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潜艇海战到底有多可怕:太平洋海战之79潜艇之路

潜艇海战到底有多可怕:太平洋海战之79潜艇之路意大利产品确实不是太好,这五艘潜艇故障频频以至于海军方面用起来非常不不爽,甚至都不敢做什么大的动作。但有一点:潜艇的排水量到了750吨。这两艘潜艇有三个比较大的进步:之前学习英国,所有潜艇都是汽油发动机,这两个是柴油,而且之后所有的潜艇都用上了柴油,算是名副其实的”柴电潜艇”;之前都是单层艇壳,这两艘是双层;排水量方面,从320吨增加到了500吨。1916年,川崎赢得五艘潜艇的政府合同。但不知道哪条神经搭错线,川崎向不是那么厉害的意大利学,1918年11月跟菲亚特(Fiat - Laurenti)订了5艘。具体制造情况不清楚,但应该还是老规矩前两艘原装,后三艘根据图纸组装或自制。这就是吕1~5(RO-1~5).

1870年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风靡一时,主角鹦鹉螺号潜艇当然是其中最靓的崽。凡尔纳是法国人,所以Claude Goubet在1885年造了一艘电动潜艇妄图实现法国人的知行合一。结果,当然是可耻地失败了-------霍兰德之前的所有人都失败了。

但1900年前后,法国海军是世界第二-------至少以吨位而言是如此。身为第二,潜艇方面当然也不差,大约在1905年,英国还只有9艘潜艇的时候,法国人已经有了32艘。所以,法国人的潜艇经验是丰富的。

顺理成章,法国成了日本人的学习对象。1913年,吴海军工厂开建日本帝国的第14、15艘潜艇。这当然不是自己的设计,是法国施耐德(Schneider-Laubeuf)的图纸,发动机也是施耐德的产品。

这就是波9跟波10。

这两艘潜艇有三个比较大的进步:之前学习英国,所有潜艇都是汽油发动机,这两个是柴油,而且之后所有的潜艇都用上了柴油,算是名副其实的”柴电潜艇”;之前都是单层艇壳,这两艘是双层;排水量方面,从320吨增加到了500吨。

1916年,川崎赢得五艘潜艇的政府合同。但不知道哪条神经搭错线,川崎向不是那么厉害的意大利学,1918年11月跟菲亚特(Fiat - Laurenti)订了5艘。具体制造情况不清楚,但应该还是老规矩前两艘原装,后三艘根据图纸组装或自制。

这就是吕1~5(RO-1~5).

意大利产品确实不是太好,这五艘潜艇故障频频以至于海军方面用起来非常不不爽,甚至都不敢做什么大的动作。但有一点:潜艇的排水量到了750吨。


潜艇海战到底有多可怕:太平洋海战之79潜艇之路(1)


估计这时的三菱比较有钱,所以虽然竞标输给了川崎,但仍然买了英国L级潜艇的授权------这是Vickers船厂也是英国的最新设计。老实说,没合同就敢花大钱,俺觉得可能是三菱得到海军继续扩张的风声,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技术储备,或许是两者兼有。

海军确实买了,这就是日本的L级潜艇。

L级应该算是非常成功,生产时间从1918年持续到1925年,分四个小级别总共生产了18艘。这一级有两个特点:不是在英国,而是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全部在三菱生产;排水量达到1000甚至1300吨,航程达到5500海里/10200公里。

有了这体积跟航程,其实战能力不可小觑,事实上,这一级的潜艇多数都参与了太平洋海战,而且有几艘在战争中幸存。

向英美学习,是日本帝国潜艇之路的开端,但真正让它赶上乃至领先世界水平造出I-400(伊-400)这种怪物的,是欧洲另一个尖子生:德国。

德国潜艇起步绝对不晚。就在《海底两万里》面世的1870年,凡尔纳还在幻想的时候德国人FREDERICH OTTO VOGEL就已经造出了一艘。当然,潜艇试航时就再也没浮起来,这是必须的,要不就没霍兰德什么事了。

1902年,德国人造出Karp级首舰。1904年,Karp卖给俄国人改名成Som,之后俄国人又买了两艘。所以,其实德国人也在发战争材,呵呵。

1906年,大名鼎鼎的U艇面世。U1当然很小,只有240吨的排水量,但到了一战开始的1914年,U43排水量达到1000余吨,航程9400海里/17000公里;一战结束时的U141,排水量2500吨,航程达到12630海里/23000公里。

然后德国人输了。

作为战争赔偿,日本帝国得到7艘U艇。这时候,应该是不必对德国讲什么知识产权了吧?日本人将这7艘潜艇掰开揉碎研究了每一个螺丝垫片,从中学到的东西可想而知。日本人得出结论:德国潜艇在很多方面比英国的更好。

但拆潜艇不是主要的。

跟二战后的美国一样,日本帝国得到了人。


潜艇海战到底有多可怕:太平洋海战之79潜艇之路(2)


日本人之所在20世纪前20年从英国学到很多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02年签署的日英盟约,当时的俄法是日英共同的敌人,或者至少是假想敌。一战之后,日本帝国成了美国潜在的敌人而俄国不再是英国在远东利益的威胁者,此外,英法在国联对日比较怠慢或者说看不起。于是,日英盟约不再续签,1923年到期终止。

日本虽然身在国联,西方大国的傲慢让它很不舒服;德国就不说了,被凡尔赛合约压的喘不过气来。所以,虽然日本占了德国的殖民地,但两家同病相怜,走到了一起,。

而凡尔赛和约极大限制了德国的军工,战前的那些从业者咋办?

去日本。

于是800多德国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工到了日本。1920年代初,川崎代表团访问德国,就德国帮助日本发展潜艇工业等事宜进行磋商,泰克尔(Hans Techel)-------U艇之父-------成了川崎的……..算是总工吧。

1917年开工的海中型(Kaichū,海军式中型潜水舰)一直生产到1944年,里面就有德国人的影响;同样,1921年开工的海大型(自然就是“大型潜水舰”了)也有德国人的功劳。

德国人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潜艇的设计制造涉及整个工业体系。在冶金、焊接、模块化制造以及生产管理各方面,日本受益良多。这些工艺、技术的传授,不但使潜艇得以进步,在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上也体现出来:吴海军工厂的大和号比三菱的武藏号造的更快更经济。

这些进步,甚至直接促成了日本战后造船业的崛起。

那800人在日本只呆了大约三年,但德日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二战中,日潜艇8次越洋赴德国交流;德国方面,有1艘成功回访,至少有1艘在赴日途中被猎杀,也是个蛮有意思的故事1945年的今天,潜艇猎杀潜艇,史上唯一一例。

有了德国人的技术指导,日潜艇此后发展的飞快。1932年,川崎生产的I-5入役,这2000吨的潜艇是带水上飞机的;I-7更进一步,带弹射器;而1945年的I-400,排水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6500吨,带三架战机,这是当时最大的潜艇。

从零开始到世界第一大,日本帝国用了40年。

感谢阅读

前文:太平洋海战之78:潜艇之路(上)

越南战争/太平洋海战之目录19120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