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建筑实务地基基础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一建建筑实务地基基础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二、 夯实地基换填地基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合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 3d 内不得受水浸泡;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禁止车辆碾压通行。一、换填地基换填地基压实标准要求:换填材料为灰土、粉煤灰时,压实系数为≥0.95;其他材料时,压实系数为≥0.97。
「一建实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文整理/cc)
1A415030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1A415031 常用地基处理方法
一、换填地基
换填地基压实标准要求:
换填材料为灰土、粉煤灰时,压实系数为≥0.95;其他材料时,压实系数为≥0.97。
换填地基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合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 3d 内不得受水浸泡;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禁止车辆碾压通行。
二、 夯实地基
一般有效加固深度 3〜10m。
施工要求有:
(1 )强夯置换处理地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每个实验区面积不宜小于 20m x 20m。
(4) 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宜采用人工降水或铺填一定厚度的砂石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 2m。
(5) 施工前应查明影响范围内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位置,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
(6) 夯实地基施工结束后,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采用的施工工艺,待土层休止期结束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三、 复合地基
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简称 CFG 桩,是在碎石桩的基础上掺入适量石屑、粉煤灰和少量水泥,加水拌合后制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桩体。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完成的素填土地基。
根据现场条件可选用下列施工工艺:
(1) 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地基;
(2) 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和素填土地基;
(3) 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粉土、黏性土及素填土地基;
(4)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适用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岩等地基。
2.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和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厚度宜为 3〜15m。当以消除 d:层的湿陷性为目的时,可选用土挤密桩;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 24%、饱和度大于65%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 振冲碎石桩和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
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粉质黏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以及用于可液化地基。饱和黏性土地基,如对变形控制不严格,可采用砂石桩作置换处理。
振冲桩桩体材料可采用含泥量不大于 5%的碎石、卵石、矿渣和其他性能稳定的硬质材料,不宜采用风化易碎的石料。对 30kW(55kW、75kW)振冲器,填料粒径宜为 20〜80mm ( 30〜100mm、40〜150mm)。沉管桩桩体材料可用含泥量不大于 5%的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等硬质材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mm。
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黏性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土料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 5%,不得含有冻土和膨胀土。宜选用机械成孔,处理地基深度不宜大于15m,当采用洛阳铲人工成孔时,深度不宜大于 6m。
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1) 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黏性土(软塑、可塑)、粉土(稍密、中密)、粉细砂(松散、中密)、中粗砂(松散、稍密)、饱和黄土等土层。
不适用于含大孤石或障碍物较多且不易清除的杂填土、欠固结的淤泥、游泥质土、硬塑及坚硬的黏性土、密实的砂类土,以及地下水渗流影响成桩质量的土层。
(2) 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工艺分为浆液搅拌法和粉体搅拌法。可采用单轴、双轴、多轴搅拌或连续成槽搅拌形成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水泥土加固体。
(3) 水泥土搅拌桩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 PH 值小于 4 的酸性土、塑性指数大于 25 的黏土或在腐蚀性环境中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采用时,必须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6. 旋喷桩复合地基
(1)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流塑、软塑和可塑)、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高压旋喷桩施工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可选用单管法、双管法和三管法;旋喷桩加固体形状分为柱状、壁状、条状和块状。
(2)旋喷注浆宜采用强度等级为 42.5 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根据需要可加人适量的外加剂及掺合料。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为 0.8 - 1.2。
四、注浆加固
(1)适用于地基的局部加固处理,适用于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加固材料选用水泥浆液、硅化浆液和碱液等固化剂。
(2) 对软弱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砂土和黏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注浆;碱液注浆加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 0.10〜2.0m/d 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适应性。
(3) 当既有建筑地基进行注浆加固时,应对既有建筑及其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移、裂缝进行监测,并应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少既有建筑基础因注浆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五、微型桩加固
适用于新建建筑物地基处理和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按桩型和施工工艺可分为树根桩、预制桩和注浆钢管桩等。以上桩型均适用于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等地基处理;树根桩又适用于淤泥、碎石土,预制桩又适用于淤泥。
1A415032 桩基础施工
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一) 锤击沉桩法(噪音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
(1)施工程序:确定桩位和沉桩顺序→桩机就位→吊桩喂桩→校正→插击沉桩→接桩→再锤击沉桩→送桩→收锤→切割桩头。
(2)施工要求有:
1)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70%后方可起吊,达到 100%后方可运输和打桩。
2) 单节桩采用两支点起吊时,吊点距桩端宜为 0.2L (桩段长)。吊运过程中严禁采用拖拉取桩方法。
3) 接桩接头宜高出地面 0.5〜1m。接桩方法分为焊接、螺纹接头和机械啮合接头等。
4) 桩锤的选用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的密集程度、单桩竖向承载力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
5) 沉桩顺序应按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先密后疏的次序进行。对于密集桩群应控制沉桩速率,宜从中间向四周或两边对称施打;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6) 锤击桩终止沉桩标准有:
a) 终止沉桩应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控制为辅,当桩终端达到坚硬,硬塑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土及风化岩时,可以贯人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控制为辅;
b) 贯人度达到设计要求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10击的贯人度不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予以确认。
(二) 静力压桩法
(1 )施工程序:测量定位→压桩机就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检查验收→转移桩机。
(2)施工要求:
1) 施工前进行试压桩,数量不少于 3 根。
2) 压桩设备应根据最大压桩阻力、桩的截面尺寸、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桩端持力层土层情况、穿越土层情况等条件选择。压桩机提供的最大压桩力应大于考虑群桩挤密效应的最大压桩阻力,并应小于机架重量和配重之和的 0.9 倍。
3) 采用静压桩的基坑,不应边挖桩边开挖基坑。
4) 桩接头可采用焊接法,或螺纹式、啮合式、卡扣式、抱箍式等机械快速连接方法。焊接、螺纹接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 0.5〜lm;啮合式、卡扣式、抱箍式方法接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 1〜1.5m。
5) 送桩深度不宜大于 10〜12m。送桩深度大于 8m,送桩器应专门设计。
6) 沉桩施工应按“先深后浅、先长后短、先大后小、避免密集”的原则进行。施工场地开阔时,从中间向四周进行;场地狭长时,从中间向两端对称进行;沿建筑物长度线方向进行。
7) 同一承台桩数大于 5 根时,不宜连续压桩。密集群桩区的静压桩不宜 24h 连续作业,日停歇时间不宜少于 8h。
8) 静压桩终止沉桩标准有:
a) 静压桩应以标高为主,压力为辅。摩擦桩应按桩顶标高控制;端承摩擦桩,应以桩顶标高控制为主,终压力控制为辅;端承桩应以终压力控制为主,桩顶标高控制为辅;
b) 终压连续复压时,对于冬土深度大于或等于 8m 的桩,复压次数可为 2〜3 次,入土深度小于 8m 的桩,复压次数可为 3〜5 次;
c)稳压压桩力不应小于终压力,稳压时间宜为 5〜10s。
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一)泥浆护壁灌注桩
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桩位放线→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钻机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浆循环、清除废浆、泥渣→清孔换浆→终孔验收→下钢筋笼和钢导管→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成桩。
2. 施工要求:
(1)应进行工艺性试成孔,数量不少于 2 根。
(2) 护壁泥浆可釆用原土造浆,不适用的土层应制备泥浆。施工时,钻孔内泥浆液面高岀地下水位 0.5m。
(3) 正、反循环成孔机具应根据桩型、地质条件及成孔工艺选择,砂土层成孔宜选用反循环钻机。
(4) 冲击钻成孔遇岩石表面不平或遇孤石时,应向孔内投入黏土、块石,将孔底表面填平后低锤快击,形成挤密平台,再进行正常冲击。
(5) 多支盘灌注桩成孔可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水泥注浆护壁成孔、重锤捣扩成
孔等方法。
(6) 清孔可采用1正循环清孔、2泵吸反循环清孔、3气举反循环清孔等方法。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要求:端承型桩应不大于 50mm,摩擦型桩应不大于 100mm,抗拔、抗水平荷载桩应不大于 200mm。
(7) 钢筋笼宜分段制作,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应相互错开。
(8) 水下混凝土强度应按比设计强度提高等级配置,坍落度宜为 180〜220mm;水下混凝土灌注应采用导管法连续灌注;水下混凝土超灌高度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 lm 以上,充盈系数不应小于 1。
(9) 桩底注浆导管应釆用钢管,单根桩上数量不少于两根。注浆终止条件应控制注浆量与注浆压力两个因素,以前者为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终止注浆:
1)注浆总量达到设计要求;
2)注浆量不低于 80%,且压力大于设计值。
(二) 沉管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施工可选用单打法、复打法或反插法。单打法适用于含水量较小土层,复打法或反插法适用于饱和土层。
(1)沉管灌注桩成桩过程为:桩机就位→锤击(振动)沉管→上料→边锤击(振动)边拔管,并继续浇筑混凝土→下钢筋笼,继续浇筑混凝土及拔管→成桩。
(2)施工要求:
1) 桩管沉到设计标高并停止振动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管内灌满混凝土后应先振动,再拔管。拔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凝土,保持管内混凝土面不低于地表面或高于地下水位 1〜1.5m。
2) 桩身配钢筋笼时,第一次混凝土应先浇至笼底标高,然后放置钢筋笼,再浇混凝土到桩顶标高。
3) 沉管灌注桩全长复打桩施工时,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复打施工应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初打与复打的桩中心线应重合。
(三) 人工挖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护壁方法可以釆用现浇混凝土护壁、喷射混凝土护壁、砖砌体护壁沉井护壁、钢套管护壁、型钢或木板桩工具式护壁等多种,应用较广的是现浇混凝土分段护壁。桩净距小于2.5m 时,应采用间隔开挖和间隔浇筑,且相邻排桩最小施工间距不应小于 5m。孔内挖土次序宜先中间后周边,扩底部分应先挖桩身圆柱体,再按扩底尺寸从上而下进行。
三、桩基检测技术
1. 可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主要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桩基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主要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2. 桩基检测的方法和目的
(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目的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应变、位移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目的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判断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应变、位移测试,测定桩的抗拔侧阻力。
(3)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目的确定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判定水平承载力或水平位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应变、位移测试,测定桩身弯矩。
(4) 钻芯法。目的测检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判定或鉴别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5) 低应变法。目的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6) 高应变法。目的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进行打桩过程监控。
(7) 声波透射法。目的检测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3. 桩基检测开始时间应满足条件:
(1 )采用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 70%且不应低于15MPa。
(2) 采用钻芯法检测,受检桩混凝土龄期应达到 28d,或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3) —般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
- 砂土地基不少于 7d,
- 粉土地基不少于 10d,
- 非饱和黏性土不少于 15d,
- 饱和黏性土不少于 25d。
- 泥浆护壁灌注桩,宜延长休止时间。
4. 验收检测的受检桩选择条件:
(1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 局部地基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3) 承载力验收时选择部分Ⅲ类桩;
(4) 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5) 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6) 宜按规定均匀和随机选择。
5. 验收检测时,宜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后进行承载力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应在基坑开挖后进行。
6. 桩身完整性分类共 4 类
- I 类桩桩身完整;
- 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 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 IV 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7.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 50%取值;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50%取值;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一是桩身不允许开裂或灌注桩桩身配筋率小于0.65%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的0.75倍。二是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和桩身配筋率不小于 0.65%的灌注桩,取设计桩顶标高处水平位移所对应荷载 0.75 倍(水平位移取值:对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 6mm,不敏感的建筑物 10mm,满足桩身抗裂要求)。
8. 选用钻芯法时,每根受检桩的钻孔数量及位置要求:
桩径小于 1.2m 的桩可为 1〜2 个孔;桩径为 1.2〜1.6m 的桩宜为 2 个孔;桩径大于 1.6m 的桩宜为 3 个孔;钻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0.15〜0.25) D 范围内均匀对称布置。
1A415033 混凝土基础施工
一、 钢筋工程
(1 )工艺流程:
钢筋放样→钢筋制作→钢筋半成品运输→基础垫层→弹钢筋定位线→钢筋绑扎→钢筋验收、隐蔽。
(2) 完成基础垫层施工后,将基础垫层清扫干净,用石笔和墨斗弹放钢筋位置线。
(3) 按钢筋位置线布放基础钢筋。
(4) 绑扎钢筋。
(5) 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进行验收。(最后项目经理签章)
(二) 施工技术要求
(1) 钢筋网的绑扎。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要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2) 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
(3) 钢筋的弯钩应朝上,不要倒向一边;但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
(4) 独立柱基础为双向钢筋时,其底面短边的钢筋应放在长边钢筋的上面。
(5) 现浇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一定要固定牢靠,位置准确,以免造成柱轴线偏移。
(6) 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 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 70mm。
(7) 钢筋的连接:
1 )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纵向受力钢筋上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
2) 若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则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 1.3 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区段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位于同一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 25%。
3) 当受拉钢筋的直径 d>25mm 及受压钢筋的直径 d>28mm 时,不宜采用绑扎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
二、 模板工程
(一) 施工工艺
模板制作→定位放线→模板安装、加固→模板验收→模板拆除→模板的清理、保养。
(二) 施工技术要求
(1)模板安装位置、尺寸,必须满足图纸要求,且应拼缝严密、表面平整并刷隔离剂。
(2) 模板及其支撑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3)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板及其支撑进行观察和维护。
(4)模板及其支撑拆除的顺序原则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具体应按施工方案执行。
三、 混凝土工程
(一) 工艺流程
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泵送与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和表面抹压→混凝土养护。
(四) 混凝土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对地基应事先按设计标高和轴线进行校正,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同时,注意基坑降排水,以防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垫层混凝土应在基础验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 70%(同条件试块)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1. 单独基础浇筑
(1) 台阶式基础施工,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预制柱的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部分应另行分层),不允许留设施工缝。每层混凝土要一次浇筑,顺序是先边角后中间,务必使混凝土充满模板。
(2) 浇筑台阶式柱基时,为防止垂直交角处可能出现吊脚现象,可采取如下措施:
在第一级混凝土捣固后暂停 0.5〜lh,继续浇筑第二级。先用铁锹沿第二级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然后再分层浇筑,外圈边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级振捣过程中自动摊平,待第二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将第一级混凝土齐模板顶边拍实抹平。
(3) 为保证杯形基础杯口底标高的正确性,宜先将杯口底混凝土振实并稍停片刻,再浇筑振捣杯口模四周的混凝土,振动时间尽可能缩短;同时,应在两侧对称浇筑,以免杯口模挤向上一侧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将芯模拔出,并将杯壁凿毛。
(4) 高杯口基础
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高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装杯口模的方法,即当混凝土浇捣到接近杯口底时再安杯口模板,而后继续浇捣。
(5) 锥式基础
应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在振捣器振捣完毕后,用人工将斜坡表面拍平,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2. 条形基础浇筑
(1) 浇筑前,应根据混凝土基础顶面的标高在两侧木模上弹出标高线;如采用原槽土模时,应在基槽两侧的土壁上交错打入长 100mm 左右的标杆,并露出 20〜30mm,标杆面与基础顶面标高平,标杆之间的距离约 3m。
(2) 根据基础深度宜分段分层( 300〜500mm )连续浇筑混凝土,一般不留施工缝。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每段间浇筑长度控制在 2〜3m,做到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四、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重点)
(一)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并应有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设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9项):
-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计算结果;
- 2) 施工阶段主要抗裂构造措施和温控指标的确定;
- 3) 原材料优选、配合比设计、制备与运输计划;
- 4) 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
- 5) 温控监测设备和测试布置图;
- 6) 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 7) 保温和保湿养护方法;
- 8) 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
- 9) 特殊部位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措施。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5项):
1) 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宜为 C25~C50,并可采用混凝土 60d 或 90d 的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
2)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配筋除应满足结构承载力和构造要求外,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配置控制温度和收缩的构造钢筋;
3) 大体积混凝土置于岩石类地基上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上设置滑动层;
4) 设计中应采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外部约束的技术措施;
5) 设计中应根据工程情况提岀温度场和应变的相关测试要求。
3. 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水化热低的通用硅酸盐水泥,3d 水化热不宜大于 250kJ/kg,7d 水化热不宜大于 280kJ/kg;当选用 52.5 强度等级水泥时,7d 水化热宜小于 300kJ/kg。
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要求:
1)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不宜大于 180mm;
2) 拌合水用量不宜大于 170kg/m3;
3) 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50%,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4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总和不宜大于胶凝材料用量的 50%;
4) 水胶比不宜大于 0.45;
5) 砂率宜为 38%〜45%。
5. 大体积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车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具有防晒、防雨和保温措施。
6. 大体积混凝土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 1.2 倍。
(二)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2. 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位置及间歇时间应根据设计规定、温度裂缝控制规定、混凝土供应能力、钢筋工程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
3. 当采用跳仓法时,跳仓的最大分块单向尺寸不宜大于 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4. 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 5〜30℃。
5.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筑时宜为 300~500mm,振捣时应避免过振和漏振。
2) 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层间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3) 混凝土的浇灌应连续、有序,宜减少施工缝。
4) 混凝土宜采用泵送方式和二次振捣工艺。
6. 应及时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进行多次抹压处理。
7. 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保温保湿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并应进行测试记录;
2) 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宜少于 14d,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3) 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 20℃时,可全部拆除。
8.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气时,应及时在结构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缝,并应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已浇筑还未硬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与监测
1. 混凝土试验取样
1) 当一次连续浇筑不大于 1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试件现场取样不应少于 10 组。
2) 当一次连续浇筑 1000〜5000m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超出 1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 5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组,增加不足 500m3时取样一组。
3) 当一次连续浇筑大于 5000m3同配合比的大体积混凝土时,超出 5000m3的混凝土,每增加1000m3取样不应少于一组,增加不足 1000m3时取样一组。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与控制
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试算,确定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 50℃;
(2) 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度)不宜大于 25℃;
(3) 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不宜大于 2.0°C/d;
(4) 拆除保温覆盖时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 20℃。
3)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布置,应反映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采用下列布置方式:
(1) 测试区可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测试区内监测点应按平面分层布置;
(2) 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规定确定;
(3) 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 4 处,应根据结构的平面尺寸布置;
(4)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应至少布置表层、底层和中心温度测点,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0mm;
(5)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6) 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50mm 处的温度;
(7) 混凝土浇筑体底层温度,宜为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以上 50mm 处的温度。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 4 次;入模温度测量,每台班不应少于 2 次。
1A415034 砌体基础施工
一、 施工工艺流程
拌制砂浆→确定组砌方法→排砖撂底→砌筑→抹防潮层。
二、 施工技术要求
宜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
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空心小砌块墙下应灌实一皮砖,或设置高 200mm 的混凝土带。
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空心小砌块砌体,应用 C20 混凝土灌实砌体的孔洞。
今天关于「一建实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文整理/cc) 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疑惑欢迎在留言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