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两句诗: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写的一首诗
白居易的两句诗: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写的一首诗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白居易所写,其中两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引起了很多游子的共鸣。《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和大年三十一样,八月十五是个阖家团圆的节日。
然而对于很多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热闹是别人的,孤独是自己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少游子曾对着那轮圆月,写下最深的思念。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白居易所写,其中两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引起了很多游子的共鸣。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8年,在此之前他因为上书要求严查行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又因平时多做讽喻诗,为权贵所不容,被排挤出京,贬为江州司马。
来到江州的第二年,也就是816年,他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偶遇了同样从京城流落到此地的琵琶女,一时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将他遭遇贬谪,去国怀乡的悲痛写到了极致。
而这份悲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更加深重。
两年后的中秋夜,他望着天上的那轮明月,万千思绪涌上心头,便有了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道尽故乡难回,亲友难见的无奈与愁苦。
先来看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今非昔比的感慨。
诗歌首联中提到的“曲江”是长安的一大文化盛景,一直以来便是皇家禁苑所在之处,秦朝时有“宜春苑”,隋朝时为“芙蓉园”。
到了唐朝,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又兴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等,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当时唐朝很多宴会,例如“进士宴”便是设在曲江畔,许多文人雅士也都喜欢在此宴饮。
白居易曾高中进士,当过左拾遗,在此参加过皇家宴会,也曾与在此友人把臂同游。
对他来说,“曲江”不仅是长安的一处景点,更承载着他美好的回忆。
而颔联中的“湓浦”,就是指白居易此时的所居之处,他在《琵琶行》中曾言“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地势之荒僻,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同样是中秋节,同样是明月夜,昔年是在繁花满树,仕女如云的曲江畔,如今却是荒僻的湓浦水边,如此巨大的反差,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今昔对比,令他黯然神伤,所以他才会发出“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感慨。
这两句对仗工整,感情强烈,历来被视为“思乡”名句。
最值得玩味的是“望”和“见”这两个字,表面上,这两字都有“看”的意思,但意义却大不相同。
“望”一般用于远景,望却不一定看得到;而“见”是目之所及。
诗人在湓亭伫立远望,看得见天边的圆月,却望不到远方的故乡,无形中又加深了他心中的痛苦。
看似简简单单的两字,却不可替换,这便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最后尾联“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又是对比,将诗人的愁情推向了高潮。
昨夜的西风,吹了一整夜,却无人理会;而今夜的圆月又和往年一样,言外之意,便是他的忧郁苦闷,他的思乡之情,依然如往年,深沉刻骨。
自古以来,“明月”便是最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何况当时白居易遭遇贬谪,又赶上八月十五,抚今追昔,思乡之情倍增。
一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引起了多少天涯游子的共鸣。
月华年年如是,惟愿千里共团圆。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