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以上两种场景,家长都没有抓住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口中“只要努力就行了”的安慰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另一类家长,他们希望孩子能马上从失意情绪中走出来,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家长为了安抚情绪激动的孩子,甚至会有些急躁,对孩子的内心感受漫不经心,让孩子认为“你没有在乎我的感受”。场景一:果果参加钢琴考级,由于很紧张,出现了好几次失误,考级的结果不如人意。妈妈安慰:“没事没事,你已经已经很努力了,下一次一定没问题。”这是一类家长,他们看似不在意结果,其实仍然很在意,反而显得不自然。家长希望孩子钢琴弹得有成果,一技傍身对以后有好处,虽然刻意淡化了这一次的结果,但心里却很在意长远的学习效果。安慰孩子说“下一次一定没问题”,但孩子却会疑惑:我都这么努力了,还是考不好,下次凭什么就一定没问题了?继而重复上一次的失败,以为自己很努力,却没有找到失败的症结。场景二:《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里面有一个叫王畅的小

朋友在姐妹群里抱怨,这次期中语文考试,女儿又没有考好。一众“干妈”关切地问道,你又吼孩子了?朋友回答:看看她那可怜样儿,当然是……选择原谅她了!除了安慰她“只要努力就行了”,还能怎么办?哎哟喂,谁又能来安慰一下我这个“学渣”母亲的心?

孩子考试没考好,或者生活里遇到一些小挫折和失败,很多家长都明白,这种时候不能责备孩子,会挫伤他们的感情和自信心,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只要努力就行了”,这句话在很多家长眼里就是万能金句,甭管孩子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多半会用这句话去安慰孩子。但是,多数时候这句话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依旧哭哭啼啼、委委屈屈,有的甚至发脾气大闹,往往起不到预期的安慰效果。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1)

“只要努力就行了”,为啥没用?

责备、批评、嘲讽孩子显然不行,温柔地支持为啥也不行?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以下两种场景。

场景一:果果参加钢琴考级,由于很紧张,出现了好几次失误,考级的结果不如人意。妈妈安慰:“没事没事,你已经已经很努力了,下一次一定没问题。”

这是一类家长,他们看似不在意结果,其实仍然很在意,反而显得不自然。家长希望孩子钢琴弹得有成果,一技傍身对以后有好处,虽然刻意淡化了这一次的结果,但心里却很在意长远的学习效果。安慰孩子说“下一次一定没问题”,但孩子却会疑惑:我都这么努力了,还是考不好,下次凭什么就一定没问题了?继而重复上一次的失败,以为自己很努力,却没有找到失败的症结。

场景二:《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里面有一个叫王畅的小朋友好胜心特别强。爸爸为了锻炼他的平常心,有意通过玩游戏来纠正他的行为习惯。“王畅,我们比一比谁进球多”“我们来比一下做算数题”,每当爸爸领先时,王畅的情绪就激动起来,这时爸爸就会说“比赛都有第一第二,输了也没关系,你这样不对。”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2)

这是另一类家长,他们希望孩子能马上从失意情绪中走出来,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接受程度。家长为了安抚情绪激动的孩子,甚至会有些急躁,对孩子的内心感受漫不经心,让孩子认为“你没有在乎我的感受”。

以上两种场景,家长都没有抓住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口中“只要努力就行了”的安慰效果大打折扣。

孩子失意和无助的时候,是有两方面需求的。

一方面,他们受到挫折,所以渴望缓解内心的苦闷,渴望开心;

另一方面,他们需要认同,期待父母给与的不是“同情”,而是认可,即便他受到了挫折,也能有强大的内心支撑自己,让自己更快的走向积极。

但我们看看很多家长,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有的家长安慰孩子“比赛不重要”,这让孩子更受打击,不重要的比赛我都能输;

还有的家长会帮孩子找出“外因”,是裁判疏忽了,这下可好,让孩子更有理由发泄不满了。

我们千方百计想让孩子从失意的情绪里走出来,却没有解决孩子的核心需求,安慰没有触及要害,语言就显得乏力了。

想要让孩子从失意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就要先解决他们的“核心需求”,这样孩子才会豁然开朗,自然也就平复了情绪。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3)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孩子的“核心需求”?

1.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成功或失败,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玄毅,描述过“努力”和“结果”的关系:努力也不一定有所得,所以有意思;努力必定有所得,所以有意义。如果你只在这些话里看到了丧或者不丧,那就实在是太没意思,也太没意义了。

换句话说,如果抱着“凡事努力,都应该有好的结果”这种想法,那么一旦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就会觉得又没“意思”,又没“意义”了,孩子自然就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但是要怎么让孩子真正做到“关注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呢?几年前看过泰国一则公益广告《豆芽引发的梦想》,或许能有很好的启发。

一开始,小女孩看到对面摊贩卖豆芽生意很好,于是问妈妈:“我们可以种豆芽拿去卖吗?”;

第一次种豆芽失败,小女孩很失望;

第二次种豆芽,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把豆芽搬到阴凉的地方,上面还盖上了一层布,小女孩很担心地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第三次种豆芽,她们明白豆芽还需要早晚浇水,于是自制了浇水道具,小女孩再次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4)

小女孩在妈妈的启发下,由“卖豆芽生意好”为开端,开启了一段种豆芽的尝试,虽然几经失败,但在每一次失败中找到改进的地方。每当小女孩心中有疑惑和担忧的时候,妈妈总会微笑地说“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面对未知的未来,妈妈从没有回答孩子“这一次一定能成功”。小女孩虽然心里盼望着成功,但是却不会对成功抱有过高的期望。

一次考试总会有成绩,一次比赛总会有输赢,一次竞争总会有成败,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无需刻意对结果轻描淡写,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将注意力从结果本身,转移到“以后我们可以怎么做”上。“我们再这样试一试”,孩子知道还有进步的空间,明白了要怎么做,至于下一次还能不能成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5)

2.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建立全面自信心

在上面提到的《超级育儿师》里,育儿专家兰海发现了王畅的特点:记忆力好,认字多;对数字敏感,算数好。因此在早期的教育中,王畅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王畅接受了很多知识的灌输和训练,对自己的能力也很自信,同时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思维:只有我赢了、得第一了,别人才会关注我、认同我。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6)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7)

将成功归因于“聪明”“能力强”“天赋好”,这类有关智力水平的因素,往往是不可控的,属于“固定型思维”。

心理学家得韦克对成长中的孩子进行了一些列研究,他发现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很难接受失败的打击,显得“输不起”,甚至会为了保持自己“聪明形象”,变得胆怯不愿挑战。

哪些孩子能较好地从失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呢?那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这类孩子擅于把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做了充分的准备、过程中足够仔细等可控因素。就算面对失败,他们不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觉得自己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于是这一次的失利不会显得那么可怕、难以接受。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自信心来自于某一特定领域,较为偏颇,并且不容易迁移到整体。成长型思维的孩子,自信心更全面、稳固。

明白了两种思维模式对孩子造成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让他们建立全面的自信心。例如,表扬孩子画画好,说“你这只蝴蝶画的真细致,翅膀上的纹路都观察到了呢”,或者说“这个小猪太可爱了,妈妈好喜欢”。将孩子的优点归结于“仔细、认真”上,表达出家长对孩子这类品质的喜爱,要比简单一句“宝贝画画真棒”有作用得多。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8)

3.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负面情绪的合理性

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引导,孩子在面对失意的时候,会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做”,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时候仍然觉得不开心、失落、伤感,所以我们也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情绪,正确的面对这些情绪。

情绪是客观存在的,遇到好事会高兴、开心,遇到不好的事会低落、沮丧。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它们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就消失。当遭遇了失败,一次小小的挫折,刚好也是教孩子认识情绪、面对情绪的时机。

情绪很模糊,小孩子还很难描述这样的感受,家长可以将情绪“画”出来。商场的游戏活动,前几名的小朋友有一个玩具车的奖励,可是小宝没有拿到。妈妈看着默不作声的小宝,鼓励他说出心中的感受:有点羡慕和嫉妒。什么是羡慕和嫉妒?就像《小猫钓鱼》的绘本里,小猫看见妈妈钓到鱼,而自己篮筐里空空的,脸上的小嘴巴嘟起来,羡慕和嫉妒就是“别人有,自己还没有”的感受。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还可以将情绪“量化”。小朋友比赛跑步,小宝被旁边一个大个子小朋友撞了一下,摔倒再爬起来,以至于落后了。比赛完了小宝气鼓鼓地站在妈妈身边,情绪一下子得不到缓解。妈妈形容宝宝的样子“你现在生气的样子看起来像一个吹胀了的气球,快要爆炸了。”当孩子知道那个小朋友并不是故意的,也没有觉得那么生气了,但是对失败的解决还是很无奈、很失望。妈妈又形容“你现在失望的样子像小气球,有点弹性,可以拿在手上玩了。”最后当小朋友兴致勃勃地要再比赛,小宝投入到新的竞赛里,负面情绪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孩子们明白了多种多样的感受,知道原来这就是“嫉妒”“生气”“失望”,这些负面情绪是合理存在的,不觉得有负面情绪“很羞愧”“是不对的”。客观的情绪还能被控制,可以从“大的”化成“小的”,于是也就学会了处理情绪问题。

不要对孩子说努力就能成功了:别再说只要努力就行(9)

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心灵上有些无助,一句口头安慰“只要努力就行”,家长连自己都应付不过去,也就不能真正的对孩子有所帮助。通过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结果,建立全面自信心,接受负面情绪,这三个方面的引导,孩子就更容易从失意的负面情绪里走出来,真正得到安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