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有多少方言,台州方言究竟是
台州有多少方言,台州方言究竟是▲《海之门》剧照-图片来自百度这张纸下面还有几层纸,已经看不出有多少年份了。看到左上角露出一角,有一层最下面的纸,贴的到结实,比压盖它上面的几层都结实。纸色已是灰白色的了,我想原来它应该是红纸。在这露出来的这一角上,画着一道符,符旁边赫然写着:“百劫尽消”四个字,这四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哦!我们口头常说的什么“叭脚星霜”之类的话,原来是这几个字啊。但也有一些方言词写出来,反而使人更加糊涂:“这是什么意思?”比如有一个词:“呸脚声扫”,解释是扫除晦气的用语。使人看了莫名其妙。“扫”字可以解释是扫除的意思,但“呸脚声”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可以拿来扫晦气?▲周汇平先生的近照记得二三十年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一次进入正在修缮的小庙宇。庙里面到处堆满了新旧建筑材料和废料。走进一个小偏殿,里面也横七竖八堆放建筑废料。我看到右边的墙壁上贴着有些褪色的红纸,上面写满资助者的名单和金额。名单
近些年,由于各地方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发掘,对方言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我们台州也一样,大家对方言表示出空前的关注。于是地方电视也开辟了方言节目。
这样更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我们的方言有没有文字?是怎么写的?文人们纷纷写文章挖掘整理,有的发表在文学杂志上,有的发表在自己的文集上,有的还出版了方言的专著。整理出来的方言词果然有不少使人眼睛一亮的句子:“哦,这句话原来是这样写的”。
▲台州话分布图-图片来自百度
一、百劫尽消
但也有一些方言词写出来,反而使人更加糊涂:“这是什么意思?”比如有一个词:“呸脚声扫”,解释是扫除晦气的用语。使人看了莫名其妙。“扫”字可以解释是扫除的意思,但“呸脚声”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可以拿来扫晦气?
▲周汇平先生的近照
记得二三十年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一次进入正在修缮的小庙宇。庙里面到处堆满了新旧建筑材料和废料。走进一个小偏殿,里面也横七竖八堆放建筑废料。我看到右边的墙壁上贴着有些褪色的红纸,上面写满资助者的名单和金额。名单有些破碎,露出下面还有纸张,不知写些什么?从纸的褪色程度看可以看得出的是时间有些长久。
这张纸下面还有几层纸,已经看不出有多少年份了。看到左上角露出一角,有一层最下面的纸,贴的到结实,比压盖它上面的几层都结实。纸色已是灰白色的了,我想原来它应该是红纸。在这露出来的这一角上,画着一道符,符旁边赫然写着:“百劫尽消”四个字,这四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哦!我们口头常说的什么“叭脚星霜”之类的话,原来是这几个字啊。
▲《海之门》剧照-图片来自百度
10多年前(在2005年播放),椒江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海之门》,名演员杜源、吕中、李雪健、于震、海清主演,在剧中出演剧中人“老八姑”。记得在最后一集的一个镜头中老八姑乘船离开海门码头。
此时她用台州方言的腔调说了一句“百劫尽消”屏幕画面打出字幕就是“百劫尽消”一字不错。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台州的方言首次搬到屏幕上。感谢那位编剧没有把这几个字弄错。
这是一句道家咒语,意思非常明白。“劫”是磨难,是晦气。百劫是众多的磨难。“尽消”是全部消解。意思是所有的劫难、晦气在我说了这句咒语之后全部消解。果不其然,在生活中人们碰到晦气倒霉的时候,在说了这句咒语后,真的觉得心情舒畅不少。
▲道教咒语-图片来自百度
咒语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最简单最省成本的消灾方法。我们的先民,十分崇敬鬼神。凡是办事、出门、碰上疑难事都要先问卜请示鬼神。碰上晦气的事更要请鬼神来消灾。商代的甲骨文保留了许多这方面的记录。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P17就记录了这样一段咒语: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上古时代的咒语,早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
现在我们口头常说的“百劫尽消”是后来才有的,还活在群众的口语中。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还活在人们的口语中,为什么发音变了,字也写不出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语言本来就属于“下里巴人”之类,不入大雅之堂,人们只在口头使用,不见诸文字。一代一代人以口口相传,只记其音,不见其形。由于年代久远,难免出现走音,而且越走越远,最后以讹传讹,竟不知原来面目了。
现代人要恢复这四个字,也不仔细考察,就马马虎虎就音找字,找几个发音相近的字填上。又以错误的字为基础,随意解释,弄得面目全非,令人哭笑不得。如果后来人误以为这些文章是正确的,再把这些错误的文字传承下去,岂非贻误后人。
▲图片来自台州晚报(仅为配图,与此文无关)
二、含糊调
这种随意填字,生造成语的现象还真的不少。
我再举二例:
有一句三字方言形容说话含糊不清,有人写成“念糊调”,也有人写成“年乌兆”。写成“念糊调”还有点意思,即使不对也离愿意不远。但写成“年乌兆”真是不知所云了。真确的写法是:“含糊调”。就这么简单。原本很简单的字句,被人们自己往复杂处想,弄得扑朔迷离,云里雾里了。
那为什人们口语把“含糊调”说成“念糊调”或“年乌兆”呢?愿因主要在这个“含”字上。“含”字现在大家都读成“han”,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含”字在当地从来都是读成“yan”的,与“延”字同音。读“han”是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向普通话靠拢的结果。与“含”字同音的“寒”、“韩”也是如此,原来都读“yan”,现在都读“han”。
这个“含”字读的“yan”音还没有消亡,还话在人们的口语中,例如说:“把东西含在嘴里”这句话时,这个“含”字大部分人还用“yan”音。
▲图片来自600新闻(仅为配图,与此文无关)
三、夹紧(石長)【读“伥”】
还有一句形容一些人喜欢往人多的地方硬凑的词,有人写作“夹近盛”。谁能解释是什么意思?三个字错了二个,无论如何解释不通,这是治学不严谨的表现。正确的字应该是“夹紧(石長)”。“(石長)”字是石旁加長字。这个字一般字典查不出来,连《辞海》也不收此字,电脑当然打不出来。
《康熙字典》里有此字:“除更切,塞也”,读“伥”,意思是硬塞进去。这句方言的意思是:“在已经夹紧的地方,硬塞进来”。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再也找不出比这句话更传神的词语了,应该把它发掘出来,发扬光大。
当把它写成“夹近盛”后,你能解释出来吗?
(后记:现在原来有许多没有字的台州椒江方言口语,已考证出有文字,这方面程和平先生比较专业。)
作者简介:
周汇平:
1945年出生,浙江临海人。
台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椒江区书法家协会顾问
现担任台州市老年大学诗词教师
椒江区老年大学诗词老师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台州市本土文化研究会(筹)”招会员】
---END---
【文字:周汇平】
【整理:里长】
【图片:网络 台州二套 台州晚报等】
【特别感谢“民建椒江区委员会”支持】
【特别感谢“椒江政协文史委”支持】
【特别感谢“椒江民间文艺家协会”支持】
【特别感谢“椒江体育名家工作室”支持】
【里长整理 若要转载请找“里长”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