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乔治·桑这样评价肖邦:性格比巴赫更精致,比贝多芬更有力,比韦伯更有戏剧性。他集三者于一身,然而他还是他,在挖掘情趣时比他们更微妙,在表现宏伟壮丽时更朴实无华,在倾诉悲痛时更能催人泪下。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的旷世画作,还可以聆听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的演奏,而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才华被李斯特的慧眼发现,他把肖邦引荐给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个女人认识,这个女人是乔治·桑。那时的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而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结实,因此也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欢女扮男装,起初肖邦对她无甚好感,但慢慢震慑于她的魅力,最后与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肖邦为她谱写出许多名曲。肖邦在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祖国波

我去东欧之前比较忙,没有做攻略,在波兰华沙参观圣十字教堂时,赫然在教堂的一根柱子上标注:“这里埋葬着音乐家肖邦的心脏”,充满疑惑,赶紧了解了一下。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1)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2)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祖国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肖邦在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祖国波兰,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波兰确实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虽然肖邦在巴黎逝世,但是他嘱托姐姐把他的心脏安葬在波兰。肖邦的墓志铭上写着,“你最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他也不止一次在音乐中抒发对祖国的思念。

《E大调练习曲》(Op.10 No.3),这首作品创作于波兰,肖邦一直没有跟别人提起为什么写这首作品。直到一次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他听到学生弹奏得很抒情,不由地感叹:“这里面就是我的祖国。”后来大家给它加了一个名字《别离曲》。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

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的旷世画作,还可以聆听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的演奏,而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才华被李斯特的慧眼发现,他把肖邦引荐给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个女人认识,这个女人是乔治·桑。那时的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而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结实,因此也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欢女扮男装,起初肖邦对她无甚好感,但慢慢震慑于她的魅力,最后与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肖邦为她谱写出许多名曲。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3)

乔治·桑这样评价肖邦:性格比巴赫更精致,比贝多芬更有力,比韦伯更有戏剧性。他集三者于一身,然而他还是他,在挖掘情趣时比他们更微妙,在表现宏伟壮丽时更朴实无华,在倾诉悲痛时更能催人泪下。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4)

说起来,“钢琴诗人”的诞生也有外部环境的特殊原因。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金属框架的钢琴取代了木架钢琴。琴的尺寸大了,声音更为洪亮,让钢琴更有表现力。非常适合在音乐厅演奏。但肖邦发现了钢琴所包含了人类内心最柔软、脆弱的一面,英语Piano有钢琴的含义,也代表强弱的“弱”,所以他在创作和演奏中不但可以逞强,还可以示弱。同时在审美的维度里,把情感和声音里不同的“弱”表现得更细腻。

肖邦在波兰时,他写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示出19岁的他出众的才华,心灵和外表都具有了诗人的气质,这个美妙的夜曲般的乐章,显然受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启发,肖邦用惊人的手法让钢琴像歌者那样自如地歌唱。

肖邦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曲,玛祖卡,夜曲,波罗乃兹,叙事曲,还有前奏曲。德国作曲家舒曼说,他的前奏曲是素描,或者可以说是废墟,但每一首都以精美的笔法写成。傅聪先生也说,假如肖邦所有的作品都没了,就留下一部,那非前奏曲莫属。因为它空前绝后,评价非常高。在肖邦的前奏曲中,每一首都能感受到某种意象,一幅图画,一个幻象,但又不止于此。受一个法国钢琴厂商普雷耶尔邀约,肖邦在马略卡岛完成了大部分的前奏曲。这些前奏曲大多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但乐思并不只是做单纯的反复,或者技巧的展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脉络,天马行空,给人非常高的想象空间,虽然短,但有些曲子也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

“雨滴”前奏曲是其中的第十五曲,虽然不是最有代表性的,但却是最出名的。作曲家在谱子上注明,是持续如歌的行板。乐曲开始,伴奏声部听上去的确有模仿雨滴的单调声。旋律部分有如人声“歌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表达,明显是来自心灵深处的东西。诗意与戏剧性的对比,耐人寻味。 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轻轻的节奏,仿佛是雨夜里的一首无词歌,充满着浪漫气息。乐曲的中间部分有一个奇特的段落,似乎把人们引入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只有一个乐句。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这首曲子初听纯净明朗,如赞美诗般清新宁静。若是仔细聆听,还可以发现作曲家内心的冲突和对孤独自我的思考。还得说乔治·桑了解他,“他的天才充满了神秘的自然声音,但在音乐思想中转变为崇高的对等物,而不是通过对实际外部声音的盲目模仿。那天晚上,他的作品肯定充满了雨滴,在修道院的瓷砖上清晰地响起,雨滴在他的想象和他的歌曲中变成了泪水,从天而降的泪水。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最中肯的评价。

肖邦在音乐史上贡献:波兰抗争精神的象征(5)

猜您喜欢: