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老物件都有什么?八九十年代老物件大多数已经消失
八十年代的老物件都有什么?八九十年代老物件大多数已经消失影碟机。最早是录像带,我小时候已经看不到录像带,都是VCD了。有线电视开始普及,我们这里叫“闭路”。黑白电视机。如果说改革开放打开了整个国门,那八十年代普通人看世界的那扇门,最早就是通过黑白电视机打开的。两个旋钮,十来个频道(或者更少),动不动屏幕就雪花,要不停调整机顶那两根天线,每个星期二下午还要停半天台,这些丝毫不影响大家追着看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的热情。大人看,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现在剧情差不多全忘了,但是只要主题曲一响,就还是熟悉的感觉。九十年代,长虹牌彩电,19寸,21寸,25寸。其它牌子还有康佳、TCL。这时候台湾和新加坡电视剧也过来了,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莲花争霸、情丝万缕、真命小和尚,等等。
都说80后90头,童年物质匮乏。
真的匮乏吗?
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当然是全都要——这句话反过来讲:只有大人才欲壑难填,小孩子哪知道什么匮乏不匮乏?只要不是吃不饱饭,哪怕条件再差,每天也开开心心。
小时候单纯的快乐很难再有,那些让我们快乐过的八九十年代老物件,现在大多数也已经消失,只留下一箩筐珍贵的童年回忆。

黑白电视机。
如果说改革开放打开了整个国门,那八十年代普通人看世界的那扇门,最早就是通过黑白电视机打开的。两个旋钮,十来个频道(或者更少),动不动屏幕就雪花,要不停调整机顶那两根天线,每个星期二下午还要停半天台,这些丝毫不影响大家追着看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的热情。大人看,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现在剧情差不多全忘了,但是只要主题曲一响,就还是熟悉的感觉。


九十年代,长虹牌彩电,19寸,21寸,25寸。其它牌子还有康佳、TCL。这时候台湾和新加坡电视剧也过来了,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莲花争霸、情丝万缕、真命小和尚,等等。
有线电视开始普及,我们这里叫“闭路”。

影碟机。最早是录像带,我小时候已经看不到录像带,都是VCD了。


露天电影。农村应该都有放过。

“三洋”录音机。两个槽,可以听磁带、翻录,也可以当收音机用,左右两个醒目的大喇叭。

随身听。比三洋进步了一大截,巴掌大小,刚好放一个磁带进去。


我那时候听郑智化和黄家驹。

老式绿皮洗衣机。

红色小电扇。造型好看。

吊扇。挂在房间中央天花板,三片叶子,风力强,可以扇到一大圈。白色开关盒,有五个档。


白炽灯。有25瓦、40瓦、60瓦、100瓦,比现在节能灯耗电,灯光也黄,开和关的时候还容易烧掉。
圆形拉线开关,黑色或者白色。

“大哥大”,最早的砖头手机,听名字很霸气。

然后是这种翻盖手机,袖珍了很多,天线还是外置。

买不起手机的,就用BB机,又叫呼机、Call机,只能收消息。
老片子经常出现的镜头:朋友呼,我去回个电话。

手机必备“万能充”,两块电池板换着用,电池一体化之后被淘汰。


以前满大街电话亭,现在只有手机没电又人生地不熟,急着联系人的时候才可能会考虑用一下吧。

游戏机,最早是俄罗斯方块。

然后是插卡手柄游戏机(红白机)。


九十年代,街机厅火爆。

老板最喜欢的画面之一,街霸呵呵之后倒数,投币吧你。

老板最害怕的画面之一,三国志中场吃包子,摇杆慢点摇,别把我机器搞垮了。

比较经典的游戏,恐龙快打。

西游释厄传。

电神魔鬼。

小学一个星期一节微机课,其实什么都没学会,都是后来自己去网吧混熟的。早期台式机,白色壳子。

扫雷。

纸牌接龙。

红色警戒。

网游出现,轻轻松松摧毁单机游戏和街机的地位。最具代表性的,一是2001年的《传奇》,二是05年进入中国的《魔兽世界》。


上海最后一家街机厅“烈火”,坚持微利甚至不盈利营业,只为了怀旧。来玩的以三十岁左右为主,还有不少中年人。
三、没得游戏机玩也没关系。
小孩子无拘无束,开动脑筋变废为宝,用有限条件想出最多玩法。
一代人的回忆:拍洋画。手掌拍洋画旁边,能震翻面,这张就归你了。洋画上面是变形金刚、葫芦娃、忍者龟、圣斗士星矢这些。

忍者神龟大战金刚葫芦娃……

谢霆锋和张一山拍洋画。

邓超。

打丿丿。几张纸一叠,把别人的砸翻面,就算赢。

汽水瓶盖子捶扁也行。

斗鸡。搬起一条腿就能玩,用膝盖把对面顶翻。

踢毽子。螺丝垫,薄的那种,剪一小块帆布挖个洞,拔几根鸡毛拴上,就可以玩了。也有用塑料剪成一条一条的。最奇葩的是这种毽子:地里面揪颗青菜拴上……



打陀螺。现在主要是老人拿这个养生,很少看到有小孩子玩了。

滚铁圈。


老鹰抓小鸡。

躲猫。

打珠子。

弹枪。钢丝枪,纸子弹,套根皮筋,就可以啪啪啪了。

木弹枪。

假火药枪。

跳房子。


吹肥皂泡泡。

拿个小镜子,反射太阳,往墙上晃着玩。

跳皮筋。

翻绳子。

抓石子。

挑棍子。

一二三不许动。

放风筝,自己用挂历做,削竹子条做风筝骨。

呼啦圈。

彩虹圈。

发条青蛙。

竹蜻蜓。

纸飞机。

万花筒。

拼板。

彩色橡皮泥。

养蚕宝宝。文具盒里面养,长大了换个大硬纸盒子,或者抽屉。应该是唯一不恶心的虫子。

结茧了,五颜六色。

打水漂。

拿个蛇皮袋子,到江边滑雪。那时候气候还没变暖,中部也经常能看到雪。

摇花,冲天炮。

摔炮,刮炮。

现在摔炮都变成了糖果形状。

买小浣熊收集卡片。

小人书。

官打捉强。

飞行棋。

军旗。

五子棋。

大富翁。先分“钱卡”,打骰子走棋,棋盘每隔几步就有不同奖励或者惩罚,看谁最后能赚到所有钱。

“拖板车”。牌分两半,一人一张轮流放,有相同的牌,就可以把这两张和中间的都收掉,把对方的牌全收光就赢。

“嘀嘀叭叭”。只要10、J、Q、K,四个人,一人随机发四张,轮流给下家一张牌,谁先凑齐四张一样的,就喊一声嘀嘀叭叭,把手拍在桌子中间,其它人跟着把手压上去,谁反应最慢,就谁输。
四、动画片,你一定还记得这些。
齐天大圣,黑猫警长,阿凡提,舒克和贝塔,一休,阿童木,希曼,布雷斯塔警长,忍者神龟,悟空,圣斗士,健次郎,樱木花道,犬夜叉,柯南,葫芦娃,叮当猫,奥特曼,大力水手,美少女战士,蜡笔小新,比卡丘。

健力宝。曾经的“中国魔水”,许海峰代表中国突破首金的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队就是健力宝赞助。

旭日升冰茶。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九十年代末被外来品牌挤垮。当然,也有它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

北冰洋汽水。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汽水厂和牌子。

老冰棒。

冰袋,好像一毛钱还是多少一袋。

大白兔奶糖。

拉丝糖,特别沾牙,并不影响吃得津津有味。

敲糖(麦芽糖)。

铁盒子饼干。吃完了,盒子还可以留着装东西,结实又美观。

老式爆米花,黑铁炉子,放碳火上面慢慢转,开锅的时候“嘭”一声,跟放炮一样。

老外也来挑战一下,我们大中国的“炮米花”。

另外一种长条形的“米泡”。

摘桑枣,摘下来就吃,小时候也不管脏不脏。

野地烧红薯。

小时候到处是野塘,随便钓个把小时,就是大半桶虾子。自己挖蚯蚓,半毛钱不用花。

李子柒钓虾。

绿帆布书包。结实耐用,十年八年不会坏。

新华字典。小学生人手一本,随随便便一年卖个几千万本,这算不算新华书店最牛X的业务之一?

铁皮双层文具盒,带九九乘法表。

算盘。

用一节拆一节的铅笔。

原生态削笔刀,自带小橡皮的铅笔。

报纸包书皮。

抄歌本。你是疯儿我是傻。

转笔。

“电棒”(白色合金手电筒)。


白蜡烛。小时候经常停电。

大水缸。也经常停水。

家用缝纫机。

大铁杠黑色自行车。过去的一些东西质量是真的硬,前面带儿子女儿,后面带老婆,一家四口,轻轻松松。

竹床。

蒲扇。
农村的夏天,白天蝉鸣,晚上青蛙呱呱呱。吃完晚饭,大家都到外面乘凉。

曾经流行的扑克玩法,跑得快、黑桃三、拖拉机(升级,双升)。

“上大人”。老人牌。

家门口种槐树,槐花可以吃。屋后面种桃树、桔子树。

种仙人掌,不是经常开花。

指甲花。女生当指甲油用。学名凤仙花。

曼陀罗花。小时候不知道名字,大人说不能碰这种花,有毒。长在房子墙边、水沟边。

茅厕。


贴门神。以前都是两边对开的木门,一边秦琼一边尉迟恭。

走街串巷牵着小红马照相。

走街串巷摘鸡腰子。长大了才知道,这个鸡腰子不是鸡肾。


走街串巷算命的瞎子。

土灶。前面锅煮饭炒菜,后面锅烧水。

火钳。

小煤炉子。

双喜牌火柴。

筲箕。

秤砣。

板车。

木犁。

红漆木箱子。以前人的嫁妆。我家里有过一对。

手打毛衣。

自己做布鞋穿。

鞋样子。

糠枕头。

绣龙凤花朵的枕巾。

老式木洗脸架。

铝合金花鸟图案开水瓶。

锅碗瓢盆,流行搪瓷。


铝合金饭盒。

长嘴圆肚白瓷壶。

中堂画。图案有主席像、瀑布、松树、一些比较吉祥的动物。

“老干部”手提包。

皮壳笔记本。内页风景或者美女。

老式相册。固定的铁圈圈是特色。那时候还有黑白照。

桑塔纳。上海大众旗下,当年很拉轰的一个牌子。

美女挂历。现在用的人少了。

带风水的日历,几乎没人用了。一天撕一张,撕到最后,一年就过完了。

最后发一套老版人民币。
搞钱的时代了,感慨完了就各回各家洗洗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