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须得学的几种法则,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
人生必须得学的几种法则,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如何学所以,很多人跟我说减肥,走不了几公里,其实就是你想要得到的欲望不够强烈。我记得安东尼罗宾说过,想要得到其实就两点。第一,你需要有强烈的意愿,第二,切实贯彻每天的计划,做好相应的任务。大脑其实是一个反馈流程。大脑接受了一定的数据量,一定的训练,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一个聪明的大脑结构非常清晰。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因为大脑的本能是节约能量,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你难受,你的大脑就在进化,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轻松,你都是在使用你的习惯。《饥饿游戏》里曾提到,让人们恐惧的其实不是死亡,而是希望。你一旦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想变成有钱人的希望,有了要出人头地的希望,你就会欲求不满,继而你就会想要得到。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比较火,其实人工智能也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的本质:
机器学习=模型 数据量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共识,其实机器学习也是按照人的学习模式来构造的,人只有不断输入新的信息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认知模型,这样人才能不断升级,才有活路。
当你有足够的语料,足够量的数据量的时候,你的认知模型会越来越好。
大脑其实是一个反馈流程。大脑接受了一定的数据量,一定的训练,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一个聪明的大脑结构非常清晰。
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因为大脑的本能是节约能量,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你难受,你的大脑就在进化,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觉得轻松,你都是在使用你的习惯。
你到底想要什么《饥饿游戏》里曾提到,让人们恐惧的其实不是死亡,而是希望。你一旦有了生的希望,有了想变成有钱人的希望,有了要出人头地的希望,你就会欲求不满,继而你就会想要得到。
我记得安东尼罗宾说过,想要得到其实就两点。第一,你需要有强烈的意愿,第二,切实贯彻每天的计划,做好相应的任务。
所以,很多人跟我说减肥,走不了几公里,其实就是你想要得到的欲望不够强烈。
本身我属于偏瘦体质,一顿不吃就掉2斤的人,为了增肌,就是为了肌肉,也不在乎肌肉损伤,肌肉练得好的,没有一个没损伤的。结果呢,有一段时间就是一天十个鸡蛋啊,你说对身体好吗?
如果你的欲望足够强烈,任何事情你都愿意去做,任何委屈你都能忍得住。这都取决于你到底想不想要。
我们在人生长河中的位置在哪儿,这是一个大的命题。但是,你现在在某个环境中的位置在哪儿,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而要精确定位你的位置,首先你得明白,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好了,人生说到底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两个问题:
1.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怎样获得你想要的?
想明白这两件事,然后就不带情绪的去做。很多人往往的矛盾在于,做的时候却在思考,该思考的时候却没有思考。
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忘记一切外界的评价标准,回到内心,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自己所在的位置不重要,每一天跟昨天相比自己的成长才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前进方向和标准。
学习的方式-对标与读书
进入一个行业,走捷径的学习方法是:找到你的标杆学习。
找出这个领域做得比较成功的人,探究人家做对了什么,掉过哪些坑,根据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资源,哪些是可以在你这个阶段模仿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
这个标杆一定不要太高,是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跟最近学习区理论一样,太难,你做不到。太简单,你没进步。你研究马云,不如研究你看得到的那些新起来的新秀。因为这些都是鲜活例证。离你最近。那些做了很多年的,我们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人家积累了很久。自己做不到。
鲜活代表这个策略还过时,例证代表这条路子可复制。
对标的学习是实践性学习,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立竿见影。商人看的书并不多,但是他们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他们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时间积累下来也是数量的积累。
但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的圈子很小,可对接的资源和知识储备不足,也除了对标之外,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那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读书。
书给你的收获,一般情况下有两种。第一,改造你的思维方式,给你新的思维模型。第二,在现有思维模型下,给你数据,让你对现有模型更精通,更确信。这也是前面说到的机器学习的模型。
这几年,一个很火的词叫做“碎片化阅读”,其实碎片化阅读并不是说不好,而是大家把碎片化阅读的知识,也碎片化了。其实人的大脑擅长的是有意义记忆和存储,碎片化阅读学到的东西往往是一个知识点,只是大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实践起来或者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但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没有足够多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很难建立起相互的链接。我们大脑学习记忆的一个原理就是我们记住的东西依赖于我们大脑里面存在的东西。
学校教育的学习也是如此,理解新知识必须依靠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都有一个经验,就是看一本不熟悉领域的书本的时候,很多名词和概念开始看不懂,但通过解释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我们渐渐熟悉很多。
所以,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的东西联系不起来,下次提取就无法建立连接。所以我觉得写作记录的过程就是把学到的新东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写下来就是一种与你已具备的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者直接把这些看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读书越多,你的模型会越好,其本质就是数量的涌现,很多的知识点多次重复,并且有了链接。
我们人类的学习,就跟计算机科学里面的机器学习很像,看有的书是可以提升你的数据量,使你对一个脑子里面的既有模型加深印象,得到改善;有的书是可以给你灌输新的模型,让你对所有司空见惯的事情产生新的理解。
很多人纠结于如何选书,其实有时候,书没有好坏,不是经典的书就不是好书,关键是对当前的你是否有价值。对别人有用的书,不一定适合当前的你。
其实,我的一个方法就是想学习那一个主题的,先把大体的知识框架搭建起来,然后填充细节和分支。比如,我的很多心理学和教育类的书籍是按照人的发展阶段来搭建。坚持个几年,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很多人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切实际的,在没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前,不可能会有质的变化。只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而且这里面量变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质变,里面有很多的消耗和链接。并不是所有的数量都有价值,有些是在大脑里面因为提取不出来,沉在大脑的底层,但是我们需要量的目的一个是不断的重复,另一个就是让这些数量之间产生更多的链接,链接产生了,才有指数级的变化,这就好比我们的基础建设,得先有高速公路,信息的高速公路就是数量的积淀。
比如,《人月神话》这本书很薄,其实就是在讲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建筑行业小工可以10个人一起砌一面墙,所以,10个人砌墙比1个人快10倍。而软件行业,因为代码的耦合性,管理方法的耦合性,往往人和人之间有非常强的依赖关系,经常10个人码代码,达不到1个人的10倍快,甚至有时候1~2倍都达不到。
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是因为看不到反馈和成果,我的经验是不如把在某件事情上积累一定的量作为目标。而不是结果作为目标。相信我,你会看到那个质的突破。
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就需要老师教,需要在课堂上正襟危坐才是学习。
其实,这与我们的教育有一定关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出来的学生不够有本事,而是大多数人经过了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以后,只相信这么一种学习方式,相信自己只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在纪律严格的课堂上才能学会知识,而且认为这样的学习非常困难。
但是事实是什么呢?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法。我一个英语六级没过的人,脱离了学校教育的方法后,更快地让自己的英语突破了。我一个没经过写作训练的人,通过这一年的不断写作,开始有了源源不断的输出。
我们实际上身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大多数行业因为传统的国有体制的瓦解,开始相信能力,开始任人唯贤。只要你真的有本事。市场会认可你的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艳羡别人的成功,但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努力有多少而心生不忿,
很多人的恐惧不是努力,而是那种见不到底的努力,不知道好的结果什么时候到来,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恐惧。我在想,我有什么好失去的,除了时间。
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结果,而结果背后的过程却很少有人关注。你也许不能跟王思聪少爷谈公平,人家的投胎技术高于你不是一个两个点位。但是毕业10年后,你跟你的大学同学比的话,去掉几个家世最好的最高分,去掉几个命运多舛的最低分,我估计你还是会发现,混得好的,一定是努力坚持学习的那个。
积累和进阶的本质当你工作了几年,跳了几次槽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只能用你的学校说话,你就彻底错了,路是自己越走越宽的,不是越走越窄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你有没有真的成长。
关键的不浪费时间的方式是找到你喜欢或者坚持做的事情,而不是完全禁掉,不玩别的东西。关键是省下来的时间是干什么了。
我们经常说竞争很残酷,但是要知道的一个道理是,大多数人真的没有真正的努力过,我说的是没有主动的努力过,很多人的努力是被动的努力,其实用辛苦这个词更合适。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虽然不近人情,但这也确实是事实啊。
你只要稍稍努力下,你就超过你身边70%的人了。竞争激烈其实是下层竞争,因为人数众多,资源更加稀缺。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调查,世界上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竞争的是剩下的少部分财富。
有人总喜欢说,我没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么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竞争?
其实你只是困于自己,你一直没有直面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做事情没有头绪,没有节奏,没有方法。因为你以为你在辛苦地工作,但是你从来不辛苦地思考为什么做不好。你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你心中那个好逸恶劳的小孩。
你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以后你的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跟别的孩子竞争,不然那个时候你的孩子该抱怨,我没天分,父母也不行。财富和认知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代的努力。
所以,大家的自主努力不是坚持,不是在泥潭里面坚持,而是积累,积累改进,积累思考,要跳出泥潭,掌控工作,掌控生活,掌控自己。
还有最重要的,我以前犯得一个毛病,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和天分。其实自己很平庸,智商一般还一直想走捷径。
就是绝大部分人不承认自己资质平庸,觉得别人厉害是具备了那样的条件。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承认自己资质平庸,会塌下心来做实事,肯下笨功夫。
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对有些父母说一下,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马虎,自我感觉是其实这孩子脑袋瓜还是很聪明的,努努力学习成绩还是可以名列前茅的。千万不要有这样的蜜汁自信和良好感觉,孩子1、2年级考个双百真不是孩子聪明,孩子学习能不能出来的关键点:小学3年级,初中2年级,高中2年级。
学习习惯和态度不是一两天养成的,改掉这样的毛病也不是一天的事情。
点击关注@隐者有言 和大家一起升级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在成长中提升认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内容涉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教育、自我成长和情感治愈。
分享:
1.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知识
2.正确处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3.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爱与怕。
4.强大自我,活在真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