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西钦州千年古城(广西钦州文物胜迹)

广西钦州千年古城(广西钦州文物胜迹)抗法名将宅居古代 近代建筑   安州故城址   遗址在市境中部久隆乡上东坝村北200米处, 距钦州城区18公里。该城南北走向,略呈 正方形, 每边长约170米,总面积2.89万平方米。城址内外早已改作坡田,但整座城垣保存 较完好,其中塌陷5处,总长20米。1990年残墙高3—6米,底宽6—20米,顶宽2—4米。城墙 以板筑法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12厘米,横剖面呈梯形。城内地面高出城外地表约2—3 米,有南北两座城门,城垣四角有谯楼遗迹。城外脚下南西北三面有护城壕,宽约10米,深 约3米。城东无护城壕痕迹,但地势较低,且接近钦江,已成为天然的城壕。城南门外有座 古庙遗址, 城东北角有口黄沙井,城西南角有一水道口,水流出城西护城壕。1977年6月, 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作实地勘察时,采集到鎏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 多属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古遗迹

   芭蕉墩遗址
   遗址在市(县)境南部犀牛脚乡丹寮村西约2公里的金鼓江中一个土墩上,距钦州城区20公里。涨潮时该墩成孤岛,退潮时墩的四周是滩涂,东南西三面可与陆地相连。海墩略呈椭圆形, 南北长约100米, 东西宽约80米。墩上有很厚的胶结坚硬的蚝、蚌壳堆积。从地表采集到的 实物标本,多为打制的尖状石器,器形以尖利的蚝凿为主,还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 球等。只有少量磨光石斧。制工都较粗糙,经自治区文物专家鉴定,是一处以渔猎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约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贝丘遗址。
   钦州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敬坡遗址
   遗址在市境西北部大寺镇那葛村北2公里处,距钦州城区26公里。占地面积26640平方米, 坡地依山、面水、背风、向阳,地面开阔而较平坦。过去,当地人民曾在该处发现古窑址、 陶罐及网坠,但无人拣回。1988年市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处地表发现石锛、石斧、 石凿、砺石及一些火候较高的夹砂陶片,经初步鉴定,应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古城遗址


   安州故城址
   遗址在市境中部久隆乡上东坝村北200米处, 距钦州城区18公里。该城南北走向,略呈 正方形, 每边长约170米,总面积2.89万平方米。城址内外早已改作坡田,但整座城垣保存 较完好,其中塌陷5处,总长20米。1990年残墙高3—6米,底宽6—20米,顶宽2—4米。城墙 以板筑法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12厘米,横剖面呈梯形。城内地面高出城外地表约2—3 米,有南北两座城门,城垣四角有谯楼遗迹。城外脚下南西北三面有护城壕,宽约10米,深 约3米。城东无护城壕痕迹,但地势较低,且接近钦江,已成为天然的城壕。城南门外有座 古庙遗址, 城东北角有口黄沙井,城西南角有一水道口,水流出城西护城壕。1977年6月, 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作实地勘察时,采集到鎏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 多属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据史籍记载,南朝普通四年(523年) ,梁武帝于宋寿县南三里置安州,辖宋寿郡、宋寿 县、安京郡、安京县(以上在今市境)、宋广郡、宋广县(今灵山县境内)等3郡3县(当时的3个 郡,各郡仅辖1个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这是钦州得名之始,故一些史 籍也把它称为“钦州故城址”。此后,在这里设州(郡)治所共113年,设总管府、都督府(相 当今地区行署)共5年。
   附注:唐《元和郡县志》载:“西零戍,在钦江县南三里。”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本 与清道光《广东通志》等古迹、关隘条也有同样记述。可能在唐贞观十年(636年) 钦州治所 迁去灵山县旧州之后,此城用作军队戍守驻地。
   钦州故城址
   遗址在今城区(钦州镇) 中部,南北走向,呈垂直椭圆形,大青砖砌成。旧志说城周600 丈,高2.8丈,基厚2.5丈。今折为城周约200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9.3米,基厚8.3 米。城堞较特殊,呈尖牙形,俗称“狗牙城”。城门三(北向有楼无门),门外均有瓮城。外 围四周有护城壕,宽约90米,深2—3米。宋嘉祐八年,知州陶弼于壕中筑堤贮水,把城壕分 割为五大块,称为东南西北中五湖,并作有“七堤环绕四城隅,限隔烟波作五湖”诗句。自 清同治年间以后,五湖逐渐淤塞,并建上房屋、街道。今城西的水利沟、市游泳场及南面中 山公园的两口池塘,便是当年西湖、南湖的残迹。民国28年(1939年)秋,日军侵占钦州前夕, 县长王公宪奉令将城全部拆毁(理由为一旦日军轰炸易于民众疏散和利于国民革命军反击)。今城内城外均已建上楼房和街道,并已连成一体,不易分清。其大概范围是:今一马路北面 房屋背靠南城垣,白沙、竹栏二街西面房屋背靠东城垣(个别地方还有残墙痕迹),市游泳池 及水利沟东面对上是西城垣,人民南路北端(地区供销储运贸易公司门前)东西向打横是北城 垣。今城内街东端是城东门,市百货大楼右侧背后是城南门,市人民医院的围墙门前东向是 城西门。
   宋寿县故城址(即古城角遗址)
   遗址在市境中部平吉镇古城角村中, 南距安州故城约3公里,西南距城区20公里。城址 内有游、郭、颜三姓人居住,呈品字形布局,统称古城角村。南北城垣已无痕迹,东西城垣 轮廓尚存,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宽约120米,东西长约160米,总面积1.92万平方米。城垣 为夯土墙, 残高1.5—2米,残宽5—8米,部分护城壕残宽8米。1983年10月,自治区文物工 作队实地勘察时,从地表采集到较厚的青瓦片及薄砖残段,其烧炼火候甚低。1984年,钦州 市人民政府定名为古城角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籍记载,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年—464年)之间,在今市境东部始置宋寿县。属宋寿 郡(治所设在宋寿县)。此后,在这里设县治所共500余年。
   安京(安远)县故城址
   据史籍记载,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于宋寿县西北部置安京县,唐至德二年(757年), 改为保京县,宋开宝五年(972年) 复名安京县,景德三年(1006年)改名安远县。明洪武七年 (1374年),省入钦州,共有851年历史。
   前段(523—972年前后) 安京县治所在安京山(又名罗浮山)南5公里,今钦州城东北65公 里,约在今小董镇境北面,板城或长滩之间,至今城址未见。后段(972年—1374年) 安远县 治所在今钦州城北1.5公里, 即地区汽车客运站北,地名鸡胸一带。据明嘉靖《钦州志》卷 首《钦州图》 标注,在州城正北3里有“安远址”,在卷七《古迹》废安远县有:“本唐保 京县,宋景德三年改安远县。相传州北玄坛庙(明洪武八年建)是其故址,今观其地虽浅狭, 然东、西两门对峙,有似县治者然,人言或可信也。”又据《广东通志》道光二年修本,钦 州城条有:“按《方舆纪要》(清嘉庆十六年成书)“钦州城本安京县治。”《大清一统志》 嘉庆重修本,《古迹》安远故城条:“景德二年改曰安远县,属钦州,为倚角县。明洪武七 年,省入州。”所谓“倚郭县”,即倚凭在州城外的县治,印证了明嘉靖《钦州志》钦州图 所标注的“安远址”和《古迹》废安远县条所说是对的。但玄坛庙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间,廉州知州刘烜毁淫祠时拆除,安远县城遗址也因年久境迁而无法寻觅。今特记叙,使人 们知其所处而已。
   玉山、乌雷二县故城址
   玉山县故城址(后名华清,治所驻地不变),据唐《元和郡县志》等说:“在乌雷县北40 里,南枕大海,官井山在县东约50里。”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治所即今 广西钦州县东南。”据上述分析,其故城应在今大番坡乡境内,可惜未见。
   乌雷县故城址,唐《元和郡县志》说:“在海岛中,因乌雷洲为名。”清《一统志》引 《旧志》说:“今州东南乌雷岭,尚以故县为名。”民国35年(1946年)《钦县志》引自南宋 《舆地纪胜》说:“乌雷故城,距今乌雷庙半里。”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治所即今广西钦州县东南乌雷。”综合上说,乌雷县故城址当在今犀牛脚乡乌雷庙附近, 可惜至今未见。以上两故城址,有待进一步勘查。

炮台 烽火台遗址


   乌雷炮台遗址
   遗址在犀牛脚乡乌雷村委会驻地南2公里的一个孤岛上, 北距钦州城区38公里。孤岛北 面隔海与乌雷岭(今珍珠场场部) 相望,相距约150米,退潮时可涉水往来。西南角原有乌雷 庙与炮台相对, 庙已毁,遗址尚存。西北约300米处尚有一烽火台遗址,互相照应。前人认 为,钦州“州境浜临大洋、界接交趾,固两粤之藩篱,扼蛮夷之衿要”,是一个险要的边防 重镇,必须加强海边防的建设。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总督杨琳奏建沿海墩台。提督王 文雄至钦,勘设大观港、牙山、香炉墩、石黾头和包括乌雷在内的各炮台。康熙以后,在鸦 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期间,都曾进行加固。
   炮台依岛势而筑,以石块、青砖、石灰浆垒砌而成,原炮台“高一丈四尺,周围四十四 丈” 。门楼1座,官署3间,兵房14间,火药局14间。2000斤炮位2位,1000斤炮位2位,500 斤炮位4位,分管村庄7处,该炮位把总专管。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炮台四周的围墙已多被拆 毁,残存部分最高3米,多数1—2米。
   钦州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鹰岭炮台遗址
   遗址在大番坡乡水井坑旧营盘村南面约1公里处的鹰岭上, 距钦州城区约23公里。鹰岭 为一座小岛,四面临海。炮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期间都 曾进行维修加固。座于鹰岭南部,台基由石块围成一圈,内填以土筑成,台面高出海滩10余 米,主要控制东南西海面(北面向陆)。今台面已遭严重破坏,仅残存几块基石。残炮台面径 长约7米,台基径长约12米,东面有一古井残迹。现存一炮,长260厘米。
   1983年5月,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烽火台遗址
   遗址在大番坡乡青龙村委会后的烟囱岭上,距钦州城区10公里。岭西脚下为钦州至犀牛 脚公路, 岭北为烟囱水库。该岭东西走向,高出地面约500米,雄踞群岭众山之上,远山近 岭一目了然。确为嘹望观察和传递信息的好场所。烽火台座于岭的顶峰,始建年代已无法查 考,中法战争时期曾作修复,后又遭严重破坏。现在该处仅残存一圆形夯土台。残台高3米, 面径长3米,底径长约6米。用沙石三合土分层夯筑而成。
   钦州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营盘烽火台遗址
   遗址在大番坡乡水井坑旧营盘村北面的烟囱山上,距钦州城区约20公里。该山高出海面 约40米,东南走向,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面与岗峦起伏的丘陵地带相连,为众山丘的最高点, 既可俯视三面辽阔海域,又方便向内部传递信息。
   该台始建时间不详,中法战争时期曾作修复,座于山的顶部,圆台形,由砖、石、泥土 等筑成。现存残台高2米,台面径4米,底径6米。
   钦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池岭遗址
   遗址在东场乡西部约5公里的唐池岭上,距钦州城区约20公里。岭呈椭圆形,东西走向, 面积约30亩,紧靠江宽水深的大风江。溯江而上,经平银、那彭两地可进入灵山县界,顺流 而下,经犀牛脚镇的沙角村直入钦州湾,水路交通十分方便。1988年市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 时,发现大量陶片和多处古窑址。陶片器形有碗、盆、钵、缸、杯、壶等,器物多为白釉, 也有弦纹黑陶。纹饰有波浪纹、几何纹、卷叶纹、莲瓣纹等。窑址内发现有成堆尚未出窑的 盆、罐、钵的成品。经专家鉴定,均属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唐池岭可能是“唐瓷”岭之误 写。
   一字岭石室遗址
   位于板城乡众仁村旁的一字岭上,距钦州城区约50公里。传说是唐谏议大夫宁原悌少年 时读书的地方, 是一个天然的小山洞, 处在海拔300多米的山顶上,南向,洞高1.8米,深 2.8米,宽4.2米,内有石台、石凳。石质莹润如玉,石面平滑如镜,虽经历一千多年还是光 滑净亮,一尘不染,好象有人常坐常拭一般。洞前为万丈深渊,悬崖如削,进出须从后面绕 道过“天桥”,桥高8米,长8米,稍有不慎,即粉身碎骨,出入极为困难。
   “一字岭”明、清《钦州志》均称为狼济山,今山下附近确有琅济村。该石室,今群众 称为谏议楼石洞。
   竹山油行城遗址
   该城在那蒙乡竹山村南约500米的小平原上, 距钦州城区约25公里,是榨花生油和茶油 的作坊遗址。油行城全长86米,宽54米,面积4401平方米,呈长方形。1989年市博物馆进行 文物普查时, 东南角城墙残存76.2米,高4—5米,东北角城墙残存18.7米,高5米,其余城 墙仅剩墙脚。墙厚0.5米,为三合土筑成。四周原有炮楼,现存5米多高的残墙。城内东西北 三面平坦,适合于晾晒原料,南面紧靠那蒙江,可西通大寺,东达小董,还可南下经黄屋屯 达猫尾海,水上交通较为方便,是一个生产运输两便的好场所。
   油行由竹山村陈君堤、 陈帝佐等4人约于1882年合资兴办。因附近乡村盛产花生、油茶 籽, 原料丰富。油行工人最多时达100余人,产品销往合浦、涠洲、大直、防城、大塘、那 陈等地。每年纯利润约7—12万元大洋,使该村富甲一方。目前竹山村存留的一批规模、工 艺精湛的古建筑群(见第二章),便是很好的佐证。可惜在清光绪十九年(1895年)春的一次特 大洪水中,油城被冲毁,财产损失殆尽。从此,油行倒闭,不再复业。

古代 近代建筑

抗法名将宅居


   刘永福故居
   黑旗军首领、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位于钦州镇扳桂街10号,是广西壮族自 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永福援越抗法,战功赫赫,越王授予三宣提督。中法战争结束,刘永福回国后,于清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取名三宣堂,以纪念其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三宣堂 是钦州市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清末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2.2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 多平方米, 大小厅房119间, 四周筑有高达4米的坚实围墙,头门向东临江,顶上是灰批的 “三宣堂”3个红底黑字,两边对联是“枝栖古越,派衍彭城”。进头门经1条30多米的过道 是二门,二门为2层楼房,进深4米,面阔三间,中间是门,两边是房。门顶上悬挂着红底金 字的“建威第”额。对联是“恩承北阙,春满南天”。二门后右侧是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谷 仓, 主建筑与谷仓并排相连,坐北向南,门前是80多米宽的广场,广场后是高4米宽24米的 照壁, 上书“卿云丽日”4个隶书大字,字迹端庄秀雅。照壁后是8000多平方米的菜地。菜 地上有几株高大的龙眼树,传说是当年刘永福缚马的地方。主建筑三进,纵深60多米,宽50 多米,通高14米,硬山顶,中国式圆柱瓦檐。左、右、背后三侧有厢房围绕,各厢互通,连 成一个以主座为中心的整体。主建筑四周墙上枪眼密集,与围墙四角的炮楼枪眼遥相呼应, 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传说屋内还有秘密地道,可直通郊外,以防意外事变。主建筑前座的 门顶有“钦赐花翎”金字直匾,对联是“天阶深雨露,庭砌长芝兰”。中座一厅两房,纵轴 线上的明间过厅是单层, 左右是对称的2层楼房,右侧是刘永福的卧室。中堂屏风顶的左右 两侧有七律一首,诗曰:
   东都宫阙郁嵯峨,忍听胡儿敕勒歌;
   云隔江淮翔翠凤,露沾荆棘没铜驼。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后座祖厅有长联一副:“我祖宗常有默佑维持,始克建此根基,忆昔栉风沐雨,戴月披星, 历经百战余生,身以辛劳,自念前方仍励志;尔后人当思艰难缔造,正宜恪遵家训,尤贵兄 友弟恭,夫义妇顺,切戒千般遐逸,力求进步,余年老迈亦欢心。”主建筑的厅内厅外,壁 画木雕,琳琅满目。其中有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奇花异卉,彩凤仙鹤;还有牧童樵夫,仙 翁神女,圣贤豪杰,武将文臣等。全都金描彩绘,富丽堂皇。
   三宣堂是民族英雄的故居,又是工精材好的古建筑物,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和研究古建筑艺术的好场所。自1983年在堂内设置《中法战争历史文物展览》以来,已接待 了李德生、王鹤寿、刘澜涛、赵苍壁、王忍之、王新廷、高天正等一大批中共党、政、军领 导;还接待了田汉、贺渌汀、高庄、史树青、罗哲文、耿宝昌、杜迺松等一批文化、艺术、 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学者。1987年,纪念刘永福诞辰150周年时,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一辈 革命家黄文欢从北京寄来了“刘永福先生援越抗法的国际主义精神永在”和“黄河如带泰山 如砺,万古不移越中情义”的亲笔题词。
   钦州市博物馆设在刘永福故居内。(刘永福,《人物志》有传)


   冯子材故居一冯宫保第
   抗法名将冯子材故居,位于钦州城区北郊3公里的白水塘村东,为区(省) 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据冯氏族谱记载,该府第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落成。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包 括三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冯子材非常喜欢这块“虎”地。但因 “卧虎”与“饿虎”谐音,他既想借助虎威,又要防虎伤人,故在住宅外东西两面各建一塔, 日出时,东边塔影象鞭子一样打在虎身,日落时,西边塔影也象鞭子一样打在虎身,这样, 朝朝暮暮,日出日落,都有塔鞭镇住“饿虎”,使其不能伤人,此塔传为“虎鞭塔”。原塔 于解放后拆毁,今遗址尚依稀可见。宫保第四周环以高墙,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 三大间, 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大间,27小间。建造时用料讲究,室内梁、柱、门窗、. 匾联多为珍贵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冯子材于光绪八年 (1882年)称病解甲归田后居此,中法战争前夕,又于此重新招集旧部,开赴镇南关抗法前线。这座官邸内外, 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冯子材当年活动的遗迹, 如“请将坡”、“上马石”、 “祭旗坛”、“系马树”、“习武场”等。(冯子材,《人物志》有传)


   冯子材出生地
   冯子材出生的故居约建于清雍正年间,座落于钦州镇沙尾街,为砖木结构的普通平房, 坐东向西,分前后两座,前座今为沙尾街133号,后座144号,现为钦州福利厂所用。
   冯子材的高祖冯遂云,世业红单船,于乾隆初从南海迁居于此。冯子材于清嘉庆二十三 年(1818年)出生,并在此渡过青少年时期。
   钦州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绍珠故居
   冯绍珠(1831—1912年),钦州市大寺镇屯功村人。在名震中外的镇南关抗法战役中,任 萃军后军左营管带,他身先士卒,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停战后被越级由都司提升为参将。其故居花厅,位于大寺镇旧圩,据说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后解甲归田时所建,硬 山顶式砖木结构平房,一排5间,屋前是晒场,晒场前是鱼塘,总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 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内部装饰较精细,其山面、底梁、屋架顶及封檐板等有不少画雕、堆 塑及图画。尤其是山墙顶的20多幅壁画,更是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富有晚清建筑的特点。(冯绍珠,《人物志》有传)


   竹山古建筑群
   位于钦州北部23公里处的那蒙乡竹山村内。为陈氏家族所建,是一组各自独立的封闭式 的庭院建筑。规模宏伟,布局规整,装饰精巧,防卫严密,为清代中晚期壮族农村中具有汉 族风格的群体建筑。原有15座,现存10座,大都占地宽阔,规模宏伟。如茂林堂,它包括司 马第、中军第、大夫第和武馆等主建筑,以及花园、水榭、炮楼、地下室等附属建筑,总面 积达4050平方米。
   古建筑群的外表一般都较为朴实,但其内部(尤其是主体建筑)装饰却极精巧、讲究。内 墙、封檐、雀替、门扇、窗格、屏风顶、山面、挑尖梁、梁罩等,可以明显地分出其不同时 期的建筑风格及艺术特点。如建筑于乾隆年间的赞府第,仅是挑尖梁作象鼻形、浅平雕和略 采单色,屏风顶是简单的几何排列,窗格是线条重复;而建于嘉庆年间的茂林堂,装饰艺术 开始运用于封檐,作缠枝花状,其后的三德堂(建于同治年间)、九如堂(建于光绪年间),在 艺术造型及色彩运用上则更为完美。其中,九如堂内墙的40多米条幅花卉,70多幅浮雕壁画, 其内容均选自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如燕山教子、文王访师、丁山射雁、姜公钓鱼、郭府祝 寿、龙凤抢球等。它们在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地方色彩;艺术上形象生动,构图饱 满,刀法流畅,色彩艳丽;在防卫设施上也是别具特色。每个堂第都有坚实的夯土围墙,墙 上有较密的枪眼,四角设炮楼,炮楼多为外层青砖内层泥砖的双面墙体,枪弹无法射穿。有 些还有地下室。每个堂第既可成为一座独立的碉堡,又可互相呼应,互相支援。这些建筑物, 现为原来各户的后裔居住。
   新月堂古建筑群
   位于钦州市长滩乡屯巷村东面古窦岭脚下,在县城北部约42公里,为黄氏兄弟于同治十 三年(1873年) 建造。主屋4座,每座3排,每排7间,居中3间略高,左右各2间稍低,是富有 地方特点的“三高二矮”建筑模式。每排房屋山墙都是硬山与悬山并用,砖木结构,有少量 的浮雕壁画。四周有围墙,墙高9米,厚80厘米,墙内面积0.6万多平方米,有花果园、菜园、 水井等。周围有炮楼6个,皆3层,高11米。目前除炮楼外,其余保存完好。
   申葆藩故居
   申葆藩(1924年八属军副总指挥)故居,人们称为将军楼。位于钦州南部25公里,龙门镇 东南的小山坡上。建于民国8年(1919年) ,占地面积0.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0.1万多平方 米。钢筋水泥结构,平面略呈方形,高三层,每层均有半月形阳台,楼顶四角设有炮楼。登 楼顶,不仅可览潮涨潮退、日出日落奇景,更重要的是可全控百里海面。前为驻龙门海军司 令部,1987年改为海军招待所。此楼为二十世纪初期市内一批新建筑物之一,当时称为“洋 楼”,今保存基本完好。(申葆藩,《人物志》有传。)
   张瑞贵故居
   张瑞贵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其故居位于钦州西北38公里的贵台乡那统村,建于民国27年 (1938年) ,占地面积3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青砖钢筋水泥结构,是一座造 形别致、 装饰豪华的中西结构建筑。1969年改作那统小学,以后逐年改建,现仅有头门和4 个炮楼还保存完好。(张瑞贵,《人物志》有传。)
   黄植生旧居
   位于黄屋屯圩东面江岸边,距钦州西部10公里。黄植生又名志桓,曾任北京政府时期的 琼崖镇守使,后隐居香港。民国16年(1927年) 回钦营建此楼,开办裕民公司。占地450平方 米,建筑面积61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3层楼房,每层有走廊、花栏、天花板。地面上 青、红、黑、白等色瓷砖,组成梯形、棱形、方形、圆形等艺术图案,是20世纪早期市内一 批新建筑物之一,当时称为“洋楼”。现为黄屋屯镇政府驻地,保存完好。
   郭文辉故居
   在龙门圩边一个小山上,北距钦州约25公里,约建于民国11年(1922年),钢筋水泥结构, 主座宽12米, 进深17米,高8米,有阳台、栏杆,地面铺花瓷砖。是20世纪早期市内一批新 建筑物之一,当时称为“洋楼”,现为龙门乡政府驻地。(郭在民国早期曾任陈济棠部某海 军舰长)

祠庙

   冯勇毅公专祠
   冯勇毅公专祠,在城内小较场东南角,今钦州镇人民北路市粮食局大院是其故址,为纪 念抗法爱国将领冯子材而建。冯卒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清旨谥勇毅,准于原籍 及立功省分建立专祠。此祠落成于光绪三十二年冬,竖御碑,立塑像,地方官每年春秋二祭。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与学生捣毁全城神像,独勇毅公像安然无恙,至民国28年日 本侵略军陷城时才被毁坏。解放后,于60年代拆建为县粮食局仓库。
   乌雷庙
   又名伏波庙,为纪念汉马伏波将军而建。据史籍记载:“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 征侧、征贰反,光武帝派虎贲中郎将马援讨之,其时援军路经钦州湾,曾在乌雷地面驻扎, 并作为军用物资存放、转运码头。十八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援因功被封为新 息侯。二十年秋,振旅回京师。援死后,曾被人诬告陷害,至建初三年(78年),章帝发觉后 追谥为忠成侯,并准予其过去所在地方皆立庙,而在乌雷山者,为援当年缘海进军所经之路。” 据此,该庙当建于东汉建初三年或稍后,为钦州最古的庙宇之一。起初,庙宇建在岭上,香 火很盛,唐宋时碑记林立。后来移建于岭下(今乌雷村3公里),并经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嘉庆年间、道光八年(1828年)、光绪八年(1882年)、民国12年(1923年)等历次修建,均以规 复旧观为宗旨。据说,其庙规模十分宏伟,庙前山门(牌坊)正额横书“乌雷古庙”,左右分 别横书“功高东汉”、“德庇南天”,对联为“东汉出英豪,拜为将,称曰翁,顾盼自雄, 垂暮精神犹矍烁;乌雷遗古庙,后倚山,前临海,风水专注,千秋烟祀有馨香。”均为蓝底 金字。庙宇共前后两进,每进分为3个大殿,中间为大天井,天井两边各有走廊花厅4间,全 是红墙绿瓦, 雕梁画栋。后座正殿供奉马伏波将军,两旁各有偏将4员。其余五殿分别供奉 文武二帝、观音菩萨、四公子(说是马伏波将军幼子) 、九官老爷和3位婆婆等。所祀各神均 有塑像, 其中马援像最大,高2.3米,红面长须,气宇轩昂,其余神像平人高,形象威武。马援殿下配有大铜鼓、 大铁钟各1,祭祀时鸣钟擂鼓,声闻数里。凡过往商、渔各船,均遥 望拜祭,或泊船登岸瞻仰,所送匾额彩幔等,琳琅满目。该庙于解放初期塌毁,今基脚尚在。
   关岳庙
   关岳庙,原是关帝庙,习惯叫红西楼,在城内西南隅,即今中国共产党钦州市委员会礼 堂。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化九年(1473年)重建,以后历朝不断维修扩建。至民国15 年(1926年),在学生运动中毁坏神像。民国20年,冯子材的儿子冯相钊等呈奉县政府核准, 将旧万寿宫前之岳庙移交武庙,改名关岳庙,塑像奉祀。正殿祀关云长、岳飞,殿前祀关平、 周仓、 岳云、王横等4位大将,东西配殿祀张飞、李靖、郭子仪、狄青、赵云、戚继光等24 位历代名将。解放后该庙神像被毁,后又拆庙改建为中共钦州(市)县委礼堂。
   景公庙
   景公庙(原名“忠显伯庙”)在钦州南面龙门港口东边一个小岛上,岛名耀武墩,俗名景 公墩。乾隆一年(1736年),为纪念龙门协副将景慧公牺牲而建。庙门横批:“忠显伯庙”, 对联旧为“忠诚昭凤阙,显赫镇龙门”,今联为“忠诚昭日月,显赫护龙门”。每年农历十 月初四日,附近乡民均到庙拜祭,一直沿袭至今。
   景慧,福建汀州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任龙门协副将,为人忠诚正直,智勇过人。雍 正五年,因巡洋遇风,飘没于南沙尾洋面,事后清政府照阵亡例赠荫。该庙于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重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解放初期塌毁,近年重建,今为钦州七十二泾旅 游区主要景点之一。

亭塔


   天涯亭
   位于钦州城区中山公园内。传说为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知州陶弼始建。因“钦地 南临大洋、西接交趾,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称为海角者一也。” (清知州董 绍美《重修天涯亭记》) 亭最初建于城东平南古渡头。因毁,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一宝 庆三年(1227年)间迁建于东门月城之上。明清时代,历任知州不断重修。清康熙初年,知州 喻三畏复建于平南古渡头。至民国23年(1934年),因辟街道、修马路,迁建于中山公园西湖 与南湖之间的“龙墩”之上,即今址。时广东省民政厅长林翼中曾赠题匾额:“宋迹三迁”, 但早已遗失。
   天涯亭夹于青山绿水之中。为历代到钦州的文人雅士最关注的地方之一。他们或赋诗以 言志,或填词以寄怀,留下佳作颇多。清宣统元年(1909年),艺术大师齐白石曾到钦州,并 与友人李杞生、罗醒吾等同游天涯亭。还即兴画天涯亭一幅,自刻“天涯亭过客”印一方, 以纪念钦州之行。1962年4月,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到钦州时,也为天涯亭题写七绝一首, 诗曰:
   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
   词客分明怀故里,钦州何必是天涯。
   现存的天涯亭为六角形,宽4米,高5米多,石柱木梁琉璃瓦。虽然经过三次迁移和无数 次修茸、改建,仍保存原古亭风味。1982年,钦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亭
   碑亭(俗称龟亭) ,位于沙埠乡坭桥村旁南侧,距钦州城区13公里。它是冯子材墓4个组 成部分之一,原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亭内竖立冯子材神道碑,碑高2米多,碑文 是:“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威将军太子少保尚书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尉冯勇毅 公神道”,碑文四周刻有九龙戏珠夹以暗八仙图案,碑座为石制“螭首龟趺”。据《唐六典》 载:“唐葬令,五品以上螭首龟趺,降五品为碣方座园首。”可见,古代螭首龟趺的使用是 有官阶区分的,冯子材属一品武官,故用此座,该亭早年坍塌,1981年,自治区文物处拨款 重建。
   五湖亭
   五湖亭,为钦州宋代名亭之一,知州陶弼始建于城东江岸上,因久失修而塌。1925年重 建于西门岭东南面脚下, 南湖南岸边。亭为四方形,高约3米,面积约10平方米。正面二柱 有一联,传为乡绅吴若霖撰,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借(一说“在”)凉 亭坐坐;劳力苦,劳心苦,苦中求(一说“寻”)乐,聊将往事谈谈。”亭侧还有一联:“茶 淡茶浓,聊饮一杯,息息心头名利火;亭右亭左,暂停片刻,谈谈世上古今风。”因联语寓 意深远,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该亭于八十年代被拆毁,今市电影公司办公楼北侧是其故址。
   野香亭
   钦州的宋代名亭之一,知州陶弼始建,陶弼有诗云:“野香亭下新开萼,半是夭桃半是 梅。旧说武陵源上去,今疑大庾岭边来。人间亭上醒还醉,风暖墙头落又开。宾客笑谈民鼓 舞,不知何者是春台。”久废,原址不详。民国20年(1931年),重建于中山公园内。20世纪 80年代再次改建,现为六柱平顶凉亭。
   三山亭
   三山亭是钦州宋代名亭之一。位于钦州城区南面3公里的三山岭上,毗连文笔峰、北面 岭脚有雷庙,历代登“文峰卓笔”题咏的骚人墨客,亦到此吟诵。亭为宋庆历年间钦州知州 陶弼始建,还写有七言排律一首,诗云:“诸峰不及此三峰,翠影当年路未通。野老传来无 地主,神仙留待与山翁。……”此亭曾经历代修葺,民国时进行改建,名为“观潮亭”。亭 为八角形,宽4米,高3米,四向有拱门,亭身和顶盖均批搪白灰,水坭地面,今尚存。解放 后,于亭旁兴建无记名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每逢清明、重阳节日,人们多于碑前凭吊和 到亭内休歇。
   百岁亭
   百岁亭在钦州城区西面约4公里, 磨刀水路铺旁边的平冈上,面临钦防公路。为纪念工 信诚100周岁,其族人于民国31年(1942年) 捐资同建。亭前后开大门,左右设大窗,亭内外 布满对联。当时钦县县长陈公佩、国民革命军军长张瑞贵、师长彭智芳各撰书额以赠。当时 前任钦县县长庞渊鑒、陆开梅、合浦县长黄小宋等皆撰联楹,书法家王定一书写赠作纪念。解放后因失修而逐渐塌毁。

院馆楼


   铜鱼书院
   铜鱼书院位于小董圩东边,距钦州城区北部26公里,为曾任冯子材部襄理文牍的方凤元 集资兴建,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建于铜鱼山(即古窦岭)之旁,故名。至1990年 是钦州市唯一幸存的书院建筑,为小董中学校舍。
   书院仿广州广雅书院样式建筑, 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三座,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前座正厅大门顶上,镶嵌花岗岩石刻的“铜鱼书院”大匾,大门两边配以清末举人王士宗所 书的“铜柱功勋地;鱼龙变化时”对联。大门前约20米为照壁,上书“天开文运”。中门屏 风上有冯子材题写的“尔为君子儒”(已毁)。前、中座之间,左右是厢房。左为“听差室”, 住护院兵丁;右为“庶务室”,住财务人员。中座称“孔圣楼”,楼上设孔子牌位,楼下为 教员宿舍。后座有2房3厅。正厅设神龛,安放建院捐款者的长生牌位,厅上门额为“有志竞 成”横匾;左、右厅的匾额分别是“蔚起人文”及“文章华国”。左右两边飞头,是对称的 楼房,左侧叫“藏器楼”,用以存放教学用品;右侧叫“一卷楼”,用以存放各种书籍。
   后座主建筑两旁有学员宿舍2座, 称“东斋”、“西斋”。东西两斋各有并列的1厅2房 书斋五座,分别称“东字斋”、“壁字斋”、“图字斋”、“书字斋”、“府字斋”及“西 字斋”、“园字斋”、“翰字斋”、“墨字斋”、“林字斋”,10个书斋的头一个字连在一 起,即为一首对联“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书斋为学生住宿、自学及会文之所。书斋 外有环院花圃,遍植花草。书院后面有花果园,种有荔枝、龙眼及樟树。环境幽雅、舒适。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古代书院建筑。
   东坡书院
   原位于钦州城外平南古渡头,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 知州程鼎始建。内祀苏文忠公 (东坡) 像,后经历届知州修葺,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州朱奎拆除重建,一连4座, 每座3间, 加上左右学舍共22间,四周围以砖垣,共占地约1060平方米,规模颇为雄伟。至 光绪年间,知州李受彤将书院迁上镇龙楼,易名绥丰书院。民国31年(1942年),把旧东坡书 院改建为天涯戏院,解放后改建为天涯旅社(即今中山路江滨旅社)。
   迴澜书院
   位于钦州城东南1里的鳌鱼洲上, 故又名鳌鱼书院。明天启年间,知州李五美等于鳌鱼 洲建文昌阁,祀文昌神像,后毁于寇。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旧址建阁二重,祀文昌神 像,又建讲堂三楹和两廊书院,前为魁星楼,四周围以砖垣,名为迴澜书院。乾隆二十七年 重修,三十六年被大水冲毁。嘉庆九年 (1804年) 重修,清乾隆进士、书法家冯敏昌撰并书 “重修迴澜书院引”刻石立于旁(该碑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以后迴澜书院迁上与东坡书院合 并,此院址多次改作其他用途,原貌全失,现为钦州镇第一小学校址。
   广州会馆
   广州会馆座落在钦州东门外(今城区胜利路29号)。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道光 十四年(1834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两次重修,属明清庭院风格。
   “广州会馆”四字大石匾,镶嵌在主座中轴线的正门顶上,为清代广东状元庄有恭所书。会馆面阔3间,进深2座,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单檐平房。硬山顶,清水磨砖 墙。主座分前后两大厅,各厅左右对称,设2米宽的东西向通道,厅前台基为须弥座。栏杆、 望柱、垂带踏步等,皆为花岗岩精制而成,上刻缠枝牡丹,珍禽瑞兽,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每幅浮雕,每组壁画,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前后两厅均为六架前檐廊,硬山顶。大厅两 侧是厢房,两厅之间是阳台式天井,天井两旁是小客厅,各厅房的窗格是不同图案的瓷制花 窗,室内地面全用方砖铺垫,走廊、天井全铺整齐的石板。室内外十余对木、石承重柱头造 型各异,每对柱头都垫以不同样式的莲花形鼓状墩。门、窗的抱框均为花岗岩雕凿而成,高 雅、坚实、庄重、堂皇。今为钦州市第一招待所。
   钦州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耀垣图书馆
   民国18年(1929年)冬,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校长章正枢(字耀垣),因积劳成疾,在职病 逝。学校同仁与地方人士,为纪念章十多年来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和造就地方人才的功绩,募 捐得毫银1.2万多元,于该校对面的蚬壳埠(今城区新兴路市第二中学校内) ,建立一间纪念 性的学校图书馆——耀垣图书馆。馆舍于民国21年春落成,为一座有10级台阶的古台榭式建 筑,四周有回廊,总面积252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由学校设专人管理,曾经一度对外开放。民国24年,该校改为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图书馆亦相应移交。民国28年冬,日军侵占钦州, 图书全失,馆舍由历次使用该处的学校接管。1981年,在此建校的县(市)第二中学把原馆顶 盖拆除,加建二楼,作为该校图书馆。1986年冬,市政府接纳各方建议,确认“耀垣图书馆” 为纪念性建筑物, 并于1987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恢复“耀垣图书馆”名称,作为一所尊 师重教的纪念建筑物加以保护。
   镇龙楼
   镇龙楼位于钦州城外北冈(今城区人民南路,市第一中学校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州人冯子材于镇南关大捷班师回国后倡捐创建。上下3层,俨然一座高山,为州城北之座镇, 以期山川钟灵毓秀, 人才辈出。清光绪十六年,用楼前二座三座各3楹,以及翼屋廊屋等, 设绥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于楼之左右空地添建堂舍,改为钦州中学堂(后改名钦州中学、 广东省立钦州中学校) 。民国16年(1927年),钦州中学校迁至北府庙,原址为边防军驻地。民国27年秋,说是“为了减少日机轰炸目标”,驻军奉命将镇龙楼上层连上盖拆除。民国26 年,驻镇龙楼军队撤离,县立中学迁回镇龙楼。民国28年,日军占领钦州,楼及校舍均受不 同程度破坏。民国30年,将楼外房屋略为修葺,恢复上课。易名为“钦县县立第一中学”, 但该楼仍然破损如故。直至1990年12月,钦州市第一中学校庆期间,海内外校友会集一堂, 倡议开展募捐,重建镇龙楼。

墓葬

萃军统帅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13公里,沙埠乡坭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南侧为钦州至北海公路。
   全墓由4个部分组成:一为碑亭(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二为墓前300米处的“敕建”牌坊, 牌坊为3间4柱,高5米,宽6.5米,全由花岗岩建成;三为牌坊西侧的六角亭,据说亭内立有 林成武撰的《冯勇毅公神道》碑,详述冯子材生平及镇南关大捷事,惜于“文化大革命”中 被毁;四为主墓,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墓顶为长2米、宽50厘米的花岗岩圆 柱式屋檐,檐下正中为墓碑,碑前两边有一对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是长5米宽6米的三级拜 台, 左右分列文仕、武将及狮、虎、马等石雕各一对。拜台前横列狮头石柱8条,4长4短, 皆刻有对联。如“秉★佐中兴,赐谥建祠,功媲凌烟光国史;捧珠绵后福,相形卜兆,秀迎 那雾峙朝晖”,“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百世馨香”等。石柱为其子冯相荣于民 国4年(1915年)补立。整座墓地宏伟壮观。
   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坏。1981年自治区拨款修复,并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冯子材《人物志》有传)。
   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墓
   刘永福墓位于钦州城区东南13公里,沙埠乡油路村旁的老虎头岭上。墓为火砖水泥结构, 半球形,直径2米,墓首立有高2米的大理石碑,上刻“清诰授振威将军晋授建威将军特授闽 粤南澳镇总兵依博德恩巴图鲁显考讳永福号渊亭谥忠直果毅刘太公墓”。墓前50多米处的稻 田中有一对石柱,据说刘墓是个虎地,这对石柱象征虎牙,惜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被毁。刘墓在“文化大革命”中亦遭破坏,于1983年重修,并由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刘永福《人物志》有传)。
  

   万人坟
   位于钦州市城区西北52公里的贵台乡上那冷村。民国29年(1940年)春,日本侵略军在贵 台乡受到阻击。日本侵略军为了报复,于农历正月初三日从贵台大托岭窜入上那冷村,把附 近的男女老少村民都抓到村边岭坡上,进行集体大屠杀。日本侵略军用刀砍头,用机枪扫射, 至使尸积如山, 血流成河,有名姓可查的就有108人。尸首全葬在上那冷村山脚下的一个大 坑之内。当地人称为“万人坑”或“万人坟”。
   注:在这次大屠杀中,唯一幸存者叫范绍瑞,绰号“斩不死”,他颈背上留下一条又长 又深的刀痕。范是日军这一罪行的见证人,他颈背上的刀痕又是日军这一罪行的铁证。

革命遗址及纪念物


   反糖捐指挥部
   反糖捐指挥部位于钦州城区东面35公里,那彭镇那彭圩旧当铺(今那彭粮所)。现除旧当 铺的围墙还较完整外,内部房屋多已改建,炮楼已拆除,当铺内战时饮用的水井也已填平。其余参看《军事志兵事纪略》和《人物志·刘思裕》。
   中共钦县地下组织领导机关
   在钦州镇东门口十字街钟厚德堂内。此处出入路口多,交通方便,又比较僻静,便于秘 密活动。1943年8月,中共钦师小组负责人钟喜权(今名钟古) ,曾以此堂作为活动联络点之 一;1944年3月,卢文任中共钦县特派员后,又以该处作为中共钦县地下组织领导机关。中 共钦廉四属负责人杨甫、 钦防特派员谢王岗等领导人也曾在此出入。1949年4月,钦县党组 织派钟镭回钦负责地下工作,又以该处作为联络机关。
   钟厚德堂为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319平方米,建筑面积135.5平方米,全座共1厅9房 (5个卧房及4个杂用房)。大门入口处是小门楼,小门楼再过天井是大厅,大厅后是卧室。门 楼右侧的卧室,是当年革命领导人住宿的地方。卧室后与正厅相联有一间大房,房内铺有小 楼,是当年领导人的秘密办公处。整座房屋后面有一个近80平方米的桑园,是当年埋藏文件 和武器的地方。钟厚德堂为钦州解放事业起过重要的作用。

   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钦州城区中山公园的西门岭上南侧,为纪念1945年小董武装起义不幸被捕,被杀害 的11位革命烈士和1949年12月为解放钦州而光荣献身的68位革命烈士而建。该碑始建于1953 年,后因嫌其矮小,1957年拆去重建,1984年再加修饰。现碑为砖石结构,外搪水坭,四方 尖塔形, 碑高12米, 底座4×4米。碑身南北两面直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西两面直书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钦州著名书法家黄定一的墨迹。碑台宽阔,周以砖栏,栏外绿树 苍翠,碧草如茵。每年清明、重阳节,干部、学生络绎不绝到此凭吊。
   牛圩坡烈士墓
   牛圩坡烈士墓又称小董起义烈士墓。位于钦州城区扳桂街市第三中学东北角。为纪念钦 县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小董起义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13位革命烈士而建。该处昔日为 耕牛交易场所,称为牛圩坡,当年部分烈士被杀害在此,故墓以地名。该墓高1.8米,长3米, 宽2米,总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四周镶大理石碑,上刻小董起义经过及烈士事迹。
   小董革命烈士纪念碑
   为纪念在小董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1952年11月建于小董圩南边公路旁,砖灰结构。纪念碑四面,分别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 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革命烈士精神永存”。1984年11月移建于大虫岭东侧岭腰,砖 石结构, 四方尖塔形,占地面积544.6平方米,碑高15米。碑身正、背、左、右四面,依次 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继往开来”、“顶天立地”、“浩气长存”。该碑高耸在 六层近百级台阶之上,四周绿树成荫,极为壮观。
   长滩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长滩圩东南侧矮岭上,距钦州城区39公里。建于1956年,为纪念1950年长滩乡人民 政府征粮队在那袅村征粮时被土匪攻打而牺牲的41名烈士而立。该碑占地274平方米,碑塔 高15米, 碑身前后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书写烈士芳名。碑后2米处为烈士香 骨墓,呈半球状,墓三侧有砖砌围墙。碑塔前有六角凉亭,面积约9平方米,高4米。亭下有 一宽2米、长15米的混凝土阶梯,拾级而上可直达纪念碑塔。
   贵台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贵台圩南、乡卫生院旁的山腰上,面向钦贵公路,距钦州城区西北部38公里。1951 年2月为纪念于钦州解放战争牺牲的贵台乡的革命烈士和解放初期在贵台乡剿匪牺牲的解放 军战士而建。砖石结构,四方尖塔形,占地面积217.6平方米,碑高6米。纪念碑的正、右、 左三面依次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碑前 两旁砌有栏墙,栏墙入门两柱直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墙外左侧有砖木结构的凉亭 一座,亭下有台阶直至岭脚公路旁。
   大直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大直镇政府西边、粮所背后的山坡上,距钦州城区西部26公里。为纪念在大直镇剿 匪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建于1962年12月。占地244平方米,碑高6米。碑身正面直书“革命烈 士永垂不朽”,碑座正面书写苏奎元、黄宗兴、姚宽、杨芬等烈士芳名,和在何时何地战斗、 牺牲经过等。碑旁有土木结构的纪念亭1座。
   黄屋屯革命烈士纪念碑
   座落在黄屋屯镇圩边的风筝岭上,距钦州城区西部13公里。1952年为纪念献身于钦州解 放的先烈而建。砖石结构,四方尖塔形,占地面积128平方米,碑高7米。碑身正面直书“革 命烈士纪念碑”,左、右、后三面直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刻有蔡德兴等22位 烈士芳名,名单左右两边分别直书“浩气长存”、“志魂永垂”。
   那思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那思圩南侧矮岭上,距钦州城区43公里。为纪念解放初期保卫那思乡新生政权,与 土匪战斗而牺牲的苏明甫、陆启瑞、★二、陈秀喜、姚菜来、袁永雄、朱为兴、陈宗和、刘 子成等9名解放军革命烈士, 建于1956年。砖石结构,四方尖塔形,占地128平方米,碑高7 米,正面直书“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东、南、西三面有环墙,墙外林茂草盛。

抗日奖匾


   屯茂村 六虾村奖匾
   民国28年(1939年)冬,日本侵略军侵占钦州。驻守小董的日本侵略军经常四出活动,奸 淫掳掠,无恶不作,村民深受其害。屯茂村罗焕南、罗华国二人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 为首筹划组织“抗日壮丁团”。提出“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人出人,坚决抗日”的口号, 附近村庄群众纷纷响应, 队伍发展至480多人枪。在板城、小董一带打游击,经常截击小股 进犯敌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镇压汉奸的破坏活动,维持村庄治安。还经常配合国军蔡廷 锴部队,深入敌人据点及邕钦公路,破坏敌人的交通,打击敌人和歼灭敌人。国军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张发奎得悉壮丁团的战绩后,于民国29年和30年,先后给屯茂、六虾2村赠送奖匾, 表彰他们的抗日功绩。2匾均长2.8米,宽1.2米,樟木板制,红底金字。现珍藏在该村。奖 匾全文如下:
   屯茂村奖匾
   建国二十八年冬,倭寇进犯钦邕。钦县屯茂村罗姓父老子弟,深明大义,矢志抗战。一 年以还。虽处敌寇与汉奸胁迫之下,有能不避牺牲,始终协助政府与国军。爰缀数语,藉昭 激励。
   忠 义 可 风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二月吉旦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 张发奎赠
   六虾村奖匾
   建国二十八年冬,倭寇进犯钦邕。钦县六虾村韦姓子弟,奋起杀敌,沉毅抵抗,弹不虚 发,卒能伤毙敌骑数十。其英勇歼敌之精神,殊堪矜式。爰缀数言,籍昭激励。
   忠 勇 可 风
   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吉旦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 张发奎赠
   (注:原文无标点,标点为编者所加。)
   大坡岭纪念碑和纪念亭
   为抗日救国,杨象南及儿子杨干卿、孙子杨光宗、杨焕序、杨焕钊等三代5人光荣献身。日军败退,钦州光复后,“南九”司令部把杨家3代5个人的事迹上报,国民政府确认他们为 抗日烈士, 发给5年抚恤金,并批示建立纪念碑和纪念亭,让后人瞻仰。纪念碑、纪念亭建 于油路大坡岭(黄其洞村西) ,民国36年(1947年) 清明节竣工。纪念碑建于烈士墓北侧,高 7.5米,正面刻:“抗日烈士纪念碑”。纪念亭建于烈士墓南侧,高4.5米,八角形,4门4窗, 正门向西,门额上刻:“一门忠烈”,署蒋中正题。东门两边刻上一副对联:“三代国殇, 功昭日月;五人碧葬,气壮山河。”署张发奎题。北门额上刻:“英魂不朽”,署广东省主 席罗卓英题。南门额上刻:“浩气长存”,署钦县县长曾传仁题。纪念碑和纪念亭,均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993第四节 纪念性街道


   子材路
   位于钦州城南区,原名一马路,建于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31年,为纪念州人冯子 材英勇抗法、保卫边疆的历史功绩,改名子材路。解放后,于1965年“四清”运动时改名跃 进路,1981年复名一马路。全长650米,宽6.5米,水泥路面。
   永福路
   位于钦州城南区,原名二马路,建于民国15年。至31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州人刘永福援 越抗法、守台抗日的历史功绩,改名永福路。1965年“四清”运动时,改称红卫路,1981年 复名二马路。全长560米,宽7米,水泥路面。
   明堂路
   位于钦州城南区,原名三马路,建于民国15年。至31年,为纪念州人黄明堂在辛亥革命 的历史功绩,曾改为明堂路,后又复名三马路。全长325米,宽8米,水泥路面。
   思裕路
   位于钦州城南区,原名四马路,建于民国15年。至31年,为纪念州人刘思裕在领导“三 那”(那丽、那彭、那思的总称)农民反清斗争中牺牲而改名思裕路。解放后,1966年改为朝 阳路。1974年复名四马路,全长350米,宽8米,水泥路面。

碑碣

诰封碑

   刘以来墓地的诰封碑
   1983年,于刘以来墓地附近发现诰封碑三块,是越南嗣德皇于三十一年(1878年)、三十 四年,及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分别赠给刘永福父亲刘以来的。越南嗣德帝送的二块碑在 刘以来墓左侧的山头上发现, 大小相同,长155厘米,宽90厘米。清光绪帝赠送的诰封碑, 在刘以来墓后三十米的地方发现, 长157厘米,宽90厘米,碑文分别用汉文和满文镌刻,右 边刻满文,左边刻汉文。碑文字迹刚劲,云龙镌刻精美。这三块诰封碑,都高度评价刘永福 援越抗法的历史功绩,对于中越关系和中法战争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光绪皇帝给刘以来的诰封碑》全文
   奉天诰命
   春
   天承运
   皇帝制曰:国爵优崇、树鸾杨之伟烈;家声光大,表燕翼之良模。特布新纶,用彰旧德。尔刘以来乃花翎记名提督闽粤南澳镇总兵依博得恩巴图鲁刘永福之父。清门代启,素履恭修。教子义方,早授豹韬之略;传家忠孝,果符鹊印之祥。庆典式逢,崇阶宜陟。兹以尔子在宣 光、临洮等处,大获全胜出力,赏给一品封典,赠尔为建威将军,锡之诰命。于戏! 显扬克 遂,休兹天宝徽章;作述交辉,展也人伦盛事。令名无忝,世泽长垂。
   光绪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附:《越南国王阮福赠刘以来诰封碑》全文
   奉天诰命
   承
   天兴运
   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 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皮秉彝, 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 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戏! 克昌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 其庆,以求荷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
   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越南国王赠刘以来诰封碑之二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惟圣经垂训,卿夫之孝显亲;国典疏荣,父母之衔视子。揆礼之称,缘情 而推。尔原赠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故刘以来,乃三宣副提督刘永福之父。朴茂古风,慈 良天性。处家乐善,播称誉于州闾;有子象贤,借干城于邦国。成此令器,展彼硕人。夙征 燕翼之谋,曾贲龙章之宠。肆今国庆覃恩,而推及所生;缅乃家风积善,而能昌厥后。盍稽 彝典,再侈殊沾。兹特加赠为中议大夫太仆寺卿,谥温静,锡之诰命。于戏! 葩衮增褒,奕 叶之风声永树;忠贞高笃、流根之雨露犹多。灵爽有知,祗承无★。
   嗣德三十四年二月十一日
   注:嗣德三十四年即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苏文忠公笠屐图
   据民国《钦县县志》载:“坡公海南笠屐,久为历史上之画图,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知州龚耿取坡公居廉有‘芒鞋不踏利名场,白头穿林要藤帽’之句,遂想像而刻帽鞋, 名之笠屐图,倩州人名画家林小山摹绘肖像,勒碑嵌于天涯亭后座东坡书院北壁,碑身高大, 髯苏状貌,凛凛有生气,令人望而起敬,近数十年来,骚人墨客,多出资倩人摹榻,得以时 瞻丰采,为之景仰不置。”
   该碑高110厘米,宽73厘米,厚9厘米。除肖像外,四周撰刻有诗文。全碑完整,现珍藏 于市博物馆内。

广西钦州千年古城(广西钦州文物胜迹)(1)

史方志

广西​柳江文物古迹 广西融水文物古迹 广西苍梧文物胜迹 广西上思文物胜迹 广西岑溪文物胜迹 广西荔浦文物胜迹 广西融安文物胜迹 广西防城名胜古迹 广西恭城著名的文物有哪些 “农民收藏大王”廖荣辉与他收藏的文物 名胜古迹免费游:告诉你怎么找到历史名关古严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