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中不争无尤的智慧:道德经学而知不足

道德经中不争无尤的智慧:道德经学而知不足知不足不是目的,而是追求进步的途径,靶向在“行”,要有所为。知不足乃成功之基石,为人处世既要认识到自身不足,还要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更要有改正不足的勇气和毅力,将不足变“充足”。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只有克服少知而迷的困境和本领不足的恐慌,知不足然后奋进,进而提升整体的精神境界和本领,才能真正成事成业。◎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道德经中不争无尤的智慧:道德经学而知不足(1)

《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有问题了。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是因为把缺点当问题来重视。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检视和改正,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在成长和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知不足,就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学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学,自知无知才会永远求知。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常知自身不足,才能体察到别人的优点,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他原本出身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认识到自身不足,坚持读书学习,提高自己,渐有学识。有一次,学识丰富的鲁肃在与吕蒙讨论国家大事后,对他的学识和才能大加赞赏道:“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和自觉,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在求知的道路上自我审视、看清方向、勤奋学习、完成突破。

知不足,就要树立自我更新的理念。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失,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这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自我革新的进取精神。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昏镜词》引词中提到“其一皎如,其九雾如”,然而喜昏镜者十居其九。因昏镜能隐藏不足、使人心情舒畅而自欺欺人,难以认清自我,孰不知,非镜昏,实心盲。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曾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记日记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以史为鉴,我们要主动、自觉地审视自己,审慎地看待差距,若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如《韩非子·喻老》中所言的“目不见睫”,只是自我陶醉、固步自封,那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又从何谈起?

知不足,是对自我客观清醒的认知,需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否则只会陷入孤芳自赏、妄自尊大的境地。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真正的智者总是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8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

知不足不是目的,而是追求进步的途径,靶向在“行”,要有所为。知不足乃成功之基石,为人处世既要认识到自身不足,还要接受别人指出的不足,更要有改正不足的勇气和毅力,将不足变“充足”。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只有克服少知而迷的困境和本领不足的恐慌,知不足然后奋进,进而提升整体的精神境界和本领,才能真正成事成业。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