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当新的建筑逐渐普及,人们终于不用时刻担惊受怕,开始考虑怎么坐舒服的问题。于是,第一件家具出现了,那就是席子,它是所有室内家具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家具之王”。商朝时,半穴居是民间主流,但统治者们早已住进了更舒适的房子。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据称是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木架夯土建筑。什么是木架夯土建筑?就是用压实的土当地基和墙,用木头当支架。殷墟(商朝)的考古也证明,那里曾有很大的殿堂,甚至出现了地板和阶梯。大约4500年前,尧是华夏部落首领的时候,出现了人造的住处。自然环境,决定了住处的样式。低洼的地方,虫和蛇很多,住在树上可以躲开它们。人们的集体智慧,最终化为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的传说。在高处,人们挖出相连的洞穴,大家可以共同对付各种危险。人们要采集和打猎,来填饱肚子,还要随时防备野兽的袭击。为了活下来已经焦头烂额,大家自然顾不上坐姿和礼仪。商朝末期,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带着他的

史小煮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壤这天心情不错,他跪在席子上,不时向门口张望,心里嘀咕着:老孔也该来了吧?等得久了,他的腿有些麻,便一下子张开伸直,一屁股坐在席子上。

这时,一个高大又不失儒雅的大汉走了进来,看到原壤,笑容立刻凝固,怒气冲天,拿起手杖敲了几下原壤的小腿:“你太失礼了!”原壤见大汉发火,立刻端正了坐姿。这位大汉,就是孔子。孔子一向温和,为何要发这么大的火?都是坐姿惹的祸。

“家具之王”席子

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石头工具,不会建造房屋,只能住在山洞里,躲避风霜雨雪,这就是穴居。山洞潮湿阴暗,没有家具,人们只能找点兽皮或树叶坐着。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1)

大约4500年前,尧是华夏部落首领的时候,出现了人造的住处。自然环境,决定了住处的样式。低洼的地方,虫和蛇很多,住在树上可以躲开它们。人们的集体智慧,最终化为有巢氏发明构木为巢的传说。在高处,人们挖出相连的洞穴,大家可以共同对付各种危险。

人们要采集和打猎,来填饱肚子,还要随时防备野兽的袭击。为了活下来已经焦头烂额,大家自然顾不上坐姿和礼仪。

商朝末期,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周部落,从蛮夷地区迁移到了岐山脚下,开始建造新的家园。人们在地上挖一个洞,四周围上土墙,中间立一根木柱,顶上盖上茅草。它叫“复”,是半穴居时代的典型建筑。

商朝时,半穴居是民间主流,但统治者们早已住进了更舒适的房子。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据称是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木架夯土建筑。什么是木架夯土建筑?就是用压实的土当地基和墙,用木头当支架。殷墟(商朝)的考古也证明,那里曾有很大的殿堂,甚至出现了地板和阶梯。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2)

当新的建筑逐渐普及,人们终于不用时刻担惊受怕,开始考虑怎么坐舒服的问题。于是,第一件家具出现了,那就是席子,它是所有室内家具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家具之王”。

过去,人们用不透气的兽皮阻隔地下的湿气寒气。现在,夯土和地板代替了兽皮的作用,人们自然更喜欢透气轻便的席子。席子,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之物,决定了中国人最早的坐姿——席地而坐。

因为坐姿闹离婚

坐具决定坐姿,先秦时没有椅子、凳子,吃饭、会客都在席子上。我们有椅子、凳子,可以屁股坐在上面,脚踩着地,屁股和脚分开受力。但席子是一个平面,除了卧倒,怎么坐舒服就成了问题。

一般来说,身体与接触席子的部分越多,身体重量的压力就越分散,人就越舒服。所以,屁股坐在席上,两腿八字形分开,两脚向前伸,是最舒服的坐姿。孔子的朋友原壤就是这么坐的,姿势像个簸箕,所以叫“箕踞”。如果腿弯曲一些,膝盖立起来,就是“蹲踞”。

箕踞和蹲踞,人都处于放松状态,舒服自在。独处时这样坐没有问题,但如果被别人看到了,就会被认为不雅和没有礼貌。成语前倨后恭的“倨”虽然意思是傲慢,但它是通“踞”的,说明“踞”坐的人,被认为是傲慢的。

这里要点孟子的名。孟子的妻子在家中“踞”,孟子回来时看到了,竟认为妻子不检点,有伤风化,闹到要休妻。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3)

随便坐一下,有这么严重吗?这要从先秦的衣服说起。当时人们里面穿的是“裩”,也叫“褌”,用来遮羞,大致相当于内裤;外面穿的是无裆的裤,类似于裙子。如果一“踞”,等于把内裤给对面的人看,当然有失体面。如果衣服宽松一点,甚至可能私处走光。现在穿短裙的女生,很在意蹲姿,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孟子妻子在家中独坐时“踞”,并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孟母劝止了儿子。

那么,“踞”到底有多大杀伤力?《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刺秦失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坐姿,表达了对秦王的不屑,伤害不高,侮辱性极强。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4)

从祭祀到礼仪

日本人的跪坐是从我们的老祖宗那山寨的?君王跪着跟大臣们聊天?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都是真的。

有没有比“踞”礼貌,但还算舒服的坐姿呢?

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祭祀叫“尸祭”。这是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祖先早就死了,可不就是尸。可是中国没有做木乃伊的传统,祖先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就算尸骨尚在,挖出来祭祀也是大不敬。

怎么办呢?选一个子孙,让他用心感受祖先神灵附体的感觉,坐在那儿接受大伙的祭祀。祖先一定是神圣庄严的,“踞”是不可能的,怎么坐?

双膝跪在席子上,双脚在后,脚背向下,屁股压在脚后跟上。这就是尸坐。整个祭祀过程中,扮演祖先的人都要“安坐”如神。

到商代时,尸坐还没有成为日常坐姿。可以推测,正是在尸祭的过程中,扮演祖先的人们不断摸索,找出了这种虽不如“踞”放松,但也算相对安逸,又不失严肃的坐姿。不然,祭祀过程漫长,万一坐不住,就“诈尸”了。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中,有几件玉人的姿势就是“尸坐”,很可能代表着祖先,用于祭祀。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5)

端坐位和坐位一样吗(正坐这么累为啥要正坐)(6)

到周代时,贵族开始普遍使用“尸坐”,曾子曾说“坐如尸”就是指这个姿势。从祭祀变成日常礼仪,“尸坐”广泛用于会客、宴饮、仪式,名字自然也要改变,于是“正坐”(也叫跪坐)诞生了。所以,君王与大臣议事,当然也要跪着。

西周初年,辅政的周公旦总结出一套礼仪规范《周礼》,其中就包括“正坐”。孔子从小受到《周礼》的洗礼,《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老朋友原壤箕踞等待孔子,结果一向温和的孔子大发脾气,还用竹杖敲了原壤的小腿。

既然成了日常礼仪,两个人谈话,也要相对而正坐。谈到高兴时,忍不住要互相靠近,又不能改变坐姿导致失礼,于是只能挪到膝盖一点点向前。挪得多了,两人的膝盖就挨到了一起。这就是成语“促膝而谈”的来历。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相谈甚欢,“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正坐与家具

正坐久了,还是容易疲劳的。《韩非子》里有个故事:晋平公向叔向请教,时间长了,小腿肚子痛,脚也麻了,还是没有改变正坐的姿势,百姓都称赞他有礼貌。

有痛点就有发明,这个时候,新的家具“几”出现了。几的形状狭长,有四个腿,出土的几一般高25~48厘米。一般放在人的左侧或者身前,作为倚靠,缓解正坐带来的疲劳。

当然,几是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或者老者才能使用的,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地正坐好吧。

先秦人也要读书、写字、制作物品,总不能趴在席子上完成。于是,春秋战国时有了“案”。案是用来伏在上面工作的,所以比几稍高,放置于胸前。

为了睡得舒服一点,春秋时代,殷实的家庭有了床。然而,这个家具却成了性别歧视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里有诗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乃生女子,栽寝之地”。看,男人睡床,女人只能睡在地上,一点都没绅士精神。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的床,高度只有17.2厘米,和几、案一样,都属于低矮型家具。这几乎是必然的,它们都是作为席子的配套,服务于正坐的。

正坐衍生的礼仪

正坐讲究“正”,正气的正,方正的正,所以姿势要标准。根据《礼记》《管子》等记载,正坐时,神态要端庄自然,肘、臂、腿、足要平放,不能偏斜,眼睛平视前方,不能抖动大腿。

这个姿势稍微变化,就可以应对其他场景。比如面见尊者和长辈,头要稍稍低下以表示谦恭,目光不能对视,这叫“恭坐”。如果聆听教诲或接受训示,要身体挺直,屁股稍稍抬起,只轻压在脚后跟上,这叫“危坐”。成语“正襟危坐”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屁股完全抬起,上身前倾而空悬,这叫“跪”,属于十分恭敬地行礼。《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里有“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如果屁股完全抬起,上身也挺直了,叫“跽”。这是将要起身的动作,表示恭敬。《战国策?范雎至秦》里说:“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正坐不仅衍生出一系列的动作,还衍生出一套相关的礼仪。

比如,吃饭和不吃饭时,坐法就不一样。不吃饭时,要尽量靠席后坐,以表示谦恭;吃饭时,要靠前坐,以免食物掉在席上。

另外,不同的人所坐的席子也不同。席子有单层、双层、三层之分,地位越尊贵的人,坐席的层数越多;一个席子上最多坐四人,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坐在席的中央,而身份尊贵的人,可以独占一席。

连坐的方向也有规定。如果在室内,座次最尊的是西席,坐西朝东,相对的东席靠近门口,位置最卑。堂是主人平时行礼、待客的地方,在这里,则是坐北朝南为尊,因为大门朝南,而坐南朝北为卑。

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家中父母去世,或者遇火遇盗,要独坐旁边的席子,而且不能面向其他人,表示自己的不幸不会传染给其他人。

总之,坐姿和席位的礼仪所体现的,是尊卑差异,等级森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