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与肾阴虚有哪些区别?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区别详解
肾阳虚与肾阴虚有哪些区别?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区别详解肾阴虚”与“肾阳虚与心、肝、肺等脏之阴有密切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状态下 存在着“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在这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中 肾阴对心阴、心阳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肾阴(水)充足 才能资助心阴制约心阳(火) 使心火不致于过亢 进而维持心肾间阴阳、水火的动态平衡。若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则可导致心火过亢 而出现心肾不交之证。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摇荡不宁之状。关于肾阴、肾阳的生理意义 古代医家有诸多论述。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故命门者 为水火之府 为阴阳之宅 为精气之海 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 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 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后来 他在《景岳全书》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 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的这些论断指的虽然是命门的作用 然而现今看来正是十分确切地概括了肾阴、肾阳的生理
肾阴、肾阳 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正确理解这两个基本概念 不仅对掌握肾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全面掌握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笔者仅将与肾阴、肾阳有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归纳陈述如下。
肾阴虚”与“肾阳虚
一、肾阴、肾阳的概念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 是人体阴液的根本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阴的这种生理作用 如同自然界中的水滋润、灌溉万物一样 故古人又将肾阴称之为“真水”。肾阳 又称元阳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温煦、推动的作用。肾阳的这种温煦推动作用如同自然界中的火温暖、激化万物一样 故古人又将肾阳称之为“真火”。由于肾阴、肾阳均藏之于肾 故前人有“阴阳之根”、“水火之灾”之说。
肾阴虚”与“肾阳虚
二、肾阴、肾阳的生理意义及病理变化关于肾阴、肾阳的生理意义 古代医家有诸多论述。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故命门者 为水火之府 为阴阳之宅 为精气之海 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 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 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类经附翼》)后来 他在《景岳全书》中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 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的这些论断指的虽然是命门的作用 然而现今看来正是十分确切地概括了肾阴、肾阳的生理意义。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源泉 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肾中阴液的濡润、滋养;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肾中阳气的温煦、推动。
肾阴虚”与“肾阳虚
由于肾阴、肾阳与其他脏腑的阴阳有着源与流、本与末的关系 所以肾阴、肾阳在人体脏腑阴阳中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例如 肾阴除了有濡润、滋养本脏 与肾阳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外 还与心、肝、肺等脏之阴有密切的关系。
与心、肝、肺等脏之阴有密切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状态下 存在着“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在这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中 肾阴对心阴、心阳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肾阴(水)充足 才能资助心阴制约心阳(火) 使心火不致于过亢 进而维持心肾间阴阳、水火的动态平衡。若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则可导致心火过亢 而出现心肾不交之证。患者可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摇荡不宁之状。
肾阴虚”与“肾阳虚
肾阴与肝、肺之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生理状态下 肾阴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和滋养肝肺之阴 以维持肝的藏血、主疏泄 肺的主气、司呼吸以及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肝肺之阴不足 必然下汲肾水 导致肾阴不足;若肾阴不足 也不能上滋肝、肺之阴 导致肝肺之阴不足。故肝肺病久 大多累及于肾 形成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之证。在治疗上 除治疗肝肺本脏病变外 又要十分注意滋补肾阴。如治疗肝肾阴亏的杞菊地黄丸和治疗肺肾阴虚的百合固金汤 是在滋补肾水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方剂。临床常用的补阴方剂 也大都寓补肾水于方剂之中 其理即在于此。
肾阳的生理意义与其他脏腑的阴阳有所不同 除具有温暖肾阴 维持肾脏本身的藏精、纳气、主水功能外 几乎与人体所有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人体的水液代谢是由诸多脏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而肾具有化气、行水、主司二便开阖的作用 故肾主水 为水脏。肾脏主水的各个环节 都藉助于肾中阳气的温煦与气化作用来实现 故在水肿病的治疗中 温肾阳以行水 是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
肾阴虚”与“肾阳虚
脾胃为创禀之官 是饮食物盛受、消化、吸收、转输的中心。然而 脾胃的这种消化、吸收、转输功能 必须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 才能正常进行。若肾中阳气不足 不能蒸蕴脾土 则可导致脾失健运 进而出现满闷、饮食不化 甚至腹泻(五更泻)等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障碍的病证。许叔微在阐述此病机时曾形象地指出:“肾气怯弱 真元衰劣 自是不能消化饭食。譬如鼎釜之中 真诸米谷 下无火力 虽终日米不熟 其何能化”(《普济本事方》)治疗因肾阳不足而致的用胀满、饮食不化及腹泻等宜温补肾阳 四神丸即是依此而设 临床用来治疗脾肾阳虚的“五更泻”。
传导糟粕、吸收水分是大肠的功能。大肠的正常传导 也须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才能完成。若肾阳不足 大肠失于肾中阳气的温煦 也会导致传导失常 而出现大便秘结。这种大便秘结 由于是阳虚所致 故习惯上称之为“冷秘” 其治疗当用半硫丸或济川煎 温肾阳以通便。
肾阴虚”与“肾阳虚
煎 温肾阳以通便。膀胱是贮存、排泄尿液的器官 膀胱的这些功能也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和气化作用。若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行水 则可导致膀胱贮尿、排尿功能失常 出现小便清长、遗尿、尿失禁或癃闭等症 治疗宜温补肾阳为要。
此外 人体内体温的调节、胎儿的孕育、精液的排泄、月经的来潮等 无不与肾中阳气有关。
总之 肾阴、肾阳是人体内水火之源 阴阳之根。肾阴、肾阳的病理变化 常影响其他脏腑。正如张景岳所说:“水亡其源 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 则阳虚之证迭生。”阴虚、阳虚之病 大都与肾阴、肾阳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 调整肾阴、肾阳 又是治疗阴、阳衰的根本。
肾阴虚”与“肾阳虚
三、肾阴、肾阳失调的治疗肾的阴阳失调 主要表现为肾阴亏损和肾阳不足。肾之热 则属阴虚之变;肾之寒 则属阳虚之变。其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 这是因为肾多虚证。其阴虚者 忌辛燥苦寒 宜甘润滋水之剂 以补阴配阳 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 即王冰所说“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其阳虚者 忌凉润辛散 宜甘温壮阳之品 以补阳配阴 使沉阴散而阳气复 即王冰所说“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若阴病及阳或阳病及阴 以致阴阳双亏者 则应阴阳双补。关于调整肾阴、肾阳 明代医家薛立斋首倡用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用钱乙六味丸(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张景岳十分推崇薛己用八味丸补火、用六味丸滋水的方法 认为是独得其妙 并且结合临床经验 在六味丸、八味丸的基础上 去丹皮、泽泻 创左归饮(丸)、右归饮(丸) 以增强滋补元阴、元阳之力。嗣后六、八味和左、右归的广泛应用 使中医学调整肾阴、肾阳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提高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直至现今 六、八味和左、右归仍不失为调整肾阴肾阳的首选方剂
肾阴虚”与“肾阳虚
四、六味、八味和左归、右归的区别应用六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与左归饮(丸)、右归饮(丸) 是临床温补肾阴肾阳 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最有代表性的方剂。六味丸和左归饮、丸(饮、丸药味、药量不完全相同) 均为针对肾阴不足而设 适用于肾阴不足之证 然二者同中有异。六味丸寓泄于补 方中有清泄肝肾之火的丹皮、泽泻 适用于肾阴不足而兼有阴虚火旺者;左归饮(丸)则重在补阴 且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 补阴之功大于六味丸。八味丸和右归饮、丸(饮、丸药味与药量亦不完全相同) 均为针对肾阳虚衰而设 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证 然二者亦同中有异。八味丸温补肾阳 以生少火为主 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诸证;右归饮(丸) 则是温补肾阳与填精补血之品并用 且去其丹皮、茯苓、泽泻等三泄之品 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功大于八味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