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如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心中若有桃花源
心中如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心中若有桃花源人生短暂,何必计较,何必惆怅,拿得起放得下,看云卷云舒,看行云流水,“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心宽无处不桃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下课休息时,打开手机,发现有一朋友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朋友的签名是:“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感觉很亲切,有点儿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说实话,我特别喜欢这两句话,我最早知道这两句话,是二十年前的一个同事与我闲聊时说给我听的。当年我还专门查阅了许多书才找到这两句话的出处,这是一则禅语偈。
《禅语》:“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成佛无须菩提叶 梧桐树下亦参禅。明月清风谁与共 高山流水少知音。”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心中向往美好,存了美好安宁的念头,那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后来,又在书上看到有人对这两句话略加改动几个字,意思和意境大变,有人是这样改动的:“心宽无处不桃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意思是:有开阔心胸、良好心态,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想得开,何处不是心灵栖息的静地、圣境呢!又有人把“心宽何处不桃源”做上联,然后又创作下联“淡然处在云水间”。读来又是一意思一境界。我感慨中国文人智慧高远,看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看待,真了不起,这些人真是哲学家的智慧啊。难怪中国人心性豁达开阔,难怪中国人与世无争,难怪中国人自在潇洒。原来有前人给我们以智慧的开悟,让我们少了许多痛苦,看开了许多事情,减轻了许多烦恼之气,抚平了许多人的内心创伤。所以诸葛亮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如果挑选对这禅语理解通透的古今人物,我认为苏东坡应该是最通透的人,你看,她被贬谪到岭南的惠州,那里瘴气升腾,他人以为苦,他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常做岭南人。”你看他,被贬黄州,被限制人身自由,什么都没有了,他却唱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喜而笑,柸盘狼藉。不知东方之既白。够洒脱的,亦够旷达的。他历经人生的大风雨时,他人惊悸不安,他却:“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从海南被召回,路过王安石家,专门去拜访,他看着风烛残年的王安石,不但没有恨,反而极力安慰,与之对饮美酒,一切释然美好。
明代杨慎对人生的得与失也看得很开,他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短暂,何必计较,何必惆怅,拿得起放得下,看云卷云舒,看行云流水,“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心宽无处不桃源,何处不是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