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步枪系统:世界轻武器
波兰步枪系统:世界轻武器我们这期要介绍到的波兰轻武器发展史,也就在这个阶段后随着波兰逐渐古怪的历史进程,而衍变形成的一条较为奇葩的路线~此因加之波兰在内政上奇葩的一票否决决议方式和自由选王制度,造就了波兰在17世纪下半叶后的光速衰弱。不过,这一切终究是抵不过时间的流转,最终消亡了。自17世纪中旬起,因为插入式刺刀、前装/线膛火枪(杰格/里治)和楔形战阵的出现,使得以骑兵为主的主体战争形式逐渐走衰(主要是刺刀)。波兰这个以骑士立国的国家,军队的实力自然也就退出了一线。
独特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波兰特殊武器体系——波兰的历史与百年轻武器的开端【开篇】波兰,意为平原之地;平原,处于四战之所。
位于这种格局下的国家,是天生的战争土壤。
独特的地理环境、极端的地缘政治和常伴左右的战争威胁,使它们配养出了青史留名的强大骑兵军队“波兰翼骑兵团”。
北拦瑞典南侵、西击条顿骑士、东进占莫斯科、南下保维也纳,都是这个时期波兰的辉煌战绩,它们有过一段异常神曜的历史。
不过,这一切终究是抵不过时间的流转,最终消亡了。
自17世纪中旬起,因为插入式刺刀、前装/线膛火枪(杰格/里治)和楔形战阵的出现,使得以骑兵为主的主体战争形式逐渐走衰(主要是刺刀)。
波兰这个以骑士立国的国家,军队的实力自然也就退出了一线。
此因加之波兰在内政上奇葩的一票否决决议方式和自由选王制度,造就了波兰在17世纪下半叶后的光速衰弱。
我们这期要介绍到的波兰轻武器发展史,也就在这个阶段后随着波兰逐渐古怪的历史进程,而衍变形成的一条较为奇葩的路线~
自18世纪开始,曾经发动过洪水战争攻势的瑞典、被胖揍过的沙俄和普鲁士,以及南方的奥地利,都倚仗着正确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发展,逐渐的强盛了起来。
这时四周无险要可守,国内经济、军事实力又大幅下降的波兰第一共和王国,自然也就显然像是个盘中之餐了。
此后的200年间,它被周围包裹着它的无数强国顺理成章的肢解了数次,伴随着反复的起义运动,它最终在19世纪中叶,彻底丧失了主权,沦为了沙俄的一个省会,由沙皇直辖。
这段时期的历史正好能接洽上波兰在立国后形成的武器体系框架。
“即一种一战之前毫无发展,一战之后又倚仗德系武器发展起来的一条轻武器体系路线”。
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仅一个省会怎么可能发展出独立的武器体系呢?它又不是捷克那样的奥匈工业重心!
至于为何选择德系轻武器体系作为基础,则是与波兰的这第二次复国有很大的关联!
许多人评价波兰为二战最强躺赢,因为它啥都没干就获取了德国的第二大工业重心西里西亚地区。
其实,早期的一战时波兰也是如此的,它也是凡尔赛条约的最大赢家。
这点知道的人可能较少,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除了给波兰复国,并给予相当多的领土外,亦经大使委员会将普鲁士皇家军工等德国武器工厂的设备和图纸文件都移交给了波兰,以起到提高苏德中央区域实力,制衡绥靖欧洲的作用。
这使工业基础薄弱的波兰立刻放弃了在46款各国步枪中选取的Lebel和Berhier步枪,而是改为以德系的制式栓动步枪作为标配,正式开启发展自己的轻武器路线。
这也就是波兰在二战时轻武器体系均为德系的原因,亦是波兰轻武器体系正式的开端!
波兰轻武器制造和设计体系的形成—1918年后的波二时期和1990年后的波三时期这些德二帝国核心的制造设备和图纸均被转移到了波兰的华沙地区(UL)。
融合了一家在1898年后成立的“机械制造公司Towarzystwo Akcyjne Fabryki Maszyn Gerlach i Pulst公司”,组成了波兰在华沙地区的国家制造步枪工厂Państwowa Fabryka Karabinów”,它亦被简称为FK军工厂。
这家军工厂隶属于Państwowe Wytwórnie Uzbrojenia,也就是波兰的国家武装部,它也被简称为PWU集团(错误),辖下有FK、FB、FA和FS在内的几家国有武器工厂。
其中,以FK工厂和FB工厂在波兰轻武器体系的历史上留名最多。
前者FK在华沙地区,借以德二帝国移交的全套武器制造设备,波二时期(1918-1939)的轻武器设计和生产基本以它为主。
后者的FB则在拉多姆地区,是一战时德二攻俄时期,沙俄东迁的波兰原武器制造中心。因为华沙起义落败后华沙被夷平的原因,二战后到现代的波兰轻武器设计和生产,基本都以它为主。
旧址
此为波兰第二共和国和波兰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轻武器制造和设计体系构成。
二战前的波兰武器——形成历史介绍和设计剖析在了解了所有外部因素后,这里具体来介绍下波兰在二战前产出各类型号的设计和形成。
【Karabinek wz 98/29型步枪】
上述说过,波兰PK厂获取了德系武器最全套的制造设备和各种图纸。
因此,他们选择了当时公认最优秀的德系栓动步枪Gew98型,来作为自己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这款型号在波兰被定型为Karabinek wz 98型步枪,简称为Kbk wz 98,意为98号卡宾枪型。
其中的Wz代表的是波兰的样式Wroz,也就是型号之意,在波兰生产的武器通常会被冠以这种称呼,与各国常规的M的不同。
这款Wz 98型步枪与原型的Gew 98步枪设计型完全没有区别,因此这里就不赘述其设计了。
这一型一共生产了两年左右,是由于新进行的波苏战争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停产的(波败)。
FK工厂的设计团队认为Gew98型这种长款步枪不能适应新的作战环境,主张改进出新式的中型步枪。
20年代中旬,依照着新的武器打造构思,Wz 98型被改进为了600mm的短枪管型,亦弥补了原型Gew 98型时期就存在的刺刀座脆化问题。
并使用强度更高的合金打造枪管、枪膛和机匣,增加了整体枪械的强度。
这样改造完毕后的Wz-98型步枪被重新定型为Wz-29型步枪,这也是二战中和二战前波兰陆军装备最多和主要的制式步枪。
这两款前后型共生产了264000支左右。
起初在30年代初就停产了,只有2万把Wz 98型和10万把Wz 29型产出。
但由于31年波兰陆军又重新提出了1000-1500米区间的新战术需求,要求再次在军中插入长步枪,因此后来再次加长的Wz 98型又得以重启生产,一直量产持续到1939年末被德三端了老巢后才彻底结束。
期间,它还有一型变体名为Wz 29E型,属于出口枪型,主要出口给阿富汗和西班牙,因为属于国对国的外销方式,所以这型与原型基本只有标识铭刻上的区分。
这些所有的型号形成了整个Wz-29系列步枪,它们参与了西班牙内战和波兰国内的9月战役,在德占期间的波兰地下军中也有广泛使用它们的例子。
不过讽刺的是,使用它们最多的还是德国人,有记载德国缴获波兰军工设备后,通过奥地利的斯太利军工厂,再次延续了Wz 29式的生产。
至德军落败前,一共量产了40万支左右,以装备德国的海空军。
【kb ppanc wz. 35型反坦克步枪】
30时代中旬左右,波兰也跟风了在一战后期早已出现的反坦克步枪概念,研发出了一款对应的反坦克步枪,以补足自己军事系统中对装甲火炮不足的问题。
这款武器完整名称为Karabin p
非35式
rzeciwpancerny wzór 35型步枪,也就是35号反坦克步枪的含义。
因为此种类型武器上限有限的原因,这款型号的设计也与我此前写到的多国反坦克步枪设计很相似。
整体的构造相对常规步枪的设计区别,总结起来也就是4个部分:
一为加长枪管,提高弹药运动行程;二为增加驻锄式脚架,降低枪械后座传递回来的巨力;三为对弹药威力尽可能的提升,以达到对装甲的穿甲能力;四为枪口的大型制退器的加入,以通过枪口快速泄气来达到降低巨大后座力的作用。
做到这三个设计节点,也就配成为一款合格的反坦克步枪了。
这款35式反坦克步枪也正是如此,以它的设计和构造为例:弹药采用的是7.92x107mm、内含15g铅芯的大威力弹。
配合其1200mm的超长枪管行程,就可以以1万多焦的动能,轻易的贯穿百米内的35mm装甲板,并造成2mm宽的穿甲直径。
而配置的驻锄式两脚架,则又能配合前方的枪口减后座设置,卸掉来自强势击发后产生的部分后座力,使这种枪械的射击成为战场上可控因素。
这些设计的因素,让Wz 35型组成了一款合格的反坦克步枪。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这种武器的类型其实反而是错误的,是作为一种反坦克炮出现前的短暂替代品。
本质上,反坦克步枪并不能很好的贴合它的职能,能对装甲造成的致命性伤害微乎其微。
并且,使用它还通常需要被迫加大负重量,因为它一把就相当于3把常规步枪的重量。
且还需要承当射击时十倍于常规的后座力,未经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使用,经过熟练训练的士兵也无法连续发射。
这就造成了反坦克步枪极端鸡肋的战场特性,在波兰研制这一型时,原先开发出反坦克步枪的德国甚至都早已鸟枪换炮,放弃了这一类型的武器,改为使用反坦克炮和突击炮,来完成反装甲的职能。
也就是说,35型反坦克步枪在反坦克步枪概念的设计上虽然没什么问题,但仅成为一款合格的反坦克步枪是没什么意义的。
它仍具备反坦克步枪上限的桎梏,即携带笨重、精度差劲、火力持续性差和使用困难的这些问题。
因此,我对这款型号的看法是“一款合格的反坦克步枪,一种不合格的军队武器。”
不过,这对火炮配置严重缺乏的波兰来说,也算是起到正面意义的,即使它们在九月战争中面对装甲集群时没有的任何作用。
这一型号最终总计生产了6000支左右,按照波军二战前军队编制配比来看,一个波兰步兵师通常会配置有66支35式反坦克步枪。
这些武器基本被德军所缴获,一般在坦克集群作战时,作为摩托化兵团的配备,来辅助主力装甲集群作战,亦或是快速突破后攻坚苏军阵地防御装甲之用。
后期意军也被分发了800支左右。
这型武器在德国被称为Pzb 35(P)型步枪,在意大利被称为Fc 35(B)型步枪,随两者在二战中的失败而淡出历史。
【Kbsp wz 38M型自动步枪】
30年代下旬后,此时相距被德苏所统治的时间节点已仅有几年了。
波兰在这战争气氛逐渐浓郁到极致的阶段,才想起提升一下自己闲置优化已久的军队步枪体系,于1938年左右推出了一款Kbsp wz 1938M型的新式步枪。
这款武器知道的人很少,生产的数量也不算多,只有150柄左右,因此信息流失的也比较严重。
我根据为数不多流传下来的资料判定,这款武器应该是介于半自动步枪和拉栓步枪之间的一种类型,且有借鉴过捷克ZH-29式的痕迹。
以总体枪型和重量长度来类比,它都不符合我们对半自动步枪的基本定义。
其总重达4.5kg(ZH-29一样),总枪长比达1134mm/625mm,枪型则为拐字型,均与我们认知中的拉栓步枪和Zh-29式这款最早半自动步枪相同。
这部分的设计造成了整体枪身过重,且不利于携行的后果。
这代表了这款型号只能进行一种背负式的携带,对于遇到战斗时的快速反应和已知敌情快速行进时的安全皆有不利。
不过除这些设计问题之外,它的其余枪体设计倒是跟得上时代的,甚至还有不少设计超出了时代的眼光,以当时的视角去看,相当的新颖且优秀!
以内部构造为例,虽然38型采用的是早有的导气式内部运动原理,但它的导气管前方加入了一个调节阀门,可以调节气流以应对不同的作战环境。
别看这就是个小设计,但在此前我写过的诸多国家中,均有存在射击为环境所影响的例子,想不到装导气调节阀的设计师不在少数!
来到内部,与导气系统相接的则是枪机框、枪机组件、导杆和导杆簧的内部运动元件组合。
导气管内含着包裹导杆和导杆簧的外管,这个圆形的外管连接着一个枪机框(下图),此枪机框的尾部有一个斜插的嵌入式凹槽,可与后方枪机的斜型凸起正相结合(上图),此间凹槽恰好设计有斜型阶梯弧度,因此可以使位于上方机匣内部的枪机与下方导气管连接的枪机框进行闭锁运动。
这种内部设计就是我们常言的起落式闭锁,是最早上下进行合理契合闭锁的方式,在这个时段出现是非常超前的!
至于说上述提到的导杆和导杆簧之用,简单理解就是燃气经过导气管推动枪机框进行运动的阻挡。
在枪机框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导杆簧也会随着导杆达到后方故意设置的阻挡处时,被压缩到极致,开始积蓄回复的力,并以此让枪机框运动的不过位,达成完美闭锁。
此后,再配合枪机后方的大复进簧,完成组件的分离前冲,以此循环往复,实现自动射击。
此为该枪械整体的内部运动构造设计,总观而言是非常完善且合理的一种形式。
除此之外,这型枪械居然还设计有保险和枪口泄气装置,且都是几近与我们认知中的形式,这在同时段的半自动步枪中都是没有的!
机匣上方是接合扳机组的保险,以0/1字符区分保险和射击模式,当锁定保险时,内部的扳机组就会被卡上,形成保险状态。
这种形式很近似与50年代各国流行的保险装置样式,不排除从这流行起来的可能性!
至于枪口装置,这倒是在拉栓步枪中常见的,也就是在枪口的两侧开两个泄气孔的形式,这可以降低枪口火光和后座力。
纵观总体设计,这款Wz 38M型步枪有相当多的新颖、合理的设计,但在整体使用上依旧有许多早期半自动步枪的常见毛病,这些毛病使它在战场上的作用很小,我认为此类应该算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我对它的总体评价是:一把部分设计优秀,用起来屁用没有的破枪~
因为这种总体问题,这款武器在德国占领后,并没有复产,而是随着波兰在九月的落败而彻底埋于尘埃中了。
此为波兰在1945年二战结束前的所有步枪武器设计,波兰步枪发展史的上半段到此告一段落...
局势复盘——波兰立国二十年只有三把制式歩枪的原因这里,我最后在复盘一下当时波兰的时局,因为许多朋友可能会对几十年间就产出三把制式步枪的情况有所困惑?
这部分的原因与当时波兰的政策相关。
在20年代波兰立国时,曾有数次对外战争发动,旨在夺回此前被沙俄所侵占的大片领土,重建波一辉煌。
因此,它们主要的战争对象是沙俄,彼时正处于沙俄内战,因此波兰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了大量土地,并侵入了沙俄腹地。
不过此时,苏联掌握了国内局势,一举将波兰推回了老家,直到欧美出手才停手。
此之一战,波兰大败而归,但在欧美的绥靖政策下,它反而又获得了大量领土。
经此事件,波兰走起了歪路,以外交簧合为主,不再重视几国的军事发展,反而搞起了经济。
不过波兰政府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它最终反而只有主张强化军事力量德国的8/1经济实力,这就造就了它更没钱搞军工的条件。
因此,基本我们可以认为波兰在二战前期是没有半点军事倾向和军事实力的,这也是它步枪系统拉垮的原因。
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二战前的一个满编波兰一线步兵师配置仅有:16000人、11000支步枪(29式)、7000匹马、330挺轻机枪(BAR)、130挺重机枪、66支反坦克步枪(35式)、74门小口径炮、18门大口径炮、10辆轻坦和70辆运输车。
这个数字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但看过敖德萨篇的应该知道,这火炮量和装甲量,也就比罗马尼亚强点。
大型器械均是如此,更何况拉个栓就勉强能用的轻武器步枪呢?我想这也可以解释波兰轻武器拉垮的原因了!
下期预告——波兰二战中和二战后状态浅析,奇葩轻武器路线形成的相应历史辅证到这里,波兰步枪篇的上半部分就介绍完了,因为波兰的历史比较不同于常规国家,这里再浅析一下二战中和二战后的局势,以对下期后半段的波兰轻武器发展提供一些辅助理解。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波兰的正统政权波二政权时期是自1939年终结的,此后几十年间是一直是处于被苏联深度统治的状态的。
另因在苏联在反攻德国前夜时,非苏G掌握的波兰地下军发动了华沙起义,苏军就在一旁隔岸观火,眼睁睁的看着起义军被镇压下去,造成了希特勒对华沙的屠城,所以波兰的战前主体华沙军工中心在战后是没有的(1976年重新开始/Pgv集团)。
加之苏德在二战时期对波兰人才的屠杀(卡廷/华沙),以及苏联在扶植傀儡政权后对波兰军工的内移,造就了战后本就不强大的波兰军工彻底凋零,基本只能捡一些苏军不用的破烂复产一下。
这个状态不同于此前的捷克和南斯拉夫,前者经济发展良好,后者不受太多桎梏。
一直直到80年代,由于波G的激进革新,造成了波兰经济整体进入十年跌落期,期间爆发了多次起义(此前也有),死伤者众多,这个阶段和比前面更惨,也因此这个时段波兰是没有任何新式武器产出的。
进入80年代末期后,波兰才由于地图头的宽松管理,重新拥护在80年代初期被苏联以供应减半的条件而压迫下去的工会上台。
东欧剧变后,波兰流亡海外的波二正统政府(几十万军队)回归波兰,正式交接政府正统文件,波三共和国诞生。
又因工会掌权天生的亲民特性,以及更靠近西欧的地缘优势,在90年代这个东欧国家集体经济失陷的10年内,波兰反而到了经济爆发期,后又随着加入北约,获取了最多的经济援助(2004-2013年800亿)。
这条历史正好对应了波兰轻武器发展在80年代前只有几款仿苏式,在90年代后又开始复起搞自主研发,且随进入北约后开启北约口径化,到现在设计越来越好、投入越来越大的整体轻武器路线。
本系列待续到此,我想诸位观众应该能理解波兰的轻武器系统了,这个身披复活甲的国度实际上只有42年处在自主的治理下,更多时间都在被统治,所以这期历史条件介绍比枪械本身更多,望能理解!
感谢观看,下期见!#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