莲教起义发生后,这支起义军头绑红巾,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红巾军。
然而这次起义并不顺利,他们在颍州集会时被得到消息官府派兵镇压,被迫只能提前发动。起义过程中韩山童被杀,韩林儿和母亲杨氏流落江湖,而刘福通则拉起了一支足以和官府抗争的强大军队。后来刘福通找到韩林儿和杨氏,立杨氏为皇太后,韩林儿为小明王,见了了宋政权。
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宋政权的大权掌握在了刘福通手里,而韩林儿只是刘福通的傀儡。后来刘福通兵败,朱元璋派人接刘福通和韩林儿前往金陵。路上发生沉船事故,韩林儿溺水而亡。于是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个疑案,其一韩山童被杀与刘福通有没有关系,其二韩林儿沉船是不是朱元璋安排的。
从韩伯龙的名字来看,显然影射了韩山童和韩林儿。除了姓氏之外,"伯龙"也指代了韩山童和韩林儿是名义上红巾军领袖的地位。红巾军起义时韩伯龙被杀,二把手刘福通上位,这似乎又与李逵杀韩伯龙有些联系。韩伯龙为卢俊义的原型,犹如韩山童是韩林儿的父亲。
李逵杀韩伯龙,李逵又是宋江心腹,似乎暗指刘福通在起义初期出卖了韩山童,并趁机夺取起义军大权。小说中卢俊义的结局是,高俅在御酒里放入水银,卢俊义喝后不能骑马,在泗州淮河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巧合的是,这正与韩林儿的死因相同。
上述如此多的巧合,又有生拉硬拽的不合理剧情,很难说不是作者故意为之。以施耐庵出身于元末明初义军中张士诚部幕僚的身份,他对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是有所知晓的。而这些东西却又不能公开的发布发表,只能在小说中以影射的方式体现。
我们看《水浒传》时,细节之处总有难以完全描述的地方,仿佛作者有话要说,却不能全说。这里面往往隐藏着一些难以名言的故事,或者影射当时的额社会现实。卢俊义的故事在这方面体现非常明显,粗读时似乎合情合理,细读时却又似是而非,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