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素书原序,素书-遵义章第五

素书原序,素书-遵义章第五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助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注解】以明示下者暗。【译文】直白或刻意地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或权威的人是愚昧的。

素书原序,素书-遵义章第五(1)

【释题】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

【鉴读】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好比利与义的矛盾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是选择“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人们必然会有所牺牲,不过重要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要能够遵行道义。本章总结了人一生可能会面临的四十六种灾祸,这些灾祸在时下也是到处可见的。而如何避免这些灾祸殃及自身,如何将那些祸及自身、对社会不利的弊端消灭,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遵义”,即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顺应天道和人性,谨遵道义,做到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等。

以明示下者暗。

【译文】

直白或刻意地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或权威的人是愚昧的。

【注解】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助者,以明示下,乃其所以暗也。

【鉴读】

无论是古时的君主还是今天的领导,都不能时刻在大臣和下属面前过分显露自己的权威,否则会让属下产生一种“这个君主(或领导)很傲慢”的感觉,时间长了,和属下的距离也就产生了。最终的结果轻则丧失团队凝聚力,重则危及国家统治根基。这无疑是一种愚昧的做法。所以说,身居高位的人要适当地韬光养晦,这样和下属之间不仅能和睦相处,而且在带领团队或治理国家时拥有主动权。

有过不知者蔽。

【译文】

自己有过失但又不自知的人是愚蔽的。

【注解】

注曰: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

【鉴读】

人人都会犯错,所以应做到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认知,及早发现自己的过失,及时改正,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相反,如果有过失而不自知,又不愿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就是愚不可及之举了。

迷而不返者惑。

【译文】

沉湎于某物而不知道迷途即返的人是迷惑不明的。

【注解】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鉴读】

俗话说“玩物丧志”,沉湎于某一样东西,容易让人丧失意志。其实,这并不是物之错,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心。拥有一颗坚定的心,懂得“迷途知返”的人,才不会因物而受到迷惑,丧失自己的意志。

以言取怨者祸。

【译文】

因为言语而招致怨恨的人,必定会有灾祸相伴。

【注解】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鉴读】

俗话说,“祸从口出”。无论是做事还是待人,都要三思而后言。在做事的时候,最忌讳满口大话,因为如果你满口大话,一旦事情没有做成功,人们就极有可能将这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你,从而怨恨你。只有踏实做事,出言谨慎,真正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才能把事情做好,远离灾祸。

令与心乖者废。

【译文】

行为与内心所想不一致,事情就会失败。

【注解】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鉴读】

商鞅变法时“徙木为信”,一方面是为了树立自己说到做到的威信,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言行一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作为领导,切忌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这样不仅会使自己丧失威信,还会导致事情的失败。

后令缪前者毁。

【译文】

政令前后不一致,就会导致国家无信,民心丧失,政令本身会因此而自行废弃。

【注解】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其事毁弃矣。

【鉴读】

如果政令前后不一,那就会导致民众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是好;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因此而失去做事的标准和依据,进而让国家失信于民。国家没有信用,就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久而久之,但凡有政令颁布,都会于无形之中逐渐废弃而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了。因此,制定法令,不能朝令夕改,要做到能够取信于民。

怒而无威者犯。

【译文】

发怒却没有慑服人的威力,这种人必定会遭到别人的触犯。

【注解】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民威于斧钺。”

【鉴读】

作为领导者,在管理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气场”,也就是要镇得住人。这种气场和威严不是发怒时才显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平常的公正处事显现出来的。因为别人信服你,所以即使不发怒,你的威严也能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不怒自威”;相反,如果你经常因小事发怒,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威严和领导力。

好众辱人者殃。

【译文】

喜欢装作公正而去侮辱别人的人势必会遭殃。

【注解】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鉴读】

人际交往中,应秉承着互相尊敬的原则,不能用侮辱他人的手段来抬高自己。一个人做了公正的事,得到公正的名声,这是取之有道。妄图以踩低别人来衬托自己的正直,这是沽名钓誉。假借正义之名去侮辱别人,而达到抬高自己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敬人者,人敬之;辱人者,人怨之。”故意侮辱别人的人,势必会遭殃。

戮辱所任者危。

【译文】

对自己任用的人不加以善待,那么自己就会有危险。

【注解】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鉴读】

不好好对待自己所任用的人,对其惩罚过重,必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一旦对方的情绪失去控制,就意味着彼此间逐渐失去信任,而危机也将频频发生。

慢其所敬者凶。

【译文】

对应当尊敬的人怠慢无礼,那么必定会招来不幸。

【注解】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能。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鉴读】

应当尊敬的人有三种:第一,按照长幼顺序应尊敬长辈;第二,按照职位高低应尊敬上级;第三,根据贤德程度应尊敬德高望重的人。对应当尊敬的人怠慢无礼,显示出的是自己的浮躁与傲慢,就有可能因此与人结怨,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对自身都十分不利。

貌合心离者孤。

【译文】

与人表面上很友好,实际上相背离,这样的人势必会陷入孤立的境地。

【注解】

【鉴读】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些话都点出了团结的重要性。与人貌合神离,只会使自己孤立无援。

亲谗远忠者亡。

【译文】

亲近谄媚的小人,远离忠直的贤人,这样必定会灭亡。

【注解】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推递人主之过而谏之。合意多悦,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鉴读】

历代君王都深知“亲贤远佞”对于江山社稷的积极意义,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君王因亲信小人而失掉江山呢?因为小人善于献谗言、善于谄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拍马屁”。而君王们多少都会有些虚荣心,都爱听好话,这就给了小人一个依靠拍马屁而官运亨通的机会,君王们却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之路。世人皆需以此为鉴,谨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与贤者结交,远离小人,不听信谗言。

近色远贤者昏。

【译文】

沉湎于美色而疏远贤臣的君主是糊涂昏庸的。

【注解】

【鉴读】

“红颜误国”这句话是很多贤明君王引以为戒的这是因为昏庸糊涂的君王沉湎于美色而荒废朝政,且不听贤臣的劝谏,最终导致国势衰亡的事例数不胜数。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女褒姒一笑,这是何其荒谬啊!

女谒公行者乱。

【译文】

女子干预政事必定会祸乱朝廷。

【注解】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鉴读】

对于此句的解释,可举两个人的例子,一是太平公主,二是韦庶人。太平公主为武则天所生,她开府置官,把持朝政,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当时的宰相多为她门下所出。唐玄宗即位后,她策划政变,最后因计谋外泄被杀。韦庶人为唐中宗的皇后,她任用其兄,专擅朝政,纵容女儿安乐公主买卖官位,后又毒死中宗,立重茂为殇帝,临朝称制。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将她杀死于宫中。

私人以官者浮。

【译文】

凭借官职来做私人交易的人是肤浅的,不能担当重任。

【注解】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鉴读】

那些缺少才德的人谋取官位,只是想以权谋私,借此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如唐代宰相牛仙客,便是利用职位之便,纵容亲信买官晋爵,谋求私利。这种人是很肤浅的,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甚至还会影响国家大计。所以为政者一定要看到这一点,慎重用人,严正纲纪,避免这类肤浅贪婪的自私小人祸乱朝堂。

凌下取胜者侵。

【译文】

通过欺凌弱小来显示威名的人必定会受到侵犯。

【注解】

【鉴读】

人若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应该向与自己实力相当或是实力更强的人挑战,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位置。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不能使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反而会使自己沉浸在骄傲自满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自我膨胀。这样一个不讲道义、自我膨胀的人定会到处惹事、仗势欺人。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通过欺凌弱小这种不义行为来显示自己威名的人,终会自食恶果。

名不胜实者耗。

【译文】

名声和实际能力不符合,这样必然会趋于耗竭。

【注解】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鉴读】

盛名与才干应当是相互匹配的,如果一个人名不副实,最初众人可能会被他的虚名所迷惑,但是时间一长,大家就会发现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本质,如此一来,他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嫌弃甚至鄙视,最终“赫赫”虚名也会随之消失。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译文】

严责别人的错误却纵容自己犯错的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

【注解

【鉴读】

孔子说过“宽则得众”,一味苛责别人,同时又为自己的过失百般辩解的人,只会让自己的公信力逐渐丧失,无法领导别人,也无法获得成功。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译文】

轻视别人、自以为是的人,一定会遭人遗弃。

【注解】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鉴读】

圣人虽然常救人,但是却不会看不起被救的人;虽常救物,但是却不会看不起被救的物。一个人自视甚高,定是骄傲自满的情绪在作祟。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的人,怎么会不被人嫌弃呢?

以过弃功者损。

【译文】

如果一个人抓住他人的过失不放,又忽略了他人所做的贡献,那么就会失去人心。

【注解】

【鉴读】

对一个人应该全面地评价,不能只看到他的优点,也不能只盯着他的缺点。一个好的领导,既要批评下属的缺点,又要肯定他的优点。因为一点小过失就否定别人的功劳,结果必然会逐渐失去人心,走向失败。

群下外异者沦。

【译文】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如果下属都有异心,那么这个国家也会灭亡。

【注解】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私徇并行。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鉴读】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都应该同心同德,齐心合力。领导要时刻注意将大家团结起来,同时又要懂得关心下属,这样才不会让下属生出异心,才能使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地实施。

既用不任者疏。

【译文】

任用了别人却对他不信任,最终会使人心疏远。

【注解】

注曰: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鉴读】

管仲认为任用贤者却不信任他是有害于社稷的。既然任用了一个人,就要对其充分信任,不然就会使这个人逐渐对你失去信心,与你日渐疏远,同时也会消磨他的雄心壮志。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上位者切记要对下属施以足够的信任,这样才有利于成功。

行赏吝色者沮。

【译文】

当你在奖赏别人时,如果面带吝惜不舍的表情,那么接受奖赏的人就会感到很沮丧。

【注解】

注曰: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

【鉴读】

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到赏罚分明,该奖赏的要果断奖赏,不能犹豫不决、吝啬惋惜,若很爽快地奖赏下属,就能激起下属的工作热情,使之提高工作效率,其所产生的价值将超过奖品本身;相反,如果奖赏时面露勉强之色或是该奖赏的不奖赏,就会打击到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使其产生异心。

多许少与者怨。

【译文】

当实际给别人的东西少于许诺的数量时,便会招来怨恨。

【注解】

注曰:失其本望。

【鉴读】

一诺千金,答应给别人多少东西,就应该给多少,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千金易得,人心难买,切记不要因小失大。

既迎而拒者乖。

【译文】

已经将别人迎进来了,心里却还想着怎么把他拒之于门外,这样做是背离常道的。

【注解】

注曰: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是也。

【鉴读】

韩信原为项羽营中之人,因项羽不委以重任,遂投奔刘邦;刘备投靠刘璋,不得重用,遂弃之而去。有了人才,就要任用他,否则就会给自身带来很大损失,前面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薄施厚望者不报。

【译文】

希望得到很多东西,而自己所给予的东西却很少,这样做是不会得到回报的。

【注解】

注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覆之、载之,含之、育之,岂责其报也?

【鉴读】

有些人在稍微帮助一下别人之后,就期盼着别人会来重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帮助别人不是撒下种子,可以期待有所收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贤德,是没有动机的,同样,真正的帮助是不以求回报为目的的。妄图以小恩小惠换取大回报的,自然不可能得到回报。

素书原序,素书-遵义章第五(2)

贵而忘贱者不久。

【译文】

一个人在富贵了之后就忘记了贫穷时自己的困境,这样的人是不会长久富贵的。

【注解】

注曰:道足于己者,贵贱不足以为荣辱,贵亦固有,贱亦固有,惟小人骤而处贵,则忘其贱。此所以不久也。

【鉴读】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的荣辱富贵,都不是永久的,而是时运造就的。有些人在富贵之后,全然忘记了自己在贫穷时的困苦,反而招摇过市,翻脸不认人,这种小人得志的心态便注定了他们的富贵不能长久。

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

【译文】

对过去的仇怨念念不忘,并因为两人之间的嫌隙而否定他人的新功,这是不吉利的。

【注解】

注曰:切齿于睚眦之怨,眷眷于一饭之恩者,匹夫之量也。有志于天下者,虽仇必用,以其才也;虽怨必录,以其功也。汉高祖侯雍齿,录功也;唐太宗相魏徵,用才也。

【鉴读】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有气量和风度。如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任用曾经劝说当时的太子建成杀害自己的魏徵为宰相,从而使得唐朝欣欣向荣,成就了贞观之治。如果对个人的私仇不能释怀,处处打压与自己有嫌隙的人,并否定其所建新功,这种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用人不得正者殆。

【译文】

如果任用的人不是正人君子,就会产生很大危害。

【注解】

【鉴读】

任用人的时候,要任用那些正直的人,那样才会使事情顺利完成,如果任用不正直或者奸佞的人,就会产生危害。

强用人者不畜。

【译文】

被强行委任的人,终会逃离。

【注解】

注曰:曹操强用关羽而终归刘备,此不畜也。

【鉴读】

人各有志,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如曹操勉强关羽为自己效命,关羽最终还是离去了。

为人择官者乱。

【译文】

如果心怀谋利之心为他人挑选官职,那么就会乱了朝纲。

【注解】

【鉴读】

官员便是国之栋梁,他们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百姓的利益,贤能的官员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如果为了利益卖官鬻爵,那么官场便会鱼龙混杂,风气不正,国家自然也会因此而发生动乱。

失其所强者弱。

【译文】

任何事物如果丧失了自己得以强大的优势,那么它就会趋于衰弱。

【注解】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鉴读】

强大来自于不同的因素,无常强,无恒弱,强弱会因为格局而产生变化。如果能够守住自己得以强大的优势,那么想要长盛不衰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如果失去了这个优势,那么就会很快走向灭亡。这就如同古代王朝,往往都是因为开国的君主励精图治、施行仁政而走向盛世,又往往都是因为末代君主骄奢淫逸、施行暴政而走向末世。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善良会使人强,邪恶会使人弱;重理则强,重情则弱。因此,若想使自己强盛不衰,便要重视那些有益于自身强大的东西。否则,一旦强大的东西丧失了,也就意味着衰弱和灭亡即将到来。

决策于不仁者险。

【译文】

决策权在不仁不义之人的手中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注解】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鉴读】

有仁爱之心的人,考虑事情时会更全面,因为这样的人都有恻隐之心,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万物。而缺乏仁爱之心的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如果让他们来做决策,来决定事情的处理方法,就会产生很大危害。

阴计外泄者败。

【译文】

机密外泄会导致事情的失败。

【注解】

【鉴读】

机密外泄,就会导致自身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因为别人已经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敌暗我明的境地,最终导致事情的失败。

厚敛薄施者凋。

【译文】

向百姓付出得少却想要敛取很多的东西,那么国家财政必会空虚,国家也会走向衰落。

【注解】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鉴读】

古语云:“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横征暴敛往往是导致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多敛民财,重征赋税,索取多于给予,必然导致百姓的反感甚至反抗,那么国家离衰亡就不远了。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译文】

如果作战的士兵穷困不堪,而游士们却十分富有,会不利于国家的战势。

【注解】

注曰:游士鼓其颊舌,惟幸烟尘之会;战士奋其死力,专捍疆场之虞。富彼贫此,兵势衰矣。

【鉴读】

游士靠三寸不烂之舌获得高官厚禄,战士靠血肉之躯,拼其性命保家卫国。但当天下大乱时,如果游士仅凭三寸之舌就获得荣华富贵,战士征战沙场却名微俸薄,那么就会使士气受损,势必会影响战势的发展。

货赂公行者昧。

【译文】

行贿受贿随处可见,必然会导致时局混乱。

【注解】

注曰:私昧公,曲昧直也。

【鉴读】

行贿受贿乃不正之风,若国家为正气所导,那么行贿受贿等恶事定然无地自容,躲躲藏藏。一旦行贿受贿等恶事变得公开与自然,随处可见,那么便说明这个国家风气已然不正,社会已然混乱不堪。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译文】

那些听闻别人的善言善行却不放在心上,只喜欢一味追究别人过错的人,是凶恶残暴的人。

【注解】

注曰:暴则生怨。

【鉴读】

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不会样样得体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不能只记得别人的过失,而不在意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喜欢抓住别人的过错不放,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残暴而且没有宽容心的人,这样的人定会惹来别人的怨恨。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译文】

不相信所任用的人,不任用所相信的人,这样势必会引发混乱。

【注解】

注曰:浊,溷也。

【鉴读】

用人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你信任一个人,那么就将事情交给他;如果你将事情交给一个人,那么就要信任他。一个不相信自己所任,不任用自己所信的领导,便是头脑不清楚的领导,这样做势必导致管理混乱。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译文】

用仁德来感化并治理百姓,百姓就能团结在一起;一味地用刑罚来处置他们,人心就会涣散。

【注解】

注曰:刑者,原于道德之意而恕在其中,是以先王以刑辅德而非专用刑者也。故曰:“牧之以德则集,绳之以刑则散也。”

【鉴读】

刑罚的产生,虽然是为了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最初设立刑罚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使用它。但凡有仁德的贤人,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动用刑罚,其最高境界是能以道德礼制来教化犯错误的人,而不仅仅是惩治罪犯。因此如果一味地依靠刑罚来治理百姓,只能起到威慑作用,却不能使百姓真正归服;而如果通过道德礼制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就会真正归服。这样才能使百姓团结,江山稳固。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译文】

不能因为功劳轻微就不对其进行奖赏,如果不奖赏,那么他以后就不会建立大功劳了;如果不能宽恕小仇怨,就会引起大仇怨。

【注解】

【鉴读】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这句话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功劳也许很小,但不要忽视不管,不去进行赏赐。小赏赐没有得到满足,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不满,下属对上级失望,便不再愿意帮助他建立功业。冤仇也许很小,但是不要忽视不管,不去进行赦免。小的事情都不被原谅,累积起来,下属便会对上级产生意见,从而引发出大的仇恨。所以居于上位者一定要特别注意小的事情,小事若是处理好了,其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大事还好。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译文】

如果奖赏的时候不能服众,处罚的时候让人心怀不甘,那么众人终会叛离。

【注解】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之也。

【鉴读】

奖赏惩罚应有准则,并做到公平公正。立多大的功,便拿多大的赏赐,则立功之人便不会心怀不满,众人也就心悦诚服。犯下多大的罪,便接受多大的惩罚,则犯罪之人便不会心怀怨恨,众人也就不会有所异议。这样一来,人心臣服,便不会有背叛的事情发生。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译文】

奖赏没有功劳的人,处罚无罪的人,这样的行为是残暴的。

【注解】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鉴读】

上一句是从程度上论述奖赏惩罚应有的准则,这一句则是从对象上论述奖赏惩罚应有的准则。奖赏和惩罚有其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和规定,奖惩的对象颠倒,这样的做法就是所谓的“残酷”,那么就会发生叛乱。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译文】

如果一个君主听到谗言就赞美谄媚的人,听到谏言就仇视进谏的人,那么他离灭亡就不远了。

【注解】

【鉴读】

居上位者应当广泛听取他人的建议,而建议之中最应该听取的是好的建议而不是好听的建议。古语云:“忠言逆耳。”若是因为忠言不好听就不去听,并且对进忠言的人妄加迫害,那么这个上位者便只有自食恶果,自取灭亡一条道路了。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拥有自己该拥有的东西的人,是安全无害的。贪求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人,是凶残有危害的人。

【注解】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鉴读】

追求自己应当拥有的东西的人,不去抢夺别人的财富,自然就不会惹来什么是非,那么他就能够过着心安理得的生活。如果心里有填不满的贪欲,贪图那些自己不该拥有的东西,那么这个人就会为了满足贪欲而不择手段,最终的结果便是祸及自身。

素书原序,素书-遵义章第五(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