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浓浓散文,年味散文
年味浓浓散文,年味散文夜已深了,街上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响震耳欲聋响起来了,春节来啦!春天到了!父亲拿上一挂鞭炮三炷香在户外燃放。奶奶说:明天要早起床,你们都去睡觉。我父亲点燃一支烟说:我留下守岁,年三十晚上的灶火要延续到年初一不能熄灭。 我奶奶在油炸豆腐,油炸米花、烫皮,香味扑鼻,她时不时的叫我们过去吃些,奶奶说这些东西炸得越大,预示来年家顺财运旺。母亲按惯例给我们兄妹每人五角压岁钱,拿了些糖果橘子给我们说:平时你们难吃到这些东西,今晚你们就想吃就吃。我们一家就这样在柴火灶傍坐着听奶奶讲那久远的故事,生活虽然清贫,全家其乐融融。 一直到年三十,我几乎每天去年货街上逛游一圈,不为别的,只为凑凑热闹听听吆喝声,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眼福,就是喜欢这种张灯结彩的年味的气氛。 久盼的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别提心里多兴奋啦,到晚上就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父亲拿了四角钱叫我去买一包半“岳麓山”牌香烟(那时候香烟是可以拆零卖的),父
小年过后,闲来无恙,趁天气晴好,与老伴去大街逛逛购些年货。走进市场,只见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年货一条街更是人声鼎沸,物品琳琅满目,花色令人目不暇接,尤为大红灯笼、楹联与门神、“福”字等节日喜庆品特别引人注目,售卖很红火,顾客接踵而至,人们在忙碌地挑选着自己需要的年货。迎面而来的小朋友提着一袋袋烟花爆竹蹦蹦跳跳,童稚的脸上流露着灿烂的笑容。这热闹的氛围让我感触到年味的日趋浓郁。 身在他乡不由触景生情,心里依稀怀念少年时老家传统的年味风俗。
一湾蓼水千载奔流,五里长街百年繁华。我的家乡高沙古镇物产丰足,民风淳朴,历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每逢春节来临之时,古镇更是热闹非凡。
我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五十多年前的家乡,去领略少年时的年味习俗,古老的集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摆摊,上至正前街的坝陵桥,下到兴隆街的财巷子,年货摊位布满整条街道,人只能从中慢慢行走。这里吃喝穿用玩各类过年物品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这边是叫卖声还价声此起彼伏,生意应接不暇,那边是补铁锅,修鞋补伞的师傅忙个不停。“排队一个个来,保证今天都能补好”,补锅的师傅作了承诺。“你这双鞋修好要六毛钱!”“五毛钱好吗?”“今天没空跟你讲价”“那就修吧。”顾客应允了修鞋师傅。身旁突然“砰”地一声巨响吓了我一跳,回头只见白花花的爆米花带着诱人香味从机器里蹦了出来,爆米花是过年时节我们最时尚的标配零食之一。
 我缓慢前行,一股浓郁的香味使我驻足在一油炸摊担前,那金黄色的豌豆粑粑与扁担粑粑诱得我险些涎流,“老板,豌豆粑粑好多钱一个”,一中年男子问道 ,“一个一毛二”,摊主回答,“给我拿五个,包一下”,“好咧”。这时我也下意识地掏了下自己的口袋,只有两枚五分的硬币,买一个尚差二分钱,只能怏怏离开。
一直到年三十,我几乎每天去年货街上逛游一圈,不为别的,只为凑凑热闹听听吆喝声,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眼福,就是喜欢这种张灯结彩的年味的气氛。
久盼的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别提心里多兴奋啦,到晚上就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父亲拿了四角钱叫我去买一包半“岳麓山”牌香烟(那时候香烟是可以拆零卖的),父亲平时抽的是广播筒形状的旱烟,舍得买二角多钱一包的卷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
 暮夜来临,母亲早早关上屋门,将我们兄妹几个叫来“训话”:今晚起到初三,说话不能带“死”、“哈”(傻)、“没了”、“倒霉”等不吉利的字眼,吃饭时坐姿要端正;长辈不到座晚辈不能先吃;夹菜不能来回翻搅;筷子不能掉落地上。
我奶奶在油炸豆腐,油炸米花、烫皮,香味扑鼻,她时不时的叫我们过去吃些,奶奶说这些东西炸得越大,预示来年家顺财运旺。母亲按惯例给我们兄妹每人五角压岁钱,拿了些糖果橘子给我们说:平时你们难吃到这些东西,今晚你们就想吃就吃。我们一家就这样在柴火灶傍坐着听奶奶讲那久远的故事,生活虽然清贫,全家其乐融融。
夜已深了,街上的爆竹声噼里啪啦响震耳欲聋响起来了,春节来啦!春天到了!父亲拿上一挂鞭炮三炷香在户外燃放。奶奶说:明天要早起床,你们都去睡觉。我父亲点燃一支烟说:我留下守岁,年三十晚上的灶火要延续到年初一不能熄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都起床,洗脸吃年饭咯”,大年初一早晨天还没亮,奶奶叫醒了我们,换上很干净的衣服,然后向神龛三叩头,祈求祖宗护佑我们平安成长。
父母亲早已做好了饭菜, 餐桌上的鱼肉鸡血粑都是我们平时不敢奢望的食物,餐中父母亲不停地给奶奶和我们夹菜,让我们吃好一点的,而他们自己尽挑那些有骨头的吃。
天已大亮,我们出去串门给街坊四邻拜年,大人则在家迎客。“拜年拜年,恭喜发财!” “请坐请坐,请喝茶抽烟”,街邻们在忙着相互串门拜年,抱拳作揖问好,胜似久别重逢,将传统仪式展示的淋漓尽致。“咚咚锵咚咚锵”,你看!前面舞龙灯耍狮子的队伍来啦,龙狮进屋,接财迎福, 接送的鞭炮声声不绝于耳,好一派喜乐庆贺的场景,好一幅市井小民年趣的写照 。
 大年初一开始给长辈亲戚拜年,能多接到一些红包是很开心的事,若能接到五角钱大红包要高兴的跳起来。拜年也讲顺序:初一崽(儿),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外甥(郎),这种潜规则的拜年习俗,还有人因循沿袭至今。
那时虽然没有电视,春节的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唱大戏,打渔鼓,猜灯谜,玩纸牌。小的们放烟花,玩气球,打翻板滚铁环,玩的不亦乐乎。我家买不起烟花,就将一挂鞭炮拆散,一个个的点着放,偶尔也玩个恶作剧,将大个鞭炮插入稀泥中燃放,自己快速避开,自娱自乐心情也不错。
大年初一家里不用扫地不倒垃圾,初二要从外往里扫地,寓意财富不能扫除,不能扔掉,财富只进不出,这种习俗传承至今。
 时光往前推移,转眼间曾经的少年早已为人父,且升级为爷爷辈,我奶奶已离世多年,父母也已渐渐地老了,兄弟妹均有各自家庭,但是与父母一起过年的传统不变。生活艰难的日子已成为历史,年味仍然浓,变的是厨房的事由我们担当,三十晚上不再是围着灶台坐,而是烤着兴旺的炭火,欣赏着春晚电视节目。大家庭二十多口人在一块拉拉家常,回顾童年的趣事,增深了兄弟妹间的亲情,年老的父母亲也感受到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时光回到现在,岁月似把杀猪刀,生活的痕迹深深的刻留在心里、脸上,这些年我过渡成了父母亲老了的模样。父母亲先后离我们而去,我就成了他乡的异客,回老家过年望不可及,家乡的年味也就自此化为乡愁,只能在记忆中去回味那曾经的年味。
“来帮忙提下东西” 老伴的呼叫让我将思绪拉回了现场,我回眸见老伴已买好一背篓年货,“回家”,老伴说,我意识中的此家非彼家。我正在把身边的岁月变成回忆,陡然发现,年味依旧,人却已在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