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故事征集活动作品:不得不说的故事
有声故事征集活动作品:不得不说的故事功夫不负苦心人!大约半年之后,又有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告诉我说:兴儿(我的乳名),广播里头还播送你写的稿子呢……他们所说的就是我当时所写的广播稿件——《要保护农村青蛙》和《红苕翻蔓能高产》处女作,但遗憾的是这两篇广播稿我都未听到,从此后,我更加留神收听宝鸡广播电台的节目了。 关中西部,古代的唐朝至德年间,因陈仓鸡峰山上有公鸡鸣瑞之事而得名,现为陕西省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不瞒你说,此地也是我的家乡,所以对这里的一切感到亲切无比。说起来,我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结缘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我在扶风县法门镇杜城村中学毕业后,返乡当了农民之时。当时,在这闭塞落后的环境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唯一了解天下大事的就是家里头炕头上悬挂着的有线广播。从此之后,我注意收听家乡扶风县广播站节目,然后再听转播来的市台和省台节目,听着听着,一时就冲动起来,拿起笔来学习写作广播稿件。起初,完全是一种瞎闯的状态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成立60周年。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作为陕西省第一家地市级电台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历程。这60年,记录着宝鸡广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台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记录了幸福宝鸡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宝鸡人民广播电台60华诞之际,宝鸡电台特举办“我与广播·不得不说故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活动。
广播宝鸡对部分投稿作品进行刊发,
今天为大家选刊的作品是:
永不消逝的好声音
——我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故事
作者:韩星海
有一种记忆中的好声音,以富有磁性的穿透力,而且声情并茂地传播到西秦大地,进入千家万户,让人百听不厌,以至于半个世纪还在人们的耳旁萦绕,也激起我对于往事的回忆,那就是我要述说的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事儿……
关中西部,古代的唐朝至德年间,因陈仓鸡峰山上有公鸡鸣瑞之事而得名,现为陕西省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不瞒你说,此地也是我的家乡,所以对这里的一切感到亲切无比。说起来,我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结缘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我在扶风县法门镇杜城村中学毕业后,返乡当了农民之时。当时,在这闭塞落后的环境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唯一了解天下大事的就是家里头炕头上悬挂着的有线广播。从此之后,我注意收听家乡扶风县广播站节目,然后再听转播来的市台和省台节目,听着听着,一时就冲动起来,拿起笔来学习写作广播稿件。起初,完全是一种瞎闯的状态,投寄出去的稿件并没有多大把握,照有些乡亲们讽刺我的话说:你是狗啃麦青装羊(洋)呢!但并没有让我灰心丧气,而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着!
功夫不负苦心人!大约半年之后,又有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告诉我说:兴儿(我的乳名),广播里头还播送你写的稿子呢……他们所说的就是我当时所写的广播稿件——《要保护农村青蛙》和《红苕翻蔓能高产》处女作,但遗憾的是这两篇广播稿我都未听到,从此后,我更加留神收听宝鸡广播电台的节目了。
到了90年代初期,我离开了家乡前往宝鸡县(现改为陈仓区)一建筑工厂当合同工,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外出打工搞副业。工厂8小时制,比起农民就有了正规的时间性,还有星期天。早中午晚休息时间,都要开放大喇叭,宝鸡广播电台的节目不时传入我的耳朵里。这样,一有空余时间,我就采写工厂和周边农村的好人新事,大胆投寄给原来的宝鸡县广播站和宝鸡广播电台,也不时被采用播出,还得到了1~2元的稿费,这极大地调动起了我采写广播稿件的积极性。
有一天,我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里听到,该台要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消息后,赶忙借来工友的一辆自行车,一边问路,一边骑车,寻找到了红旗路上的宝鸡广播电台所在地,上楼寻找到工作人员,前去咨询报名。此人一听介绍说:哎呀,你是农村户口的农民工,无法解决你正式公职问题,还是另寻门路吧……我巨大的热情,被迎面泼来的一盆凉水降到了零点,只好灰溜溜的返回工厂。
这就是我人生初来乍到的一个生活插曲。有时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没有正式公职,并没有打击我勤奋写稿的积极性,我还是坚持不间断采写新闻稿件。常言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由于我积极向上,执着写稿不停步,并且在宝鸡市县还有了一定的名气,到了1984年10月份,我被宝鸡县广播站招聘为合同记者,成为一名专职新闻工作者,这也为我后来的记者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宝鸡县广播站工作期间,自然而然的就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形成了上下级业务关系。由于两地毗邻,交通方便,我就虚心向市台老记者、老编辑学习和请教,大家互相交流,热情鼓励,让我采写新闻稿件的劲头就更足了。加之当时的宝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不断加强广播宣传指导,强化业务训练,不时还被通知选派到市电台学习与实习,广播人之间情谊无限,也弥补了我好多新闻理论知识的短缺。那时,每当我采写一篇新闻价值较大的好稿件,就拓上复写纸,一式4份,本站、市台等新闻单位投寄出去,就像天女散花一样,经常也被采用,把宝鸡县新人新事广泛来传播。而每年,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的稿件就达到30~50多篇,其中获得全市和市台广播好稿就有10多篇,还被市广播台多次通知前去参加通讯员与听评员座谈会,也曾作过重点发言。
我的稿件在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为何采用率这么高?我通过学习体会到,广播稿件与报纸稿件不同之处是,它是以声音作为传播手段的,收听顺序是播出先后为准,听众收听兴趣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在导语上下了功夫,做到节目一开始,就能抓住人心,使打开收音机的人,都不忍离开而继续收听下去,在这一点上,我也得到了充分验证。那时,电视机并未普及,让我欣慰和意想不到的是,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面向全地区,而我家乡扶风的父母亲和乡亲们,也会经常听到我的稿件,无意是给父母亲传递着一种信息,告诉他们我很好的工作着,另一方面,乡亲们还在父母亲面前称赞说:你娃忙,稿子写的好,三天两头能听到!这正是电波传真情,听声如见人,好处颇多。
让我回忆起当年的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办得的确是丰富多彩,很有特色,体现出了广播迅速及时、以声夺魁的优势。特别是“宝鸡新闻”“简明新闻”节目,信息量大,一听便知宝鸡地区的新鲜事儿。还有那“文学之友”等专题节目,也吸引来了更多的通讯员参与与互动。例如“文学之友”等专题节目开办以来,先后播送过我创作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以及通讯稿件,电台编辑还精心配乐,达到了动听悦耳,让人难以忘怀的程度,激励着我在新闻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到了1987年,我又被调到了《宝鸡日报》社工作,采写新闻稿件要从广播的口语化要向文字生动化转变,但我的采访包里还带着小收音机,一有时间,就注意收听,这就是割舍不下的广播电台情结。一有时间,我还会给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投寄或送去我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也不时被采用播出。可是有一天,我正在报社传达室签字领取电台邮寄给我的稿费通知单,不料被一领导看到了,他就严肃批评我说:你是报社记者,不是电台记者,要这样下去,你就离开这单位吧!这当头一棒,把我“打”愣了。报社领导者的说法,是对是错,我也不能辩解,那就认错为好。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给宝鸡广播电台投过稿件。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我的人生之路随着这一职业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到了1989年,我又被调到了麟游县广播站从事采编工作,又重新回到了中断两年之久的广播记者行列中,又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续接上了特约通讯员、听评员职责,也经常采写投寄稿件,不时被采用播出,也成了习以为常的工作了。
麟游县地处宝鸡市最北边而偏远的大山沟壑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由于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发射功率有限,当地群众还收听不到本台节目。就此问题,我代表听众还以书面材料向宝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宝鸡广播电台等领导做了反映,也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局台及时回复,也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使麟游县对宝鸡广播电台收听情况大有改善。
屈指可算,我曾先后当过宝鸡人民广播电台10年特约通讯员和听评员,光荣而自豪,平凡而有意义,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也是该台同行培养和提高的结果。到了1993年,我离开了宝鸡地区麟游县,又到古城西安一家报社当编辑。有一次,无意遇见了前来报社办事的老记者雷明德先生,几句短暂的交流,又话宝鸡电台事业发展,让我十分高兴。因他真情约稿,我还向该电台投寄了《凤翔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成绩斐然》《扶风县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两稿,先后得到采用播出,体现出了亲不亲,故乡人,达到了以解乡情的目的。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走进新时代,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年,又是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走过60春秋的甲子之年,在这双喜临门之际,宝鸡人民广播电台传播出来的好声音,成了我永不泯灭的记忆。因而我提笔写此文,一是表示祝贺之情;二也是衷心希望宝鸡电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国广播电台系统里,争名创优中多出精品节目,以“正能量”作用强力推进宝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这也是一名老广播记者期待着的美好未来!
——2018年7月31日于西安
作者原籍为宝鸡扶风县法门镇杜城村人。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国家级茶叶审评师。现为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担任《陕西茶人交流》杂志社及网站主编。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18部,并有60多篇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人事迹还被编入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