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花有哪些?多数人都知道佛教植物
佛教花有哪些?多数人都知道佛教植物二、杏与银杏杏坛是孔子教学的地方。但这个杏,到底是指蔷薇科的杏呢,还是裸子植物银杏呢?如今在曲阜孔庙杏坛前,既栽有银杏,也栽有杏树,让人莫衷一是。从杏和银杏的分布看,显然杏的分布和栽培更普遍。银杏属于孑遗植物,目前认为只在浙江天目山有原始分布,其它地区至多有些孤立的老树遗存,如莒县浮来山古银杏。从这方面来看,杏坛之名来源于杏的可能性更大。但孔子弟子分布地域广泛,从哪儿弄来个银杏树苗献给孔子也不无可能。杏花灼灼,象征着孔子学说之活泼美丽;银叶翩翩,象征着孔子学说之富丽堂皇。
儒家文化植物,也就是儒家文化推崇,或曰传统上能代表儒家文化特征的植物。中国仅仅高等植物就有三万多种,它们郁郁葱葱,遍布中华大地。那么,你知道它们中的哪些有幸入选吗?
一、松、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这句话,奠定了松柏儒家文化第一植物的地位。松树(松科)和柏树(柏科)本来起源于亚热带,属于常绿树种。它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地理区的鲁国,自然成了另类。冬季酷寒,几乎所有树木都落叶了,可是松柏战雪斗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让孔子都感到了惊异,受到了鼓舞,发出了由衷赞叹。同时,松柏也是有名的长寿植物,尤其是侧柏和圆柏(即桧柏),可存活千年之久。松柏外观随季节变化不大,这也符合儒家处变不惊的思想。后来,松柏成了中国庙宇陵墓区的专属植物,以常绿与长寿寓意逝者在天国的永生。在三孔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主要是侧柏、圆柏,几乎没有松树。其实在古代,很多时候松柏不分。侧柏和圆柏,是三孔景区的最多最典型古树,数百年树龄者比比皆是,千年以上者亦不罕见。
二、杏与银杏
杏坛是孔子教学的地方。但这个杏,到底是指蔷薇科的杏呢,还是裸子植物银杏呢?如今在曲阜孔庙杏坛前,既栽有银杏,也栽有杏树,让人莫衷一是。从杏和银杏的分布看,显然杏的分布和栽培更普遍。银杏属于孑遗植物,目前认为只在浙江天目山有原始分布,其它地区至多有些孤立的老树遗存,如莒县浮来山古银杏。从这方面来看,杏坛之名来源于杏的可能性更大。但孔子弟子分布地域广泛,从哪儿弄来个银杏树苗献给孔子也不无可能。杏花灼灼,象征着孔子学说之活泼美丽;银叶翩翩,象征着孔子学说之富丽堂皇。
三、楷木
楷木是漆树科高大乔木,木质坚实,树形美丽,果实鲜艳繁密,寿命长,是中国东部地区土生土长的自然植被。楷树在孔林广泛栽植。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哲人其萎,孔子逝时,大弟子之一的子贡来迟了。子贡颇为自责。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子贡独独庐墓六年。他用过的手杖,长成了一棵楷树。因此,楷树承载着这一段故事,是师徒情深的象征。其实,初期孔林里的楷树,应该是孔子弟子们从各地移栽来的。如今济宁的园林中多有种植。楷木是曲阜著名工艺品楷雕的原材料,可谓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四、君迁子
曾参的父亲曾皙特别爱吃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参因为怀念父亲,从此再也没有吃过羊枣(《孟子•尽心下》)。这是儒家一直大力宣扬的孝道故事。羊枣就是君迁子,也叫软枣、黑枣,和柿树同属于柿树科柿树属,味道比柿还要好。因为君迁子的果实晒干后是黑色的,像羊粪球,所以得了这么个不文雅的名字。孔庙杏坛前就栽有一棵,是为纪念先贤曾参。从这棵树的大小来看,树龄应该在百年以内。但导游已经不知道君迁子的来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君迁子名称的来历,文献中并未见到。这么文雅的一个名字,是否也和曾参的故事有关呢?比如可以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因为君子曾晳(君)喜欢吃导致(迁)儿子(子)不再食用。
五、芝兰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这就是芝兰成为儒家植物的出处。在《孔子家语》中还有一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孔子家语》)。一般认为,芝在古文中通‘芷’,是指‘白芷’(伞形科),兰指‘蕙兰’(兰科)。白芷和蕙兰都是香草,用于比喻品行高尚之人。但有人认为,北方不可能有蕙兰,因此“兰”指的是泽兰(菊科)。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鲁国一带气候温暖湿润,地生兰类完全能够在此自然生长。而且,儒家文献记载的信息也表明,孔子所说的“兰”,更符合地生兰类特征。因此,如今三孔人文遗产景区也把“芝兰”解释为白芷和地生兰类。地生兰类因此成为重要的儒家文化植物。
六、莲
莲(莲科)在北方包括鲁国并不常见,所以,早期儒家典籍没有提及。早期儒家不提莲,花和叶太艳丽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一直到北宋,儒家文化中心区大大南移,并在南方茁壮成长,结出硕果,这种状况才有了改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理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写的如此地美轮美奂,强调了莲的正、净、静、润、纯、美,非常符合儒家文化之精神,简直胜过了儒家推崇的玉器。这时候,早期儒家的纯朴已经不是绝对标准。周敦颐的肯定,让莲终于成了儒家文化的宠儿。莲,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推崇的植物。
七、竹
格物致知,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但到底如何格物,典籍未载,向来众说纷纭。王阳明“格竹子”的典故,广为流传。王阳明为践行“格物致知”,曾经“格”竹子连续多日,并因此大病一场。这是竹子与儒学大师的最密切关联。竹子(禾本科)也是常绿植物,如今在曲阜一带也能种植,但已经没有了自然分布。竹子的挺直、坚实、有节、圆润、耐寒、清秀,是很符合儒家文化特征的。况且,竹子在中国江南分布广,种类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竹亚科多样性中心。因此,竹子进入儒家文化,虽然晚了点,但与多样性的山茶科的茶进入中国文化一样,顺理成章。竹子在孔府后花园多见。
八、桑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庄子·杂篇·让王》。说明颜回也种桑树养桑蚕。“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资治通鉴》),说明鲁国丝织业确实发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这是提到桑的最重要儒家典籍。桑本来就是神树,“桑榆晚景”,是说太阳在西天大桑树上落下。桑(桑科)又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就根植于农业社会,所以,桑称得上是半个儒家文化的重要植物。桑树种子可以被鸟类传播,所以分布相当普遍。曲阜孔庙内有栽植。
儒家文化植物,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和精神气质作用巨大。这些植物与儒家提倡的精神特征之关系已经固化,如松柏与儒家提倡的威武不屈,兰花与君子内在美,竹子与坚定有节,莲之干净独立,等等。这些植物都成了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名片。
有些植物,虽然在重要典籍中没有提及,但也可看作儒家文化植物,如梅(蔷薇科),国槐(蝶形花科,孔府常见,如大门内老槐树,如五柏抱槐)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菊(菊科)则因为和隐逸有关而难入儒家法眼。当然,这只是儒家文化植物的最重要部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将会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名单。#头条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