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吸血鬼,中世纪的骷髅舞
中世纪欧洲吸血鬼,中世纪的骷髅舞你的宝剑对你无益在这一场舞蹈中,代表死神的骷髅会和与之共舞的人进行对话。在书籍《死亡之舞》(Totentanz)中曾记录,当死神引领国王时,他要对国王说:斯洛文尼亚圣三一教堂中的“死亡之舞”壁画关于这种题材,最早的图像记录是巴黎神圣公墓(Holy Innocents' Cemetery)中的壁画,创作于1424-1425年。现在这幅壁画已经遗失,但是从下面这幅描绘神圣公墓的插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上的生者与骷髅一起共舞。巴黎神圣公墓,墙上有“死亡之舞”题材壁画
从什么时候起少女身边要常伴死神,这种题材又从何而来?
死神,代表死亡、不详、生命的终结;少女,如春天一般,是生命中最青春最美的一段时光。但在西方艺术历程中,总有艺术家让这两个极端出现在同一幅作品当中。从什么时候起少女身边要常伴死神,这种题材又从何而来?今天的小讲堂要为大家介绍这个集黑暗与美于一体的题材:“死神与少女”。
Michael Wolgemut,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 ),1493
“骷髅舞”的故事讲的是被人格化的死神或是骷髅,召集各行各业的代表一起跳舞,一路跳到墓地。这其中大多是男士,包括教皇、皇帝、国王、孩子和劳工,偶尔也有女性出现。骷髅引领着他们,提醒人们生命有多脆弱,现世生活中的荣耀是多么没有意义。
斯洛文尼亚圣三一教堂中的“死亡之舞”壁画
关于这种题材,最早的图像记录是巴黎神圣公墓(Holy Innocents' Cemetery)中的壁画,创作于1424-1425年。现在这幅壁画已经遗失,但是从下面这幅描绘神圣公墓的插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上的生者与骷髅一起共舞。
巴黎神圣公墓,墙上有“死亡之舞”题材壁画
在这一场舞蹈中,代表死神的骷髅会和与之共舞的人进行对话。在书籍《死亡之舞》(Totentanz)中曾记录,当死神引领国王时,他要对国王说:
你的宝剑对你无益
权杖和皇冠一文不值
我将拉着你的手
请你一定与我共舞
在舞蹈结束时,还会有一段总结性的语言:
傻子或是智者
乞丐或是国王
富有还是贫穷
在死神处都一样
在死亡率很高的中世纪,通过这种形式,人们表达出对死亡的敬畏。但由此出发,诞生了新的“死神与少女”题材。
Bernt Notke,“死亡之舞” ,爱沙尼亚塔林圣尼古拉斯教堂(局部)
骷髅与少女,是死亡与情欲
到文艺复兴时期,“死神和少女”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绘画、音乐题材,主要流行于北欧。它来源于“死亡之舞”,但又在其中加入了很多情色的意味,在很多情况下,死神带走少女,不只是为了带走她的生命,还是为了让她成为他永远的伴侣。
格里恩:婴儿、少女、老妪与死神
离这个寓言故事本意最近的是德国艺术家汉斯·巴尔东·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的作品。格里恩是一位十六世纪的德国艺术家,曾是丢勒的门徒。他曾创作很多宗教作品,与此同时,他对巫术、魔法和死亡也十分感兴趣。1510年的《死神与少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汉斯·巴尔东·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死神与少女, 1510
在这幅画中,一位皮肤白皙的少女正在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头发,她的脚边站着一个正在嬉闹的小女孩。在她们两个身后,一位老妇面色凝重,用手挡开拿着时间沙漏的死神,而死神举着沙漏,一脸耀武扬威相。这画面中的人物分别代表了女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婴儿纯真无邪、少女青春爱美、老妇已经开始担心死亡,而死神则用一个沙漏为所有人的生命数着倒计时。
汉斯·巴尔东·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的另两幅“死亡与少女”题材作品
这种表现美丽脆弱易逝,死亡终不可免的主题被称为“虚空寓意画”。在那个死亡经常发生的年代里十分流行。如果说16世纪是对真实死亡的恐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表现主义艺术流行的时候,这种对死亡的探讨更多转向了心灵层面。
蒙克:当少女与死神为伍
爱德华·蒙克的一生几乎是与死神同行。在20岁前,死神夺走了他的母亲、祖母和姐姐的生命,而26岁时,父亲去世,妹妹精神分裂,这些都影响着蒙克,让他的艺术中充满了黑暗阴郁的氛围。
爱德华·蒙克,少女与死神(Girl and Death),1894
1894年,蒙克创作了这幅《少女与死神》。在原有的故事中,少女代表刚刚绽放的生命,而死神站在生命的对立面。但是在蒙克的作品中,少女与死神一边舞蹈一遍拥吻,仿佛他们是站在同一立场——当然这种表达在蒙克的作品中出现也并不奇怪,因为在蒙克眼中,女人是致命的。
蒙克的作品里,面对死神的少女从容淡定,从她深邃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她不惧怕死亡,甚至与它为伍。
席勒:死神抽走少女的心
埃贡·席勒的一生只有28年,爱欲是他一生的关键词。1915年,他决定跟更“门当户对”的伊迪丝结婚,背叛了自己的女友瓦莉。他仍然希望可以和瓦莉保持联系,但瓦莉拒绝了他,与他从此两不相见。绝望之中,他画下了这幅《死神和少女》。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死亡与少女”(1915)
少女的原型就是瓦莉。画中的她警惕的看着观众的方向,紧紧的抱着死神,两只手僵硬的扣着,看起来极度紧张。与其他死神与少女题材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少女主动搂着死神,似乎死神是她的救赎和安慰。而画面中的死神,轻轻抱着少女的头,目光有些呆滞,好像比少女更加不安。
席勒笔下的死亡不是生命的消逝,而是心灵的绝望。
埃贡·席勒,瓦莉肖像,(Portrait of Wally 1912)
当少女直面死神
格里恩、蒙克、席勒笔下的“死神与少女”各有不同的情感在其中,但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旁观的“男性视角”。格里恩的少女代指美好的事物,蒙克和席勒笔下的少女都是自己心中的伴侣形象,但当女性艺术家自己面对死神时,又会是什么样子?
1975年,古巴女权主义艺术家安娜·蒙特富尔(Ana Mendieta)直面死神,创作了作品《复活》(On Giving Life)。她在草地上赤身裸体,用粉色的橡皮泥涂满骷髅的面部和双手,用自己的身体,使一具散落于自然中的骷髅重获新生。
直面死神,与骷髅互动的还有“行为艺术之母”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在她的作品《裸体与骷髅》(Nude with Skeleton)中,一局骷髅被平放在阿布拉莫维奇全裸的身体上。随着她的移动,这具骷髅会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动作。随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呼吸,骷髅也会上下运动,但他们分别代表了生与死。生死叠加在一起,死就像生的一面镜子。
和中世纪一样,今天的人们仍然敬畏死亡。从那个“骷髅舞”的时代到死神与少女的共舞,人们对死亡的思考从“人人都躲不开死神”变成了“再美的事物都终将灭亡”,正是这些出现在画面中的少女,让死亡被凸显得更加极致、更残忍也更让人无能为力。
YT小讲堂
#《YT大艺术家》#
中国第一部世界级艺术家传记纪录片
由文化艺术传播者YT CREATIVE MEDIA联合小米科技出品《大艺术家》系列。10位世界级艺术大师通过小米全渠道与YT新媒体,向1000万年轻观众敞开心扉,展现艺术与青春的故事。《大艺术家》让公众第一次让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 Y T 原 创 未 经 允 许 不 得 转 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