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仕女画五官:国画里的仕女形象
国画仕女画五官:国画里的仕女形象宋代时候,仕女画题材有所创新,开始出现底层妇女的形象,画法更加写实,人物造型更准确,比例协调。如牟益的《捣衣图》,王居正《纺车图》等。至宋朝中期,“仕女”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图画见闻志》中,郭若虚称周文矩:“工画人物车马,尤工仕女”。唐 张萱 捣练图(局部)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宋摹本 局部)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至唐代,仕女画的艺术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一书中提到周昉、陈闳、张萱、程修已、高云、谭皎、萧溱、乐峻、张涉、张容、李凑等皆擅长画“仕女”。这一时期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更多带有大唐开放包容的风尚,体态面容饱满丰腴,凸显唐代盛世之下的华贵之气。代表作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等。
导语
中国古代仕女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早期发展,到唐代的繁荣兴盛,历经宋元的拓展,到明清之际发展为重要的艺术类别。
所谓仕女:其一,指画家画的美人,宋以后多叫士女,后又作仕女;其二,指官僚家庭的妇女。仕女脱胎于先秦时的“士女”。在《尚书·武成》中记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玄黄,昭我周王”。《诗经·郑风·溱洧》也有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魏晋时期的仕女画,最初以古代贤德女子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所绘女子形象多具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东晋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就来自曹植《洛神赋》的艺术想象:“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宋摹本 局部)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至唐代,仕女画的艺术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唐代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一书中提到周昉、陈闳、张萱、程修已、高云、谭皎、萧溱、乐峻、张涉、张容、李凑等皆擅长画“仕女”。这一时期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更多带有大唐开放包容的风尚,体态面容饱满丰腴,凸显唐代盛世之下的华贵之气。代表作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等。
唐 张萱 捣练图(局部)
宋代时候,仕女画题材有所创新,开始出现底层妇女的形象,画法更加写实,人物造型更准确,比例协调。如牟益的《捣衣图》,王居正《纺车图》等。至宋朝中期,“仕女”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图画见闻志》中,郭若虚称周文矩:“工画人物车马,尤工仕女”。
下图请横屏观看
南宋 牟益 捣衣图(局部)
至元代,由于时局动荡,文人墨客的创作较远离现实,仕女画创作不复前朝盛况。题材方面也多取自文学历史典籍,仕女形象更吸取唐代风格。如周朗所绘《杜秋图》,卫九鼎《洛神图》。
明清时期,仕女画有了文人画家的参与,再度兴盛,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发达的戏剧、小说创作和传播,为仕女画提供了更多的题材,仕女画开始走向世俗化;另一方面,仕女形象更加唯美柔弱,端庄娴雅。比如明吴伟的《武陵春图》,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仇英的《贵妃晓妆图》,此外还有明陈洪绶、尤求和顾见龙等多位名家。但到了清代,追求一种病态的畸形美成为画家的一种趋向。这种追求体现女子娇弱无力的“病态美人”形象的仕女画,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观,也折射出了女性地位在明清愈来愈严苛的礼教之下的低下。
明 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
湘君湘夫人图(局部)
后来者对这种病态审美观不乏批评之声。张庚在《国朝画徵录》中这样写道:“古人画仕女,立体或坐或行,或立或卧,皆质朴而神韵自然妩媚。今之画者,务求新艳,妄极弯环罄折之态,何异梨园弟子登场演剧与倡女媚人也,直令人见之欲呕”。其所批评的就是这种流弊。
明代诗人丘吉曾有《仕女》一诗,颇能体现仕女画的意境:
丝抽霜藕织仙衣,立近芭蕉怨落晖。
踏破绿苔罗袜冷,宫前昨夜有霜飞。
中国古代仕女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早期发展,到唐代的繁荣兴盛,历经宋元的拓展,到明清之际发展为重要的艺术类别。艺术对女性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仕女画的创作千年来所积累的艺术经验与价值也蔚为大观,随着社会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变化和历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中国画中的仕女形象映射出的是不同时代社会的女性风貌,以及当时人的审美意趣与形象塑造。来源:上海中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