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尽管第一次出门挺闹心,可还是爱出门,那是因为出门能看光景。所谓光景,无非就是看看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出门的人,再就是看看别的村庄的样子,遇上唱戏和杂耍的,也饱饱眼福。尽管看不出什么门道,但生下来就待在封闭的山村里,憋屈得够呛,难得利用出门的机会开开眼,如果遇到卖糖球的,也好让爹给买支解解馋。我第一次出门,大概是在我4岁那年的正月初三去姥姥家,爹去拜丈人,妈回娘家拜年,一并带上我和我的二哥。由于我们年幼,加上道远,爹牵出家里养的那头毛驴,把我们弟兄俩一面一个放进框里,谁知在过一个小桥时,因桥面结冰,毛驴滑倒,把我和哥哥掀进了冰水里,湿透了衣裳,冻得我们嘴唇发紫,一个劲地哆嗦。爹娘只能返回家给我们换上旧衣裳,赶到姥姥家时天都晌歪了。过年后的头几天里,村里人见面打招呼几乎众口一词:“今上哪出门?”对方回话:“拜丈人”“拜姥娘”“看朋友”等等,你听,这一问一答,把走亲戚的事说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亲情之路

◎林成功

家乡人把走亲戚、看朋友称作“出门”,意思是走出自家的宅居,来到亲朋的家里,一年一节时相互探望和拜访。这门与门之间,形成了一条连接亲情、感情和友情的路。

儿时,感觉家乡特别“流行”出门,乡亲们对此十分看重。瞧路上携家带口、熙熙攘攘的人群,组成了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的出门大军,人们背着篮子兴高采烈、有说有笑的好不热闹。现在想来,那时虽然贫穷,但乡亲们却并未把愁容写在脸上,反而乐呵呵过得有滋有味。地瓜、菜团、稀粥等粗茶淡饭,催生出的是一派和谐、和睦与和善。艰难生活的重担,并未击倒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家乡人,憨厚、淳朴、坚强的人们那开朗、豁达和乐观的性格,似乎与生俱来。这一切的一切,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出门上。

过年后的头几天里,村里人见面打招呼几乎众口一词:“今上哪出门?”对方回话:“拜丈人”“拜姥娘”“看朋友”等等,你听,这一问一答,把走亲戚的事说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1)

家乡人走亲戚,先后顺序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这就是正月初一看朋友,初二拜姥娘,初三拜丈人,初四以后则是七姑八姨捎连襟的排着转,亲戚多地排不过来,只能一天走两家甚至多家,这种出门就是个过场,点到为止。进了门问声好、拜个年、聊一会,然后背起篓子道个别,又风风火火地去了下一家,最后选定一家吃午饭。

家乡人走亲戚,一直能走到正月十五。十五以后则是老年人相互走动了。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特殊的年代里,农村里一年四季无闲空,即便是滴水成冰的冬腊月也忙着整大寨田,那时家乡有句口号,叫作“腊月干到二十九,吃了‘箍扎’(饺子)就动手”,就是说干到年根才停工,过完年立即上工整地,是没有时间走亲戚的。

我第一次出门,大概是在我4岁那年的正月初三去姥姥家,爹去拜丈人,妈回娘家拜年,一并带上我和我的二哥。由于我们年幼,加上道远,爹牵出家里养的那头毛驴,把我们弟兄俩一面一个放进框里,谁知在过一个小桥时,因桥面结冰,毛驴滑倒,把我和哥哥掀进了冰水里,湿透了衣裳,冻得我们嘴唇发紫,一个劲地哆嗦。爹娘只能返回家给我们换上旧衣裳,赶到姥姥家时天都晌歪了。

尽管第一次出门挺闹心,可还是爱出门,那是因为出门能看光景。所谓光景,无非就是看看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出门的人,再就是看看别的村庄的样子,遇上唱戏和杂耍的,也饱饱眼福。尽管看不出什么门道,但生下来就待在封闭的山村里,憋屈得够呛,难得利用出门的机会开开眼,如果遇到卖糖球的,也好让爹给买支解解馋。

另一个是出门有好吃的。那时家穷,一年价稀汤寡水的伴着地瓜和地瓜干及“菜豆沫”(菜团),吃不上几顿小麦面食,也很少能沾着荤腥,而出门时能吃上饽饽和鱼肉,有这样的好事当然抢着去。因为年纪小,爹妈不想让我凑热闹,我便跑到村口等着爹,这时的爹妈也拿我没办法,只能让我去。但妈怕我不知礼数,再三地嘱记。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2)

在出门的路上,爹给我讲规矩,说到了亲戚家里给长辈们拜年时要说好话,嘴要甜,他教我叫什么就叫什么,不能嘴懒,需要磕头的要磕头;吃饭时他让我坐那就坐那,不能乱坐:在桌上吃菜时不能随便钳(用筷子夹菜),他钳什么我就钳什么,还要在自己的一边钳,不能饕馋地满盘子扒拉。

对于爹的话,我虽然觉得太麻烦,但只要能让我去,倒也没什么。到了亲戚家里后,爹让我叫什么我就赶紧叫,让我磕头时毫不含糊马上跪下就磕,你还别说,嘴甜和磕头居然有了“外快”,长辈们大多给我拜年钱,一毛、两毛、五毛不等,家里条件较好的竟然给一块甚至两块。从除夕夜在村里给长辈拜年,到出门走亲戚,最多时可“收入”五六块钱,现在觉得这几个钱不起眼,但那时已经不是小钱了,在我的眼里,这可是一笔巨款。当然,这些钱我是捞不着的,回家后立即交给妈,当时觉得心里不平衡,觉得空忙活了一个正月,没留下一分钱,只是赚了几顿好吃的。当然,布兜里少不了糖块,到了谁家里主人都给我们这些孩子糖吃,那时的糖块基本没有包装,大都是呈椭圆形还沾着糖砂的那种,吃起来甜甜的,这算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而招待大人们的则是烟卷,我记得那时的烟卷很便宜,都是毛八分的没有过滤嘴的低档货,能看见锡纸包装的“大前门”等,甚至看见带滤嘴的烟卷儿简直是稀罕事。

吃饭的时候,爹向主人客套一番,说不让我上桌,可主人不肯,非让我上炕坐下,我也巴不得呢。吃菜时,我总是瞅着爹,他的筷子伸向哪里我就跟着,有几次我发现桌上的鱼老是没人动,主人用筷子指着鱼张罗着钳菜,可爹与其他客人尽管答应“好好”,但就是不钳。看着用白面裹着的、煎得焦黄的香喷喷的鱼,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爹不动筷,我也不敢由着性子来。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3)

事后我才知道,贫困的家门买条鱼不容易,这条鱼只是上桌摆样子,动不得,一直要留到所有的亲戚都来过之后才能给最后的客人吃,对于这一点,出门的人大都明白。

我还听爹说有木头鱼上桌的事,就是有的家庭买不起鱼,可又要面子,便用木头雕刻成鱼的形状,外面沾上一层面,下锅煎一下,倒也看不出真假,反正是主人不领着吃,客人谁也不好意思动筷。我不知道我经历的没动过的鱼里有没有这种木头鱼。但也有大方的主人在上了鱼后,马上用筷子将鱼头取下,意在告诉客人,这道菜不是用作好看的,既然鱼已经夹碎了,就不能再留作招待他人了,于是客人们这才象征性地动动筷子。

童年时出门时携带的礼品,不像现在的商品这么丰富,牛奶、饮料、酒类等可以任意选择,那时的礼品主要是自家蒸的大枣饽饽等面食。出门时,用一个柳条编织的白色二升篓子,里面装几个饽饽,还有白面做的“莲子”,条件好点的买斤大果子放进篓子里。果子用油纸包装,上面贴一个红贴。临行前,用一条带花的毛巾或干净的包袱搭在篓子上面,再用一条毛巾系在篓子上,揽肩背着。在主人家吃过饭后临走时,千篇一律地说几句客套话,请主人留下饽饽,但基本上没人肯留,那是因为贫困年代饽饽也金贵。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4)

主人不留,客人再三劝说留下,你推我让的“夺把”,若是很要好的亲戚觉得过意不去,便拿自己的饽饽与客人交换一个,算是留下了,篓子里的饽饽仍然一个不少。如果有大果子这易碎的礼品,在“夺把”过程中也就没有几个囫囵的,出门结束后,大果子都碎得不成模样。而饽饽怕风“刺娄”,加上天冷,一个正月下来,那几个饽饽都起皮开花,裂得四陋八瓣,满篓子的饽饽渣渣。其实,拿这样的礼品出门走亲戚,就是个形式,就是图个好看,形成了民间出门的固定模式。

成年以后出门时,真架不住坐桌时论资排辈讲座位,你该坐哪,他应坐哪,不能乱套,农村里有人很讲究这个,而有的客人也很在乎、很挑剔,如果该坐的位置没坐上,就会老大不高兴,甩脸子、耍态度、挖苦、讽刺,甚至打嘴仗。记得一年正月去朋友家,中午吃饭时,他们本家一位长辈应该坐个“好”位置,可不知什么原因被安排在了桌子一角,这下可好,这位长辈不干了,先是不开脸,不动筷,然后与陪客人吵起来了,最终摔了筷子,气哼哼地下炕走人,场面非常尴尬。其实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酒菜饭都是一样,为什么非要计较那个不好吃不好用的座位呢?这是何苦来。

在我还未结婚时有一年正月初三,第一次去拜丈人,那天去的客人有对象的姑父和辽宁大连的几位长辈。安排座位时,十分讲究的姑父坚决要我坐大客,说我是新女婿,第一次,非坐不可,我高低不坐,他是高低不肯,争讲了好一阵后我也“草鸡”了,只能从命。后生居首位,长辈坐次位,让我很不自在,既然做了大客,满座以我为中心喝酒,推杯换盏间把我喝得晕头转向,差点出丑。那时喝的酒,大都是地瓜干酿造的散装酒,3斤地瓜干加9分钱换一斤的那种。家庭条件好点的,用“景芝白干”、“栖霞白干”等瓶装酒招待客人。“茅台”、“五粮液”等高端酒虽然当时价格只有几块钱,但也难进寻常百姓家。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5)

在那个年代里,出门走亲戚突出在“走”上,不像现在公交车四通八达,还有不少家庭买上了轿车,最不济也是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可我童年时出门全凭脚步量。背着个二升篓子,晃晃悠悠地四处跋涉。因为路远,每年初三拜姥娘都得早早赶路,到了姥姥家急三火四逐门拜年,吃完午饭就要打道回家。如果遇上冰天雪地,到家得拉夜。俺家有几门老亲是福山县的,在门楼水库东面。为了走个近便道,小时候爹领着我们弟兄俩走结冰的门楼水库,听到冰下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响声,可把我们吓得不轻。我问爹:“跟这走掉不下去吗?掉下去可就不用出门了。”爹瞅我一眼说:“闭上嘴,新正大月,要说吉利话。”下午回来时,日头高照,冰面已经不壮了,我们宁肯多走六、七里路,也高低不在冰上走了。

亲情之路,维系亲情。现在想来,农村人出门这种形式,好比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亲戚朋友间交流和沟通的通道,又好像是一根纽带,将相互间的感情连接起来。利用出门这桥梁和纽带,通过一年一度的走访,使大家的亲情、友情和感情不断深化,历久弥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不错的形式。近几年,由于通讯工具的普及和便捷,加之人勤春来早,农民忙致富,人们更多的是在网上拜年或交流。尤其是因疫情的缘故,出门走动的少了许多,这也可以理解,也应该遵从防控疫情的要求,自觉做到不聚集。虽然人不见面,但感情和友谊却装在心里。我想,亲情之路,应该是一条宽阔、平坦、长久的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林家人怎么感谢他的救命恩人(林成功亲情之路)(6)

作者简介

林成功,栖霞庙后人也。生于贫寒之家,长在深山村落。因受家庭熏陶,自小喜爱文科。虽然才疏学浅,但有初心情结。供职栖霞烟草,从事文案笔墨。处世淡泊低调,追求平安生活。偶有拙作,难免青涩浅薄。实是别无所图,只为开心。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壹点号烟台散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