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学习实现能力进阶
如何建立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学习实现能力进阶学习的起始,重在于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快速而有效提取。而提取的原则,在于尽量厚积薄发和定向积累。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快速获取到我们真正想要的知识内容呢?可是每天学了那么多的内容,遇到问题依然还是会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曾经为了习得一些学习方法,到处求看各种学霸的笔记,还找来好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看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学习方法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才发现,虽然作者们各有各的一套学习心得,但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本质上学习更应该讲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反观很多人的学习方式,其实都是很随意、无明确方向的。想到什么就学什么,身边能有什么就看什么,只是宽泛而漫无目的的去学习。而对于本身生活节奏繁忙的都市人,学习更要强调能够学以致用。
“比懒惰更可怕的是低效率的勤奋!”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看着这一句句鸡汤,有多少都市人正在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所侵袭。于是每天都过得非常忙碌,早睡早起坚持每天阅读,下班回去后还要继续翻出各种音视频,努力听课学习。
可是每天学了那么多的内容,遇到问题依然还是会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
曾经为了习得一些学习方法,到处求看各种学霸的笔记,还找来好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看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学习方法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才发现,虽然作者们各有各的一套学习心得,但却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本质上学习更应该讲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反观很多人的学习方式,其实都是很随意、无明确方向的。想到什么就学什么,身边能有什么就看什么,只是宽泛而漫无目的的去学习。而对于本身生活节奏繁忙的都市人,学习更要强调能够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快速获取到我们真正想要的知识内容呢?
1、快速获取有效的信息。学习的起始,重在于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快速而有效提取。而提取的原则,在于尽量厚积薄发和定向积累。
那么如何提取?我们总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阅读也有“快”之说法。因为本质上学习是你看到的越多,你能获取的知识也就越多,在这一点上是无可辩驳。经过个人的实操运用,今天在这里我暂且列举出2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方法:
·点位跳读法:很多人一看书就发困、没有耐心往下看,就是因为自己的阅读的速度太慢了,导致脑袋转不起来,最后看书变成了催眠。不妨尝试用点位跳读的方法,把每一行文字都有意识的按照三点位跳读的方式,来刻意训练我们的快速阅读能力。这种阅读方式,重在于训练我们的阅读节奏感。
在跳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加快速度,从3点位阅读切换成2点位阅读。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快而快,而要懂得快速抓取文字中的重要词语,比如实词、名词、词组、人称等,因为往往这些词,才是连贯成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内容的重点词。
当然前面我们已经强调,点位阅读的方式重在把握阅读节奏,而不是让你在阅读的时候,还一边在心里不停的默念1、2、3,这样反而提高不了阅读的质量。因为这个训练方法还是重在于对眼动节奏的把握。那么接下来不妨就用这个方法,试一试上面表达的文字吧,看看是不是有点那个意思。
·主题阅读法:上面介绍的点位阅读重在提高速度,而这里的主题阅读法,重在完成阅读内容对我们的有效性。主题阅读,其实随着国民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也越来越被经常提及和用到。
具体如何应用?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的某个领域,当确定好方向后,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方向,来选择要阅读的书籍和重点章节啦。
比如在日常阅读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阅读,能更有效的提升我们对一个领域的认知。就拿我之前为了学习时间管理,专门去看了很多时间管理书籍来说,比如属于基本入门的书有《番茄工作法》、《吃掉那只青蛙》、脑力科学的有《意志力》、《自控力》、《拖延心理学》,习惯养成的有《微习惯》、《习惯的力量》,还有时间管理升级版的《精进》、《奇特的一生》、《搞定:无压工作》等,当然,有人会觉得这么多书看下来,不得累死。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主题阅读的精彩之处了。
其实这些书籍都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主流书籍,但并不是整本整本都在说关于时间管理,而是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会在书籍中的某些章节中重点阐述。而主题阅读的任务,就是先挖出书籍中的这些章节,然后再进行逐一攻克阅读。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很多大神说自己为了写某篇文章看来几十本书,其实他们不是全部看完,而是运用了主题阅读的方法,只截取其中对选定主题有效的章节进行精读,然后不断地去丰满自己想要了解的该领域知识点。
小结:以上提到的两种阅读方法,一个是从小技巧的角度,用来提升阅读的速度,而另外一种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以目标为导向,确定有效的学习范围,通过对知识获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来总体提升我们对阅读的速度。
2、知识的理解内化与记忆。有没有发现,在念书的时候,老师总是跟我们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却很少给我们科普提升记忆和学习效果的方法。其实在国外,学校会有专门针对学习方法的课堂教育。学习应该被看成是一生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心应该是教会大家掌握如何正确的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看谁学到的知识多。
因此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人记住更多的知识要点,但是却不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针对大脑对于记忆储存的这一弱点,可以通过结合一些高效的理解和记忆方法,来帮助我们把对知识的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期性的记忆。
下面我们来快速聊聊几个关于增进学习理解和记忆的小方法:
·联想记忆法: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记单词最经常用到的发音相近联想,light(轻的)-right(正确的)、meet(遇到)-meat(肉类)、cell(细胞)-sell(出售)等;还有形象联想如把eye(眼睛)的两个e看成是眼睛,y看成是鼻子;banana(香蕉)把a想象成是一个个的排列整齐的香蕉,那么拼写起来是不是就觉得更加容易了呢。
·故事串联法:同样还是用记单词来举例子,比如一串干巴巴的单词,back(背部)、black(黑色的)、crack(裂开)、sack(口袋)、attack(攻击)、track(行踪),怎么办,读起来发音是挺像的,那怎么能够把它们更好的联系提起呢。
我们来看看故事串联法,回想一下,小时候大人们是不是很喜欢给我们讲故事,然而时隔难么多年,现在回忆起来,是不是依然能够对某个小故事记忆深刻呢。
为了更好的记住上面的一连串单词,我们最好能够花点时间,给他们设计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长期记忆。具体怎么串好呢?比如我想到了一个花果山美猴王的故事,“在花果山的山back(背部),有一块石头是black(黑色的),突然有一天石头crack(裂开),蹦出一个装着猴子的sack(口袋),各种天兵天将下凡来attack(攻击),最后却找不到猴子的track(行踪)”,这样一遍下来,是不是好记很多呢。
·挂钩法:就是把平时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东西给拉扯到一起,比如当我们背诵《水调歌头》的时候,可以边背诵,一边把词跟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古建筑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正在一个失意的夜晚,慢慢爬上高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举起酒杯对酒当歌。按照这种方式,有多大想象力,就发挥你多大的想象空间,把想要记忆的东西,跟平常比较熟悉的时候,联系起来,方便我们“触景生情”。而这种方法通常用来记忆那些不常用的知识,会比较有效果。
·总结归纳法:有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对于短时记忆,不会超过7个单位。如果记忆的单位超过7个,就会开始产生混乱。所以人类特别钟情于“7”字,乐谱的7个音阶,一周的7天,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么面对数量多而杂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遵循大脑的反射性记忆原则,把具有同种属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折叠成小于7个单位的类别,那么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有效。
比如某个周末,老妈想要你去趟超市买回“一串香蕉、4瓶牛奶、酱油、土豆、辣椒、盐、葡萄、牛肉、吐司”,但是你自己还想买“可乐、薯片、柠檬”。然后在老妈的催促下,你穿上鞋火速就出门了。那么,接下里你能顺利的买会以上这些东西吗?
别骗我,你肯定会先买自己的薯片、可乐和柠檬,然后....额~~~没有然后了,给老妈打个电话问问还要买什么呗。但是我们不能在老妈面前显得这么不专业啊。
出门前,先对要买的东西理一理,进行分类,大致有什么呢?调味料:酱油、辣椒、盐;水果类:香蕉、葡萄、柠檬;生鲜类:土豆、牛肉;即食类:可乐、薯片、吐司、牛奶
那么出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调味料、水果、生鲜、即食四个关键词,到了超市后,按照分类分别找到对应的类别区域,就能很快的买完东西,高高兴兴的回家啦,嘿嘿,是不是感觉记忆起来很方便哩。
小结:记忆的方法不在多,而在于精。选取1-2个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应用和验证。切忌为了学习方法而学习,完成有效的记忆才是我们追求记忆方法的最大目的。
3、知识体系的搭建与提取应用。学习最怕的是什么呢?不是忘记,而是学了依旧停留在对“点”的认识上,不知道如何去实现知识点间的串联和运用。所以在摄取知识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善于做好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日后的快速复习,同时也是对知识点进一步的内化和巩固。
如何通过学习快速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有效运转呢?
·思维导图:比如我自己在看书的时候,习惯一边看,一般根据章节的重点,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当阅读完整个章节的时候,在对照画好的思维导图,整个章节的内容框架,就可以很方便的刻画在脑子里。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托尼·博赞,曾经分享过他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心得,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同时用思维导图对书本的目录、章节小标题进行整理,然后把整理出的思维导图,作为初步的主干框架,接着在看书的过程中,再把学到的重要小知识点,逐个加入到画好的思维框架当中。
这样当一本书看下来,整本书的内容,便被快速浓缩成了一张整齐的思维导图。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如何“把书读薄”。
·笔记法:这里不得不提的两种比较常用笔记方法:9宫格笔记和康奈尔笔记。
·9宫格笔记的核心是3个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而且宫格笔记最适合用来对书籍进行拆解。
比如读书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本书主要想讲什么内容?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接着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目标感去阅读和拆解书籍。而每一章节对应的知识点,刚好也被分别放到9个宫格中。例如这张是我自己读完《学会提问》后做的宫格笔记。
9个宫格,刚好把每个重要章节的知识点,浓缩到一张纸中。最后在表格的最右边空白处,再对整本书的中心主旨、重要关键词进行提炼和增删。这样做的每份笔记,都是一个从知识摄取到消化再到提炼的一个过程。同时整齐的笔记,又非常适合后期的多次翻阅和复习。
·康奈尔笔记的用法,其实跟宫格笔记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它更适合用来做课堂笔记,听演讲笔记等。康奈尔笔记法一般分为5个步骤,即1:record记录、2:reduce简化、3:recite背诵、4:reflect思考:5:review复习。
如下图,右边空白大栏用来记录课堂笔记;左边小栏用来简化关键词,方便背诵;而最下方的空白栏则用来思考和复习时的笔记增删。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把听课,听演讲或者看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直接在右上方的空白处写下来。而最左边小栏目,则可以在课堂空闲的时候,把笔记中的关键词、线索词提炼出来,放到小栏目中,方便下次看着这些关键词来回忆复习。最后就是及时进行课后复习,结束的时候花费一点时间,在下方的空白处对整个内容进行概要总结。
以上两种笔记还有思维导图,主要从拆解一本书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完成对一本书的吸收和理解,完成对知识的记录和储存。
当然读完一本书,也只能代表我们对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有所了解。就像我们大学专业,为什么要读四年才能完成,因为要想全面掌握专业内容,还要对整个专业垂直领域下的各个分支进行逐个了解和掌握。
所以我们不仅要完成一个知识面中各个知识点的链接,更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度拓展,层层叠加,最后完成对整个体系间知识点的获取和链结。
这样只要当我们谈及到自己专业领域,随便选取一个角度,我们都可以跟别人侃侃而谈很长时间。而每一次交流的过程,也是在完成一次对我们整个知识库的调动和运用的过程。
小结:首先完成对知识点由“点-线-面”的串联,再逐层深入拓展,完成对整个领域知识体系的搭建,形成一个从获取、理解内化、到输出的完整闭环,然后不断的进行刻意练习,最后才能对体系间的知识点,做到“信手拈来”。我们总是说一个人下笔如有神,就是因为他早已经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储备,而每一次的写作输出,其实都是他在对已有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思考和巩固的过程。
我是金小牛,聚焦个人成长和职场问答,擅长学习,坚持输出干货!
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干货内容。一起交流,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