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幼时不慧,文徵明幼时不慧
文徵明幼时不慧,文徵明幼时不慧在《万壑争流图》中,以细劲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配以短披麻皴,最后以干笔刮擦,增强了山石的体积感与厚度。整体用笔松动,以干笔、湿笔的交替运用分出山石的前后关系,完全是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具体细致来看,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是"细笔"之作的典型。在笔墨方面,文徵明深谙赵孟頫"书画本来同"的教诲,将书法的用笔和笔墨韵味加入到绘画中,这在他的《万壑争流图》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图中,文徵明以干湿浓淡结合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轮廓与肌理,工致又不显得拘谨,是典型的"细笔"面貌。也许,文徵明喜欢一种山水的秀美质感,这也十分符合江南文士的精神气质。文徵明一生创作了不少工细的山水绘画,大致可以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类。比如,青绿设色的《兰亭修禊图卷》、《万壑争流图》,淡设色的《石湖清胜图》、水墨的《绿荫长话图》等绘画,都可以称之为他的"细笔"
作为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沈周的得意弟子,文徵明继承了老师的绘画精神,开创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明代绘画风格,并将吴门画派发扬光大!文徵明的书画艺术成就极高,丝毫没有辜负老师沈周的期盼,甚至取代了老师,成为了江南地区新一代的文人画家领袖。纵观中国历史,明代是绘画艺术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吴中风雅数十载,一代领袖文徵明。
这样一位文人领袖,又有谁知道他早些年根本不聪明,甚至一生科举不顺,到了后来干脆直接放弃了科举仕途,而专心于书画方面的创作与鉴赏。尤其,他的山水画在每个时期都表现出独特靓丽的风格,在细笔山水中,透露着一种简约明快的文人气息,丝丝入扣,绵绵入情。
文徵明 山水画
01、画中不解风情:文徵明的细笔山水,如丝如绵不同于中国文人一向推崇的"写意"山水,文徵明独具一格地创造出了工细一派的文人山水。这种"细笔"山水,既区别于传统的水墨写意山水,也区别于宫廷一路的青绿设色山水。这种"细笔"山水融合了两者的优势,讲究品味自然,从真山真水的大自然景色中提炼素材,园林风光中吸取创作灵感。
也许,文徵明喜欢一种山水的秀美质感,这也十分符合江南文士的精神气质。文徵明一生创作了不少工细的山水绘画,大致可以分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类。比如,青绿设色的《兰亭修禊图卷》、《万壑争流图》,淡设色的《石湖清胜图》、水墨的《绿荫长话图》等绘画,都可以称之为他的"细笔"之作。有人认为这种"细笔"之作,应该源于赵孟頫。
文徵仲远学郭熙,近学松雪,而得意之笔,往往以工致胜。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具体细致来看,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是"细笔"之作的典型。在笔墨方面,文徵明深谙赵孟頫"书画本来同"的教诲,将书法的用笔和笔墨韵味加入到绘画中,这在他的《万壑争流图》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图中,文徵明以干湿浓淡结合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轮廓与肌理,工致又不显得拘谨,是典型的"细笔"面貌。
在《万壑争流图》中,以细劲而有弹性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配以短披麻皴,最后以干笔刮擦,增强了山石的体积感与厚度。整体用笔松动,以干笔、湿笔的交替运用分出山石的前后关系,完全是水墨山水的表现手法。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而水纹的处理更为精妙,借用到轻松写意的线条来表现,对错勾之处也不以为意,直接在正确的地方补笔,这也表现出了文徵明的那种轻松平和的创作心境。在树木点缀的处理中,文徵明有着自己独到的画法,正如清人钱杜在《松壶画忆》中提及的那样:
赵文敏之细攒点,文衡山全师之,用之青绿山石甚宜。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如今的《万壑争流图》被收藏在了南京博物馆,整体带有劲健生拙的笔法,古雅的设色。在细致温雅的一股气息中,超越了古人而独具风貌,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宁静淡泊,一种丝丝温婉。可以说,这幅画构图高远,江水很有气势,多有曲折。群山起伏,近处两位文人相向而立。在群山的后面,用深浅不同层次的淡墨表现远处的山峰,表现远中有近的气势。这幅画力求工致细腻,然而董北苑的树法和皴法的运用使得这幅画面具有雄浑厚重之气。此图运用浓重的色彩绘制山石沙堵,瀑布自上而下倾泻开来,给人一种荡涤心灵的壮阔之感。对话中的人物站于坡岸,安然自适。面对画中如此景致,让人想起了文徵明曾经在他晚年之作——《绿荫长话图》中题跋的一首诗。
碧树鸣风涧草香,绿荫满地话偏长。
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
文徵明 山水画
晚年的文徵明似乎更是看透了人情世故,看尽了世间繁华,内心深处倾向于归隐山林,怡情自得。他的这种心境,明显地表现在了《真赏斋图》中,创作此画时,文徵明已经八十岁的高龄了。但是,仅仅从画面中却丝毫发现不了岁月的痕迹。画中用墨上干湿兼施,用披麻兼斧劈皴表现山石,树法工秀古朴,在色彩上浅降设色
据说,"真赏斋"是文徵明的好友华夏(中甫)所建,华氏为无锡著名收藏家。画中描绘了一幅小景园林,修竹茂密,树木高大,二人对坐,展开画卷赏画,谈心赏画。而在另一个房子中,有两个童子正在看火煮茶,呈现出一派真实、自然的环境氛围。也许,文徵明感动于朋友之间的这份交情,于是便用画笔将这一份真情记录了下来,并且在画上自题:
嘉靖己酉秋(1549年)征明为华君中甫写。
文徵明《真赏斋图》
稍作总结,文徵明的"细笔"山水,继承发展了老师沈周"细沈"一派的风格趣味,不过却有意加强了"细沈"的画面形式感,使得"细沈"的绘画语言更加整体、清晰,形态也愈加饱满,整幅画绵密、空旷澄澈。而且,文徵明也学习了"元四家"之一王蒙的绘画格调,并对王蒙的绘画技法做了新的改进,他将王蒙的图示形态纳入于一种新的形式秩序之中。
此外,在结合赵孟頫"书法用笔"的理论基础之上,潜心创作,专精书画,最终推动了整个江南地区吴门画派的崛起。文徵明的努力功不可没!
文徵明 扇面山水画
02、文徵明的人生轨迹与书画创作:科举不顺,但是自成家业在商品业逐渐崛起的明代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比较富庶,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文氏一族,是苏州著名的书香世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书画世家。文派书画自文徵明起,共延续六代,他的子嗣,直到明清之际的文震亨、文震孟、文从简、文从昌、文点等人,皆是能书善画者。这其实很难让人联想到,文徵明在前半生科举屡试不第的悲惨境遇。
虽然文徵明的祖上世代为官,但是文征明的家境并不富裕。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文徵明在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叫他跟随名文人、礼部尚书吴宽学习古文,十三岁时随父亲在山东博平、安徽滁州任上读书。十九岁的时候,文征明参加了岁试,可惜因为书法较差,考试成绩为三等。
这虽然仅仅是一次小小的考试,但是这对于年轻好胜的文徵明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徵明在小的时候,根本不聪明,甚至显得有点愚笨。这一点在很多书中都有所记载:
先生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
少时外若不慧、少拙于书。
征明幼不慧。
文徵明 细笔绘画
从小被别人说不太聪明的文徵明,当然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了。于是,他下定决心从此精研书法,开始大量临摹前辈笔迹。如文征明临写隋朝智永的《千字文》,每天只有写完十本,才可以睡觉。他十分喜爱古文,每日背诵古文数千言。文征明拜沈周为绘画老师,二十岁那年就开始跟随沈周学习画画,为了研究书法,文征明二十二岁那年又拜李应祯为师父。
不过,事与愿违,文徵明终其一生也未能科举入榜。他从1495年起至1522年,即从他 二十六岁起至六十三岁,居然十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未中科举。不过,经过别人引荐,文徵明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在京城翰林院期间,文徵明的官位是一个卑微的翰林侍诏,他与同僚相处和睦,皇帝也很尊重他,但是他只能给嘉靖皇帝讲解经传史鉴。
后来,文徵明似乎也认识到了官场上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他更喜欢一种优游、闲适的生活。他喜欢不被官场世故所约束,他喜欢与朋友尽情地游山玩水,所以文徵明只在都城北京待了短短的三年九个月。再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江南,一直生活在以太湖附近的苏州、湖州、嘉兴一带。他开始专精于书画创作,并在江南地区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文徵明的画作逐渐受到了江南文士的热捧与喜爱。
海宇钦慕,缣素山积,喧溢里门。寸土方出,千万临摹。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绢本设色
回到家乡的文徵明也开始修身养性,一生耿介清廉,力避与权贵交往,清高自持。他一直秉持着严谨勤奋的书画创作态度,逐渐得到了文人圈的认可与推崇。即便在九十岁的高龄,文徵明依旧作画写诗,他的晚年正如自己写的诗句总结那样,感慨万千。
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
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日,可容愁到酒樽前?
不过,文徵明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书画人才,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其影响并不仅限于十六世纪的苏州,还因其子侄继承家风,将文徵明的诗文、书画艺术发扬光大,延绵不绝。文徵明一派的画风在明清时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直至明末清初仍有他的后人在画坛上独占一方。还开创了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的鼻祖。到明代末期以董其昌为首松江书风得到极大的发展,吴门画派也渐渐没落, 但是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然屹立不倒。
文徵明 山水画
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在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
吴中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彼自以专精湛哉,则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当文先生。人不可以无年,信夫!文先生盖兼之也。
甚至,文徵明在去世之后,他的影响力丝毫不减,后来的"弄潮儿"董其昌对于前辈文徵明也是敬畏三分,王世贞对于文徵明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文徵明 细笔山水画
03、总结:一个人的励志故事,一个时代的辉煌延续文徵明通过自身努力探索,结合前辈画家经验,最终创造出来一种"细笔"山水的风貌。幼时的不聪慧,老时的被人敬仰,其中的过程也许只有文徵明自己真正有所感受与体悟。时代在不断变化,历史在不断改写,唯有那一份坚守的内心永恒不变。这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励志故事,这更是证明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延续!回望过去,守望未来,我们或许应该更加坚定自己脚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