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寻找红色青春图谱
怀念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寻找红色青春图谱陈炬耀为同学们介绍抗美援朝中的杭四中校友“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侧重点在于宏观的历史叙述。”陈炬耀说,但对普通战士的经历,关注得并不像宏观历史那么多。而恰恰是从钟伟今这样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的日记里,我们更能生动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也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9月7日一早我们就渡过鸭绿江。实际上是从桥上走过去的,这个桥虽被美军轰炸多次,但也仍然能通车。我在离开的时候往祖国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用纸巾包了装在背包里。”杭四中的历史老师陈炬耀,在课堂上念的这段话,摘自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日记。10月29日,陈炬耀为她的学习们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主题便是《战士日记中的朝鲜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的杭四中校友,以及他们的精神传承。这是陈炬耀认识的志愿军老兵写的日记,这位老兵叫钟伟今,原名钟一,湖州人,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从未公开发表的日记,是近期由陕西师范大学田武雄博士的课题组
●百年名校
浙江省杭州第四中学肇始于1899年创办的“养正书塾”,开浙江官办近代中学先河,历“杭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一中"、“省立杭初”之沿革。知名校友有:民主进步人士马叙伦,革命烈士郁达夫、姜维贤、施荣庆、曹钟兰、潘谟华,两院院士丁舜年、吴自良、孙优贤,人民科学家、最美奋斗者叶培建,最美奋斗者蒋筑英,文化名流徐志摩、华君武、金庸等。
●红色青春基因
每一代师生的内心深处,都厚植着青春与热血,爱与自信。
打开志愿军战士的日记本令人页页难忘“9月7日一早我们就渡过鸭绿江。实际上是从桥上走过去的,这个桥虽被美军轰炸多次,但也仍然能通车。我在离开的时候往祖国的土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用纸巾包了装在背包里。”杭四中的历史老师陈炬耀,在课堂上念的这段话,摘自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日记。10月29日,陈炬耀为她的学习们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主题便是《战士日记中的朝鲜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的杭四中校友,以及他们的精神传承。
这是陈炬耀认识的志愿军老兵写的日记,这位老兵叫钟伟今,原名钟一,湖州人,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些从未公开发表的日记,是近期由陕西师范大学田武雄博士的课题组经过口述资料整理后发表在媒体上的。日记几乎逐日记录了1952年4月至1955年8月,钟伟今从期待入朝作战到随部队入朝以及停战后长期驻朝的经历。
在朗读钟伟今的日记前,陈炬耀先给学生们介绍了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
“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侧重点在于宏观的历史叙述。”陈炬耀说,但对普通战士的经历,关注得并不像宏观历史那么多。而恰恰是从钟伟今这样普通而又伟大的英雄的日记里,我们更能生动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也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
陈炬耀为同学们介绍抗美援朝中的杭四中校友
在日记里,钟伟今记录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故事,比如,里面写道“有一个晚上过了26次沙河,我们营走的是丙级公路,山很高,要到那边的山去只能从水里面过。水有的时候很深,到膝盖以上。我们师一共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后勤连。我们的大车连没有汽车,全部是手推车,马拉车也从水里过去。大车的吆喝声,敲打声,骡马的叫声混杂在一起。”
随后,陈炬耀和学生们分享了刚刚看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
“电影里,那些战士们也只有十七八岁,你们现在是多大?”陈炬耀问。
“十五六岁……”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语调中带着些思考。
下课后,陈炬耀又带着学生们参观了校史馆——当年,很多学生投笔从戎,掀起了报名参军、参干的热潮。杭初(杭四中前身)有近70名学生被批准参军、参干。
抗美援朝时期“杭初”部分参军同学合影
“今天我们提到的所有战士,在他们参战的时候,年龄都与大家相仿,甚至有的年纪还更小。他们用春青血肉演绎了民族使命感。”陈炬耀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传承这样的精神和使命感。
陈炬耀希望学生们能够记住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它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需要反复记忆、巩固的时间、人物、意义……它是无数牺牲的战士的血和青春,更是无数活着的老兵回忆中的艰辛与荣光。”学生胡雅乐说。
“日记中还记录了一位位牺牲的烈士的事迹,他们都是钟老曾经的战友,在拿起枪保家卫国之前,都是他们各自家庭的儿女、丈夫、妻子,他们或许会成为音乐家,成为诗人,但是当祖国需要他们时,这些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义不容辞地为祖国而战。”学生张楚说,也许像钟老这样的战士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但是他们是值得敬佩的,是他们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胜利造就了如今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原抗美援朝航空兵讲述70年前的亲历
校友何柏丰,那一年他19岁
“我1947年考入杭四中(杭初),我身体这么好就是在杭初打篮球打下的基础,我们是杭初代表队的,在杭州市初中部名列前茅。”何柏丰今年89岁。70年前,才19岁的他,突然接到通知,要上东北去。因为,中国空军航空兵部队要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彼时,距离何柏丰参军还不到一年时间。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那个学期的寒假,我就没有回家,在学校,正好华东军大来招学生兵, 招生点就在杭初。” 何柏丰是诸暨人,如今常住北京,电话中的他,声音洪亮。1950年3月,他离开省立杭初,参军进入华东军大。当时说先读一年预科,学习基本技术,结果学了不到半年,说中国刚刚成立的空军,要挑一班学生去上海组建空军部队。
70年前的事,何柏丰如今回忆起,还是历历在目,“那时什么都不懂,在上海江湾机场,有一个前苏联的防空兵团,师傅带徒弟般带着我们学。我当时是飞机保障人员,我们叫‘冷气员’,就是飞机起飞前,给飞机充氧气冷气等。”
那时的何柏丰不会想到,没多久后,他将随部队前往朝鲜。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枪。没有空军配合,意味着志愿军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当时我们的航空兵都不太会飞,只会起飞、降落、转弯等基本技术,但因为朝鲜战争形势严峻,我们不能等训练好了再打,只能边打边练,边打边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锻炼。”何柏丰说。
就这样,何柏丰他们来到了辽阳。
何柏丰(杭四中校友,曾参加抗美援朝航空兵部队)
“那个冷啊!”说到当时的情景,何柏丰情不自禁喊出了这句话。何柏丰记得,当时很多战士穿的都是南方的棉袄,“尤其是陆军,漫山遍野的冰天雪地,有时要连夜趟过河,裤脚和河水冻在一块不能动了,两条腿成了冰棍。”
后来,何柏丰他们又去了丹东机场,“美国空军已经飞到鸭绿江边,从空军力量来说,我们当时和对方相差太远。”
他说,飞行员主要看飞行时间有多少,美国空军很多参加过二战的飞行员,飞行时间有几千个小时,而我们当时很多飞行员才刚刚学会飞行。
1951年,何柏丰他们去了朝鲜平壤修机场,“我们是去修工事,包括规划哪里修跑道、哪里修仓库之类。结果美国飞机一个礼拜来炸一次,修机场之事一直受阻。”
除了在平壤组织修机场待了半年,他们部队都在辽宁一带。
抗美援朝回来后,何柏丰改行当领航员。在那期间,何柏丰曾指挥我军战斗机打下美国的高空无人侦察机。
最近,央视关于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何柏丰都看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似乎在眼前展开,“当兵就是这样,随时准备牺牲,无所谓,真无所谓, 一着急一激愤,就拿爆破筒去炸碉堡。”
“当时我也去帮过医疗队抬送从前线送来的伤兵。”昨天,当记者再度致电何柏丰时,他一再跟记者提及,那是他永生难忘的场景,那些战士们在常人无法想象极端的环境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所以何柏丰一直都希望人们能去多多找寻当年抗美援朝的一线战士们,无论是健在的,还是早已逝去的。
在他看来,那些战士们的故事,微小而又伟大。汇聚起来,便可以成为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那也是最有价值,最能体现我们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气,并包含着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可以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那时候,战士们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愿意用生命来捍卫对革命的忠诚。”
“我只是一个兵,一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兵,我更知道,真正的英雄们,很多都长眠于异国他乡,但他们,也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说到最后,何柏丰不无动情地说,如今的自己已经老了,他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懂得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自信,“这种精神和自信需要代代相传,我们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杭州第四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骆爱香
杰出校友引领着今天的青年
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坚定育人初心,与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起来。
杭州第四中学创建于1899年,是浙江最早的现代公立中学。学校诞生于清末民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教育图强是学校与生俱来的使命。
建校至今,学校走过了120多年的奋斗历程,经历见证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高举爱国图强、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始终站在革命斗争前列的革命者,为国家培育了无数的建设者以及众多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学校不同时期涌现出朱鉴、姜维贤、郁达夫、施荣庆、曹仲兰、潘谟华、黄日初、于再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和蒋筑英、叶培建等一大批科技报国的优秀共产党员。
学校以丰富的校史校友资源为依托,推进红色传承教育,以新生校史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校学习、思想政治课、黑板报、爱我中华诗词朗诵比赛、校史讲座等各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教育,培育学生的红色信仰,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校热情。
近些年,学校专门到全国各地走访了近20位杰出党员校友,拍摄了一系列专题访谈。比如我们采访了人民科学家、最美奋斗者叶培建校友,他是嫦娥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当年留学后毅然回国,他说:“在国外,是为别人干,回祖国,是为自己人干。”这句话对师生震撼很大。学校120周年校庆之际,叶培建校友欣然应邀出席庆典活动,并为学弟学妹们开设专题讲座。这些访谈专题视频在学生晨会播放,在校园网上展示,激励四中学子传承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杰出党员校友们鲜活的事例,对学生们的价值观和成才影响很大。
蒋筑英是四中1953届校友,是光学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我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荣膺“最美奋斗者”殊荣。蒋筑英校友因公殉职,他公而忘私、报效国家的精神激励了一代知识分子。四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展了“蒋筑英英雄团支部”争创活动,在红色文化教育组织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2002年,学校团支部被评为全国十佳英雄团支部。学校曾经邀请蒋筑英校友的父亲到学校参加相关活动。2019年5月4日,在四中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邀请了蒋筑英的胞妹到校,为学校“蒋筑英英雄团支部”授旗,激励广大学子。
杰出校友身上体现的是根植于骨髓的红色基因,其中包含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为民服务的宗旨、百折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一部对学生弘扬和培育革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好教材。用鲜活的校友事例让学生去感受,去学习,进而成为一种引领追求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坚守红色信仰,已经成为四中广大师生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
灼热的目光
杭州第四中学下沙校区高二9班
金子言
坚毅,深远
这是120年前养正书塾创办者林启的目光
兴学救国,读书报国
这是百廿四中与生俱来的精神传承
横眉冷对千夫指,热眼向洋看世界
历史的天空风雷激荡
你们,你们,无数的你们,
目光里映衬着民族的美丽曙色
“当祖国需要我”的歌声响起
礼堂里群情激昂,投笔从戎,抗美援朝
四中学子穿上新军装戴着光荣花
炙热的目光里,反射出鲜红旗帜的荣光
最美奋斗者蒋筑英校友
在光学事业里目光专注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
将热忱的目光投向苍穹
……
这些灼灼的目光呀,穿透岁月
依然动人心魄
120年的光阴确认过的这些目光啊
在今天的杭州四中,依然清澈,无比灼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