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靠海的未开发村庄,青岛青岛最初叫
青岛靠海的未开发村庄,青岛青岛最初叫仅仅十六年之后的1914年11月,日本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继任德国为新的胶澳殖民地主人,直到1922年12月10日,在中国的外交第一人王正廷的争取和交涉下,青岛才正式收回,改为胶澳商埠,由商埠办公总署负责管理。至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将胶澳商埠变为青岛特别市,1930年9月,改称青岛市,沿用至今。所谓好景不长,清廷在胶澳建制不过6年,山东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曹州教案",两名神父被乱民杀死。德国找到了好借口,于1897年11月,强占了垂涎已久的胶澳,并在次年3月6日,由驻华公使海靖与清政府代表翁同龢、李鸿章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澳99年,同时拥有修路权、采矿权。1899年,德国按照自己的规划,由德皇颁布命令,将胶澳划分为内界和外界,内界称为青岛,外界为李村。都司府节制山东沿海地区诸路兵马(即今天的青烟威三个城市的沿海区域),按照卫所制度,设立了九个卫,分别是莱州卫、登州卫、宁
青岛为何称为胶澳,这其中有个缘故。从名字揣测,胶,即胶州湾,因其毗邻胶州而称之;澳,即港湾,指沿海曲折可以泊船的地方。所谓的胶澳,就是"胶州湾边的海边停船之地"的意思。不问可知,胶澳确实是一处天然良港。
都说青岛是"渤海之滨、百年胶澳"。青岛从最初的建制至今,时间不长,只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以来,青岛这片区域,一直归属于莱州府辖的即墨县管理,只是一些村庄和渔村。到了清代末期,清政府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胶澳地区设防,正式建制,即命名为胶澳,由登州镇总兵官章高元率部驻守。章高元(1843—1912) ,字鼎臣,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系青岛建置第一任总兵,驻守胶澳后修筑了青岛著名的栈桥等设施。
那么青岛的鳌山卫、灵山卫、浮山所等等地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源于明代太祖朱元璋创设的"卫所制度",这是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类似于军吞制。朱元璋非常得意自己的卫所制度,说百万军队,不必耗费一粒仓粮。青岛地区的许多地名,就从这个制度而来的。
因为备受倭寇袭扰,明代朝廷高度注视沿海防御,永乐七年(即1409),在刀鱼寨(即今天的蓬莱阁)水城设立了海军抗倭衙署,因为刀鱼寨地处登州,长官称为"登州备倭都指挥使",办公地点就是备倭都司府(就是今天蓬莱阁风景区内的水军衙门)。
都司府节制山东沿海地区诸路兵马(即今天的青烟威三个城市的沿海区域),按照卫所制度,设立了九个卫,分别是莱州卫、登州卫、宁海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大嵩卫、嶅山卫、灵山卫,每个卫下各设千户所。
属于胶澳地区的,是灵山卫和鳌山卫。如今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即墨区蓝色硅谷)、黄岛区灵山卫(青西新区国家产业园)、市南区浮山所(青岛市金融政治中心区)等地,都是从这些军事指挥单位演变成地理名词,仍在继续使用。
至于威海卫的大名,更是每个中国人都牢记在心。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威海卫变成了北洋水师的处女战场和埋骨之地,残舰铁锚被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作为战利品展示,《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清廷主权沦丧。至今在威海卫对面的刘公岛,建立的中日甲午战争纪念馆,仍在诉说着这段沧桑的往事。
所谓好景不长,清廷在胶澳建制不过6年,山东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曹州教案",两名神父被乱民杀死。德国找到了好借口,于1897年11月,强占了垂涎已久的胶澳,并在次年3月6日,由驻华公使海靖与清政府代表翁同龢、李鸿章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澳99年,同时拥有修路权、采矿权。1899年,德国按照自己的规划,由德皇颁布命令,将胶澳划分为内界和外界,内界称为青岛,外界为李村。
仅仅十六年之后的1914年11月,日本作为一战的战胜国,继任德国为新的胶澳殖民地主人,直到1922年12月10日,在中国的外交第一人王正廷的争取和交涉下,青岛才正式收回,改为胶澳商埠,由商埠办公总署负责管理。至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将胶澳商埠变为青岛特别市,1930年9月,改称青岛市,沿用至今。
德占时期,德国人认为自己可以永远拥有胶澳,九十九年也有长长久久之意。严谨的德国人进行了认真勘查规划和建设,在管理上也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主人"。据说,当时德国的水师提督曾经颁布一则通知,将胶州湾和周边9公里的水陆区域,作为德国的管辖地,清政府地方官员无权干涉,所有土地交易和地方政务,都由德国管理。
德占胶州湾以后,德国开始建设军用和商用码头,把胶州湾作为新的军需或货物的中转地,由此,冲击了胶东半岛的其它码头,如烟台、威海等地的货运码头,并严格控制港口的进出船只。
德国人对占领区的本地村民,也不是多么友好。出了问题的中国人,当地政府是管不了的,只能由德国人审理,德国人会对犯人实施肉刑,用劈开的大竹竿抽打直到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之后还要在小黑屋里关着,定时出来做苦力。据说有受不了酷刑越狱的,抓回来也要被砍头。
除了港口、码头和军用设施,德国在胶澳还开辟了许多宜居的场所,建起了公馆、衙署,别墅和洋房,还有许多生活设施和公用设施,并开办了商埠、银行,还建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啤酒生产厂,即青岛啤酒的前身。
据野史,德国人建设房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胶澳当地人所建的房屋,都是大门冲南而北边是山墙,并且没有窗户。观察下来,不仅一家两家,而是全部胶澳的村民都这么建房子。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样整齐划一,实在是太奇怪了……
负责营造的德国设计师大惑不解,有心询问,却苦于言语不通,自己研究又无处着手,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只是直觉上认为其中必然有什么道理。按照既定的图纸,道路随高就低,房舍因型就势,房子的大门和窗户冲哪边的都有,格局倒是非常美观,住进去也没发生什么异常和诡异的事情。在里面住了一年,入冬时节,有一部分门窗冲北的住户开始叫苦不迭。
因为胶澳地区临海,冬天北风凛冽,所有的大风和寒气由北向南,都从北门冲进屋子里,建筑师来自欧洲,哪里见过如此寒风,冻个半死,才恍然大悟,大门朝南原是为了避风。只得把房子都改为南北向。
不知道这一传言是真是假,或许只是遭受压迫的当地土人之间流传下来的笑话,对武力侵犯的外邦人进行阿Q式的嘲讽。不管怎样,倒是可以说明德国人崇尚科学的严谨态度。
(来自"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
了解更多:
山东』胶州湾变租界,青岛被德国殖民,起因竟是俩神父惨死曹州府
山东:甲午战争,威海失守提督殒命,竟是山东巡抚李秉衡挖坑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