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求平水韵:再谈平水韵

如何求平水韵:再谈平水韵格律诗,就是利用汉字四声原理,让诗句平仄相间的诗体。格律诗有两大要素:一是平仄,一是韵。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格律诗,百度百科里有的东西我们就不说了,今天郁郎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说说什么是格律诗。我们来看看古人为什么要把那些韵不同的字归结在一个韵部呢?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例如“飞”,中原官话读作“fi”,跟“依”的“yi”确实同韵。再例如平水韵将“宅、客”同归入声韵,中原官话读“宅”作“zhei”,类似四声,读“客”作“kei”,类似三声。这就是韵部归纳的标准和原因,因为他们在古代和方言中就是发一样的音啊!但是在现代普通话中,在书面语中,他们已经不是发一样的音了!

前段时间谈了一下对近体诗用韵的观点:遵循格律,提倡新韵。

发现还有一些朋友对“韵”有误解,认为平水韵才是格律诗的“标配”。我再次表明观点,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真的不懂格律诗。是真的不懂诗!

其实,反驳他们只需一句话:平水韵是汉字,是汉字我们就要读出声音。那么,今天的我们,对于平水韵,是用现代汉语拼音读呢,还是用古代谁也无法正确考证的、全凭猜测臆想的古音来读呢?弄清这个问题,坚持平水韵的“伪诗人”、“伪专家”们的苍白、幼稚不攻自破。

平水韵的最大缺陷有三个:一是入声部在普通话中大多数已经不再属于仄声,而是归入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平仄混乱,有悖于近体诗格律的初衷。二是部分韵部的字根本不同韵,如“元、门”同部,但不同韵,“飞、依”同部,但不同韵,还有很多。这样会导致用同一韵部的字作韵脚,读起来一点都不流畅。三是普通话(哪怕方言中也有大多数方言)不同韵部的字同韵,如“东、冬”,“南、山、先、寒”。这样会导致“暗挤韵”,例如“南山寒叶落”,虽然“南”“山”“寒”不是一个韵部,但的确是挤韵了。

如何求平水韵:再谈平水韵(1)

我们来看看古人为什么要把那些韵不同的字归结在一个韵部呢?

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例如“飞”,中原官话读作“fi”,跟“依”的“yi”确实同韵。再例如平水韵将“宅、客”同归入声韵,中原官话读“宅”作“zhei”,类似四声,读“客”作“kei”,类似三声。

这就是韵部归纳的标准和原因,因为他们在古代和方言中就是发一样的音啊!但是在现代普通话中,在书面语中,他们已经不是发一样的音了!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格律诗,百度百科里有的东西我们就不说了,今天郁郎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说说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就是利用汉字四声原理,让诗句平仄相间的诗体。格律诗有两大要素:一是平仄,一是韵。

平仄决定声调,决定句内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节奏错落起伏、抑扬顿挫。放在音乐上,平仄就是节奏器。

韵,决定着句与句之间的和谐悦耳、顺口流畅,是定音锤。

格律诗首先是诗,诗必须有韵。格律诗其次是以平仄为基础的。没有平仄就没有格律,格律源于平仄,平仄决定格律。格律诗可以称之为“规律性平仄诗”。平仄是格律诗的最重要特征和准则。

那么什么是平仄呢?无论今天还是古代,平仄的原理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发音“轻”的就是平,“重”“曲折”的就是仄。例如“白”字,现代普通话中读二声 [bái],属于平。但这个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于仄。那么它为什么属于仄呢?

上面也说过了,很简单,现代方言中依然有这个字的入声读音,读起来尾音短促下坠。胶辽官话登连片读作bo(三声),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读作 [bèi]音(四声),所以它在古代属于仄。就这么简单。

但是,我们现在都用普通话交流、读书,写出来的诗,也是用普通话来读。哪怕你平时说话都是方言,但你写东西一定是用普通话发音来读。写格律诗,第一你得遵守平仄。

如何求平水韵:再谈平水韵(2)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探讨一下,为什么格律诗要遵守平仄。

格律诗的规则,不是束缚人的。先有格律诗,后有格律体。格律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是人为设定的。格律是为了让诗读起来有节奏感的。

例如:东风拂榴轻如烟,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那“东风拂柳轻似烟”是不是感觉好多了呢?这就是平仄相间的好处。

“滕州花开白如银”,用普通话读一下,是不是一直往上提气,只呼不吸,有窒息感?那“滕县花开白[bèi]似银”呢?

这就是为什么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比较严格的原因。不是为了束缚作者,而是帮助作者。

接着上面的说,写格律诗,第一要遵循平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平仄要求呢?

如何求平水韵:再谈平水韵(3)

举个例子:

平水韵例子

作者/郁郎

竹屋白云依,秋来菊独肥

蓬门游蛱蝶,鸭出湿鱼矶

请用普通话朗读上面的诗,不谈意境,只谈格律,这首诗是符合平水韵格律的,但是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呢?大家不妨试试看,这就是平水韵。

写诗,意境是由“字”的组合体现出来的,例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很美。如果用“荒草岸风吹草动”,说出来又是一番滋味。

写诗,节奏感和音韵美是由“音”决定的,而不是由“字”决定的,坚持用平水韵的人,你不懂诗,就体现在这里,你依照格律写诗,看的是字,而不是字的发音。古代的音已经不可考,而且已经被遗弃于历史的废墟中,我们怎么把它拾起来,拍拍土,继续用?

字,依然是那个字。但音,已经不是那个音。诗,是由“字”和“音”完美组合起来的有机体。你抱着死去的“音”,能写出符合平仄的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