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30年发展排名:近十年增速全国第一
合肥30年发展排名:近十年增速全国第一有一个数据对比更为直观: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成功的城市深圳,GDP从1995年的842亿到2006年的5814亿元,花了11年时间;而合肥也用同样的时间,从2005年的854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6274亿。据恒大研究院《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从2009年至2019年,合肥10年时间,GDP增幅347.61%,排名首位。赌城!段子归段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简单粗暴的事实:合肥的点,踩准了。如今的合肥,与上海、北京同列“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文 / 游石
东有南京,西有武汉,一度被视为两大城市之间“发展塌陷区”的合肥,突然火了。
火的很意外,起因不过是私募大佬在微博转了一个段子。来看看这个段子怎么说的:
一时间网友纷纷转发,以至于合肥在“庐州”之外,又收获了一个外号:
赌城!
段子归段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简单粗暴的事实:合肥的点,踩准了。
如今的合肥,与上海、北京同列“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据恒大研究院《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从2009年至2019年,合肥10年时间,GDP增幅347.61%,排名首位。
有一个数据对比更为直观: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成功的城市深圳,GDP从1995年的842亿到2006年的5814亿元,花了11年时间;而合肥也用同样的时间,从2005年的854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6274亿。
“合肥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合肥确实敢“赌”。
在网友所举的段子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面板巨头京东方。实际情况比段子里描述的要更为“惊险”。
尽管自2003年,京东方投资了合肥LCD生产线、福州第8.5代LCD生产线、绵阳第6代AMOLED等11条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高达3062亿元,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国资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在取得全球市场第一液晶面板大厂的地位之前,京东方一度连续亏损14年。
2005年亏损15.9亿元,2006年亏损17.7亿元,2007年京东方变卖冠捷科技,还有媒体打出标题《谁来填平烧钱大坑?》,即使到了2011年,京东方还被媒体称为A股市场的头号“败家子”——从2001年上市,增发累计融资的251亿元就像填入一个“无底洞”。
京东方就是在这样窘迫的情景下,被合肥接纳的。
一名合肥政府官员透露,在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力排众议,敲定了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而2007年合肥全年的财政收入仅300亿,为了凑够京东方的资金需求,合肥市政府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在中国所有省会城市中,没有哪座敢这样玩的。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同样深有感触:“我所到过的每个城市,书记和市长都待我如上宾。然而,到了下面的机关和单位,力度明显下降,就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说到上下一心、团结凝聚,唯有合肥!所以,我们选择了这里,情定合肥!”
2008年,京东方落定合肥的消息,引发一片质疑。2009年当地论坛上还有这样的帖子:“不说别的,这些钱多修修路不好吗,为什么要做这种高风险的事?”也有人认为,“一个城市发展必须有魄力,有些事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去做”。
时间证明了“勇气”的价值。此后,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也都在合肥建成投产,截至2017年,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元,除了生产线项目,还包括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等项目,带动一批显示领域的企业接踵而来。正如阿里托起杭州一样,京东方也撑起了合肥经济,形成“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留在合肥”的科技闭环生态。
京东方对于合肥的意义,还在于其标杆价值。
2017年合肥与半导体存储企业兆易创新的合作灵感也来源于此。由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研发生产。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Wi-LAN Inc手中买到专利授权,同年9月,宣布8Gb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
就在前不久的5月,首个国产DDR4内存条上市,将市场价格足足拉低了一千块。
6月6日,合肥长鑫与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签约,将一致支持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建设。国产DRAM内存抱团发展的新图景,已在合肥展开。
在许多合肥人看来,合肥有今天的面貌,离不开一个人:孙金龙。
2005年,43岁的湖北人孙金龙任职合肥市委书记。在此之前,孙金龙已在安徽省委常委一职上工作两年,对安徽情况较为了解。
孙金龙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1991年至1993年,曾一度出任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至2003年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做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其间先后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习,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孙金龙出任合肥市委书记后,开启了“铁腕治理违建“的大风暴。当时,新京报推出《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铁腕拆违建,58栋别墅无人领》报道,称三个多月拆除违建952万平方米,远远超出“年底前拆除300万平方米”的计划。
“大拆违”之后就启动“大建设”。据当地媒体新安晚报报道,“大拆违”最终拆除了1000多万平方米的城市空间,为“大建设”的上演提供了巨型舞台。
带领全市建设,掌舵者必须亲临一线。孙金龙称自己不是事必躬亲,但做到“事必躬看”。新安晚报报道,大多数人不知道安徽第一路——长江路最窄的地方在哪,但孙金龙知道,就在四牌楼的百货大楼边,最窄的地方只有27.8米,是孙金龙自己量过的。
在很多人看来,孙金龙的思路很超前,乐于学习,思维广阔。2006年8月,合肥举行了一场领导干部英语演讲比赛。现场,孙金龙用英语即兴聊起观摩英语比赛的感受,一口标准的英语口语让现场的大学生和英语教授连连点赞。
孙金龙告诉同事,“我们的城市基础建设不比西方差,但和西方发达城市比,就是弱在绿化、卫生等环境上。”在合肥,他提出建设“森林城市”。为了防止绿化“偷工减料”,孙金龙考察工作时随手带着小皮尺,甚至跳进树坑里上手测量。
除了“绿化”,还有“治水”。孙金龙提出,“最晚到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2007年,合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COD削减量、削减比例均居全省第一。
孙金龙解释抓生态环境的初衷:“要把合肥建设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就要在发展经济、做好新兴产业的同时,把关乎每个合肥市民的城市绿文章水文章,坚持做下去。”
从城市空间到生态建设的多重发力,为合肥的招商和后来居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也是在孙金龙上任合肥市委书记第一年,合肥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决定将资源、政策、精力向工业集中。在当时GDP排名全国70开外的背景下,合肥拒绝了重污染工业,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等八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合肥首个年营收超500亿企业。如今,联想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其中就有一台是“合肥制造”。
孙金龙思路很清晰,“工业强市不是小企业的堆积和罗列,而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在引进京东方的战略决策中,有一句著名的狠话是他说的,“就算砸锅卖铁,玩命也要把它干起来!”
结果,整个中国都看到了:2005年,孙金龙刚到合肥时,合肥GDP853.57亿元,排名国内城市第75位;2010年,孙金龙卸任时,合肥GDP达到2702.5亿元,排名上升到全国第38位,位居中部省会第1。
接力:拼出来的生机孙金龙是合肥起飞的点火者。但在孙金龙之前,之后,需要看到,同样有多位掌舵者,传承了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拼劲。
这里还要说到支撑合肥的另一座“擎天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又是一次“不惜一切代价”的成果。1969年,受国内外复杂局势影响,13所在京高校被迫外迁。其中有一所最不受待见的学校,就是中国科技大学。
中科大计划去河南和江西,先后受阻。百难之际,河南出生的安徽省领导人李德生,将中科大邀请到了安徽安庆。
安徽当初甩出一句狠话:“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为了帮助中科大搬迁校址,合肥市直接把铁路修到了校门口;八十年代电力不足,中科大被保障优先于市政府用电;为了让中科大引进更多人才,合肥还特意修建了人才公寓——科大花园;扩建新校区更是一口气批下三千亩地。
其实,局势好转之后,中科大一度打算迁回北京,但正因为合肥这座城市的全力挽留,让中科大最终选择驻足合肥。有网友评价,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对一所大学倾注这样的热情。
2018年科大60周年校庆,合肥全市张贴“一城一校,全市同庆科大校庆”之类的标语,就连“合肥通”公交卡也推出中科大60周年校庆纪念版。
中科大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成果也是丰厚的。1984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合肥成立,是我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如今在全国仅有的20座国家实验室中,合肥坐拥4个,仅次于北京,一个“中科大”就争取到3个。
因为中科大属于中科院直属管理,围绕科大,中科院和国家布置了一系列国家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合肥是北京之外中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英国《自然》杂志连续两年将合肥基础科研实力排在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因一座城守护了一所大学,最终又被大学反哺,这座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省会最终拥有了翻盘的最关键筹码——人才。
合肥锐意求新的拚劲,依然在延续。
2019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巨头,蔚来汽车遭遇了至暗时刻——国家取消补贴,接着连续曝光汽车自燃事件,一时间蔚来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进入2020年的蔚来,陷入了资金困境,虽能保持量产,却已无力研发新车,眼看被特斯拉越甩越远。尽管曾传出多个融资信息,政府层面有上海、北京、湖州等,企业层面有亦庄国投、广汽、吉利等,最终全部落空。
还是合肥,选择了出手帮扶,一出手就是70亿元。
2月25日,蔚来宣布与合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总部项目将落户合肥。据蔚来董事长李斌回忆,双方从元旦后接触,到达成协议只用了一个多月,可谓效率惊人。
实际上,在此之前,合肥已完成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的初步布局。
2016年,正是在安徽省和合肥的支持下,合肥的江淮汽车,同意了与当时还只有PPT的李斌合作,为其代工蔚来电动汽车。除此外,江淮还掏出几十亿元,按蔚来要求,打造了一个高端智能电动车生产基地。
2017年,在中央领导人牵线下,德国大众又与江淮汽车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打造全新电动车品牌思皓。
2020年5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合肥再传利好。大众斥资20亿欧元,购入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控股50%的股份,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加大新能源车研发和生产的战略部署已十分清晰。
至此,合肥在建设国内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的赛跑中,已处于遥遥领先。
回溯合肥作为内陆省会,从“势孤力薄”到以工业立市,以创新和果敢在中部杀出康庄大道的宝贵经验,无疑能为西部大开发中的诸多西部城市提供镜鉴。
下一个十年,合肥会如何?时间将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