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哪些值得看的?博物馆里的5个冷知识
博物馆有哪些值得看的?博物馆里的5个冷知识网友们的反应也很可爱:据了解,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这家博物馆每年都会随着季节变化给人物塑像换上合适的衣服。如今天气冷了,就要脱下轻薄的春夏装换上保暖的秋冬装。为了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不少博物馆都会在陈列展示中对相关场景进行复原,而在这些复原场景中往往都会有人物塑像来“撑场面”。这些人物塑像无论神态动作,还是衣着打扮都与其所展现的的时代高度契合。但小编一直很好奇工作人员给它们换衣服的场面会是什么样的,终于,前几天的一则新闻让大家都“开了眼”。平常在不同的复原场景里“各司其职”的人物塑像们,要么被横七竖八地堆放在地上,要么被人搬来搬去,乍一看可真有点像是“凶案现场”。不过真相只有一个:原来这是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给塑像们集体换装呢!
如果要用一首歌来形容博物馆,那小编一定会选《小青龙》,原因就在于这句歌词——
“我是一条小青龙,小青龙,
我有许多小秘密,小秘密~”
博物馆里的文物、展览以及博物馆本身,都有许多让人好奇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关于博物馆的“冷知识”。
1、塑像也要换衣服?为了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不少博物馆都会在陈列展示中对相关场景进行复原,而在这些复原场景中往往都会有人物塑像来“撑场面”。
这些人物塑像无论神态动作,还是衣着打扮都与其所展现的的时代高度契合。但小编一直很好奇工作人员给它们换衣服的场面会是什么样的,终于,前几天的一则新闻让大家都“开了眼”。平常在不同的复原场景里“各司其职”的人物塑像们,要么被横七竖八地堆放在地上,要么被人搬来搬去,乍一看可真有点像是“凶案现场”。
不过真相只有一个:原来这是沈阳金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给塑像们集体换装呢!
据了解,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这家博物馆每年都会随着季节变化给人物塑像换上合适的衣服。如今天气冷了,就要脱下轻薄的春夏装换上保暖的秋冬装。
网友们的反应也很可爱:
@FREEstyle0724:哎哟,应季啊,这个有心了
@菜菜联通手绘:蜡像换季都换新衣服
@雪岳松梅:原来真的要换衣服!请问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吗?
@大阳多肉:一起合过照的朋友生活太难了,一年只有两套衣服
其实但凡有人物塑像的博物馆,馆方都会安排专人负责清理和维护,但由于人物塑像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像这种“刺激”的场面就仅供内部欣赏了。
2、青铜本来就是青色的?相信我们的粉丝朋友应该都知道「青铜的本色是金色」,但对普罗大众而言,仍有不少人对此感到疑惑。
越王勾践剑才是青铜本色正确的打开方式
“青铜”是现代的叫法,古代可采的铜矿资源非常稀少,冶炼也很不易,再加上高纯度的铜在制成之初是blingbling的金黄色,所以古人就把铜也叫做金,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
西周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以前的文章中所说的“金”往往是指“铜”,如《墨子》对大禹铸九鼎的描述是:“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
古人在打造铜器时会按照不同比例将铜与锡、铅等金属混合,比例不同制作出来的器物颜色、硬度等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
这些铜器在传世和埋藏的过程中会受到氧化,或与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们常带有“红斑绿绣”,但其本色却是金黄色。
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M1006出土 西周兽面纹铜尊
一般来说,青铜器内层的黑色是氧化铜(CuO)、硫化铜(Cu₂S)及氧化亚锡(SnO);二层红色大部分是氧化亚铜(Cu₂O)和铅丹(Pb₃O4);外层青绿色多是碱式碳酸铜(Cu₂(OH)₂CO₃)、氢氧化铜(Cu(OH)₂)等。
有些古装剧里会“闪现”一些青铜器,不知情的人看着可能会觉得很有文化的亚子,但实际上这种“用心”不仅有些刻意,反而还会误导观众。
3、铜镜的正面到底长啥样?上文提到了铜锡各半是打造“鉴燧”时所用的比例,这里的“鉴”就是指铜镜。不过要说起铜镜那就又涉及另外一个秘密了:为什么博物馆里的铜镜都不给看正面?
齐家文化 几何星纹铜镜
唐 龟鹤铭文铜镜 安徽省怀宁县唐墓出土(两墓各一半)
铜镜诞生于三四千年前,起初人们把它当做祭祀礼器来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于陪葬、辟邪、赠礼、照影等。铜镜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唐 嵌螺钿人物花鸟纹铜镜 国家博物馆藏
唐 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现已出土的铜镜大都造型丰富,不仅有圆形的、菱形的,还有葵花形的和八卦形的;铜镜背后的纹饰也很多样,既有花鸟异兽、人物造型,也有文字、图形等。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 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但当我们去到博物馆时却只能看到铜镜的背面,有些调皮的导游和讲解员还会神秘兮兮地告诉观众“古镜不能照今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答案还是得从它的材质里找,我们知道铜镜是由铜锡按1:1的比例打造的,而铜锡合金的物件经过上千年的洗礼大都会变得锈迹斑斑。
唐 海兽葡萄纹镜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铜镜昔日光滑明亮,现在早已“没脸见人”,幸好背面还有精美的纹饰,才不至于沦为“平庸之辈”。所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摆放铜镜时,都会将其背面朝外,对观众来说,这才是最佳的观赏角度。
4、临摹本复制品没啥好看的?大家去看展的时候肯定有在展牌上见到过“临/摹本”“复制品”这样的标注,一些对原件有执念的观众常常会对这类展品嗤之以鼻。但如果他们知道了复制品的来之不易,也许就能理解其存在的意义了。
复制不是随意的仿制,复制品必须在各方面都与原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般用于陈列的复制品需要在外形上与原件分毫不差,要求更高的连材质、轻重等都要基本一样。
相比之下,文物复制方法的选择就自由多了。以书画类作品为例,有人工临摹法、珂罗版复制法、木刻水印法和照相复制法。
最常用的是人工临摹法,这种方法要求临摹者一定要忠于原作,即便原件有残缺也不能创造发挥。那么临本和摹本又有什么区别呢?
五代·南唐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黄伯思的《东观余论》里有言:“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
也就是说,临是指把原件摆在一边看着写(画),相当于“依葫芦画瓢”,这样的作品和原版是会有一些差别的;
南宋 佚名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北宋 佚名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局部 辽宁博物馆藏
清 丁观鹏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摹就是影写,一般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画),这种作品就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了。
摹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像描红一样照着原作写(画);二是先用细线勾勒出字画的轮廓,然后再填上墨色,因此又叫做“钩摹本”,填色时还要注意笔墨浓淡也要尽可能地与原迹相同,这得很细致很细致才能做到。
所以临摹的人本身也都是功力深厚的大师,因为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对原作“形神兼备”的忠实还原,那些摹本也都成了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证据。
所以这些在博物馆里展出的复制品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哦。
5、博物馆的英文名有人留意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英文名字吗?
一般大家都会以为是:
“Shanxi history Museum”
但实际上却是:
“Shaanxi History Museum”
看出哪里不一样了吗?它比“Shanxi”多了一个“a”,这实在是让人满脸问号。
陕西历史博物馆 Shaanxi History Museum
一般的中文地名翻译成英文都是用拼音表示的,山西的拼音“Shānxi”和陕西的拼音“Shǎnxi”仅有音调不同,因此翻译这两个地名时就借用了中国第一套法定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的规则。
而“国语罗马字”规则的特点是用罗马字母变化表示声调,韵母 an 的国语罗马字的四声标法,依次为 an(ān)、arn(án)、aan(ǎn)、ann(àn)。所以山西就被译为“Shanxi”,“Shan”中多加一个“a”才表示陕西,即“shaanxi”。
原来博物馆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小秘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博物馆的趣味冷知识呢?在评论区里分享给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