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心理的发展,经验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认知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心理的发展,经验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认知师:请列式计算。师出示例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有多少本?作为教师在课前无一例外的都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可能达到的效果都有一定的预期,仔细点的老师可能对教学细节以及教师的提问都进行了仔细的揣摩。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不同,孩子们带给老师的“出乎意料”远远多于教师的“意料之中”。此时,教师是选择按照原定设计而忽略孩子们的“出乎意料”,还是顺势而为让教师的预期顺应孩子的“出乎意料”,这时就要考量教师的抉择。【案例扫描】片段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中》的一个环节。

提示:点击上方"镇坪团县委"关注我!

镇坪团县委

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认知

【案例背景】

作为教师在课前无一例外的都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可能达到的效果都有一定的预期,仔细点的老师可能对教学细节以及教师的提问都进行了仔细的揣摩。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不同,孩子们带给老师的“出乎意料”远远多于教师的“意料之中”。此时,教师是选择按照原定设计而忽略孩子们的“出乎意料”,还是顺势而为让教师的预期顺应孩子的“出乎意料”,这时就要考量教师的抉择。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心理的发展,经验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认知(1)

【案例扫描】

片段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中》的一个环节。

师出示例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有多少本?

师:请列式计算。

生:1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求14个1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试着用你所想到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生1:12=10 2

14×10=140

14×2=28

140 28=168

生2:1 4

× 1 2

2 8

1 4

1 6 8

师:大家看生1用的是什么方法?用的方法好吗?

生:用的拆数法。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对生2的答案没有进行任何的评定。学生一片静默。)

师:大家看,其实还有下面这些方法计算14×12。

(课件出示):12=4×3

14×12=14×4×3=56×3=168

(课件出示):14=10 4

12×10=120

4×12=48

120 48=168

师:我们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12。

师示范(与生2所板书方法完全相同。)

【评析鉴赏】

授课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择优,教师预设的应该是学生能够想到拆数法、分解因数法,但是应该由教师提出笔算(列竖式)的方法。然而,学生的认知充分带给教师了意料之外——一个格式正确、算法正确、书写美观的竖式把老师的预想打乱了,教师只好置之不理。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乘机引导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比较几种算法中择优。由此可见,教师的预设也不能太固执,应该顺势而为,顺应学生的认知。

片段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教学。

师出示:25×99

师:能用什么方法很快算出得数?

生:25×99=25×(100-1)=25×100-25=2475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乘法分配律。

【评析鉴赏】

这是一位新教师的第一节公开课。不难看出新教师面对优秀学生主宰了课堂时的茫然无措。或许,新老师心中预设的应该是学生在这里有认知的障碍从而展开讨论。学生的顺利的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所以给了老师一个措手不及。试想,如果是一位经验比较老道的教师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做?不仅会改变匆忙收场的尴尬,更是会激起学生探究“所以然”的火花。可见,教师不仅要揣摩课堂教学的环节、细节,还需要有面对优秀学生主宰课堂的机智,还需要有学生在面对认知障碍时踌躇不前的耐心细致。

片段三: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的巩固练习环节。

师出示练习题:25×99 24×99

两个学生分别完成上面两题。

生1:25×99 生2:24×99

=25×(100-1) =24×(100-1)

=25×100-1 =24×100

=2500-1 =2400

=2499

师:上面两道题对吗?

生:不对。

师:应该怎样做?

生: 25×99 生2:24×99

=25×(100-1) =24×(100-1)

=25×100-25 =24×100-24

=2500-25 =2400-24

=2475 =2376

【评析鉴赏】

这是一节学校数学教研组组织的一节公开课。作为听课老师我们的心中可以明明白白的感受到授课老师的失望——两个孩子上黑板板演,两个学生出错,怎么如此巧合。同时,作为听课老师我们也在为这份错误喝彩——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最常见的错误恰巧两个孩子都犯了,突破教学难点的机会是如此的恰如其分。然而,老师的预期的正确败在孩子的错误中时,教师没有顺势而为,突破教学的难点,让错误成就精彩,而是淡然的放弃了。可见,教师不要害怕孩子出错,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错误,让课堂因为错误而精彩。

片段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一环节。

师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1:什么是体积?

生2:体积单位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学习教材,看一看,画一画,找到答案。

生生交流,“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在书中找答案。

【评析鉴赏】

我在讲授“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一般会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导入,会有很长一段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而这节课的教学化繁为简,只扣主题。也许有人会质疑——新课程倡导体验教学,反对直接“告诉”的方式,这样做合适吗?我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数学教学历程后,对这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有的东西是约定俗成,何须体验。就拿这节课来说,应该体验的是1cm3 1dm3 1m3物体究竟有多大。可见,教师的预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法和学法。

【反思与收获】

这是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不经意的瞬间,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不经意的触动留下的感慨无法用语言一一描述。无论是一节朴实的常态课,还是一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教师对课堂都有一个或粗略、或细致的预设。然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孩子成就的多变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显得扑朔迷离,百变而生动。经历了无数个“出乎意料”之后,心中的感慨无数,用几句简单的话做结束语吧——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不能太固执,应该顺势而为,顺应学生的认知。教师的预设既需要有面对优秀学生主宰课堂的机智,还需要有面对学生遇到认知障碍时踌躇不前的耐心细致。教师的预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法和学法。同时,教师也需要一份直面孩子出错的坦然,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错误的智慧,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出错而精彩。(第一次尝试写案例,大概是最茫然的一次)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的心理的发展,经验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认知(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