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阅读理解:为人处世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二
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阅读理解:为人处世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二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九、待人留不尽之恩,维系无厌人心[评语]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同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做为马牛,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马牛更为可悲吗?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像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
八、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译文]
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么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么就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
[评语]
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同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做为马牛,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马牛更为可悲吗?
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像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
九、待人留不尽之恩,维系无厌人心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译文]
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尽的恩惠,这样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保留多余而不会竭尽的智慧,这样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
[评语]
恩惠对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却很受重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心相交,以义留之,既然非亲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满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系无厌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则要留有余不尽的情义,方足以论交。
处事的时候,智不可以尽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尽快充实起来,惟有以游刃有余的心来处理事情,方有余力应不测的变化。否则,力以使尽,智已用光,一旦事情发生变化,就再也没有心力加以应付了,而导致前功尽弃,岂不是可惜!
一○、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当担负,又要善于解脱牵绊。若是不能承担,便无法有改善世间的事业;如果不善于解脱牵绊,则无法有超出世间的胸怀。
[评语]
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便要有所作为。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此,这个世界有许多事需要改善,明显的如战争和人类种种痛苦的解决,而根本做法则在于人心的改善,这些都必须借助有担当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会使这些有担当的人迷惑,也有许多牵缠,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变了方向与初衷。因此,一颗智慧而超脱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一个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则,“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将为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脑髓也将炙涸,而智慧日损。”所谓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无染无着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极为宁静的净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无这片清明之地,这就是永不干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一一、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译文]
任凭他对事物有多少见解,却常常只看到假处,看不到真处。不管你多么机警聪明,往往只能表现出巧妙之处,而藏不住背后的笨拙。
[评语]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虚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学识,也未必能认清这点。因为,学识是外来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学问,所得仍然早班妄。这是智慧的问题,而非知识的问题,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许多极有知识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虚假,始终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许多极聪明的人,常会做出极笨的事而浑然不觉;许多看来愚拙的人,却活得比自认为聪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东西,刀背虽钝,却比刀刃不易受损,而且具有成为刀刃的潜力。什么是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笨之处。
一二、量晴较雨,弄月嘲风
种两顷附郭田,量晴较雨;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
[译文]
在城郊种几块田地,计算着晴雨和气候的变化。交几个知心朋友,玩赏明月清风,欣赏彼此的文章。
[评语]
若想过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种田则衣食无忧,有知心则心不寂寞。弄风嘲月,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如果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种田,自然可以自得其乐。
这种游戏的态度并非随便或荒怠,而是一种不执着、轻松的心情。以这种心情交朋友,欣赏几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紧张的心情,去推算气候的变化和讨论文章,那么,种田和看文章都成为苦事,而明月清风反成为累人的东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离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离便不那么紧迫,就可以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一三、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译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称为仙佛;能放得下成成佛之心,方能彻悟宇宙的真相。
[评语]
所谓“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会与人争名夺利,得之便骄傲,失之便气馁,富贵则改节,潦倒则失志,这就称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在其能不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
古来英雄豪杰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业的心。若是功业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叹懊恼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来,世间的种种功业,无非是梦幻泡影。因此,仙佛世间的事业,也如同梦幻一般。
所谓得道,简单地说,便是彻底了解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这种意识上的见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证得这识见的,就还不明白这个真相,因为,佛本是无得无证的。宇宙的真相亦是如此。
一四、执拗者福轻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译文]
性情固执乖戾的人福气很少,而性情圆满融通的人禄命十分丰厚。做事急躁的人寿命短促,而性情宽容沉厚的人寿命长远。所以,君子不谈论命运,修养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讨论天意,以为,尽人事便足以改变天意。
[评语]
一个人的福分禄命,往往决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做福分呢?并非能吃喝玩乐便是有福分,因为,吃喝玩乐的另一面常空虚、无聊、堕落,那是苦,不是乐。福气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经常保持愉悦,这就不是性情执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因为性格太执拗了,只要稍有违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持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都会愉快顺利得多。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脏病,也会罹患肠胃病,怎么可能长寿呢?有时性急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让事情因操之过急而乱成一团,也许会发现许多事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有事,内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会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济。
通达生命之道的君子,不会谈论命运,因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拥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测天意,因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尽全力来决定的。
一五、达人撒手悬崖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译文]
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极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没在世间的种种苦恼中难以脱离。
[评语]
悬崖和苦海都是一种比喻。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来十分危险急迫,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或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觉来,就好像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年后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能如覆平地,安然渡过。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悬崖处处是人,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无边无际的苦海中。事实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恼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无边的大海中了。
一六、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译文]
人世的虚浮声名,我把它当作有如庄周梦蝶一般,只是事物的变幻,绝不会去看它一眼。
[评语]
庄周梦蝶的寓言,经常被人用来说明生命的非真实性,因为,庄子既然可以梦见自己成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实。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这一生,不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所作的梦呢?梦总会醒,即使梦中的一切再真实,却是虚无的。就像人总会死,生命中的种种情境,在当时曾经血泪交织的事实,乃至于誓死相随的欢爱,日后回想起来,都是一场梦。而生命中的虚累声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为梦中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岂不可笑?
一七、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译文]
一个人对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心志,逢到任何变化才有应付裕如的运用力。
[评语]
俗话说:“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难,便畏难而不思克服,索性放弃,必定一事无成。就好像绿豆,它又称为“铁豆”,很不容易煮烂,必须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会烂,滋味才会逐渐出来。你想,没有煮烂的绿豆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任何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难处,等困难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钢索,一旦将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困难克服了,再加上熟练的技巧,便能在钢索上做出种种奇妙的动作。这妙用难道凭空便可随手拈来吗?妙用是将困难都克服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啊!
一八、立业建功,要从实地着脚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处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创立事业,建立功绩,都要踏实地做,如果稍为有羡慕声名的想法,便会使原有的成果变得虚假不实。究究道理,修养德性,时时都要从安身立命之处下工夫,如果稍为有计较功效的念头,便落入了世俗的尘垢之念。
[评语]
醉心名誉声闻的人,即使立业建功,也是为己,而非真心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虚为之事,必随声名而改变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却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还能专心射箭吗?真有鸿鹄飞来,心便逐鸟而去了。
至于讲道修德,最重要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若是为了他人眼光而做圣贤样,只是个蹩脚的戏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计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尘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一九、有假兢业的心思
学者有假兢业的心思,又要有假潇洒的趣味。
[译文]
求学的人应该既要有认真对待学业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态度。
[评语]
这里所说的“假”,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而是一种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对于学问、事业,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变成紧张就不好了。如果学者通达生命的真实与非真实性,便可知事情并无绝对的严重。因此,所谓的兢业,无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种戒慎态度,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可以适当地激励自己,使学问、事业有所增进。
所谓超逸绝俗,有时只是基于对世俗的憎恶,以为绝俗方有真实,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这就是另一种严重的心态了。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没有什么真正可憎,也没有什么能真正脱离世间独自存在,生命应在不严重与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状态。
二○、无事如有事,时提防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
[译文]
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这样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
[评语]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这都是由于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到另一面的缘故。人的眼光应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虑得较为周全,“防患于未然”,“既来之,则安之”。前人的告诫,值得我们深思。
二一、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译文]
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评语]
一般人总要经过种种波折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会有某种体任。然而,到了有这种体悟的时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错误早已铸成。只能在午夜梦回时,顿足长叹:“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低迷,红泪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经意中度过,过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确认罢了。因此,随戏迷情,终要悲叹于白发衰鬓,而对生命有种种悔恨,死犹不甘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倒该想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二二、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译文]
秋天树枝上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肯离开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
[评语]
秋叶和野鸟着一“恋”字,所以可怜。黄将落不落,在秋风中颤抖摇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鸟一饮一啄,死守旧巢;飞既不及数里,生也不过数年。老鸟死去,幼鸟又如此终其一生。反观大多数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谁能视生命如浮云,无所留恋?谁又能像浮云,以天为家?而谁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云一般消逝?云本无心而出岫,人却有情相挽留。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短暂,一个却要长久。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呢?无非是人让自己可怜罢了!
二三、刚强,终不胜柔弱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
[译文]
舌头还存在的时候,往往牙齿都已掉光了,可见刚强总是胜不过柔弱。当门户已朽败时,却不见门轴为蠹虫所侵毁,可见偏执总是比不上圆融。
[评语]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刚强中的死意。牙齿极坚硬,我们用它来咀嚼食物,然而它却很容易毁损。舌头虽柔软,却受牙齿的保护,发挥味觉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却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刚。因此,老子力主“柔弱胜刚强。”
门之易损,在其不动;而枢之不蠹,在其常动。因为不动,蠹虫才有机可乘;因为常动,蠹虫才无法入侵。枢因为圆,所以仅损磨擦的表面,且能照应各面;门因为方,所以两面皆损,而只能照应一方。偏执与圆融的差别就在此。行事刚强偏执的人应引为借鉴。
二四、声应气求之夫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译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经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于一句或一字的晦涩奇特。
[评语]
心意相投的两人,绝不在寻行数墨上了解,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非常有限。有时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就能使双方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声应气求,等于说他们的频率很接近一样,好像是同一个电台似的。别人怎么拨都找不到那个频道,如同寻行数墨一样,就算找到了,声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听不懂呢!
以“风行水上”来形容文章,可见是出乎自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拈断数茎须”之句,虽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涩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以文章必忸怩造作之态,终不能成风行水上之文。所谓风行水上之为,大概要像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的文章才堪当吧!
二五、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译文]
才华和智慧敏捷出众的人,最好能用学问来收摄浮躁之气。志气和节操过于激烈高亢的人,应当修养德性来融合个性偏激的地方。
[评语]
才智英敏的人反应很快,由于天资聪颖,对事情可能不爱多加考虑。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往往他们所作的决定显得操切或浮躁。因为自恃聪明才智,在追求学问上,可能较为偷懒,不肯脚踏实地学习,反而变得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只是没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脚踏实地扎根,而不那么急切地想跑想飞的话,成就一定会比许多人都要大。
志节激昂的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过于分明。他们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对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宽恕之情。因此,只有通过本身的修养和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才能缓和个性中过于激昂的部分。
二六、居轩冕之中,有山林气味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在朝为官显达之时,必须要山间隐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闲居在野的处士和隐者,也应怀抱治理国家的长才,不可忽略国家大事。
[评语]
所谓“山林的气味”,是指达官显贵的人,在胸臆中应保有一点天地的清气。因为富贵荣华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许多物恋。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难保证不会假公济私,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来。
难道隐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吗?倒也未必。因为,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而无法兼善天下。隐士中如吕尚、诸葛亮者,可说是能处林泉而怀廊庙经纶的人了。他们即使居轩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气味,因此,既能不老死于山林,徒然过一生,也能不沉溺于轩冕,完成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