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的父母是何年龄生下的他:孔子的家人和他的母亲

孔子的父母是何年龄生下的他:孔子的家人和他的母亲孔子的兄弟和姐姐公元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诸侯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逼阳国诈降,想开启城门引联军入城,然后降下门闸围歼联军。当联军入城门闸落下之际,叔梁纥勇敢地用双手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城,所谓“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这位“郰人纥”就是孔子父亲叔梁纥。(《左传·襄公十年》)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官居宋国大司马,孔父是字,姓子,名嘉。公元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父督发动政变,六世祖孔父嘉被杀,子孙后代为避祸逃到鲁国,从五世祖木金父开始,孔氏为鲁国人。“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祈父用祖父孔父嘉的字为姓,从自己的儿子孔防叔开始,子孙自此皆姓孔,而且,从五世祖开始,由宋国人成为鲁国人。 孔子父亲是鲁国陬邑大夫著名武将叔梁纥是孔子父亲,姓孔,名纥,叔梁是字,为鲁国的大臣,官居陬邑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武士,文武兼备,膂力过人,且“身长十尺”,与鲁国名将狄

孔子的父母是何年龄生下的他:孔子的家人和他的母亲(1)

孔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为了安抚殷商贵族,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就是历史上周王朝的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直系先祖。由此可知,孔子的先祖是殷商贵族后裔、宋国君主的后人。

孔子姓孔的由来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官居宋国大司马,孔父是字,姓子,名嘉。公元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父督发动政变,六世祖孔父嘉被杀,子孙后代为避祸逃到鲁国,从五世祖木金父开始,孔氏为鲁国人。“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祈父用祖父孔父嘉的字为姓,从自己的儿子孔防叔开始,子孙自此皆姓孔,而且,从五世祖开始,由宋国人成为鲁国人。

孔子父亲是鲁国陬邑大夫著名武将

叔梁纥是孔子父亲,姓孔,名纥,叔梁是字,为鲁国的大臣,官居陬邑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武士,文武兼备,膂力过人,且“身长十尺”,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引《孔子家语·本姓解》)

公元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诸侯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逼阳国诈降,想开启城门引联军入城,然后降下门闸围歼联军。当联军入城门闸落下之际,叔梁纥勇敢地用双手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城,所谓“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这位“郰人纥”就是孔子父亲叔梁纥。(《左传·襄公十年》)

孔子的兄弟和姐姐

叔梁纥娶施氏为妻,生了九个女儿,“虽有九女”,却没生儿子,这是孔子的九个姐姐。叔梁纥人至老年,因为没生儿子,又娶了小妾,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孟皮又称伯尼,因为小孩时摔断腿,按家族礼制,不能继祠。此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是鲁国曲阜大族,颜氏女的父亲是鲁国著名学者颜襄,颜襄想促成这门婚事,他问三个未出嫁的女儿,“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叔梁纥这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尽管年纪大且性格急躁,但人品还好,你们谁愿嫁给他?”两个女儿没说话,三女儿征在回答:“从父所制,将何问焉。”颜襄说:“即尔能矣。”于是就在颜襄的同意下,三女儿颜征在嫁给叔梁纥。颜征在就是孔子母亲。此时叔梁纥六十六岁,颜征在不满十六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孔子家语·本姓解》)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孔子母亲的名字,《史记》为颜徵在,《孔子家语》为颜征在,从《孔子家语》说,现在均从颜征在。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所述:叔梁纥与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后人认为是偷着生了孔子,《史记·索引》注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年龄悬殊太大。夫妻在尼丘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司马迁的“野合而生”四字,引起后世的争论,甚至成为“公案”。以“野外居住怀孕生了孔子”是较为公允的理解。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虽然说不寓褒贬,在《孔子世家》太史公书评论孔子“高山仰止”,赞誉有加,“野合而生”应该没有贬意。“为孔子生而头上圩顶”,中间凹下去,头顶四周如圩,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孔子同父异母的兄弟孟皮字伯尼,孔子字仲尼,古时按伯(孟)仲叔季排辈,这都是顺理成章的。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有两个庶母和九个姐姐、一个庶兄

孔子出生后,夫妻带着孔子回到陬邑家中居住,叔梁纥仍是陬邑大夫的名分。此时,孔子有九个姐姐,有的姐姐比他母亲还要大(有的应该已出嫁,史书无记载),还有一个庶兄孟皮,比孔子大三岁。除母亲和兄弟姐妹,还有父亲的正妻施氏和小妾,这是两个庶母。孔子幼时就生活在这个家庭环境中。这一年孔子父亲七十岁。

孔子三岁丧父

公元前4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卒,卒年七十三岁。孔家成为正妻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只好携孔子庶兄孟皮和孔子到自己的娘家曲阜阙里居住,颜氏虽是曲阜大族,但仍过着清贫的生活。由此可知,孔子出生地在陬邑,父亲死后,三岁时随母亲到曲阜。《孔子家语》

孔子的少年时代

孔子小时候,为生活而做许多粗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孔母喜爱孔子,虽然家庭贫困,仍督促孟皮和孔子用功读书,孔子也勤奋好学。幼时母亲教他的称呼,一教就会。颜征在出嫁前是颜襄的小女儿,是个有文化教养的女性,她亲自教孔子识字数数,送他上学,辅导功课。幼年的孔子喜爱的游戏很特别,喜欢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和孟皮练习行礼演仪,有时自言自语,自导自演,乐此不彼。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等,对全套的礼仪程序逐渐烂熟于心。“孔子为儿嘻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世家》)母亲常笑着问他:是不是长大想做礼官?闻者无心,闻者有意,母亲一席话,打开了孔子心灵的一扇窗户。礼制是后来孔子博学多识的第一门学问。孔子有一回曾帮人参加祭祀赚取工钱。母亲生气:这样人家会看不起我们。在母亲的教诲下,天资聪颖的孔子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下,养成谦卑恭敬和独立思考的品格。孔子的学识,最初体现在周王朝礼制,是博学的重要方面,为今后从政打下基础。

颜征在央求父亲教育孔子

颜襄素来喜欢这个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的外孙,于是倾其所学,谆谆教诲。颜襄是当时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在当时可称为博学者,是真才实学,不是文凭地位决定的。孔子所处春秋晚期的同时代人物,有老子、晏子、孙子、管仲和鲍叔牙等,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其中有的甚至出身卑微。从历史进程来看,是诸侯纷争五霸争雄的前夜,五霸霸主秦穆公正当政于秦。

颜襄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君子小人的知识悉数教诲孔子:“君子有三思,一是年少不勤学,年长无所能;二是年老不讲学,死后无人纪念;三是有财不布施,穷了无人救助。”“若将来能出仕,居高位,掌国政,应当远宗尧舜近守文武的道理和法则,顺天时,察地理,小则教民安乐,大则平治天下,自可是顶天立地的大圣人。”由此,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逐渐确立起来,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启蒙于孔子少年心中。孔子后来教育弟子有学问、言行、忠恕、信义这四方面,颜襄是他的引路人。可惜的是,孔子在外祖父身边仅不到三年,颜襄卒。作为孔子母亲,颜襄死后,教育抚养孔子的责任,就担在孔母的肩上。贤惠而勤劳,聪颖而明智,是孔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孔母卒,卒年三十七岁。

孔子十七岁时,颜征在卒,卒年约三十七岁。先前母亲一直没有告诉父亲墓地,孔子只好将母亲的灵柩浅葬于五父之衢,“盖其慎也”《孔子世家》,当“陬人挽父之母”告诉孔子父亲墓地,然后父母合葬于防地“《史记·孔子世家》。后人引司马迁“殡于五父之衢”认为是灵柩停在五父之衢,实际是浅葬,孔子熟谙祭祀礼仪,不可能停灵柩而不入葬。父亲死时,孔子只有三岁,母亲也“隐讳之”,一直没有告诉他父亲的情况。孔子希望在获知父亲在陬邑的墓地后,然后一并合葬。当陬人告诉孔子后,孔子父母才合葬于陬邑防地。司马迁《孔子世家》“隐讳之”的理解是,颜征在不告诉叔梁纥的情况,自然也不会告诉墓地在哪里,也不祭祀,或许是她当时碍于名分和施氏强势,没参加葬礼,一直带着孔子住在曲阜,真的不知道陬邑墓地在哪里。也或许是希望孩子不受父亲影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长大成人,再告诉父亲情况。殊未知孔子尚十七岁,颜征在自己先卒。古人文章,惜墨如金,造成今人无端揣测,我们只能从情理上分析理解。如果孔母担心孩子生活在早年丧父和家庭背景的阴影里而故意“隐讳之”,或许是对的,也令我们肃然起敬,否则,恐怕历史上就没有这位孔圣人了。

孔子成人,身长“九尺有六寸”。

孔子十九岁时,孔子已成人,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 古今尺寸虽相异,孔子身高应在一米九以上。娶亓官氏为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身高,现在基本上没有异议,孔子父亲“身长十尺”,这是孔子外祖父颜襄说的,孔子是山东大汉,身长九尺也是正常,何况乡人“异之”送外号“高个子”。我们现在看到多地有孔子塑像,有的竟像矮胖的土地神,实在有辱圣人。在山东,能被称为高个子“长人”,而且认为很特别,应该在一米九的身高以上。

孔子二十岁,开始踏上仕途。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以后,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此时孔子作为殷商贵族宋国王室后人,更加严于律己,谦虚恭谨,行事谨慎,注重礼仪。先后做委吏和乘田,分别是管仓库的小吏和分管畜牧的小吏。这一年,孔子儿子也出生了,鲁昭公送鲤鱼庆贺,孔子给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孔子年谱》说:孔子十九岁做委吏,二十岁做乘田。这一年是公元前5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年谱》

孔子青年时代勤奋博学,奠定了走向人生的深厚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在孔门弟子曾子的《礼记·大学》中得以阐发,《大学》与《中庸》《孟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后世称为“四书”。(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