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养心要学会做到换位思考(闲时养心难时宽心)

养心要学会做到换位思考(闲时养心难时宽心)01修好这颗心,才能活好这一生。心不同,生活就不同,人生也就不同。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心,活出来的人生是不一样的。生命,就是一场修心的旅途。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朵花,可以窥见全世界;一片叶,可以观摩整棵大树。

人心,亦是如此。

一颗小小的心,就可以主宰人生的全部。

心不同,生活就不同,人生也就不同。

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心,活出来的人生是不一样的。

生命,就是一场修心的旅途。

修好这颗心,才能活好这一生。

01

闲时养心

《菜根谭》中说:“忙处不乱心,须闲处心神养得清。”

闲时的怡养心性,方能治愈忙时的兵荒马乱。

苏轼的一生,几乎是在奔波劳碌中度过,然而他却始终不忘闲适之道。

不管现实处境如何,他都非常注重以闲逸来养心。

被贬黄州时,他只被任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帮闲类的小官,一下子闲子起来。

虽然是无奈之闲,苏轼却不悲不怨不沉沦,以一种安闲自适的心境,让内心平静而丰盈。

他沉心静气,闲中取乐,筑水坝,种庄稼,建“雪堂”......

赋闲时,就在“东坡雪堂”凝神静思,吟诗作文。

正如他诗中所写:“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可见,苏轼的闲,不是漫无目的荒废时日,也不是忧思忡忡焦虑不安,而是怀一份宁静淡泊的心情,积蓄能量,把人生的低谷活出了璀璨。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怎样度过闲暇时间,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正是懂得了闲适之道,用好了闲适时光,成就了苏轼非凡的一生。

让他在人生低俗时乐观旷达,在宦海沉浮中淡泊名利,在坎坷道路上随缘自适。

生活的闲暇,用好了就是人生的精华。

作家蔡澜也是一个很会享受闲暇时光的人。

他在空闲时,让生活慢下来,读小说、看报纸,饿了自己煮碗面吃,把闲暇过得逍遥自在。

或者,练习练习书法,静心享受悠闲的一天。

他说:学会享受闲暇,才能感悟生活的美好细碎。

闲暇时的所思所为,会不知不觉间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闲,不只是时间上的闲暇,也是心境上的选择。

所以,不管是得闲偷闲,还是无奈之闲,不妨在闲暇时,安闲养心,感知生活的美好,享受人生的乐趣。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在繁忙时惶惑不安,才不会被境遇随意差遣。

养心要学会做到换位思考(闲时养心难时宽心)(1)

02

难时宽心

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一段难捱的岁月,充满了心酸和辛苦。

心态放宽,波折的人生照样可以精彩不停。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

至此,刘瑾并未罢休,在王阳明经过的路途,派杀手暗中跟踪,欲赶尽杀绝。

王阳明发现后,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的杀手,搭上了一艘商船。

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巨大风浪,船只几乎倾覆。

然而王阳明毫不畏惧,淡淡然写下了千古绝句: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在他看来,一切艰难和险阻,不过天空一片云,不应停滞于心中。

可见,王阳明面对困苦和艰难时的心态是何等豁达,心胸是何等洒脱。

到了贵州龙场后,阴冷潮湿,障气横生,缺衣少食,但王阳明依旧乐观地面对。

随从病了,他就烧火煮粥,亲自照料。

生活苦闷,他就给大家弹琴唱曲讲故事,使得居住的石洞经常传来欢声笑语。

粮食不足,他便与当地居民积极往来,教居民打土坯建房子,居民则传授他种粮之道。

遇到思州守的嫉恨羞辱,他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平息了思州守的怒气,获得了尊重。

王阳明始终认为:心放宽,常快活,便是功夫。

没有什么能够击垮一个内心强大、心态豁达的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生没有坦途,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难事、愁事、烦心事。

心若宽,就没事能扰,心若小,那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都会把生活搅得天翻地覆。

人要活得自在,就要遇事多宽心。

心宽路自宽,心宽天地宽。

余生,把心放宽,保持乐观,生活的美好就会不请自来。

03

处世守心

史铁生曾说:“初心,能让我们保持纯净,能让我们即使身陷泥淖,仍洁白无瑕。来时是赤子,归时莫忘仍怀一颗初心。”

禅宗里有一个著名的公案。

弟子问老禅师:“师父,如果千千万万种景象同时在您面前出现,要如何处理?”

老禅师说:“黑的不是白的,红的不是蓝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在里头。”

弟子挠挠头,很是不解。

老禅师解释道:

“我既不黑,也非白、红、蓝,它们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受其困扰,保持自我的清明。”

可见,一个人只有守心不移,才能有所坚持。

《曾国藩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个县令,给他送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迹。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平生爱收藏字画。

而王羲之的墨宝,对酷爱书法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曾国藩拿到这幅字,观赏了一番,说:“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于是差人将县令叫回来,把书法退还了回去。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对当时清朝官员的真实写照。

但曾国藩为官几十年,权倾朝野,家里却没有多少财产,他的儿子曾纪鸿给家人看病,甚至还需要借钱。

正是曾国藩一生坚守内心原则,保持良好人品,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了“半个圣人”。

人活一世,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守心,是我们成就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当我们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一路奋发向上时,请一定记得:

守住初心,方得始终。

养心要学会做到换位思考(闲时养心难时宽心)(2)

04

遇事定心

古话说:“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

《庭训格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藩之乱时,清军主力和吴三桂的部队决战,连续半个月都没有前线的消息传来,城中百姓人心惶惶。

然而,一向勤政的康熙一反常态,在形势危急的时候,带着身边的人去景山玩。

有大臣对康熙疏于朝政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康熙这样说到:

“局势确实很危险,但越是危急时刻,大家越会关注皇帝怎么做。

如果皇帝都没有自乱阵脚,还有心情娱乐,那么忠心的大臣就心里有底,心怀叵测的人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可见,遇事宁心静气,才能临危不乱,才能静中生智,才能办成大事。

《昭德新编》里也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众所周知。

司马懿带着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攻去。

而此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任何大将,只有两千多的老弱病残。

敌强我弱,换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崩溃。

而诸葛亮却不慌不乱,冷静思考对策。

大开城门,登上城楼,稳坐城头,焚香抚琴,丝毫不畏惧。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如此镇定,竟然被吓退了。

真可谓,“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慧能出奇。”

遇事时定下心,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智慧。

生活里,我们所遇之事,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严重,是慌乱反而会将事态扩大。

越是心急,就越容易六神无主;越是慌乱,就越容易手忙脚乱。

一个人只有心不乱,遇事才能不乱方寸。

我们普通人,也许做不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的镇定,但我们可以修炼自己遇事临危不乱、处乱不惊的定力。

人的一生,遇事心定,学会冷静,是惠及一生宝贵的财富。

05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一个人把心管的有多好,生活就有多美。

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闲时修得心不空,忙时守得心不乱,无事时心能静,有事时心能定,为人处世时莫忘了初心。

如是,便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在人生。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