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他的新片《印度暴徒》11月8日首映,就破了印度影史首日、单日票房双纪录:5.2亿卢比。就在来海南前两周,阿米尔·汗还在印度焦头烂额。但他跑得再勤,也无法阻挡一件事:两年来的内地“印度电影热”,有些颓了。1、《印度暴徒》情形尴尬,或成今年最后哑炮

作者 | 洛弟

随着今天《印度暴徒》上映,2018年内地引进印度电影数量,已达10部。

同时,这也是阿米尔·汗被引进中国内地的第10部电影。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1)

米叔今年忙得很,年初来华宣传《神秘巨星》,4月空降香港电影金像奖红毯,10月来北京参加论坛聊金庸,前不久还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讲了大师班。

但他跑得再勤,也无法阻挡一件事:

两年来的内地“印度电影热”,有些颓了。

1、《印度暴徒》情形尴尬,或成今年最后哑炮

就在来海南前两周,阿米尔·汗还在印度焦头烂额。

他的新片《印度暴徒》11月8日首映,就破了印度影史首日、单日票房双纪录:5.2亿卢比。

但第二天,随着恶评如潮,单日票房暴跌了56%。

在不断唱衰的票房预计下,总票房目前为13.8亿卢比。

而影片的制作总成本,是30亿卢比。

它几乎赔掉了一部《巴霍巴利王:开端》:

那是《印度暴徒》之前的“印度最贵电影”纪录保持者,耗资17.5亿卢比。

18天内,票房不断下滑,各地电影分销商叫苦连天——毕竟当初花了大价钱买片,还签了保底协议。

而同样跟分销商签了保底协议的影院,有的已面临倒闭。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2)

这部讲述草莽英雄对抗殖民者的大片,本想在“排灯节”档期让大家乐呵乐呵,结果……

按照惯例,分销商可以向制片方讨要退款,弥补损失。

11月26日,阿米尔·汗公开表示,愿为《印度暴徒》失利负全部责任,并放弃片酬,只保留部分票房分成,先保证剧组其他人能拿到工资。

“对那些怀抱着期待来看电影的观众们,我感到非常抱歉。没能让大家在观影途中找到乐趣,我感到非常糟糕。”

而在印度电影评分一直高到离谱的IMDb,《印度暴徒》评分已跌至3.5。

今天上映的《印度暴徒》,已经由阿米尔·汗亲自剪辑,删去了43分钟。

但远在印度的“灾情”,依然不可避免传到中国。

被视作“印度良心”的米叔,也没“昧着良心”对中国观众无脑吹,宣传低调得冷清。

内地院线也以惨淡的首周排片,表示了谨慎观望的态度。

毕竟大家都知道,不能老说中国观众要求低,因为印度观众要求更“低”:

电影对他们而言,是全民级重要娱乐。

因票价低,不分阶级皆可享受,但也因重视,无人敢衣冠不整进入影院。

他们对电影的要求,是最广泛观众群的“最大公约数”:好看。

换句话说,印度观众通通不满意的片子,放到中国,只会更惨。

回看米叔《神秘巨星》的开年大捷,令人唏嘘: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3)

从它开始,中国结束了自1955年《两亩地》以来,印度片引进仅“批片”买断单一形式的历史。

《神秘巨星》第一次享受与好莱坞同等的分账待遇。

可半年后的惨淡成绩,让这场空前的礼遇显得有点尴尬。

自5月4日上映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开始,除《嗝嗝老师》外,印度电影在华成绩,无一破亿。

2018年的“印度电影热”,一头栽进终点。

2、十部电影四部哑火,各自问题乱成一团

2017年5月,《摔跤吧!爸爸》12.99亿人民币票房佳绩,点燃了一切。

那几年《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通过网络传播积攒的口碑力量,加速变现。

更多中国观众意识到,印度电影不止有翻来覆去的爱怨情仇,和“阿开苦力猴呀猴奔”了。

极致的故事打磨,富于韧劲的情节与人物关系设置,精湛的演技,紧张的竞技场面,热议的女权话题,让它在工业水准的“套路”范围内,完成到最佳。

市场信心飞速膨胀,片商纷纷“西天取经”。

据说,今年上映的一些印度电影,有不少就是“摔爸”之后买入的——当时是印度电影最贵的时候。

也许,如果没有紧接而来的中印洞朗边境对峙,热潮在去年就杀到了。

次年两国关系缓和,大家买到手的印度本土票房大片,纷纷“开闸泄洪”。

“摔爸”原班人马拍摄的《神秘巨星》仍然是乘胜追击,势不可当。

当时印度片票房好到什么程度?

2015年就已口碑爆棚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今年3月2日以批片身份上映,竟还斩获了2.85亿票房——

那可是贺岁档后,外片扎堆涌入的第一周。

《红海行动》票房决胜的第三波发力,也在那个周末。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4)

之后关注“学区房”教育问题的《起跑线》,同样在印度上映10个月后登陆国内,斩获2.1亿票房。

三部之后,喜剧片正式扛起了宝莱坞东征大旗。

但随后的《厕所英雄》,同样是“社会问题喜剧”,票房却“立即腰斩”:

除了影片的品相问题,最大的阻碍,可能是片长:

一般情况下,印度片的引进都要经历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以上的删减,加快节奏,有利排片。

《厕所英雄》原片155分钟,引进时仅删减了5分钟,“瘦身”幅度极小。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5)

而这种例行删减,真不是因为“违碍”,而是国情所致:

印度电影的片长,之所以动辄140分钟起,是观众要求。

对许多印度观众而言,看电影是件大事,属于大型娱乐活动。

所以得先把片长拉长,让观众感到“便宜大碗”的性价比,从片长找获得感。

填充片长的方式,无论是增加歌舞还是故事支线,都已经把叙事打乱了。

被好莱坞电影喂大的中国观众嫌啰嗦,院线也巴不得短一点,好多排几场。

《厕所英雄》累赘一多,自然影响票房。

但在那个跌至冰点的档期里,几近过亿的成绩,也算逆势上扬了。

紧接而来的,是同样迟来的《巴霍巴利王2:终结》与《苏丹》。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6)

史诗题材与运动题材,一个是印度史上票房亚军,走大片路线;一个则试图重现《摔跤吧!爸爸》的同题材成绩。

结果,纷纷折戟。

《巴霍巴利王2:终结》的对手,除了网络资源、没看过第一部的观众,还有下周来袭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而《苏丹》要面对的,首先是运动类电影,在中国市场一贯的乏力。

之后的《嗝嗝老师》成功破亿,某种程度上,是拣了国庆档惨淡成绩与类型缺口的便宜。

毕竟,社会热点题材要想赚钱,还得靠“教育”一类与大众切身相关的题材。

《厕所英雄》的女权话题,在大众认同度上,存在无情的瓶颈。

于是我们看到了,《印度合伙人》从演技到剧本都算扎实,要话题有话题,要笑点有笑点,可就是不火。

票房止步于6609.7万,着实委屈。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7)

而《老爸102岁》与《印度暴徒》的来临,似乎显示了印度片引进的新趋势:回归正轨。

摆脱“摔爸”效应,不再试图复制它在类型、话题上的成功。

眼光开始长远,更多聚焦市井小人物的家庭悲欢,与宝莱坞在电影工业上的最新成果。

说白了,不再拿印度电影“太当回事儿”,也不再拿“摔爸模式”当万灵丹。

回归理性,将它与其它国别、同类型影片一视同仁。

而《老爸102岁》的成绩平平,也依然是影片品相问题——它把一个好故事写水了。

3、只是退烧,不是凉凉,爆款制造仍需理性

的确,今年印度片的颓势,基本都体现在单片品相的参差上。

它的成绩滑坡,并不能被视作整体的衰落——

相反,《印度暴徒》投资创下新高,却被质量要求更高的印度观众diss,说明印度电影市场,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

但后半年的放缓,依然有着共同原因。

大背景之一是,2018年跌宕起伏的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票房增速放缓。

重要的外部因素则在于,中印关系的冷暖,直接导致印度片引进市场“地震”。

一些早早购入的影片,不得不在“回暖”后才登上银幕,而此时,影片下载资源早已传遍网络,影响票房。

但根本原因仍然是,投机性的大量购入,未及考察市场表现可能,导致盲目投放,效果不理想。

首先,《厕所英雄》《印度合伙人》的成绩平平,无疑是对社会问题题材的表现过于乐观。

即使在爆款《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里,真正吸引观众的,也仍然是竞技与歌舞,还有打底的好故事——

它们的社会批判色彩,相对不太浓厚,也就有了更广的传播可能。

《印度合伙人》不是不好,只是败给了国情:

片子里那个对“月事”视如洪水猛兽的国家,现实中可没对影片原名《护垫侠》讳莫如深。

《起跑线》《嗝嗝老师》对教育问题的探讨,在国内更具普适性。

因此,它们成了除《神秘巨星》外,今年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宝莱坞客人”。

同时,《苏丹》能够满足印度观众的热爱,但无法打破运动类影片在国内的坚冰。

我们更喜欢的,似乎是运动竞技与其它类型的结合。

无论是动作性强的拳击摔跤,还是少林弟子组团踢足球,都可以。

都想复制《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可说到底,它的余威只持续了三部电影。

到最后,“爸爸”还是得撒手,让小辈们自己走。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8)

而《老爸102岁》由于影片品相一般,宣传声量不大,最终票房成绩也平平。

但它是今年引进的所有印度片中,第一部摆脱“摔爸”痕迹的:

不含社会热点话题,非运动类型,也没有号召力极强的演员担纲。

最近的印度片:明年的印度片引进(9)

阿米达普·巴强在中国的声望,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凭借故事与影片本身的素质,与同类竞品一较短长。

但该有的“印度风”,它也一样存在:

以小人物的鸡毛蒜皮离合悲欢,讲述一个谑而不虐,哀而不伤的悲喜剧。

印度电影的引进佳绩,不会彻底消失。

只是高性价比的爆款,需要理性选择,才能脱颖而出。

目前的“增速放缓”,仍然是市场行为,市场问题,依然可以市场解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