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思念:青未了大树
青未了思念:青未了大树2017年,李导把他的作品——电影《追梦英雄》送到国际上参评,拿到最故事片奖。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把这部电影作为党员教育的教材,在全国党员中组织观看。打那以后,我们的工作交流群定名为“综影追梦”。大家给李导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网名——大树。是呀,在这个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团队里,那个不居功自傲、精神矍铄的李导就是一颗大树,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一颗永葆青春的大树,一颗硕果累累的大树。仰望大树,我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我要追随着他的脚步,在认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还是莱芜刚刚划归济南的第一个春节前,我接到通知,随李导去莱芜区的官场村考察。早晨六点半,天还不算亮,我们去接李导,可他已经在大门口等着我们了,路上,跟我们一样,吃了点零点,喝了口开水,早饭就算解决了。进了村,他就忙了起来。座谈会开到中午十二点半,匆匆吃过午饭,又跟着村干部参观村容村貌,了解民风民俗。下午三点,村里召开村民大会,他又赶到会场给大家做
文/李召新
“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绿叶中留下许多故事,有乐也有苦······”
那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到平阴出差。听说济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老台长跟几个朋友去考察一个石头村,我感到好奇,也忙中偷闲赶了过去。深山中,在一个叫贤子峪的路牌引导下,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走进了石头村。好家伙,石墙,石房,石碑,因为没人居住,显得格外苍凉。只有那石头缝里流出的的泉水,还有一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皂角树,又让人感到了无限生机。
老台长跟几位老学究模样的专家,正在十分认真地考察着,边走边谈,边看边记,还画着图哪!老台长见我来了,忙给我介绍那位带着礼帽的长者:“这位是山东电视台的老导演李导。”“李导?那可是业内的知名人物呀!”我忙伸出双手,跟李导寒暄起来。可我做梦也没想到,站在我面前的李导,虽然历经沧桑,可仍然精神矍铄;尽管名气很大,却又十分的平易近人。此时此刻,面对这位长者,我油然而生敬意。
李导是中国电视开天劈地的一代人。早在抗美援朝的枪声打响之后的1950年,他就作为部队的第一批文艺宣传队员,跨过鸭绿江,到前线去进行慰问宣传了。转业到地方后,他当过省歌舞团的团长。山东电视台成立后,他又干起了导演,执导过许多台文艺晚会,还有电视剧,是山东电视界响当当的大腕儿。仅从抗美援朝这一件事算来 ,他就是我的前辈了,且他的党龄比我的年龄还大。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导问我:“想不想跟我做点事?”“想,很想!”我忙站起来,看着李导的眼神,我等待着他的召唤。从此,我就成了他的团队的一员,与其朝夕相处了。
“你的过去,只能说明过去;你的现在,只有自己创造。好作品不是靠摆老资格就能问世的。”不摆老资格,不倚老卖老,接受新事物,研究新东西。这才是这位八十多岁老人的风格。几十年了,他坚持每天早晨起来写东西。剧本,歌词,舞台设计方案······对艺术精益求精。记得我第一次拿着自己的作品参加讨论会时,我的心里没底,生怕入不了李导的法眼。可在会上,李导给了我充分的肯定。会后,他又像老师给学生修改作文一样,在我的文稿上用红笔做了大量的改动。还跟我说明改动的理由。拿着这份李导用自己的心血修改了的文稿,我十分感动。我庆幸自己在即将退休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有一天,我去见李导,他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穿蓝色足球t恤衫的年轻人。我敲了两下门:“请问李导去哪里了?”那人转过身来:“怎么,不认识了?”我这才恍然大悟:“李导,你今天穿得太帅了!”李导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人要有朝气,不能老气横秋。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嘛!他不仅穿戴时尚,工作起来仍然是军人作风,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办起事来雷厉风行。那节奏,比起年轻人来也不差。
还是莱芜刚刚划归济南的第一个春节前,我接到通知,随李导去莱芜区的官场村考察。早晨六点半,天还不算亮,我们去接李导,可他已经在大门口等着我们了,路上,跟我们一样,吃了点零点,喝了口开水,早饭就算解决了。进了村,他就忙了起来。座谈会开到中午十二点半,匆匆吃过午饭,又跟着村干部参观村容村貌,了解民风民俗。下午三点,村里召开村民大会,他又赶到会场给大家做报告。一直忙到五点多。我还认为要在这里过夜哩,可李导一句话,我们又出发了。李导的理由是,马上过春节了,我们不能给人家添麻烦。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大家都没有吃晚饭。李导没有说个“累”字。你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叫苦?
2017年,李导把他的作品——电影《追梦英雄》送到国际上参评,拿到最故事片奖。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把这部电影作为党员教育的教材,在全国党员中组织观看。打那以后,我们的工作交流群定名为“综影追梦”。大家给李导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网名——大树。是呀,在这个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团队里,那个不居功自傲、精神矍铄的李导就是一颗大树,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一颗永葆青春的大树,一颗硕果累累的大树。仰望大树,我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我要追随着他的脚步,在认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树活百年,原在根深;人活百岁,因其德高。愿这位文化宣传战线上不忘初心的常青树,根深叶茂、青春永驻!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李召新,男,济南广播电视台退休干部,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有着长达二十五年从事新闻写作的经历。其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和济南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近二十年来,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散文方面有所收获。代表作《我的故乡我的河》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 sdca98@163
电话:13210570289(入会)18765312921(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