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梨配乐:青未了卖梨
卖梨配乐:青未了卖梨宿营地是固河镇的十字街头。在地上铺一条“卧单”(床单,方言),和衣而卧,就像人们形容的那样“铺着地、盖着天,头枕一块半头砖”。中秋季节,夜间已寒气袭人,半夜里冻得上边拽衣袖,下边扯裤腿,再加上蚊叮虫咬,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道啥时候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阳光照在眼皮上,睁开惺忪的眼一看,大街上卖梨的摊子早就把大街两侧都摆满了,哪里还能卖得动呢。第一次卖梨是跟着别人去的,由街坊三爷和祥爷带着我。晚上出发,目的地是高唐县固河镇,六十多里路程。那年代夏津通高唐的“官道”也是土路,高低不平,骑在自行车上起伏得像坐轿;为了躲坑躲岗,只好把自行车扭曲得像“长虫”(蛇,方言)过道,自行车座子又高又硬,硌的屁股生疼。我这才知道,长途骑自行车的滋味不好受,不如坐毛驴车舒服。毛驴车虽然慢,但是坐着躺着都行。摸着黑路缓慢前行,我心里想的就是咬牙坚持,不能掉队。晚上十点多,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梨树的品种很多,主要有胎
文 | 林源
1976年 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我,对于我们的国家,都是如此……
这一年的金秋季节到了,家乡的梨树又是大丰收!整个村庄都被飘溢的果香所浸润,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人们在忙碌中享受着梨子的甜香,个个都露出喜悦的笑脸。
这里是黄河故道,因盛产梨、杏、桃、桑葚、山楂等水果而远近闻名,素有“杂果之乡”的美称。
梨树的品种很多,主要有胎黄梨、鸭梨、面梨、酸梨等。梨果不耐储藏,必须及时卖掉,这时候卖梨就成了村民的头等大事。
父亲是村干部,要应酬村里的繁杂事务,卖梨的重担就压在了我的肩上。那年我18岁,高中已毕业。卖梨这事儿过去没接触过,这次要赶着鸭子上架,还真有些胆怵。
“运输车辆”已备好,是当年盛行的“大金鹿”牌自行车,它是老百姓说的“不吃草的小毛驴”,省油、环保、快捷、方便。后衣架两侧各挂了一个竹筐,每个筐能盛梨50斤左右;另加一个小木杆秤。我提前学习了木杆秤的识别和使用技巧,卖梨的“家什”置备全了,岗前培训也已完成。准备就绪,整装待发,心里倒是有点小兴奋呢。
第一次卖梨是跟着别人去的,由街坊三爷和祥爷带着我。晚上出发,目的地是高唐县固河镇,六十多里路程。那年代夏津通高唐的“官道”也是土路,高低不平,骑在自行车上起伏得像坐轿;为了躲坑躲岗,只好把自行车扭曲得像“长虫”(蛇,方言)过道,自行车座子又高又硬,硌的屁股生疼。我这才知道,长途骑自行车的滋味不好受,不如坐毛驴车舒服。毛驴车虽然慢,但是坐着躺着都行。摸着黑路缓慢前行,我心里想的就是咬牙坚持,不能掉队。晚上十点多,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宿营地是固河镇的十字街头。在地上铺一条“卧单”(床单,方言),和衣而卧,就像人们形容的那样“铺着地、盖着天,头枕一块半头砖”。中秋季节,夜间已寒气袭人,半夜里冻得上边拽衣袖,下边扯裤腿,再加上蚊叮虫咬,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道啥时候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阳光照在眼皮上,睁开惺忪的眼一看,大街上卖梨的摊子早就把大街两侧都摆满了,哪里还能卖得动呢。
我们三人立即决定起程转场,又去了二十里外的禹城县安营镇。到了那里,集上早就开市了,真是“起了一个早五更、赶了一个晚集”,这里卖梨的人也不少,多数是我们同乡。
按市场管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每人占了60公分多的地面,铺上“卧单”,码放好梨果,准备好木杆秤,坐着一块方砖,这就是地摊,于是开始了我人生的首次买卖交易活动——卖梨。
卖梨也是大有学问的:一是推荐梨的品种要因人而异,对多数人推荐甜梨,对老年人推荐面梨,对少数妇女推荐酸梨。二是必须要把住秤,一秤来的百秤走,容易亏重。不能少给,也不要多给。三是称谓要注意,别把未婚的大姐叫成已婚的大嫂,叫错了要挨骂的。这些事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了也难。
这次卖梨开市不利,卖家多,买家少。不但不好出手,价格也低。更倒霉的是,我还遇见了小偷,有一个老头儿,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他先说要买梨,后又嫌贵不买了,趁我不注意,他就顺手偷梨,递给小孩。亲眼看见小偷偷东西,这是我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到现在记忆犹新。贫穷年代饿出贼,我及时制止了老头儿的行为,让他们拿着一个梨走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免得生事惹烦心”,就当救济他们啦。
时间过得真快,中午散集的时候已经到了,四个小时才卖完一筐多,同伴们也都没卖完。我们临时决定:到附近串村去卖,每人一个村,约定好了在高唐城东见面,不见不散。
串村卖梨对我来说又是个考验,首先必须得大声吆喝,否则谁知道你来卖梨了?但是,我天生性格内向,脸皮子薄,实在有些张不开嘴。可不吆喝也不行啊,真是个愁死人了。犹犹豫豫憋了老半天,我心想,这次豁出去了,反正谁也不认识我,于是悄然卯足劲儿,转头看看,趁着周围没有人,猛然喊出一嗓子:“甜梨了!”毕竟我是年轻人,这一嗓子声音足够洪亮,震得附近几只老母鸡“咯咯哒哒”飞跑而去。我把自己也吓了一跳,没想到真能够喊出来。再四处看看,引起注意的几个村民,也没啥异样的目光,我这才放了心。吆喝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反而关不住了,戳破了一层窗户纸,就什么顾虑也没有了!于是,我就扯开了嗓子:“甜梨贱卖了!”“薄皮细渣,牙花都能咬动啊——”嘹亮如歌,洪亮若钟,估计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我的吆喝声……
我天生嘴巴不甜,最不善于尊称敬呼地叫人了,可这时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大娘、大爷”喊个不停,并且还一脸甜蜜的微笑,谦卑得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讶了。竟然有一个热心大娘被我的甜言蜜语感动了,亲自帮我张罗起来,又说梨贱,又夸梨甜……还真是从另一个意义上应了那句“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俗话,半个小时就帮我把所有的梨都卖完了,价钱也不低,剩下两斤梨有人还想买,但我坚决不卖了,双手捧着送给了这位热心的大娘。
我这时的心情非常轻松愉悦,像完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心里又在想:卖梨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难的。
由此看来,“人逼到劲儿上,什么法子都有”,此话不虚啊!说什么“脸皮薄、不耐吃苦”,那都是惯出来的臭毛病。所以,人啊,不用为任何事情操心担忧,到了“生死关头”,一切皆有可能,许多人的成功就是生生被逼出来的。
从此,我就始了在不平凡的1976年秋天的短暂的卖梨行程……
那次去渡口驿卖梨,这是夏津县的边陲乡镇,京杭大运河的西岸,离我家五十六里华地。
半夜出发,天亮到达。刚铺开摊子,正是集市开始上人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牛毛细雨,影响了人们聚集买东西,我卖梨也就没有劲头了。
上午十一点,同伴们都卖完了,一看我还剩一筐多,他们有些着急。于是,两个人拿秤,一个人吆喝帮助我卖,“给钱就卖了”,“舍不得贱卖,倒不出筐来”。这么一折腾却产生了“马太效应”,聚集了许多人,仅用20分钟就卖完了。当时就觉的这种事真好玩,省心、省力、效率高。忽然我又想到,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说“卖梨就得拼命喊”,你说不是吗?
同伴的经验是,低价低价再低价,给钱就卖。卖不完倒掉也不能驮回去,驮回去一路颠簸,梨都滚成“驴粪蛋”了,照样也要扔掉。之所以我的梨子卖得慢,都是因为我没有随机变价的经验造成的,吃一堑、长一智,“该卸的包袱就要卸下,晚卸会成为更大的包袱”,这是这次卖梨教给我的道理,这不仅对卖梨,对人生也是如此。
这天卖完梨后,我们迎着蒙蒙细雨去了京杭大运河,坐着船去了对岸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那时运河水还很大,烟雨蒙蒙,薄薄迷雾笼罩着运河,水面宽阔 河水荡漾,水色清绿,鱼跳蝉鸣,杨柳飘飘,别有一番情趣。船是顺着连接两岸的一根纤绳行走的。到了渡口驿,在那里逛了一下供销社,卖了一枚毛主席像章,虽然停留了只有短短一个小时,意义非凡,实现了平生“三个第一”,我第一次出省,踏上燕赵大地;第一次见到京杭大运河,见到了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第一次坐船,领略了水路交通。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一次出省游啊。
这次卖梨,让我创造了这么多人生的“第一次”,回想起来,弥足珍贵啊!到现在,每次在运河大桥上路过,都能想起那次横渡大运河的情景,想起那纤绳、想起那艄公、想起那潺潺的河水!
每次卖梨,都是母亲给我带上吃的,多数是薄饼,不怕凉,也是为了节省买饭的钱,所以我从来不枉花一分钱。卖梨的钱是一分分、一毛毛得来的,甚至是一次次讨价还价争讲来的,拿着指甲盖儿小的一分钱,就像“锅盖”一样大,真舍不得花啊。哪像现在,别说一分钱了,就是地上有一毛钱,人们也都懒得弯腰去捡了。看来,“得之不易的东西才最珍惜”,我也因此养下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1976年9月9日,我和叔叔一块儿拉着“地排车”去夏津县香赵庄张屯集上卖梨。那天是农历八月十六,中秋节刚过,由于梨价太贱,卖的梨不少,见的钱不多。因为是自产,没有啥本钱,只求卖完了就好。
叔叔对我很好,后来我去德州念书,每次从家走时他都要给我五元钱 说“买个帽子吧”,其实那时的五元钱都可以买一件挺好的衣裳了,对叔叔的关爱,我至今难忘。
下午4时左右,我们拉着地排车子回家,心情也很轻松。到了香赵庄镇升斗张村西时,突然听到大喇叭里有哀乐声,不禁心里一惊,当听到广播“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的消息时,我们驻足停了有20分钟,总认为是听错了。心情非常沉重,心里想毛主席不在了,中国人民可怎么过呀?我们家是革命家庭,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
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可谓灾难深重: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三位重要政治人物相继逝世、东北陨石雨、唐山大地震等等,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又隔了两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发生了质的变化。1976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是中国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对家乡的梨行有很深的感情,它有很多让我难忘的事情。现在家乡的梨行已经没有了,非常惋惜。但过去了旧的必然就会来新的。如今,取代梨行的是整片整片的地瓜,种植、运输、储藏、加工一条龙,专业水平很高。这是乡亲们的自主选择,是适者生存的决断,因为种地瓜比梨收入高多了,我们村又成了全省闻名的地瓜村,乡亲们都发家致富了,多亏党的政策好,这正是我所期盼的。
1976年的几次卖梨,毫无疑问地写进了我人生的史册,至今翻开读来,总是心绪难平,乃至泪光晶莹……
至今我都时时想念家乡,眷恋那片土地!那里的人和事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
赵奎忠 笔名林源 夏津县退休干部 近几年试着写点文章,发表的很少!
电话 13869228899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