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为什么要写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为什么要写金阁寺只有意识到三岛由纪夫究竟想让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人生问题,才能合理地评价这部作品。我们浅析一下《金阁寺》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意义。《金阁寺》阐述了人在面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时心态上的变化。人性变化的分析和思考,在作者笔下以复杂多变、二律背反、倒错对比的方式创作出来,指向严肃人生的思考题——当你求而不得的时候,该怎么办?为了创作《金阁寺》,三岛由纪夫查阅了金阁寺纵火案前后的各类资料,还一路走访考察了林养贤的出生地以及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看法,目的在于还原林养贤对金阁寺的心理变化和纵火动机。我相信,在当时三岛由纪夫的脑中——林养贤究竟为什么要烧金阁寺的问题一定反复响起过。终于,他有了答案——凡得不到的,要么毁灭它,要么毁灭自己才能放下。此结论一出,遂成名作《金阁寺》。
由于不被人理解这点成为我唯一聊以自豪之处,所以我也就失去了力争获取别人理解的表现欲。——三岛由纪夫
不论是想读懂《金阁寺》,还是想读懂三岛由纪夫的所作所为,都要先从上面这句话出发——要知道三岛由纪夫的所作所为是不期望被人理解的。
根据案件而改编的书有很多,其中有两则极为有名,有一个是在书出名了之后,案件才被人熟知,这部书叫《卡拉马佐夫兄弟》,由于作者陀思妥耶夫斯的创作,当时俄国报纸上的一则儿子弑父的案件被世人知晓。另一本书出于案件本身的轰动性,在书籍还没有面世之前,案件就已经传到大街小巷,这本书叫《金阁寺》,而当时的案件是僧徒林养贤纵火烧毁了日本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国宝级建筑文物——金阁寺。这怪诞的行为竟由于林养贤太热爱金阁寺而导致的。彼时和尚究竟为什么烧金阁寺的热议,已经在全日本传得沸沸扬扬了。
林养贤为什么要烧金阁寺,不仅是老百姓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而且引起了日本当时文坛新星三岛由纪夫的关注。此时的三岛由纪夫凭《假面的告白》而在文坛上风光无限。他敏锐地意识到金阁寺被烧将带来的人文价值,于是一头扎进这则案件的研究分析之中。
为了创作《金阁寺》,三岛由纪夫查阅了金阁寺纵火案前后的各类资料,还一路走访考察了林养贤的出生地以及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看法,目的在于还原林养贤对金阁寺的心理变化和纵火动机。我相信,在当时三岛由纪夫的脑中——林养贤究竟为什么要烧金阁寺的问题一定反复响起过。
终于,他有了答案——凡得不到的,要么毁灭它,要么毁灭自己才能放下。
此结论一出,遂成名作《金阁寺》。
《金阁寺》阐述了人在面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时心态上的变化。人性变化的分析和思考,在作者笔下以复杂多变、二律背反、倒错对比的方式创作出来,指向严肃人生的思考题——当你求而不得的时候,该怎么办?
只有意识到三岛由纪夫究竟想让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人生问题,才能合理地评价这部作品。我们浅析一下《金阁寺》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意义。
1.有缺陷是耻辱?还是权利?
《金阁寺》在豆瓣上有2.5万人读过,评分8.7,这个阅读量和评分在同类的书相当不错。
其实书的情节很简单,作者以林养贤纵火案为基础,创造了主角沟口。在故事中,沟口出生于日本舞鹤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家境贫寒又患有先天性口吃,导致他自幼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沟口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因而父亲口中赞不绝口的金阁寺,让他产生了对未来巨大的憧憬。
美轮美奂的金阁寺
父亲离世后,母亲筹集费用让沟口能遵照父亲的遗愿去金阁寺当僧徒,寄希望日后成为金阁寺的主持。沟口来到金阁寺后,结识了同样身体有缺陷的柏木以及美丽漂亮的有为子。和这些人的交流,使得沟口原有的思维体系和人生目标统统崩溃,最终以烧掉金阁寺的方式来换取新生。
在人物设定上,三岛由纪夫不断设立极具讽刺意味的对立人物。比如沟口和柏木,柏木也有先天缺陷——瘸腿。沟口因口吃而自卑,柏木却因瘸腿而大胆。他不断利用自己的缺陷满足私欲。在原文的人物分析中对柏木的评价是:
和“我”一样,柏木也是一个被美拒绝了的存在。与患口吃毛病的“我”还不太一样,柏木的生理缺陷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但是,柏木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欲望的主体,他要推翻命运强加给他的丑陋的生理特征,企图颠倒被疏远的命运而变成疏远他者的主体。柏木曾经当着“我”的面,假装受伤以骗取女孩子的同情。
柏木的做法严重地影响了沟口先前的有缺陷于是会自卑的世界观。柏木不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毫不自卑,这不禁加剧了沟口对过往看法的怀疑。
柏木说过:“我对自身的存在条件感到羞耻。但和这个条件和解,与之和平共处,则是我的败北。”不可否认,在柏木的身上确实有劣等感意识,但是他并没有要与“内翻足”这一存在条件达成和解的意思。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反客为主,要反过来疏离别人,在这场力的角逐中,使自我的主体性确立起来。他还说:“内翻足是我的生存条件、理由、目的和理想……也就是生存本身。”换句话说,瘸腿就是他存在的根据。柏木以不良少年的种种恶行来和他者进行周旋,并以此拓展自我的疆域,一跃成为欲望的主体。
在同样有缺陷的处境中,柏木成了缺陷的主人,沟口却是缺陷的奴隶。于是沟口开始思考自己和柏木的差距了,他意识到人可以“借用了劣等感来使自己特殊化,用丑陋的外形把自己巧妙地武装起来。”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被打破,有缺陷不等于失败,想要也不等于能得到,好好对待别人不一定有好报,喜欢不一定要得到。人可以有缺陷,也可以就算想要也能接受什么都得不到,也可以做坏人,行坏事,可以一边喜欢,一边毁灭,一边有信仰,一边违背信仰……这是我们评价《金阁寺》时最容易理解的地方,人物的对立设定可以看出与预期完全不同的结果。
于是作者引出了康德的经典哲学概念:二律背反。
2.如何接受世界的二律背反?
三岛用缺陷的两个角色置于同一个维度进行对比,引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通俗点来说就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沟口和柏木二人的生存之道就是二律背反的初级体现,目的在于为接下来的倒错美学做铺垫。当沟口深陷柏木的生存方法论影响的时候,他对待书中另一个关键角色有为子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
起初,沟口喜欢有为子,被她吸引,也想得到她。后来当沟口鼓起勇气表达自己对她的喜欢时,等到的却是有为子的嘲弄和厌恶。此时的沟口心中柏木的影响便展现了出来,他开始希望有为子死掉——“无论醒来睡去,我都在盼望有为子一命呜呼。盼望我耻辱的见证人杳然消失”,后来有为子意外身亡,使得沟口陷入了更深的二律背反之中——在发现自己不可能成为金阁寺主持后,开始希望金阁寺被战火毁灭掉。
可是直到战争结束,金阁寺都毫发无损。不论是时间流逝还是硝烟弥漫,哪怕是末日毁灭似的故土被他国占领,金阁依然延续着“古来世居于此,将来亦永驻不动”和“坚不可摧的美”。沟口绝望了,他终于承认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世界和自己的关联纯粹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不论自己憧憬金阁,还是逃离金阁,都是自己自以为是罢了。他无法和金阁一同毁于战火,既无法得到金阁,也无法成为金阁,原先引领他前进的金阁,从憧憬变成了魔障。只要金阁在,他的生命就停止成长,沟口成不了英雄,还失去了英雄梦,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他终于等不下去了,他决定亲自毁灭金阁。这一刻要么成为他的末日,要么成为他新的开始。
故事的最后,是原计划和金阁同归于尽的沟口在看着金阁陷入熊熊大火之后,忽然如释重负,对自己说要继续活下去。
结局呼应了故事的主题——凡得不到的,要么毁灭它,要么毁灭自己才能放下。
3.烧金阁,究竟是在烧什么?
在来金阁寺之前,沟口常听父亲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宏伟壮美的金阁寺里,却有着收受贿赂、经常嫖娼的主持。金阁的美之下,是主持嫖妓的丑,极美和极丑竟共处一处!心中有金阁的沟口得不到有为子,心中无金阁的柏木却可以屡屡占得女孩便宜。有信仰的人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无信仰的人却处处被呵护!
为什么要烧金阁?首先,沟口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反差后,他知道自己得不到美好,无法拥有美好。如果美好存在,是绝不会落在他这个平凡人身上的,那么就要让它不存在才行,有为子的死强化了沟口视美好事物得不到不如破灭的信念。其次,沟口和柏木最大的区别,在于沟口心中有金阁,即曾经心中有对积极生活的憧憬,这同时也是已经亡故的老父和年迈母亲的期盼,这种憧憬让沟口无法心安理得的作恶。也就是说,只要金阁在,他就无法效仿柏木,无法践行柏木“恶的生存之道”,在沟口想像柏木一样以恶示人的时候,金阁的影像成了他的内心阻碍。只有金阁从心里消失,才有沟口进化成柏木那样人的可能。最后,金阁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的,是当时日本战败后的形象代表,在金阁里不仅有犯戒的主持,也有下贱的善男信女——为了物质向美国兵出卖肉体的日本女人。沟口发现现实的金阁并不是小时候自己想象的纯洁和宏伟,反而到处藏污纳垢、招蜂引蝶。这些发现让沟口的颠覆了内心世界,他无法拥有现实的金阁,而现实的金阁也不是他想的那样子。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也要为此做个了断,就在下定决心的前夕,他为自己将来的命运做了占卜:
旅行——凶。西北尤为不利。我决意向西北进发。
有些人忽视书中的这句话,其实这是三岛由纪夫政变失败后剖腹的自我预言。
由此可见,烧金阁究竟要烧什么?在我看来,是三岛由纪夫在烧当时与己年少时憧憬的国家形象完全背道而驰的社会面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这里真正烧毁的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那个金阁,而是异己存在着的“金阁”。金阁只有在面临毁灭时,才与“我”亲近,向“我”呈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此时“我”对金阁的崇拜心理消除了,金阁不再是偶像了。烧毁金阁,是对压抑人性、遮蔽存在的异化了的文明的象征性的当头棒喝,是对人的愚妄的断然否定和扬弃。
只有金阁像有为子一样从世界消失,不存在了,就再也没有人能拥有这个美好了,“毁灭它!烧掉它!让每个人都无法拥有美好!”成了沟口最大的期望。这种明暗强烈的对比冲击带来的极致体验,正是三岛由纪夫倒错美学的终极表现。
4.三岛由纪夫的金阁
三岛由纪夫不是善茬,从某些层面来说他是日本发动战争后造就的时代牺牲品之一。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前后三驾马车”中现代文学的代表,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又有二战参军经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入伍后因误诊被送回国,而他所在的部队却在菲律宾战场全军覆没。这种经历让他认为自己变成了一个苟且偷生的人,这无疑对他的精神带来了巨大打击。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战后的日本社会竟然自上而下的无视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一切牺牲,对前赴后继死在异国他乡的士兵们视而不见,民众也纷纷拜倒在美国人的脚下,男人为了钱可以卑躬屈膝,女人为了钱更是低三下四。那些曾经在他小的时候不断强调的日本像金阁一样灿烂伟大的话恍如隔世,三岛由纪夫矛盾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是漠视这一切,还是隐姓埋名?是为死去的战友发声,还是做美国人走狗?他一直很矛盾。
直到林养贤烧了金阁寺,并在坦白作案动机的时候说原因是自己太爱它的时候。三岛由纪夫才解开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在调查金阁寺纵火案的过程中,他从纵火者的生活经历,到金阁寺、警察局和法院的各种记录,再到禅寺建筑和宗教生活细节,事无巨细的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并结合文学笔调二律背反的特点,把围绕着金阁寺展开的人物美与恶,爱与丑,诚实和虚伪,希望和绝望,美好与毁灭的种种逐一呈现。这个过程中,他也想通了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战败后的日本,该如何选择自身立场等问题,并毅然决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成立私人武装,绑架自卫队军官,呼吁"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恢复旧制。结局却是无人响应,于是他切腹自杀。他以为自己的死会唤醒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正如书中所言:
精神就这样通过死亡转变为物质。
什么是作者眼中的金阁?
如果他不选择自杀的话,他就会发现其实他错了,他错在依然坚信着曾经日本政府洗脑民众的那套说辞,依然错误的认为日本只是在武力上失败了。三岛由纪夫的极端行为,可见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对普通民众的精神控制达到了怎样的程度,相比金阁寺的美,大日本帝国的“伟大梦想”更具危险性、虚幻性和蒙蔽性,凡是越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越预示着日后的悲剧性结局。三岛由纪夫有文才,却未能看清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侵略战争的丑陋动机,反而深深的陷入自以为是的“爱国情怀”中去,最终成了时代的怪胎、日本战败后的又一祭品。
由此可见,《金阁寺》的创作动机在于三岛由纪夫有剖析自身想法、企图实现想法、验证自己想法的需要。而其创作意义,便是为人人都可能面对,不得不去思考解决自身问题时的参考。
当遇到求而不得的事情,为了能让自己彻底放下,书中的沟口是毁灭了金阁寺,而三岛由纪夫则毁灭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