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吗?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真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吗?都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并不指望控制皇帝能够号令天下诸侯,他需要的是政治正确,通俗的说,他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旗号,也可以理解为“出师有名”,在那个封建社会,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旗号的,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拉拢天下人,刘邦攻打项羽,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所有政治人物要进行自己的政治目的,都要有一个永远正确的旗号,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有一个正确的旗号,就会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就会不断地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所在。只有一个原因:政治正确。一、曹操为何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意义上,总以为控制了皇帝,就能够号令天下的诸侯,实际上皇帝的权威早已经丧失,皇帝的命令基本上也没人听了,如果天下还在乎皇帝的话,当初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就不会屯在酸枣无所事事也不愿意进攻董卓勤王,如果诸侯还听从皇帝号令的话,就不会让皇帝
前言
东汉末年的乱世,始于汉灵帝的去世,随后经过一系列的内部动乱,中央朝廷内部势力的争权夺利与互相攻伐,一下子让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消逝,权力的真空和胜利果实被董卓这样的地方军阀所夺得,这在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董卓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董卓以废立皇帝、强行迁都、武力恐吓等方式控制了皇帝和东汉朝廷。
董卓迁都长安后,皇帝是住在长安城中的,董卓却是住在长安城东的军营中,董卓平常没事是不朝见皇帝的,朝廷的发号施令仍需要董卓来控制,以至于王允、吕布等人要刺杀董卓时,还得找个汉献帝大病初愈的理由,另外重卓还在离长安200里的郿县修建了自己的城堡,取名为“万岁坞”,万岁坞作为董卓的老巢,居住着董卓的亲属和直系军队,万岁坞的城墙高七丈,厚七丈,城中储存了可以吃30年的粮食,这便是董卓首开的“异地挟天子以令天下”先例。
曹操
一、曹操为何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般意义上,总以为控制了皇帝,就能够号令天下的诸侯,实际上皇帝的权威早已经丧失,皇帝的命令基本上也没人听了,如果天下还在乎皇帝的话,当初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就不会屯在酸枣无所事事也不愿意进攻董卓勤王,如果诸侯还听从皇帝号令的话,就不会让皇帝受尽苦难,即使下诏诸侯勤王,天下响应皇帝诏令的诸侯也唯有曹操。
其实曹操迎立东归的汉献帝是打着奉诏勤王的旗号,是在战略上的主动出击,并非是奉诏而来,既然皇帝的命令没人听,那么曹操迎立汉献帝的目的是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政治正确。
曹操并不指望控制皇帝能够号令天下诸侯,他需要的是政治正确,通俗的说,他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旗号,也可以理解为“出师有名”,在那个封建社会,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旗号的,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拉拢天下人,刘邦攻打项羽,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所有政治人物要进行自己的政治目的,都要有一个永远正确的旗号,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有一个正确的旗号,就会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就会不断地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原因所在。
曹操挟制汉献帝
之后,曹操就能打着汉献帝的旗号讨伐不服从的地方诸侯,因为曹操的背后站着名正言顺的汉朝皇帝啊,虽然大家都知道那不过是个傀儡皇帝,但对于曹操来说,他需要的就是皇帝的名号,地方诸侯如果不服从,曹操就能给对方扣一个背叛朝廷的帽子,以大汉朝廷的名义讨伐对方,地方诸侯如果服从,曹操就能以朝廷的名义收编,实际上却是曹操自己的势力得到扩充,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只可惜袁绍、袁术等人没有想明白。
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
都知道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少有人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实际上曹操是用”异地遥控,通过代理人挟制天子“的方式来控制皇帝的。
1、曹操为汉献帝选的都城是许县
曹操原本的势力范围是在兖州,陈宫背叛曹操迎立吕布后,曹操用了两年时间才彻底将吕布赶出兖州,之后曹操开始攻打陈国,将势力范围伸入豫州,袁术任命的陈国国相袁嗣投降,陈国的位置在曹操的家乡谯县与许县的中间,南边是汝南郡,北边是兖州陈留郡,拿下陈国后,曹操迅速南下平定了当地的黄巾军,拿下了汝南郡,同时向西发展,平定了颍川郡,也控制了许县,并且开始积极运作迎立汉献帝的事项。
迁都许县
很明显,曹操在赶走吕布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是在为迎立汉献帝而作准备,并且许县早已经被曹操选定为汉献帝的都城,曹操为什么会选择许县这个刚刚拿下的城池作为都城?
公元196年初的曹操,刚刚经过一生中最艰难的两年时间,击败了陈宫、吕布以及张邈等人,收复了兖州,吕布、陈宫等人逃到了徐州,被刘备收留,仍然对兖州虎视眈眈,曹操不得不防,北方的袁绍势力正在一天天强大,袁绍原本还想趁曹操与吕布缠斗期间收编了曹操,让曹操成为袁绍手下的一部分,曹操在熬不下去的时候几乎就要答应袁绍,最终还是程昱的阻止,袁绍没有得逞,不代表袁绍放弃了兖州,相反,袁绍对于兖州这块中原腹地也是虎视眈眈。
况且整个兖州曹操与吕布进行了两年的拉锯战,兖州已经被打得残破不堪,不仅城池破败,而且粮食奇缺,最艰难的时候一斛谷卖到五十余多钱,没粮食吃的时候,甚至要人吃人,曹操想要迎立汉献帝,兖州显然不可能,不论是面对外来威胁,还是内部的基础设施,都不足以供养朝廷一整套班子,只能另寻新地,于是方圆百里之内许县就被曹操选中为都城。
许县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处于整个中原的最中间位置,也就是常说的天下之中,位于洛阳东南方约300里,是颍川郡的治所,离曹操的家乡谯县(安徽亳州)只有400里,许县的西边是伏牛山,西北是嵩山,东南是大别山,三面环山,北边是兖州是曹操自己的地盘,东边是谯县,是曹操的家乡,在洛阳残破,兖州战乱的情况下,许县是曹操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况且许县所在的颍川郡不仅是中原地区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当时遭受战火损失较少的地方。
曹操平定兖州之战
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人治的原因,曹操手下有文武两大集团,文臣集团以颍川士人为主,比如荀彧、荀攸、郭嘉、陈群、钟繇等,尤其是荀家和陈家,是颍川郡数一数二的门阀士家,曹操能够成功,一部分原因就是以荀彧、陈群为首的颍川士人集团的支持。曹操手下核心武将集团以谯沛将领为首,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人,这些人既是曹操的宗亲,又是曹操最亲密的战友,同时许县离曹操的家乡也不远,等于是曹操的核心地盘,曹操想要控制皇帝,把皇帝放在自己的核心地盘那是最好不过了。
2、”挟天子以令诸侯“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
曹操迎来汉献帝是有自己政治目的的,需要利用汉献帝的名义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政治好处,但同时迎来汉献帝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要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曹操毕竟是打着汉臣的名义,在名义是汉献帝的臣子,实际上又是个权臣,如何在处理好与皇帝关系的基础上,壮大自己的事业,是曹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曹操是权臣,但整个朝廷并不全是曹操一个人掌控,还有不少其他势力,比如董承、伏完是外戚,他俩的女儿是汉献帝的贵妃和皇后,再比如杨彪,原本就是朝中重臣,曹操又不能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明目张胆地要挟皇帝,那样会引起大臣的反对和皇帝的反感,也是董卓、李傕、郭汜等人失败的原因,曹操既要做一个权臣,独揽朝政,又要在表面上对皇帝毕恭毕敬,就需要各种智慧和斗争了,毕竟这一年的汉献帝已经16岁了。
汉献帝刘协
曹操为了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其实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力为汉献帝提供各种硬件资源,满足各种需求,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自从被董卓控制以来,一直都是担心受怕,缺衣少食,甚至到处流浪,比如汉献帝刚逃到洛阳里,朝廷中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全部要自己出去找吃的,饿死的,被士兵杀死的不计其数,自从迁都许县后,曹操保证了所有的衣食供应,恢复了汉献帝祭祀的宗庙,给了汉献帝应该有的尊严和权威。
另一方面,曹操减少了汉献给单独会面的机会,毕竟单独会面,会产生很多矛盾,如果曹操与汉献帝意见不一样,听谁的?听皇帝的,曹操会不爽,听曹操的,汉献帝会不爽,如果当场产生矛盾,就不会恢复了,这个时候曹操就通过中间人,或者代理人来控制汉献帝,在朝中任尚书令负责处理所有基层政务的是荀彧,曹操的人,议郞董昭,后升任河南尹,同样是曹操的人,曹操在许县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司空府官吏,比如长史王必,然后许县驻军全部是曹操的军队。
但让曹操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却是汉朝的一种礼仪制度:交戟叉颈。
3、曹操独特控制皇帝的方式:
《魏志 武帝纪》裴注引郭颁:《世语》曰: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曹操)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
《通典-职官》卷二十”三公总叙“曰:汉制,三公不与盗贼,若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自注:使虎贲执刃扶之也。魏武为司空,破张绣,入觐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复朝觐也。
曹操与汉献帝
”交戟叉颈“这种汉制的具体情况是:三公如果带兵需要朝见皇帝,必须由执戟的虎贲卫士架着脖子向前走到皇帝的面前,曹操在迎产汉献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准备讨伐南阳的张绣时,曾经带兵朝见了汉献帝时,接受了这种”交戟叉颈“的仪式,执戟的虎贲卫士架着曹操的脖子前行,吓得曹操汗流浃背,如果这个机会皇帝趁机要了曹操的命,那是易如反掌的,曹操之所以会吓得汗流浃背,说明心中有鬼,同时也担心皇帝会对自己下手,毕竟那个乱世之中,谁都想摆脱别人的控制,更何况是皇帝。
这项制度明显就是汉献帝自己恢复的,当年的刘协也不过17岁,自从被董卓控制以来,就一直是处处被控制的傀儡,他根本就不敢反抗,现在曹操给了汉献帝一个明面上的朝廷和一个看上去很有尊严的环境,但人就是这样,好了伤痕忘了痛,汉献帝怎么说也是皇帝,他有理由恢复旧制,逐渐恢复汉朝的礼仪,但重要的是恢复自己真正的权威,恢复”交戟叉颈“这项制度就是汉献帝的反击,还包括后来的衣带诏事件,也是汉献帝的反击,这本身就说明了权臣与皇帝相处的复杂性,也说明了汉献帝在朝廷中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毕竟曹操在当初也不敢过份威逼皇帝。
这事之后,曹操不再到许县朝见天子,或者减少了朝见天子的次数,再后来就干脆更换了汉献帝身边的虎贲卫士,全部换成自己人,通过一系列的应对方式,化解了汉献帝想要巩固权力的招数,同时曹操把异地遥控,通过代理人挟制天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自己控制皇帝的唯一方式。
曹操
曹操在拿下北方重镇邺城前,仍是以许县为大本营的,在《三国志 武帝纪》中有很多关于曹操回到许县的记载,比如:”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秋七月,公还许“。足以证明此时曹操仍是以许县为根据地的,这个时候曹操的官职还是司空,三公之一,录尚书事,曹操在朝中的代理人是荀彧,曹操所有的军事大事都与荀彧商议,就连前线的战事,曹操也会征求荀彧的意见。
荀彧为曹操充当代理人,曹操重用荀彧推荐的人,这些人有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全部是颍川人,这就是典型的”你帮我办事,我重用你的人“,这是一种政治合作的姿势,荀彧充当了曹操的合伙人,为曹操在朝廷中控制皇帝起了关键且重要的作用,荀彧又是尚书令,掌控了皇帝处理政事的窗口,皇帝下达下令或者发号施令全部要经过荀彧之手才能发布,而这只手就掌控在曹操手中,整个建安年间,就没有发出过不利于曹操的政令,至于曹操与荀彧闹翻,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了北方重镇邺城,这里也曾经是袁绍的大本营,拿下了邺城,曹操开始自任冀州牧,并将自己的大本营移到了邺城,之后的政令都是从邺城下达的,而许县的朝廷曹操基本上就很少去了,汉献帝所有的许县已经被曹操牢牢控制住了,军队全部是曹操的,内部的文臣经过一系列的清洗,同样是忠于曹操本人,汉献帝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和傀儡皇帝,同时曹操在邺城建立了一套独立于汉献帝之外的班子,到公元208年称丞相,213年称魏公,216年称魏王,逐步开启了另立中央的篡位进程。
曹操与荀彧
总结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观点提出,确定许县为都城,到迎立汉献帝,与皇帝开启了明争暗斗,到曹操异地遥控,通过代理人挟制天子,最终确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还是因为曹操为了保证权力的绝对安全,一步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权力,将自己的权力世袭,虽然曹操终生没有称帝,可他一生所做的就是一个篡位过程,所以才有了24年后,曹丕代汉建魏的结果。
注:文中的许县在曹操时代是叫许县,也叫许都,后来曹丕改成许昌,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