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在福贵的心中,生活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可能有些苦难他无法改变但是他能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同时,生活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任何别人的看法。在复读小说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①闭口不提自己曾经的创伤,任由时间腐蚀记忆,希望彻底忘掉以前的不愉快,不会主动向人提及,即便有人询问也很难像福贵那般字字清晰的告知;②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所以对生活甚至他人都难免怀有怨怼。为何老人福贵能另外?既不逃避曾经的痛苦经历,也不埋怨命运或者归咎于任何客观因素,只是平平淡淡的向他人清晰的讲述着那些过往?

文 | 廖湛兮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1)

初读《活着》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福贵在叙述自己凄凉悲苦的人生经历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平静淡然的态度,恍惚间让我觉得仿佛他所讲述的那个拼命劳作仍旧食难果腹、半生穷苦,并亲手埋葬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孤苦无依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

因为在我曾经的意识中,一直觉得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苦难的人多半会是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①闭口不提自己曾经的创伤,任由时间腐蚀记忆,希望彻底忘掉以前的不愉快,不会主动向人提及,即便有人询问也很难像福贵那般字字清晰的告知;

②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所以对生活甚至他人都难免怀有怨怼。

为何老人福贵能另外?既不逃避曾经的痛苦经历,也不埋怨命运或者归咎于任何客观因素,只是平平淡淡的向他人清晰的讲述着那些过往?

在复读小说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在福贵的心中,生活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可能有些苦难他无法改变但是他能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同时,生活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任何别人的看法。

此话到底何解?

本文将逐一阐述,并对其现实意义做出思考。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2)

生活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可能有些苦难无法改变,但是能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

相信大部分看过《活着》原著的人都会觉得富贵的一生着实悲苦,仿佛不好的事情都被他遇上了,命运对他并不友好,所以他似乎应该注定难以开心释怀。

但事实上,从福贵对待人生转折和迥异生活日常的态度和方式来看,我们会发现他并没有因为曾经的苦难而过分伤心痛苦、耿耿于怀,甚至连悲观的情绪都很少,更多的时候他都只是在遵循本心做出选择,并心平气和的承担着随之而来的一切。

比如,当福贵和老千龙二对赌,输光了家产,签下了欠条离开赌馆,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福贵也站在人生的拐角处,因为觉得无颜面对父母和妻女,也担心没有财富后将来的苦日子不好过,福贵曾想到过自杀,想吊死一了百了。

但是福贵最后并没有那样做,为何他改变了主意?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想着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了,别死了。还是回家去吧,被我爹揍死,也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

这其实就是富贵在潜意识中所做的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他不想以死去逃避问题,他决定活着去面对自己所闯下的会连累家人的祸事,去接受随之而来的一切。

因此,当福贵从大宅搬入茅草屋、从地主家少爷沦为佃户、从十指不沾阳春水、成天玩乐的日常转变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耕作时,他没有任何怨怼,只是希望辛勤的劳作能改善往后的生活。

即便天不从人愿,无论怎样努力他后半生也没能摆脱物质上的贫乏,同时因为亲人接连的去世,他的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但他仍然没有埋怨过命运和生活,而是按部就班、一如既往的活着。

有人可能会说他是麻木了,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一个真正麻木的人不会那么清晰明了的记着自己那些痛苦的过往,多半会选择逃避。而福贵对于生活中种种不幸和不如意,他选择的是直面,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一切或好或坏的结果。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3)

无独有偶,在莫迫桑所著的《项链》一书中,女主角马蒂尔德与福贵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人生态度的选择。原本生活还算小康的她面对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导致的巨额债务时,也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选择洗尽铅华降低生活标准、积极主动的靠自己的辛苦劳动去赚钱还债。

因此,当她从舒适小屋搬到粗糙出租房,从有仆人侍候到事事亲力亲为,从养尊处优不用外出工作到不辞辛苦的打工,从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变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妇人时,她也同样没有对命运或他人的怨怼,只是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变化,希望能尽快还清债务。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马蒂尔德和福贵都曾有过舒适体面的生活,作为成年人也都能想象到陡然转向贫苦生活的不易,为何他们还能在面对人生坏的转折和由富转贫的生活日常时不怨天尤人,也不逃避,反而平淡处之?

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在他们的心中很清楚生活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可能有些苦难无法改变,但是他们能选择自己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4)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的作者余华曾在小说的自序中写道: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面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可能有一部分人会难以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福贵的人生从因赌败光家产开始,在书中几乎就再也找不出一件好事了,怎么可能会有美好的感受?

实际上,我第一次读小说的时候也有相同的看法。但当我复读时,我才发现福贵在向他人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实加了很多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词,只是我初看时被他大致的悲惨客观经历吸引了眼球,进而忽略了一些体现细腻情感的地方。

比如,福贵多次感慨在困苦的生活中妻子家珍勤劳持家、任劳任怨、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撑,他觉得很幸运也很幸福能有如此好的妻子。

比如,福贵指出因为家贫觉得对儿女有所亏欠,但所幸两个孩子都很懂事,理解父母和家庭的处境,女儿凤霞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力为家庭分担了压力;儿子有庆为了少让体弱的母亲操劳做鞋,即便在大冬天也光着脚跑去上学,到了教室门口才将鞋穿好。尽管他们都因故早逝,但是福贵说有过这样一对好孩子是他的福气。

包括意外去世的女婿和外孙,福贵都描述了很多他们的好,比如女婿勤劳踏实,不爱计较,对他好,肯付出;外孙小小年纪就会陪他在田间干活,平时也不爱哭闹,很好带……

我想这些都算是福贵在苦难的经历中曾感受到过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些美好的感觉实际上也是他后半生的“精神粮食”,他不在意别人怎样看待他的一生,因为他笃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看法。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5)

我认为,另外一个深刻体会到上述之话的真谛,并将之奉为行为准则的就是毛姆所著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

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何会在40岁的不惑之年,决定放弃令人艳羡的证券经纪人工作、家庭以及人际网,这些大多数人一生所求的东西,坚持离乡背井,孤独一人,从零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穷其一生的画画,即便后半生穷困潦倒、致死都不出名,在他人看来既荒唐又无意义,也无怨无悔。

我想是因为思特里克兰德和福贵一样,都在他人眼中看似苦痛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看重的幸福、快乐的感受。

同时他也明白这些美好的感觉可能无法或者说不需要别人也感同身受,最关键的是自己能从中汲取养分去滋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可以在苦难中怡然自得,在心中保有一方自己的精神乐园,至死不渝。

借鉴福贵和思特里克兰德这种对于生活的认知,从反向思考,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对于生活的不满或者一些负面情绪的产生,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本来的感受”,而是受到了他人的看法或者是某些社会普遍赞同的意识的影响才衍生出的。

比如,有男生可能因为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所以选择成为幼师,这原本对他来说是让他感到高兴的事。但是因为社会普遍意识觉得幼师是女性的专属职业,认为男性当幼师有“不务正业”之嫌,甚至有人会觉得男幼师约等于“娘炮”。当受到这些外界声音影响的时候,当事人原本的感受就极有可能会产生变化。

如果在这个时候,当事人为了附和“外界的声音”,违心的改变了自己或者做了一些原本不想做的事扭曲了真实的自我,那么痛苦难受就会随之而来,而这种难受除非当事人做回自己否则不会消失,只能被压抑着,压抑的越久对自己的内耗、伤害就会越大。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会重视并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外界的声音而扭曲自己,要明白生活归根结底是一场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感受不该被忽视;同时,无论我们怎样压抑自己去迎合外界,实际上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所以也不必以丧失自我为代价去折腾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好。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6)

现实意义

人生匆匆数十载,现实中似乎总难免有一些无法控制的外力在拉扯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产生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和负面的情绪。在这种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活着?

下面,给大家提3个建议:

1、要明白“天不从人愿”是常态,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先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如果我们在生活总是因为世事不能尽如人意而产生怨怼,就要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也就是要自查内心是否存在一些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①绝对化要求,指的是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 “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

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

其一,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比如,当面对失败时,就断定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这种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行为,其结果就是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其二,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7)

如果自查有以上3种【不合理信念】中的任何一种,建议大家就要试着及时的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这里我推荐的处理方法是【理性情绪疗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第一步:进行“自我心理诊断”

对照上述3种不合理信念,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拿出纸笔将其下来,选择从最迫切希望解决那个问题入手。

  • 第二步:开始“自我领悟阶段”

清晰明了的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以及对应所产生的情绪问题、不当的行为表现都写下来,然后告诫自己产生这些症状和造成自己情绪困境的始作俑者是自己,要解决问题,也必须先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开始。

  • 第三步:进入“自我修通阶段”

这是该疗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到不合理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同时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并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比如,有人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考全日制研究生失败就代表自己一无是处,将来也注定难有作为。

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建立如下合理信念去取代不合理信念:

研究生属于高学历,其入学考试必定存在一定难度,没考上只能代表自己可能没准备好或者没发挥好或者自己确实不适合考研,但不能代表自己就没有其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将来是否有作为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并不取决于考研成功与否,而是要看个人的综合实力和人生际遇等诸多主、客观方面的整体情况。

  • 第四步:转入“自我再教育阶段”

这是该疗法的最后一步,主要任务是让自己有意识的并习惯性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看待问题。

如果我们仅仅是纠正自己目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而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那么之前类似的信念就会很容易再卷土重来。因此,要“治本”就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让自己养成习惯、遇事先把自己的认知在心里过一遍,自查自己是否又掉入了之前的不合理信念陷阱,如果发现确有此事,就要用本疗法的前3个步骤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绪,以帮助自己形成合理的信念。按照此方法不停的反复练习,直到自查不再掉入之前的思维模式为止,自我再教育阶段才算真正的完成。换句话说,这实际上也是需要耗时最久的一个阶段,所以大家不用心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即可。

认识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并学会用理性疗法纠正,其实是一种自渡。当我们试着去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建立对待人生的正确看法和态度时,就不会再对生活有过多怨怼,会明白即便有些事情不能左右,但我们仍然能够决定自己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诚然生活不易,但也不至于不堪,怎么看、怎么做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8)

2、要明白平凡不是原罪,坠入平庸才是

有人说,因为自己的出生和自身条件都很普通,所以可以预计生活中也不会有轰轰烈烈、可圈可点的事情发生。每次一想到自己是注定平凡的一生,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于是迷茫、颓废就成为了日常。

诚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能过着精彩生活的人。所以很多人很难接受自己生而平凡和生活平淡,认为两者是阻碍自己成功和感受快乐的罪魁祸首。

但实际上,平凡从来都不是原罪,要知道大多数人都生而平凡,我们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不要为此觉得糟心;其次,要明白在平淡的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去过好每一天,一样可以让人生变得有色彩,生命变得有意义。

相比之下,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的那样:

只有平庸的人们的生活才是空虚和无味的。

因为这类人习惯性庸庸碌碌、不作为,懒懒散散,不思进取,毫无责任感和担当,明明是自己选择自甘堕落让生活变得苍白,却还责怪是命运使然。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9)

3、要知道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懂得照顾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电影《穿Prada的女王》中,女主角安迪最终放弃了人人艳羡、觉得前途无量的耀眼工作,遵循本心选择了不那么炫目,但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她的决定一直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解。

但在我看来,安迪的决定实际上是她明白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懂得照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她充分意识到了他人或社会对于某一个行业的认可,都仅仅是外界的声音,相对于从事一份别人觉得好、自己觉得痛苦的工作,其实自己更应该尊重内心、选择从事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工作。

在《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最容易消失的地方,不是莽莽丛林,而是喧嚣人海。生活在其中,人常常像一张破碎的纸片,追逐着每一阵风。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的痛苦其实就源于为了活成他人眼中所欣赏、认可的样子,进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心声和感受,让自己处在了一种和真实自我剥离的状态和无尽的压抑之中。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会聆听自己的心声,照顾自己的内心感受,面对真实的自我,缓解自身的压力,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要有意识的为自己而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10)

结语

《活着》用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可能有些苦难无法改变,但我们能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同时,生活也是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们不必为了任何别人的看法而过分压抑扭曲自己。

当心生倦怠,负面情绪来袭时,如果我们能明白“天不从人愿”是常态,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先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知晓平凡不是原罪,坠入平庸才是;知道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懂得照顾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我们就能以更好的心态和状态去度过每一天,并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抹亮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